「雖然我能寫繁體字,但是卻不代表我就是繁體字的擁躉。」周至知道今天是個機會,正好這個問題本來就應該正本清源地好好說說,於是說道:「正因為我兩種都會,因此我也研究過它們的流變,發現簡化字有其簡化的理由和邏輯,不過這個問題說起來比較長,也不知道時間夠不夠……」


    「我們喜歡聽,今天不著急!」地下就有同學喊了起來。


    「要是有事兒的同學可以先走,要是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留下來聽聽。」周至笑道。


    當時也真有不少同學離開的,這下正好了,騰出的位置立即給過道裏站著的坐了,又是一陣熱鬧。


    等到教室重新安靜下來,周至才說道:「新中國建立之後,鑒於國家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不識字的文盲的現狀,為了學習知識,建設祖國的急迫需要,各行各業,包括全軍,全社會,都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


    「繁體字因為過於複雜,對於快速傳播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國家決定,鑒於形勢的迫切需要,必須對當時的漢字實行簡化。」


    「但是如何簡化,卻是有章法的,我可以這樣說,每一個簡化字,都是經過當時的國學大擘,漢字專家們反複討論。」


    「這是關係到中國千年傳承的巨大變革,是深思熟慮後的結果,絕不是簡單粗暴的野蠻行徑。」


    「漢字簡化的指導思想有許多種,第一是筆畫和部件的減省,這是最常用的簡化方法,但是這個簡化方法也不是隨意為之,而是多從曆朝曆代存世書法中的異體字,通用字,市井常用俗字中取法。也就是說,這些減省的方式,絕大多數都是古人曾經用過的,在古籍和古代碑帖中曾經出現過的。」


    「其次就是古體字的恢複,其中所用最多的,就是我們今天講授的甲骨文。」


    「比如眾字。」周至轉頭開始用粉筆在黑板上寫起來:「這個字最早是出現在甲骨文上,字形就是三個人字的堆疊,其後金文也延續了這個寫法,到了秦小篆的時候有了這樣的變體,最終在隸書中變成這樣,楷化以後,變成了繁體的‘衆"。」


    「所以大家看,」周至最後將簡化的‘眾"寫了下來:「這個簡化,其實不過是回到了它的最初本源形態而已。」


    「此外還有將草書進行楷化,比如‘為";借鑒古代異體字和俗字,采用簡單符號代替複雜部分,比如‘棗";將複雜的形聲字的聲旁,采用比較簡單的聲旁來表達,比如‘遠";還有在不導致意義混淆的情況下,采用同音替代法,比如麵粉的麵,去掉麥字偏旁。」


    「另外還有會意法,就是將多個不常用字或者專用字,合並為一個字;也有局部刪除法,就是在保留原字特征的基礎上,進行刪減以達到簡化效果。」


    「既然這個問題是寶島來的同學提出來的。」周至笑道:「那我現在就以‘台"字和‘灣"字為例,來講講漢字的流變和簡化。」


    「‘台",本身是會意兼形聲字。這個字在西周金文中開始出現,是在?上加厶旁分化出來的,與以、厶同源。」


    「甲骨文中,這個字代表的是頭朝下的胎兒形。金文加上的這個厶,叫‘義符",象征的是胞衣,強調懷胎之意。」


    「所以‘台",其實是‘胎"的本字。篆文有了些變化,上邊胎兒稍繁,隸變後隸書、楷書寫作台。」


    「所以這個字還表示子孫相續,故台有「嗣」的意思。也通‘幺",通‘玄",為什麽我們稱第四代的子孫為‘玄孫",根子就在這裏。」


    「這個字因為從‘?


    "加‘厶"變化而來,厶為乙,因此它在殷商、西周文字中,就和?通用,意思是‘以",讀音也是‘以"。」


    「因為原字的意思是懷孕,也就是有喜,因此他還有一個意思,演化成了後來的‘悅"和‘怡",‘怡"的讀音就是這樣保留下來的。」


    「有因為‘厶"字是女幹宄邪行以圖謀個人利益的意思,這個字後來演化出了‘私",就是證明。而‘?"字還有一塊地域之意,因此‘台"字還演變出擁自己意誌支配地域之人。」


    「因此這個字在《詩》《書》當中,還可以用作第一人稱,意思是‘我"或者‘我的"。而在秦、楚簡牘中。成為‘始",‘治"‘殆"等字的簡化異體字。」


    「而寶島的這個台,是一個會意字,在甲骨文裏並沒有,是文字的結字法發展到成熟的篆文以後才開始出現的。」


    「《說文解字》裏的解釋:台,觀,四方而高者。從至,從之,從高省。」


    「篆文上邊像台上建築頂部的裝飾,中間是高的省略,下邊從至,表示是人們登臨遊觀的方形高而平的建築物。」


    「古人堆土以築高台,用來了望四方,所以‘台"的本義就是了望台,指用土築成四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築物。」


    「高台是不需要屋頂的,因此隸書將屋頂‘亠"去除而以‘士"代替,表示一個男子站在高處當衛兵。」


    「到了元代,在俗字的應用中,常把‘台"簡化為‘台",例如《太平樂府》,《目連記》,《金瓶梅》,都可以找到這種同音替代的樣子。」


    「而寶島的這個台,其實本來也是個‘誤字",因為據林紹豪的考據,這個名稱可能是從閩南語‘風篩"的‘篩"演變而來。」


    「所以魯鼎梅重修的《台灣縣誌》雲:‘所雲台者,乃土人見颶風挾雨四麵環至,空中旋舞如篩,因曰風篩,謂颶風篩雨,未嚐曰台風也,台音篩同台,加風作台,諸書承誤。」


    「所以從這個考據來論的話,寶島本來不該叫「台島」,而應該叫‘台島",而這個‘台風",又一般認為是從粵語‘大風"演變而來。」


    「1956年《漢字簡化字總表》,最終決定將‘台",‘台",‘台"合並為‘台"字,其合並的脈絡和邏輯,就是基於上述的原因,同樣還有個‘台"字,也是如此。」


    「台",‘台"合並,遵從的元代俗字合並的成例;‘台",‘台"的加入,則是在不影響字義混淆的情況下,適用去除複雜偏旁,和將多個不常用字或者專用字,合並為一個字的原則。」


    (看完記得收藏書簽方便下次閱讀!)


    免費閱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乘風而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二子從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二子從周並收藏重生之乘風而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