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逸風著實清貧,家裏非但沒有妻室,甚至連個仆人也沒有。韓元遠道來拜訪,朱逸風甚至連茶水也拿不出一盞。看得出他是真隱士,而非沽名釣譽之輩。
隨從們守在院外,屋裏隻有韓元同朱逸風席地而坐。
“朱先生,如你所見,而今楚州的新主人便是在下。”韓元的話並沒有自我誇耀的意思。
“韓君是聽了誰的餿主意,竟然擱下軍政大事不顧,不遠千裏到這深山老林找我這教書匠聊天。”朱逸風的語氣放緩了許多,也不知是什麽原因,他對韓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不瞞先生,是我家泰山江風,前高陽郡嘉縣令,他曾在東寧府有幸與先生相會。”
“這麽說,韓君是嘉縣人?”
“正是,在下是嘉縣大良鎮爛桃村人氏。”韓元如實道。
朱逸風盯著他看了許久,忽道:“你的相貌仿佛我的一位故人,巧的是,他也住在大良鎮。他大名韓桐,想必是韓君的長輩。”
“啊!正是家父!不知先生怎麽會與家父有舊?”韓元吃了一驚,想不到父親還認識這麽一位當世人傑,怎麽以前從未聽他說過。
“哦?那我與你韓氏父子還真是有緣。昔年我自齊州避難至楚州,到東寧府住店時盤纏被人盜走,幸虧一個書生慷慨解囊,助我脫困,我與他一見如故,相談甚歡,這書生便是你父親。可惜他著急到州城趕考,我那時不想惹是非,也就沒有把真實名姓告訴他。”
韓元聞言,不禁感慨這世界真小。
有了這層關係,朱逸風對韓元的態度越發溫和了。
“先生,當今九州,已至叔季,元本一介布衣,從未想過參與這些爾虞我詐的事,叵奈天道無常,偏偏叫我韓家遭了大劫,元不得已被卷入其中。元出身鄉野,才淺智疏,麵對大爭之世,計無所出,伏請先生常伴左右,教我如何進退!”
韓元抓住時機,向朱逸風行了個大禮,一邊聲淚俱下地將自己的經曆敘述了一遍,一邊誠懇地請求他出山幫助自己。
朱逸風聽他說罷,笑了笑,道:“韓君如何就相信,我便是你要找的那個人呢?韓君,說句實話,如果你都能說自己才淺智疏,那我朱逸風簡直就是個蠢材了。倘若你我的身份互換,我不信自己能做到你這個地步。”
韓元道:“先生,我實話實說吧。首先,先生的見識和才智肯定是遠甚於我的,韓元能做到今天這個地步,完全是上天眷顧。”
“其次,先生也知道,元畢竟是個初生牛犢,年紀不大,閱曆不足,許多東西隻能憑感覺去做,如果有先生鼎力相助,必能事半功倍。”
“最後,元鬥膽向先生請教,夫人一世,不入世為蒼生謀,而終日躲在一隅之地苟且偷生,這難道是大丈夫所為麽?先生,您的前半生已經碌碌而去,後半生難道就不想做一些名垂千古的大事?”
韓元最後這幾句話說得實在難聽,言畢,他自己也覺得有些失言了。
好在朱逸風脾性好,並沒有因為幾句話而生氣。他整了整衣冠,忽然對韓元道:“聞君此言,逸風頓生慚愧,如不嫌棄,自今日始,逸風便任主公驅馳。”
幸福來得太突然,韓元一下子有些接受不了。怎麽回事?這就大功告成了?
“先生,我有一事不解。”韓元道。
朱逸風道:“主公是不是奇怪,為何世人招攬逸風連連碰壁,偏偏對主公卻如此輕易?”
“然。”
“主公不必奇怪。人大抵如此,主公能憑著感覺,從一個小小都統做到一州之主,逸風又何嚐不能憑著感覺,從萬千諸侯中選中主公呢?”
“先生是說,這隻是一種感覺?”韓元有些不大放心,感覺這種事最不好說,來得快,去得更快。
朱逸風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感覺或許是一時所起,但逸風的性格,一旦選定了,此生便不會再事二主。所以,逸風隻能在此祈禱,希望您是一個英明之人,能夠擔起結束亂世的重任。”
韓元聞言,頓覺責任重大,許久方重重地點了點頭。
二人在這荒山小院中整整聊了一個下午,連午膳都沒有進,因為談得盡興,二人均忘了腹中饑餓。
“先生,眼下有確切消息,周寧欲出師攻我,現下已經秋深,我猜中州會在來年出兵。而現下的楚州可謂窮困潦倒,將士們方經大戰,正是好好休養的時候,我擔心他們可能擋不住中州兵馬。先生可有良策教我?”
朱逸風聽他把九州各地的局勢說了一遍,仔細地思考了許久,緩緩道:
“主公,中州的兵馬,主力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吳王原來的部眾,一部分是投降的禁軍,兩軍合在一起,不下三十萬眾。那吳王伐楚,不可能傾巢而出,畢竟他北方還有燕州劉誌遠。逸風估計,中州最多最多,隻能拿得出十萬兵馬,這已經是極限了。”
韓元苦笑道:“先生說得輕鬆,十萬之軍,幾乎是我楚州兵馬的一倍了。我敢說,這次大戰過後,我楚州隻怕要一蹶不振了。”
朱逸風的神情凝重了起來,突然道:“其實,依逸風的看法,主公真正的敵人,未必是中州的吳王。”
“先生這是何意?”韓元不解。
“按照主公之前的敘述,那益州已被孫循占據,孫循蟄伏數年,一出山便拿下了益州,逸風擔心,他可能會趁著中州出兵的機會,趁火打劫,侵略楚州。”
“主公久經戰事,九州的輿圖想必爛熟於胸。益州之境,東西俱是崇山峻嶺,北部有大河阻界,唯與楚州交接之地一馬平川,孫循如欲有所發展,必然先取楚州。況且,主公當初斬殺了他的父親,他一定會以報仇的名義,率眾來戰!”
韓元聽到這裏,不禁大駭,自己怎麽沒想到這些。他越想越覺得可怕,若是真的如此,他可就真的腹背受敵了。
韓元慌忙跪地向朱逸風磕頭討教:“
形勢如此危急,請先生一定要救我啊!”
朱逸風忙安慰他道:“主公不必驚慌,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凡事總有個解決之道。現在是秋末,到來年開春還有幾個月的時間,這段時間裏,主公可以做許多事了。相信以主公的能力,一定能逢凶化吉,度此大厄。”
韓元忙道:“事不宜遲,請先生速速隨我下山,助我抵禦來犯之敵。”
朱逸風自無不允。
韓元回城心切,朱逸風匆匆收拾了一下,便打算隨他下山。
村裏的百姓聽聞朱先生要走,紛紛沿途挽留,歎息不已。朱逸風在村中的這幾年,不但教孩童讀書識字,因為他精通醫術,村人們有什麽頭疼腦熱,都仰仗他妙手回春,因此深得村人敬愛。
現在他要走了,村人們感他恩惠,紛紛向他贈送糧食瓜果,被他一一謝絕。
一旁的韓元感慨萬千。
隨從們守在院外,屋裏隻有韓元同朱逸風席地而坐。
“朱先生,如你所見,而今楚州的新主人便是在下。”韓元的話並沒有自我誇耀的意思。
“韓君是聽了誰的餿主意,竟然擱下軍政大事不顧,不遠千裏到這深山老林找我這教書匠聊天。”朱逸風的語氣放緩了許多,也不知是什麽原因,他對韓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不瞞先生,是我家泰山江風,前高陽郡嘉縣令,他曾在東寧府有幸與先生相會。”
“這麽說,韓君是嘉縣人?”
“正是,在下是嘉縣大良鎮爛桃村人氏。”韓元如實道。
朱逸風盯著他看了許久,忽道:“你的相貌仿佛我的一位故人,巧的是,他也住在大良鎮。他大名韓桐,想必是韓君的長輩。”
“啊!正是家父!不知先生怎麽會與家父有舊?”韓元吃了一驚,想不到父親還認識這麽一位當世人傑,怎麽以前從未聽他說過。
“哦?那我與你韓氏父子還真是有緣。昔年我自齊州避難至楚州,到東寧府住店時盤纏被人盜走,幸虧一個書生慷慨解囊,助我脫困,我與他一見如故,相談甚歡,這書生便是你父親。可惜他著急到州城趕考,我那時不想惹是非,也就沒有把真實名姓告訴他。”
韓元聞言,不禁感慨這世界真小。
有了這層關係,朱逸風對韓元的態度越發溫和了。
“先生,當今九州,已至叔季,元本一介布衣,從未想過參與這些爾虞我詐的事,叵奈天道無常,偏偏叫我韓家遭了大劫,元不得已被卷入其中。元出身鄉野,才淺智疏,麵對大爭之世,計無所出,伏請先生常伴左右,教我如何進退!”
韓元抓住時機,向朱逸風行了個大禮,一邊聲淚俱下地將自己的經曆敘述了一遍,一邊誠懇地請求他出山幫助自己。
朱逸風聽他說罷,笑了笑,道:“韓君如何就相信,我便是你要找的那個人呢?韓君,說句實話,如果你都能說自己才淺智疏,那我朱逸風簡直就是個蠢材了。倘若你我的身份互換,我不信自己能做到你這個地步。”
韓元道:“先生,我實話實說吧。首先,先生的見識和才智肯定是遠甚於我的,韓元能做到今天這個地步,完全是上天眷顧。”
“其次,先生也知道,元畢竟是個初生牛犢,年紀不大,閱曆不足,許多東西隻能憑感覺去做,如果有先生鼎力相助,必能事半功倍。”
“最後,元鬥膽向先生請教,夫人一世,不入世為蒼生謀,而終日躲在一隅之地苟且偷生,這難道是大丈夫所為麽?先生,您的前半生已經碌碌而去,後半生難道就不想做一些名垂千古的大事?”
韓元最後這幾句話說得實在難聽,言畢,他自己也覺得有些失言了。
好在朱逸風脾性好,並沒有因為幾句話而生氣。他整了整衣冠,忽然對韓元道:“聞君此言,逸風頓生慚愧,如不嫌棄,自今日始,逸風便任主公驅馳。”
幸福來得太突然,韓元一下子有些接受不了。怎麽回事?這就大功告成了?
“先生,我有一事不解。”韓元道。
朱逸風道:“主公是不是奇怪,為何世人招攬逸風連連碰壁,偏偏對主公卻如此輕易?”
“然。”
“主公不必奇怪。人大抵如此,主公能憑著感覺,從一個小小都統做到一州之主,逸風又何嚐不能憑著感覺,從萬千諸侯中選中主公呢?”
“先生是說,這隻是一種感覺?”韓元有些不大放心,感覺這種事最不好說,來得快,去得更快。
朱逸風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感覺或許是一時所起,但逸風的性格,一旦選定了,此生便不會再事二主。所以,逸風隻能在此祈禱,希望您是一個英明之人,能夠擔起結束亂世的重任。”
韓元聞言,頓覺責任重大,許久方重重地點了點頭。
二人在這荒山小院中整整聊了一個下午,連午膳都沒有進,因為談得盡興,二人均忘了腹中饑餓。
“先生,眼下有確切消息,周寧欲出師攻我,現下已經秋深,我猜中州會在來年出兵。而現下的楚州可謂窮困潦倒,將士們方經大戰,正是好好休養的時候,我擔心他們可能擋不住中州兵馬。先生可有良策教我?”
朱逸風聽他把九州各地的局勢說了一遍,仔細地思考了許久,緩緩道:
“主公,中州的兵馬,主力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吳王原來的部眾,一部分是投降的禁軍,兩軍合在一起,不下三十萬眾。那吳王伐楚,不可能傾巢而出,畢竟他北方還有燕州劉誌遠。逸風估計,中州最多最多,隻能拿得出十萬兵馬,這已經是極限了。”
韓元苦笑道:“先生說得輕鬆,十萬之軍,幾乎是我楚州兵馬的一倍了。我敢說,這次大戰過後,我楚州隻怕要一蹶不振了。”
朱逸風的神情凝重了起來,突然道:“其實,依逸風的看法,主公真正的敵人,未必是中州的吳王。”
“先生這是何意?”韓元不解。
“按照主公之前的敘述,那益州已被孫循占據,孫循蟄伏數年,一出山便拿下了益州,逸風擔心,他可能會趁著中州出兵的機會,趁火打劫,侵略楚州。”
“主公久經戰事,九州的輿圖想必爛熟於胸。益州之境,東西俱是崇山峻嶺,北部有大河阻界,唯與楚州交接之地一馬平川,孫循如欲有所發展,必然先取楚州。況且,主公當初斬殺了他的父親,他一定會以報仇的名義,率眾來戰!”
韓元聽到這裏,不禁大駭,自己怎麽沒想到這些。他越想越覺得可怕,若是真的如此,他可就真的腹背受敵了。
韓元慌忙跪地向朱逸風磕頭討教:“
形勢如此危急,請先生一定要救我啊!”
朱逸風忙安慰他道:“主公不必驚慌,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凡事總有個解決之道。現在是秋末,到來年開春還有幾個月的時間,這段時間裏,主公可以做許多事了。相信以主公的能力,一定能逢凶化吉,度此大厄。”
韓元忙道:“事不宜遲,請先生速速隨我下山,助我抵禦來犯之敵。”
朱逸風自無不允。
韓元回城心切,朱逸風匆匆收拾了一下,便打算隨他下山。
村裏的百姓聽聞朱先生要走,紛紛沿途挽留,歎息不已。朱逸風在村中的這幾年,不但教孩童讀書識字,因為他精通醫術,村人們有什麽頭疼腦熱,都仰仗他妙手回春,因此深得村人敬愛。
現在他要走了,村人們感他恩惠,紛紛向他贈送糧食瓜果,被他一一謝絕。
一旁的韓元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