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京城。徽宗宣和元年(1119)。冬。
皇城南門正對著一條大街,京中人稱“天街”或“禦街”,貫穿南北,青石鋪就,京城裏有名的十幾個瓦肆有一半建於此,平日裏熱鬧非凡,唱戲的,雜技的,摔跤的,應有盡有。光吃飯喝酒的茶坊酒樓,參差不齊地占了小半條街。
已是天將晚時,大部分店鋪趨於冷清。白日生意紅火的,這時已放了叉竿,下了簾子,關門閉戶歇息去了。而生意不好的,掌櫃仍端坐於櫃台後,命人點了蠟燭,期望能再迎來最後一位客人。三兩個夥計打著哈欠將門檻外的桌子搬回屋內,扯了腰間的抹布有一下沒一下地擦著。一個偷懶的小夥計溜過房後撒尿,一陣冷風吹得他哆嗦,抬頭望天,一點涼意落進眼,竟又下雪了。
年關已近,前日早已落了一場大雪,此時屋簷和街道僻靜處積雪仍是一指來深,未曾見融化,卻又下雪。幾個未關門的店鋪也熬不住了,紛紛下簾子準備打烊。此時在隔著天街不遠的一條僻靜的小胡同裏轉出一個人來,十幾歲光景,短打裝扮,是個小廝,名為曹啟。他哈了哈手,晃了晃手中提燈,似是猶豫,轉身又望家門。他所望之處是一處不大的宅院,青磚石瓦,素窗木門,不見奢華,倒十分莊嚴整齊。院中燈籠初亮,屋子內燭光朦朧,卻在一個廂房內傳出孩子的哭聲,夾著大人低聲的勸慰。聲不大,卻在靜中仍傳到曹啟耳中,他搖了搖頭,轉身向天街方向走去。
天街上最後一個開著的店鋪也撤了最後一個叉竿,那夥計跺跺腳,發現天上的雪已是扯絮一般,忙把手放進懷裏頂著風往下處走,冷不防一下撞到曹啟身上。挪了身子想繼續走,卻被一把扯住。
“寶號是叫明月樓?”夥計聽到自己店鋪的名字,不由得點頭,透著風雪望曹啟,接道:“我們已經閉戶了,客官請明日再來。”
“小兄弟慢走,打聽個事情。貴店是天街最靠北的酒肆,再往前最高最漂亮的樓是哪一個?”後半句說得有些吭巴,像是轉述。
那夥計翻了個白眼,心想這人長了眼睛是做甚。於是慢條斯理地手一指,“您不會看,您不會比,那樓那麽顯眼地擺在那兒,有問我的當兒,您走了去會了娘娘了。”說完不理曹啟徑直去了。曹啟眼望著夥計所指那高樓,心下尷尬。其實早就知道是那座樓,可偏偏心裏存著個希望,希望小姐指的不是那裏,可確認了下的確是那裏。這要如何?心下煩悶,卻又少不得提著燈向那昏暗中仍燈火通明的地方挪過去。
此處處天街最北的末端,一溜紅瓦院牆將三層樓圍了個嚴實,門臉不寬,可從裏頭能望見寬闊的內院,四四方方,兩旁建了對稱的兩排房,配有雕花抄手遊廊,廊上掛滿燈籠。正中穿堂房門大開,掛著厚實的棉簾。再往上,兩層懸空走廊,數間房屋,朱門白窗紙,皆掛著大紅門簾。正中樓頂牌匾上,赫然寫著“擷芳樓”。
曹啟怎會不知這擷芳樓?是全京城最有名的青樓,群芳雲集,百鳥爭鳳,京城才貌具佳的風流女子有一大部分皆由此地出名,引得各路才子俠客常眷於此,聽說就連當今聖上,也極喜歡流連此樓。當時從小姐口裏聽得路線的時候,曹啟就暗忖是此地,隻是不敢當麵回明老爺,隻說已明地點,胡亂搪塞個地方急急出門。
因天氣不好,天又近夜,雪如鵝毛,門口迎賓的姑娘早已退回樓內不知所蹤,院內也空無一人,平日裏那熱鬧光景全都不見,空隻見一隻隻燈籠晃人眼,屋內隱隱傳來歡酒作樂之聲。曹啟步入院內,踟躇片刻,走過去掀那正門的棉簾,隻聞得一陣溫香撲臉,又兼著明燈刺眼,一時幾乎看不清屋內情景。等正了眼瞧,才發現穿堂內喧聲因他而止,幾張圓桌坐滿賓客,身旁自然是各路姑娘豔香環繞,就連那小夥計口中的“娘娘”(擷芳樓的媽媽)也坐在一人腿上。曹啟不由搖頭,原來裏麵還在如此熱鬧的開張。
“你是何人?為何來此?”那媽媽名喚青實,名似青澀之意,其早已人老珠黃。看見曹啟一人闖將進來,卻又如此打扮,料想不是什麽客人,話裏已帶了不滿。更何況今日是王大爺包場,火爐香燭姑娘都齊備,正熱鬧開場,可不想有什麽事端。
“我…我姓曹…”曹啟未料是如此陣勢,一時舌頭短了,連家門都沒報清楚。複又想起小姐的哭臉來,遂壯了壯膽子,“請問貴地是否有一個叫人徙的小夥計?抑或是小工?”
媽媽還未回答,隻聽得樓上一陣盆碗摔地的響聲,還有一個女聲怒氣衝衝的嗬斥:“你這小崽子!這毛病兒多早晚才改!”話音未落,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由遠而近,望那三樓走廊上,一個紅衣少年狼狽從暗處跑出,光著腳,邊跑邊回頭看,隻因跑得急了,一腳在潮濕的絨氈上打了滑,登時摔了個臉貼地。樓下滿堂客人哄然作笑,一個公子模樣名為李堅的人嬉笑著湊近媽媽,“想不到你這樓,還養著這些東西。改日換換口味?”
媽媽陪了笑臉,“爺抬舉他了,他隻是個打雜的。”說完朝那少年喊道:“還不回你屋去?!你娘要是哪天被趕出去,也都是因為你!”又轉頭衝曹啟不耐煩回道:“沒這個人,快走!”
“真的沒叫人徙的人嗎?”曹啟不死心地追問,得來媽媽一陣白眼。媽媽心下煩躁,不想理會這人,又不知來頭,不敢明著趕人,站起身來叫姑娘們送客。
“我就是人徙。”一個清澈的聲音從樓上傳來,曹啟尋聲望去,見是剛才摔倒的那紅衣少年,此時雙臂扒在走廊欄杆上,眼睛定定地望著他。少年有十四、五歲光景,頭上挽著一個小髻,整齊將頭發束於頭頂,額前碎發都抿得幹幹淨淨,臉龐白皙,雙眼有神。穿一件對於他來說偏大的紅衣,因此門襟紮得分外緊,腰間的束帶纏了兩道,才將瘦削的身材綁住。下穿白褲,也是又胖又大,散著褲腳,長長的褲腿幾乎將雙腳蓋住。再仔細看,隱約可以看到頭上也綁著紅色的絲絛。曹啟不由驚了一驚,心下忐忑。聽小姐形容,是個小廝的模樣,如今看著倒不像。難不成這煙花之地的戲子勾搭了小姐不成?
媽媽不容曹啟答話,早命了兩個仆人一人一隻胳膊一架,整個將他抬將出去,而曹啟還在胡思亂想當中,隻腳下一空,才發現已被推到了院內台階下。心知完成不了小姐的心願,可心又不甘。因為那人已經找到,隻是見不得。望望天已入夜,隻得悶悶家去。
話說擷芳樓內,曹啟這閑雜人等既被逐出,一幹人繼續歡鬧起來。李堅抬頭望那紅衣少年,已慢慢走進走廊拐角處不見,才複又端起酒杯,擱在青實唇邊,雙眼含笑道:“媽媽為何難為人家,既然找著了人,何不放了他們相見,免得誤了人家要事。”
青實將那端酒杯的手指一拈,就著喝了半杯,才道:“你這人皮獸心的,平日裏你哪管這些閑事?巴不得耳邊清淨才好。如今怎麽突然熱心起來?定是有鬼。”
李堅一口將殘酒抿盡道:“媽媽好眼力。我也猜著了媽媽的意思。想是媽媽已留了人了,才藏著掖著不成?”
青實不免笑將起來,“爺又抬舉我了,今兒是你家大爺包場子,那孩子又是個能惹事的,我實在不想惹出什麽麻煩事來,惹你家大爺不高興。他這麽久了才來一次,誰敢攪他的興?你若喜歡,我倒便宜,隻是他娘恐不應。”
“他娘是哪位姑娘?我會會去。”這李堅乃是包此場王大爺的契弟,仗著與王大爺交好,在戶部掛著個虛職,平日裏不過是花天酒地,更加上有那龍陽的癮頭,此刻酒上頭,心裏擱了人徙那白淨的模樣,盤算定了要要回家去去多日的幹火。青實見他暈頭轉向就要上樓去,忙攔了,急說道:“現在上去要如何?你怎不曾想你家大爺現在何處?也不問他娘係誰?在宛香閣裏呢!好麽,現在要上去,倒省了事兒,倆人一起見了!”
李堅一聽,登時酒醒了一半,摸摸腦袋,方重新坐下。心下懊惱,也毫無辦法。
這包場子的王大爺,名王詵,字晉卿,出身名門,娶了英宗的女兒大長公主,現是登州刺史、駙馬都尉。雖說年事已高,卻雅性不減,常出入青樓豔所。與當今聖上關係極為要好,前些日子應允了聖上一事,為聖上修建第三十一座道觀。因出了土地糾紛,廣用人脈征得那土地,連帶李堅等人也兜了去,前前後後忙了一個月才罷。此刻終於得以休息,怎會不來這擷芳樓會他的長久意中人?這意中人就是那紅衣少年人徙的生母,名喚秋蘭。這秋蘭貌若天仙,又極具才氣,深得王詵喜愛。李堅此刻若攪了他大爺的好事,而且原由居然是要那秋蘭的兒子回家做小爺,想必是定要挨罰。可在道觀場子混了一個月,豈是好熬的?即便要不得那小子,也隨便拉一個去去火罷了。想畢,跟青實打了個招呼,拉了位姑娘就上樓掩了門去。
再說樓上那紅衣少年,已穿了鞋子戴了小帽,手拿一卷書畫樣子的紙卷欲往樓下走,看李堅拽了姑娘掩上門去,遂做了個鬼臉,眉毛挑上額去。他往樓下望望,見眾人無人注意,便輕手輕腳走到那扇門前,聽了一聽,再挪到窗戶跟前,用手指捅破窗紙,一隻眼睛往房內細看。誰知看了兩眼臉便作沮喪,口中喃喃歎道:“都是一個套路,好沒勁。”歎畢瞄了眼手裏的紙卷,輕聲下樓,房內無人發覺。這下可知這少年剛為何勾當為人所斥了,額上銅錢大的青塊也非無辜。
少年下到熱鬧的穿堂,將拿紙卷的手背到身後,悠閑站在眾人桌邊不遠處,眼睛盯著奏樂的姑娘,一副閑了發慌的樣子。眾人瞧了瞧他,都不理會。他沿著牆邊轉了兩圈,不聲不響溜進穿堂後廊的陰影裏。伸頭望了下青實笑得花枝亂顫的臉,快步跑過空無一人的後廊,又過了個小院,推了後廚房的木門。一個看火的小夥計坐在灶旁打瞌睡,少年將手掌放到他眼前晃了兩晃,抽身閃出了後門。
擷芳樓整個將天街的北頭占了,後門出去一條小胡同,不通往天街。少年隻得左拐又拐,黑暗中勉強辯了方向,還翻了一戶柴房的院子,半個多時辰才轉到了該到的地方兒。雪仍未停,少年站住搓了搓手,將紙卷上的雪花彈去,望了望麵前這座宅院。
皇城南門正對著一條大街,京中人稱“天街”或“禦街”,貫穿南北,青石鋪就,京城裏有名的十幾個瓦肆有一半建於此,平日裏熱鬧非凡,唱戲的,雜技的,摔跤的,應有盡有。光吃飯喝酒的茶坊酒樓,參差不齊地占了小半條街。
已是天將晚時,大部分店鋪趨於冷清。白日生意紅火的,這時已放了叉竿,下了簾子,關門閉戶歇息去了。而生意不好的,掌櫃仍端坐於櫃台後,命人點了蠟燭,期望能再迎來最後一位客人。三兩個夥計打著哈欠將門檻外的桌子搬回屋內,扯了腰間的抹布有一下沒一下地擦著。一個偷懶的小夥計溜過房後撒尿,一陣冷風吹得他哆嗦,抬頭望天,一點涼意落進眼,竟又下雪了。
年關已近,前日早已落了一場大雪,此時屋簷和街道僻靜處積雪仍是一指來深,未曾見融化,卻又下雪。幾個未關門的店鋪也熬不住了,紛紛下簾子準備打烊。此時在隔著天街不遠的一條僻靜的小胡同裏轉出一個人來,十幾歲光景,短打裝扮,是個小廝,名為曹啟。他哈了哈手,晃了晃手中提燈,似是猶豫,轉身又望家門。他所望之處是一處不大的宅院,青磚石瓦,素窗木門,不見奢華,倒十分莊嚴整齊。院中燈籠初亮,屋子內燭光朦朧,卻在一個廂房內傳出孩子的哭聲,夾著大人低聲的勸慰。聲不大,卻在靜中仍傳到曹啟耳中,他搖了搖頭,轉身向天街方向走去。
天街上最後一個開著的店鋪也撤了最後一個叉竿,那夥計跺跺腳,發現天上的雪已是扯絮一般,忙把手放進懷裏頂著風往下處走,冷不防一下撞到曹啟身上。挪了身子想繼續走,卻被一把扯住。
“寶號是叫明月樓?”夥計聽到自己店鋪的名字,不由得點頭,透著風雪望曹啟,接道:“我們已經閉戶了,客官請明日再來。”
“小兄弟慢走,打聽個事情。貴店是天街最靠北的酒肆,再往前最高最漂亮的樓是哪一個?”後半句說得有些吭巴,像是轉述。
那夥計翻了個白眼,心想這人長了眼睛是做甚。於是慢條斯理地手一指,“您不會看,您不會比,那樓那麽顯眼地擺在那兒,有問我的當兒,您走了去會了娘娘了。”說完不理曹啟徑直去了。曹啟眼望著夥計所指那高樓,心下尷尬。其實早就知道是那座樓,可偏偏心裏存著個希望,希望小姐指的不是那裏,可確認了下的確是那裏。這要如何?心下煩悶,卻又少不得提著燈向那昏暗中仍燈火通明的地方挪過去。
此處處天街最北的末端,一溜紅瓦院牆將三層樓圍了個嚴實,門臉不寬,可從裏頭能望見寬闊的內院,四四方方,兩旁建了對稱的兩排房,配有雕花抄手遊廊,廊上掛滿燈籠。正中穿堂房門大開,掛著厚實的棉簾。再往上,兩層懸空走廊,數間房屋,朱門白窗紙,皆掛著大紅門簾。正中樓頂牌匾上,赫然寫著“擷芳樓”。
曹啟怎會不知這擷芳樓?是全京城最有名的青樓,群芳雲集,百鳥爭鳳,京城才貌具佳的風流女子有一大部分皆由此地出名,引得各路才子俠客常眷於此,聽說就連當今聖上,也極喜歡流連此樓。當時從小姐口裏聽得路線的時候,曹啟就暗忖是此地,隻是不敢當麵回明老爺,隻說已明地點,胡亂搪塞個地方急急出門。
因天氣不好,天又近夜,雪如鵝毛,門口迎賓的姑娘早已退回樓內不知所蹤,院內也空無一人,平日裏那熱鬧光景全都不見,空隻見一隻隻燈籠晃人眼,屋內隱隱傳來歡酒作樂之聲。曹啟步入院內,踟躇片刻,走過去掀那正門的棉簾,隻聞得一陣溫香撲臉,又兼著明燈刺眼,一時幾乎看不清屋內情景。等正了眼瞧,才發現穿堂內喧聲因他而止,幾張圓桌坐滿賓客,身旁自然是各路姑娘豔香環繞,就連那小夥計口中的“娘娘”(擷芳樓的媽媽)也坐在一人腿上。曹啟不由搖頭,原來裏麵還在如此熱鬧的開張。
“你是何人?為何來此?”那媽媽名喚青實,名似青澀之意,其早已人老珠黃。看見曹啟一人闖將進來,卻又如此打扮,料想不是什麽客人,話裏已帶了不滿。更何況今日是王大爺包場,火爐香燭姑娘都齊備,正熱鬧開場,可不想有什麽事端。
“我…我姓曹…”曹啟未料是如此陣勢,一時舌頭短了,連家門都沒報清楚。複又想起小姐的哭臉來,遂壯了壯膽子,“請問貴地是否有一個叫人徙的小夥計?抑或是小工?”
媽媽還未回答,隻聽得樓上一陣盆碗摔地的響聲,還有一個女聲怒氣衝衝的嗬斥:“你這小崽子!這毛病兒多早晚才改!”話音未落,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由遠而近,望那三樓走廊上,一個紅衣少年狼狽從暗處跑出,光著腳,邊跑邊回頭看,隻因跑得急了,一腳在潮濕的絨氈上打了滑,登時摔了個臉貼地。樓下滿堂客人哄然作笑,一個公子模樣名為李堅的人嬉笑著湊近媽媽,“想不到你這樓,還養著這些東西。改日換換口味?”
媽媽陪了笑臉,“爺抬舉他了,他隻是個打雜的。”說完朝那少年喊道:“還不回你屋去?!你娘要是哪天被趕出去,也都是因為你!”又轉頭衝曹啟不耐煩回道:“沒這個人,快走!”
“真的沒叫人徙的人嗎?”曹啟不死心地追問,得來媽媽一陣白眼。媽媽心下煩躁,不想理會這人,又不知來頭,不敢明著趕人,站起身來叫姑娘們送客。
“我就是人徙。”一個清澈的聲音從樓上傳來,曹啟尋聲望去,見是剛才摔倒的那紅衣少年,此時雙臂扒在走廊欄杆上,眼睛定定地望著他。少年有十四、五歲光景,頭上挽著一個小髻,整齊將頭發束於頭頂,額前碎發都抿得幹幹淨淨,臉龐白皙,雙眼有神。穿一件對於他來說偏大的紅衣,因此門襟紮得分外緊,腰間的束帶纏了兩道,才將瘦削的身材綁住。下穿白褲,也是又胖又大,散著褲腳,長長的褲腿幾乎將雙腳蓋住。再仔細看,隱約可以看到頭上也綁著紅色的絲絛。曹啟不由驚了一驚,心下忐忑。聽小姐形容,是個小廝的模樣,如今看著倒不像。難不成這煙花之地的戲子勾搭了小姐不成?
媽媽不容曹啟答話,早命了兩個仆人一人一隻胳膊一架,整個將他抬將出去,而曹啟還在胡思亂想當中,隻腳下一空,才發現已被推到了院內台階下。心知完成不了小姐的心願,可心又不甘。因為那人已經找到,隻是見不得。望望天已入夜,隻得悶悶家去。
話說擷芳樓內,曹啟這閑雜人等既被逐出,一幹人繼續歡鬧起來。李堅抬頭望那紅衣少年,已慢慢走進走廊拐角處不見,才複又端起酒杯,擱在青實唇邊,雙眼含笑道:“媽媽為何難為人家,既然找著了人,何不放了他們相見,免得誤了人家要事。”
青實將那端酒杯的手指一拈,就著喝了半杯,才道:“你這人皮獸心的,平日裏你哪管這些閑事?巴不得耳邊清淨才好。如今怎麽突然熱心起來?定是有鬼。”
李堅一口將殘酒抿盡道:“媽媽好眼力。我也猜著了媽媽的意思。想是媽媽已留了人了,才藏著掖著不成?”
青實不免笑將起來,“爺又抬舉我了,今兒是你家大爺包場子,那孩子又是個能惹事的,我實在不想惹出什麽麻煩事來,惹你家大爺不高興。他這麽久了才來一次,誰敢攪他的興?你若喜歡,我倒便宜,隻是他娘恐不應。”
“他娘是哪位姑娘?我會會去。”這李堅乃是包此場王大爺的契弟,仗著與王大爺交好,在戶部掛著個虛職,平日裏不過是花天酒地,更加上有那龍陽的癮頭,此刻酒上頭,心裏擱了人徙那白淨的模樣,盤算定了要要回家去去多日的幹火。青實見他暈頭轉向就要上樓去,忙攔了,急說道:“現在上去要如何?你怎不曾想你家大爺現在何處?也不問他娘係誰?在宛香閣裏呢!好麽,現在要上去,倒省了事兒,倆人一起見了!”
李堅一聽,登時酒醒了一半,摸摸腦袋,方重新坐下。心下懊惱,也毫無辦法。
這包場子的王大爺,名王詵,字晉卿,出身名門,娶了英宗的女兒大長公主,現是登州刺史、駙馬都尉。雖說年事已高,卻雅性不減,常出入青樓豔所。與當今聖上關係極為要好,前些日子應允了聖上一事,為聖上修建第三十一座道觀。因出了土地糾紛,廣用人脈征得那土地,連帶李堅等人也兜了去,前前後後忙了一個月才罷。此刻終於得以休息,怎會不來這擷芳樓會他的長久意中人?這意中人就是那紅衣少年人徙的生母,名喚秋蘭。這秋蘭貌若天仙,又極具才氣,深得王詵喜愛。李堅此刻若攪了他大爺的好事,而且原由居然是要那秋蘭的兒子回家做小爺,想必是定要挨罰。可在道觀場子混了一個月,豈是好熬的?即便要不得那小子,也隨便拉一個去去火罷了。想畢,跟青實打了個招呼,拉了位姑娘就上樓掩了門去。
再說樓上那紅衣少年,已穿了鞋子戴了小帽,手拿一卷書畫樣子的紙卷欲往樓下走,看李堅拽了姑娘掩上門去,遂做了個鬼臉,眉毛挑上額去。他往樓下望望,見眾人無人注意,便輕手輕腳走到那扇門前,聽了一聽,再挪到窗戶跟前,用手指捅破窗紙,一隻眼睛往房內細看。誰知看了兩眼臉便作沮喪,口中喃喃歎道:“都是一個套路,好沒勁。”歎畢瞄了眼手裏的紙卷,輕聲下樓,房內無人發覺。這下可知這少年剛為何勾當為人所斥了,額上銅錢大的青塊也非無辜。
少年下到熱鬧的穿堂,將拿紙卷的手背到身後,悠閑站在眾人桌邊不遠處,眼睛盯著奏樂的姑娘,一副閑了發慌的樣子。眾人瞧了瞧他,都不理會。他沿著牆邊轉了兩圈,不聲不響溜進穿堂後廊的陰影裏。伸頭望了下青實笑得花枝亂顫的臉,快步跑過空無一人的後廊,又過了個小院,推了後廚房的木門。一個看火的小夥計坐在灶旁打瞌睡,少年將手掌放到他眼前晃了兩晃,抽身閃出了後門。
擷芳樓整個將天街的北頭占了,後門出去一條小胡同,不通往天街。少年隻得左拐又拐,黑暗中勉強辯了方向,還翻了一戶柴房的院子,半個多時辰才轉到了該到的地方兒。雪仍未停,少年站住搓了搓手,將紙卷上的雪花彈去,望了望麵前這座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