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襲擊,讓唐旭宸他們占據了上風,不過非常短暫。
第一輪射擊,唐旭宸與兩名行動人員就幹掉了三名恐怖份子,而且都是爆頭,畢竟卡賓槍發射的五點五六毫米槍彈無法打穿恐怖份子身上的c級防彈衣,隻有打中腦袋,才能擊斃恐怖份子。
隻是,他們麵對的是大約十名恐怖份子。
槍聲一響,其他恐怖份子立即就地隱蔽。雖然突然到來的襲擊,讓另外幾名恐怖份子手忙腳亂,無法立即做出準確判斷,但是唐旭宸他們也沒能繼續擴大戰果,至少不可能在瞄準後開火。
緊接著,恐怖份子就發起了反擊。
戰鬥在主會場後麵的停車場,那裏停放著參加會議的二十多位首腦的座車,還有特勤人員與隨行人員使用的車輛。顯然,像羅迪克與卡馬迪亞這樣的大國首腦,使用的都是從本國空運來的防彈轎車。雖然多數首腦使用的是比利時當局提供的車輛,但是也不例外,全是防彈轎車。此外,特勤人員使用的也是防彈車輛,隻有隨行人員使用普通車輛。停放在這裏的一百多部車輛當中,半數以上是防彈車輛,能擋住步槍與手槍子彈,有的甚至能擋住重機槍的子彈。羅迪克的座車最為堅固,後車廂是一個由鈦合金打造而成的整體式防彈隔艙,要用火箭彈才能打穿。
正是如此,唐旭宸才選擇在這裏發動襲擊。
對他們來說,那些防彈車輛就是最理想的堡壘。也隻有充分利用那些防彈車輛,他們才能在隻有三個人的情況下做到相互掩護,而且不留死角,也才能把附近的恐怖份子全部吸引過來。
不到三分鍾,來了數十名恐怖份子。
雖然在人數上占有絕對優勢,但是受複雜環境影響,恐怖份子隻是掌握了主動權,沒能一舉幹掉唐旭宸他們。
別說使用槍械這類直射武器,即便使用手榴彈,效果也不理想。
主要就是,那些車輛給唐旭宸他們提供了太多的隱蔽地點,而堅固的車體能抵消掉手榴彈爆炸時產生的衝擊波,擋住飛散的彈片。最有效的辦法是用迫擊炮進行覆蓋式炮擊,隻是恐怖份子沒準備迫擊炮。
帕爾默帶著幾名手下趕到的時候,威克斯的人已經把停車場包圍了起來。
在不到五分鍾的戰鬥中,有七名恐怖份子被擊斃,還有幾人受傷,而發動襲擊的敵人依然在開火射擊。
雖然威克斯已經命令手下聽從帕爾默的指揮,但是帕爾默沒有立即調整戰術。
仔細觀察了一陣,大約幾分鍾,帕爾默發現,躲在那些車輛之間的敵人隻有三個,而不是威克斯那些說下說的十多個。雖然那三個家夥不斷變換位置,造成威克斯的手下做出錯誤判斷,但是任何時候,最多就三支卡賓槍在開火,偶爾還用手槍在射擊,藏在停車場裏的隻有三個人!
搞清楚情況,帕爾默開始調整戰術。
雖然威克斯看不起帕爾默,但是在戰術行動方麵,帕爾默有自己的特長,至少他比威克斯更懂特種作戰。
這個時候,會場大門方向傳來了密集的槍聲,還有此起彼伏的爆炸聲。
威克斯說得沒錯,比利時當局終於坐不住了。
在比利時當局做出開放國境的決定,向所有北約國家發出請求之後,法國與德國率先做出響應。兩個小時不到,法國的警察幹預部隊與德國的第九邊防大隊就相繼到來,準確說是各自的一部分。
法國與德國是歐洲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而且都是比利時的鄰國。
隻是,比利時外長沒有立即對法德兩國的行動做出反應,因為他還在等待美國當局的明確答複。
再說了,法德兩國的特種部隊需要時間了解情況,為解救行動做準備。
此外,法國與德國動用的不隻是特種部隊,還有各自的情報機構,甚至調整了幾顆偵察衛星的運行軌道。在特種部隊到達布魯塞爾的時候,法國與德國的幾架無人偵察機先後來到布魯塞爾上空。雖然這不是戰爭,但是在反恐行動當中,情報的價值更加重大,特別是解救人質的反恐行動。
如果連恐怖份子的部署情況都不清楚,解救行動又從何談起?
大約半個小時前,比利時外長收到了來自國防部與警察總局的報告,法國與德國的特種部隊已經為解救行動做好準備,還大致摸清楚了會場裏麵的情況,比如恐怖份子主要集中在哪些建築物裏麵,人質被關押在什麽地方,特別是包括美國總統在內的二十幾位國家首腦的確切位置。
這就意味著,隨時可以采取行動。
雖然報告中明確提到,人質傷亡再所難免,但是法國與德國特種部隊的指揮官有很強的信心,認為能把傷亡控製在最低限度,而且救出二十多位首腦的把握很大,拖下去反而對解救行動不利。
這也可以理解,因為時間拖得越久,恐怖份子的部署就越周全,警惕性也會提高,解救行動的難度必然會加大。
拿到報告,比利時外長再次聯係了美國國務卿。
隻是,比利時外長得到的,仍然是之前的答複,即副總統還在返回華盛頓的途中,暫時沒有接管大權,而國務卿無權對涉及到總統人生安全的任何行動做出決定,美國當局不希望看到人質遇害的事情發生。
總而言之,就是一大堆廢話。
僅僅如此,比利時外長不會鋌而走險,畢竟拖下去,人質暫時沒有危險,而行動開始之後,恐怖份子就會殺害人質。
也就在這個時候,比利時外長收到了一條來自華盛頓的情報,而且是由比利時的情報機構提供的情報。這就是,聯邦調查局早就在調查與這次恐怖襲擊有關的幾起案件,羅迪克在來布魯塞爾之前還簽發了內部通緝令,通緝對象是聯邦調查局的前任與現任局長,理由是他們涉嫌與美國懸賞兩億美元通緝的頭號恐怖份子,在比利時也是在逃通緝犯的唐旭宸進行秘密合作。此外,聯邦調查局的反恐部門主管皮蓬與羅迪克的特勤隊長亞當也受到牽連,而且在陪同羅迪克去參加會議的特勤人員中沒有亞當。這些線索表明,美國當局早已獲得這次恐怖襲擊的相關情報,卻沒有告知比利時當局,甚至在事發後,也沒有向比利時當局提供任何相關線索。
顯而易見,美國當局在隱瞞某些秘密。
雖然想不出來是什麽秘密,但是比利時外長意識到,美國當局已經靠不住了,至少不能繼續依賴美國當局。
接下來,比利時外長跟法國與德國的臨時首腦通了電話。
法德兩國的臨時首腦均表示,應該盡快采取行動,而且願意承擔一切後果,不會因為解救行動出現意外而追究比利時當局的責任。
到此,比利時外長終於下定決心。
這個時候,離唐旭宸他們殺出來還有十分鍾。
當然,短短十分鍾,肯定無法讓特種部隊做好準備。即便第九邊防大隊與警察幹預部隊都是赫赫有名的反恐特種部隊,在接到命令之後,也需要花一些時間為行動做準備,比如安排戰術任務。
至於解救行動的總體戰術,在向比利時外長遞交報告之前,第九邊防大隊與警察幹預部隊就製訂好了。
首先由比利時軍警在大門方向發起佯攻,盡可能牽製住大部分恐怖份子。第九邊防大隊的突擊部隊以傘降方式從空中進入,在戰鬥打響後的五分鍾內控製關押人質的建築物,阻止恐怖份子殺害人質。警察幹預部隊隊的突擊部隊搭乘直升機發起進攻,壓製、攻擊與占領恐怖份子集中的幾棟建築物。因為恐怖份子很可能安裝了遙控炸彈,還在使用無線電設備進行通信聯絡,所以在進攻發起的時候,將由一架法國的電子戰飛機進行阻塞式幹擾。受到恐怖份子數量影響,在無法立即幹掉所有恐怖份子的情況下,也就無法確保沒有傷亡,因此得提前安排好急救工作。還需要足夠的人手來維持秩序,因此得在會場外圍部署足夠多的比利時軍警。
簡單的說,這份計劃很完善。
隻是,計劃趕不上變化。
會場內發生的戰鬥,讓第九邊防大隊與警察幹預部隊製訂的計劃落空,消息立即反饋到了比利時外長那裏,還有一份評估報告。
緊接著,法國與德國的無人偵察機拍攝到了停車場裏的交戰情況。
因為無法肯定特勤人員是否全部遇害,所以評估報告中明確提到,很有可能是幾名在事發時藏起來的特勤人員在與恐怖份子交戰,而且戰鬥在停車場裏進行,意味著他們很有可能救出了某位或者幾位首腦,試圖用停車場裏的防彈車輛把首腦送出來,並且在這裏遇到了恐怖份子。
情況一目了然,如果再不采取行動,局勢就將失去控製。
那些恐怖份子絕對不會手軟,不管與之交戰的特勤人員能不能逃出來,恐怖份子都會殺害部分人質,杜絕此類事情再次發生。
如果出現人質被處決的惡**件,後果將不堪設想。
要知道,在政治上,在解救行動中出現人質傷亡是可以接受的結果,而因為無所作為讓人質被處決則不可接受!
比利時外長沒有遲疑,立即下達了行動命令。
行動按照計劃進行,隻是情況已經發生變化,而負責指揮這次行動的兩名來自第九邊防大隊與警察幹預部隊的軍官根本來不及調整計劃,隻能命令執行任務的手下,根據實際情況采取行動。
首先發動進攻的,正是守在大門外麵的比利時軍警。
因為沒有登上運輸機,也來不及登上運輸機,所以第九邊防大隊的特種兵隻能搭乘直升機發動突擊,由傘降改為機降。
警察幹預部隊的突擊方式沒有改變,不過需要麵對“交通擁擠”的問題。
顯然,從一開始,解救行動就亂了方寸。
第一輪射擊,唐旭宸與兩名行動人員就幹掉了三名恐怖份子,而且都是爆頭,畢竟卡賓槍發射的五點五六毫米槍彈無法打穿恐怖份子身上的c級防彈衣,隻有打中腦袋,才能擊斃恐怖份子。
隻是,他們麵對的是大約十名恐怖份子。
槍聲一響,其他恐怖份子立即就地隱蔽。雖然突然到來的襲擊,讓另外幾名恐怖份子手忙腳亂,無法立即做出準確判斷,但是唐旭宸他們也沒能繼續擴大戰果,至少不可能在瞄準後開火。
緊接著,恐怖份子就發起了反擊。
戰鬥在主會場後麵的停車場,那裏停放著參加會議的二十多位首腦的座車,還有特勤人員與隨行人員使用的車輛。顯然,像羅迪克與卡馬迪亞這樣的大國首腦,使用的都是從本國空運來的防彈轎車。雖然多數首腦使用的是比利時當局提供的車輛,但是也不例外,全是防彈轎車。此外,特勤人員使用的也是防彈車輛,隻有隨行人員使用普通車輛。停放在這裏的一百多部車輛當中,半數以上是防彈車輛,能擋住步槍與手槍子彈,有的甚至能擋住重機槍的子彈。羅迪克的座車最為堅固,後車廂是一個由鈦合金打造而成的整體式防彈隔艙,要用火箭彈才能打穿。
正是如此,唐旭宸才選擇在這裏發動襲擊。
對他們來說,那些防彈車輛就是最理想的堡壘。也隻有充分利用那些防彈車輛,他們才能在隻有三個人的情況下做到相互掩護,而且不留死角,也才能把附近的恐怖份子全部吸引過來。
不到三分鍾,來了數十名恐怖份子。
雖然在人數上占有絕對優勢,但是受複雜環境影響,恐怖份子隻是掌握了主動權,沒能一舉幹掉唐旭宸他們。
別說使用槍械這類直射武器,即便使用手榴彈,效果也不理想。
主要就是,那些車輛給唐旭宸他們提供了太多的隱蔽地點,而堅固的車體能抵消掉手榴彈爆炸時產生的衝擊波,擋住飛散的彈片。最有效的辦法是用迫擊炮進行覆蓋式炮擊,隻是恐怖份子沒準備迫擊炮。
帕爾默帶著幾名手下趕到的時候,威克斯的人已經把停車場包圍了起來。
在不到五分鍾的戰鬥中,有七名恐怖份子被擊斃,還有幾人受傷,而發動襲擊的敵人依然在開火射擊。
雖然威克斯已經命令手下聽從帕爾默的指揮,但是帕爾默沒有立即調整戰術。
仔細觀察了一陣,大約幾分鍾,帕爾默發現,躲在那些車輛之間的敵人隻有三個,而不是威克斯那些說下說的十多個。雖然那三個家夥不斷變換位置,造成威克斯的手下做出錯誤判斷,但是任何時候,最多就三支卡賓槍在開火,偶爾還用手槍在射擊,藏在停車場裏的隻有三個人!
搞清楚情況,帕爾默開始調整戰術。
雖然威克斯看不起帕爾默,但是在戰術行動方麵,帕爾默有自己的特長,至少他比威克斯更懂特種作戰。
這個時候,會場大門方向傳來了密集的槍聲,還有此起彼伏的爆炸聲。
威克斯說得沒錯,比利時當局終於坐不住了。
在比利時當局做出開放國境的決定,向所有北約國家發出請求之後,法國與德國率先做出響應。兩個小時不到,法國的警察幹預部隊與德國的第九邊防大隊就相繼到來,準確說是各自的一部分。
法國與德國是歐洲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而且都是比利時的鄰國。
隻是,比利時外長沒有立即對法德兩國的行動做出反應,因為他還在等待美國當局的明確答複。
再說了,法德兩國的特種部隊需要時間了解情況,為解救行動做準備。
此外,法國與德國動用的不隻是特種部隊,還有各自的情報機構,甚至調整了幾顆偵察衛星的運行軌道。在特種部隊到達布魯塞爾的時候,法國與德國的幾架無人偵察機先後來到布魯塞爾上空。雖然這不是戰爭,但是在反恐行動當中,情報的價值更加重大,特別是解救人質的反恐行動。
如果連恐怖份子的部署情況都不清楚,解救行動又從何談起?
大約半個小時前,比利時外長收到了來自國防部與警察總局的報告,法國與德國的特種部隊已經為解救行動做好準備,還大致摸清楚了會場裏麵的情況,比如恐怖份子主要集中在哪些建築物裏麵,人質被關押在什麽地方,特別是包括美國總統在內的二十幾位國家首腦的確切位置。
這就意味著,隨時可以采取行動。
雖然報告中明確提到,人質傷亡再所難免,但是法國與德國特種部隊的指揮官有很強的信心,認為能把傷亡控製在最低限度,而且救出二十多位首腦的把握很大,拖下去反而對解救行動不利。
這也可以理解,因為時間拖得越久,恐怖份子的部署就越周全,警惕性也會提高,解救行動的難度必然會加大。
拿到報告,比利時外長再次聯係了美國國務卿。
隻是,比利時外長得到的,仍然是之前的答複,即副總統還在返回華盛頓的途中,暫時沒有接管大權,而國務卿無權對涉及到總統人生安全的任何行動做出決定,美國當局不希望看到人質遇害的事情發生。
總而言之,就是一大堆廢話。
僅僅如此,比利時外長不會鋌而走險,畢竟拖下去,人質暫時沒有危險,而行動開始之後,恐怖份子就會殺害人質。
也就在這個時候,比利時外長收到了一條來自華盛頓的情報,而且是由比利時的情報機構提供的情報。這就是,聯邦調查局早就在調查與這次恐怖襲擊有關的幾起案件,羅迪克在來布魯塞爾之前還簽發了內部通緝令,通緝對象是聯邦調查局的前任與現任局長,理由是他們涉嫌與美國懸賞兩億美元通緝的頭號恐怖份子,在比利時也是在逃通緝犯的唐旭宸進行秘密合作。此外,聯邦調查局的反恐部門主管皮蓬與羅迪克的特勤隊長亞當也受到牽連,而且在陪同羅迪克去參加會議的特勤人員中沒有亞當。這些線索表明,美國當局早已獲得這次恐怖襲擊的相關情報,卻沒有告知比利時當局,甚至在事發後,也沒有向比利時當局提供任何相關線索。
顯而易見,美國當局在隱瞞某些秘密。
雖然想不出來是什麽秘密,但是比利時外長意識到,美國當局已經靠不住了,至少不能繼續依賴美國當局。
接下來,比利時外長跟法國與德國的臨時首腦通了電話。
法德兩國的臨時首腦均表示,應該盡快采取行動,而且願意承擔一切後果,不會因為解救行動出現意外而追究比利時當局的責任。
到此,比利時外長終於下定決心。
這個時候,離唐旭宸他們殺出來還有十分鍾。
當然,短短十分鍾,肯定無法讓特種部隊做好準備。即便第九邊防大隊與警察幹預部隊都是赫赫有名的反恐特種部隊,在接到命令之後,也需要花一些時間為行動做準備,比如安排戰術任務。
至於解救行動的總體戰術,在向比利時外長遞交報告之前,第九邊防大隊與警察幹預部隊就製訂好了。
首先由比利時軍警在大門方向發起佯攻,盡可能牽製住大部分恐怖份子。第九邊防大隊的突擊部隊以傘降方式從空中進入,在戰鬥打響後的五分鍾內控製關押人質的建築物,阻止恐怖份子殺害人質。警察幹預部隊隊的突擊部隊搭乘直升機發起進攻,壓製、攻擊與占領恐怖份子集中的幾棟建築物。因為恐怖份子很可能安裝了遙控炸彈,還在使用無線電設備進行通信聯絡,所以在進攻發起的時候,將由一架法國的電子戰飛機進行阻塞式幹擾。受到恐怖份子數量影響,在無法立即幹掉所有恐怖份子的情況下,也就無法確保沒有傷亡,因此得提前安排好急救工作。還需要足夠的人手來維持秩序,因此得在會場外圍部署足夠多的比利時軍警。
簡單的說,這份計劃很完善。
隻是,計劃趕不上變化。
會場內發生的戰鬥,讓第九邊防大隊與警察幹預部隊製訂的計劃落空,消息立即反饋到了比利時外長那裏,還有一份評估報告。
緊接著,法國與德國的無人偵察機拍攝到了停車場裏的交戰情況。
因為無法肯定特勤人員是否全部遇害,所以評估報告中明確提到,很有可能是幾名在事發時藏起來的特勤人員在與恐怖份子交戰,而且戰鬥在停車場裏進行,意味著他們很有可能救出了某位或者幾位首腦,試圖用停車場裏的防彈車輛把首腦送出來,並且在這裏遇到了恐怖份子。
情況一目了然,如果再不采取行動,局勢就將失去控製。
那些恐怖份子絕對不會手軟,不管與之交戰的特勤人員能不能逃出來,恐怖份子都會殺害部分人質,杜絕此類事情再次發生。
如果出現人質被處決的惡**件,後果將不堪設想。
要知道,在政治上,在解救行動中出現人質傷亡是可以接受的結果,而因為無所作為讓人質被處決則不可接受!
比利時外長沒有遲疑,立即下達了行動命令。
行動按照計劃進行,隻是情況已經發生變化,而負責指揮這次行動的兩名來自第九邊防大隊與警察幹預部隊的軍官根本來不及調整計劃,隻能命令執行任務的手下,根據實際情況采取行動。
首先發動進攻的,正是守在大門外麵的比利時軍警。
因為沒有登上運輸機,也來不及登上運輸機,所以第九邊防大隊的特種兵隻能搭乘直升機發動突擊,由傘降改為機降。
警察幹預部隊的突擊方式沒有改變,不過需要麵對“交通擁擠”的問題。
顯然,從一開始,解救行動就亂了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