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十,新鄭縣衙張榜告示全縣,今年縣試已定於二月十二,在縣衙開考。
得知消息的高務實毫無太子近臣的架子,於次日上午親自趕到縣衙禮房報名,填寫姓名、籍貫、年齡、及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履曆,又出示了提前準備好的本縣在學廩生結保文書,以證明自己無冒籍、匿喪、頂替、假捏姓名,且身家清白,非娼、優、皂、隸奴仆及其子孫。
新鄭縣衙的吏員都是本地世代世襲的小吏,對於他們來說,哪怕不認識本縣縣尊,也不敢不認識高家應考的少爺,所以一應該有的步驟,都早就安排好了人,恭恭敬敬地帶著高務實做完。
到了二月十二,高家六房派出四名和縣衙吏員混得最熟的家仆,會同十名高務實的騎丁,在高珗的帶領下護送高務實到縣衙候考。
其實高務實提前一天就到了縣城,當晚是睡在五伯高才處的,離縣衙不過兩裏路,根本無需什麽護衛,但張氏不同意,覺得這是高務實人生第一次科考,不能出現任何意外——哪怕在路上走,都不能有任何人稍稍耽誤他片刻。
豪強世宦的威風,高務實很是體驗了一把。
高務實按照科考慣例的時間趕到縣衙之時,天尚未亮,衙前燈燭輝煌,知縣老爺已經高坐於大門外的台上,兩旁胥吏分立,按冊點名,廩保相認,授卷之後高務實便從臨時客串書童的高珗手中接過長耳竹籃,提籃入場。
<a id="wzsy" href="http://m.2kxiaoshuo.com">2k小說</a>
那長耳竹籃裏帶著考試所需的筆、墨、硯台及吃食,惟獨不必帶紙,因為試卷由縣衙禮房備辦,一共有卷紙十多頁,每頁十四行,每行十八字,界紅線橫直格,另有空白的草稿紙數張。
新鄭不算上縣,隻是中縣而已,並沒有專門的考棚,所以考試的地點就在縣衙大堂。大堂為五間兩卷共十間,極為寬敞,本是審理大案要案、執行排衙規矩之處,此刻大堂兩側及走廊下,均設有桌椅作考試用。
各人考卷之上均印有座號,但其實平時縣試並不要求一定非得按座號坐下,所以經常有考生在入場後哄搶光線好、又不受日曬雨淋的二、三排座位。這是因為頭排在屋簷下,光線雖足卻難蔽風雨日曬,而後麵的位子則光線不足。縣試隻有一個白天,不許點燈,叫做“不繼燭”,光線太暗的話,於考試當然就很不利了。
不過高務實顯然有一定的特權,雖然頗有考生爭座,但他的位置卻一直沒人去搶,讓他輕輕鬆鬆坐了第二排第三個——這是最好的位置,顯然也是縣衙胥吏提前幫他安排好的。
縣尊點名完畢之後,生童全部進入大堂,然後縣衙便封門落鎖,縣尊親自宣布考題。
明代縣試隻試一場,全出四書題,南方一般考八股文兩篇,北方則大多隻考一篇,但不論南方北方,縣試之出題,多為小題。
所謂小題,就是意義不完整的題目。這種題或是取四書中的一個字或者幾個字;或是將一個意義完整的句子截去上半句隻留下半句叫做截上題;或是將一個意義完整的句子截去下半句隻留上半句叫做截下題。
在作截上題或者截下題時,文中不得直接寫出所截去部分的字眼,但又要將截去部分的意義包含在內,故而十分難做。小題還有偏全題、枯窘題等名目。
更難做的小題是所謂的截搭題。在四書或五經中取一個句子,截去其上半句,然後搭在下一句之上半句,叫截搭題。
有的截搭題甚至是取隔了一節或一章的第一句之上半句相搭,往往兩句意義毫無關聯,而考生還得設法將兩句意義串聯起來,最是難做。但由於這種題目最能鍛煉和考驗考生的思維,故而在童子試中大量采用,而在鄉試和會試中則不常用。
至於原因,倒也簡單。鄉試、會試已經屬於掄才大典,用這種割裂經文意義的題目與科舉考試為向士人灌輸儒家正統思想的宗旨不相符。
高務實坐下,發現自己桌上的草稿紙居然都比鄰桌的多了不少,不禁有些哭笑不得。
實際上,他根本不覺得自己考個縣試還需要格外關照。不過回頭想想,以他高家在新鄭的地位,人家隻是照顧一下,而沒有更出格的舉動,就已經算是很有節操啦!
高務實打開題卷一看,上頭寫得是“或生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果然是截搭題,但還好截得不是很偏。
這題出自《中庸》第二十章:“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咦,這個題的意思,莫非……
高務實下意識抬頭朝坐在台上的縣令望去,卻見年紀已經不小的縣尊老爺正好也朝他看來,兩人目光一接觸,高務實就肯定了:縣尊老爺大概也聽過自己的各種神童傳聞,把自己當做“生而知之”者,但他卻借此題目提醒自己,不要因為生而知之就驕傲,因為“學而知之”者、“困而知之”者,隻要最後“知之”了,按照孔子的說法,那就都一樣。
當然,明白了縣尊老爺好意提醒自己的意思,和“解題”並不是一回事,破題還得看寫文章的技巧。
不過這題雖然是截搭題,但可能縣尊考慮到北方學子的普遍水平,故而這題意義沒有被割裂,仍然是主旨明確的一道題。
高務實心道: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生知、學知、困知,皆可得之以安行、利行、勉行,所以古人雲“及其知之一也”,“及其成功一也”。
所以,這題的主旨應該確定為: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困知勉行,而且按照儒家的傳統習慣,當以“困知勉行”為著重點。
高務實麵露微笑,輕鬆研墨,提筆揮毫,毫無滯待,行雲流水一般開始打草稿。
台上的縣尊見了,頗為驚詫,想了想,忍不住站起身來開始巡場,但卻刻意走到高務實身邊來。
隻見高務實已經用標準的台閣體寫下了三段話。
縣尊隻看了一眼高務實的破題,就在心中感慨了一句:盛名之下無虛士。
卻見高務實的草稿之上破題寫著:
知之詣不盡同也,能知斯無異知矣。
得知消息的高務實毫無太子近臣的架子,於次日上午親自趕到縣衙禮房報名,填寫姓名、籍貫、年齡、及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履曆,又出示了提前準備好的本縣在學廩生結保文書,以證明自己無冒籍、匿喪、頂替、假捏姓名,且身家清白,非娼、優、皂、隸奴仆及其子孫。
新鄭縣衙的吏員都是本地世代世襲的小吏,對於他們來說,哪怕不認識本縣縣尊,也不敢不認識高家應考的少爺,所以一應該有的步驟,都早就安排好了人,恭恭敬敬地帶著高務實做完。
到了二月十二,高家六房派出四名和縣衙吏員混得最熟的家仆,會同十名高務實的騎丁,在高珗的帶領下護送高務實到縣衙候考。
其實高務實提前一天就到了縣城,當晚是睡在五伯高才處的,離縣衙不過兩裏路,根本無需什麽護衛,但張氏不同意,覺得這是高務實人生第一次科考,不能出現任何意外——哪怕在路上走,都不能有任何人稍稍耽誤他片刻。
豪強世宦的威風,高務實很是體驗了一把。
高務實按照科考慣例的時間趕到縣衙之時,天尚未亮,衙前燈燭輝煌,知縣老爺已經高坐於大門外的台上,兩旁胥吏分立,按冊點名,廩保相認,授卷之後高務實便從臨時客串書童的高珗手中接過長耳竹籃,提籃入場。
<a id="wzsy" href="http://m.2kxiaoshuo.com">2k小說</a>
那長耳竹籃裏帶著考試所需的筆、墨、硯台及吃食,惟獨不必帶紙,因為試卷由縣衙禮房備辦,一共有卷紙十多頁,每頁十四行,每行十八字,界紅線橫直格,另有空白的草稿紙數張。
新鄭不算上縣,隻是中縣而已,並沒有專門的考棚,所以考試的地點就在縣衙大堂。大堂為五間兩卷共十間,極為寬敞,本是審理大案要案、執行排衙規矩之處,此刻大堂兩側及走廊下,均設有桌椅作考試用。
各人考卷之上均印有座號,但其實平時縣試並不要求一定非得按座號坐下,所以經常有考生在入場後哄搶光線好、又不受日曬雨淋的二、三排座位。這是因為頭排在屋簷下,光線雖足卻難蔽風雨日曬,而後麵的位子則光線不足。縣試隻有一個白天,不許點燈,叫做“不繼燭”,光線太暗的話,於考試當然就很不利了。
不過高務實顯然有一定的特權,雖然頗有考生爭座,但他的位置卻一直沒人去搶,讓他輕輕鬆鬆坐了第二排第三個——這是最好的位置,顯然也是縣衙胥吏提前幫他安排好的。
縣尊點名完畢之後,生童全部進入大堂,然後縣衙便封門落鎖,縣尊親自宣布考題。
明代縣試隻試一場,全出四書題,南方一般考八股文兩篇,北方則大多隻考一篇,但不論南方北方,縣試之出題,多為小題。
所謂小題,就是意義不完整的題目。這種題或是取四書中的一個字或者幾個字;或是將一個意義完整的句子截去上半句隻留下半句叫做截上題;或是將一個意義完整的句子截去下半句隻留上半句叫做截下題。
在作截上題或者截下題時,文中不得直接寫出所截去部分的字眼,但又要將截去部分的意義包含在內,故而十分難做。小題還有偏全題、枯窘題等名目。
更難做的小題是所謂的截搭題。在四書或五經中取一個句子,截去其上半句,然後搭在下一句之上半句,叫截搭題。
有的截搭題甚至是取隔了一節或一章的第一句之上半句相搭,往往兩句意義毫無關聯,而考生還得設法將兩句意義串聯起來,最是難做。但由於這種題目最能鍛煉和考驗考生的思維,故而在童子試中大量采用,而在鄉試和會試中則不常用。
至於原因,倒也簡單。鄉試、會試已經屬於掄才大典,用這種割裂經文意義的題目與科舉考試為向士人灌輸儒家正統思想的宗旨不相符。
高務實坐下,發現自己桌上的草稿紙居然都比鄰桌的多了不少,不禁有些哭笑不得。
實際上,他根本不覺得自己考個縣試還需要格外關照。不過回頭想想,以他高家在新鄭的地位,人家隻是照顧一下,而沒有更出格的舉動,就已經算是很有節操啦!
高務實打開題卷一看,上頭寫得是“或生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果然是截搭題,但還好截得不是很偏。
這題出自《中庸》第二十章:“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咦,這個題的意思,莫非……
高務實下意識抬頭朝坐在台上的縣令望去,卻見年紀已經不小的縣尊老爺正好也朝他看來,兩人目光一接觸,高務實就肯定了:縣尊老爺大概也聽過自己的各種神童傳聞,把自己當做“生而知之”者,但他卻借此題目提醒自己,不要因為生而知之就驕傲,因為“學而知之”者、“困而知之”者,隻要最後“知之”了,按照孔子的說法,那就都一樣。
當然,明白了縣尊老爺好意提醒自己的意思,和“解題”並不是一回事,破題還得看寫文章的技巧。
不過這題雖然是截搭題,但可能縣尊考慮到北方學子的普遍水平,故而這題意義沒有被割裂,仍然是主旨明確的一道題。
高務實心道: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生知、學知、困知,皆可得之以安行、利行、勉行,所以古人雲“及其知之一也”,“及其成功一也”。
所以,這題的主旨應該確定為: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困知勉行,而且按照儒家的傳統習慣,當以“困知勉行”為著重點。
高務實麵露微笑,輕鬆研墨,提筆揮毫,毫無滯待,行雲流水一般開始打草稿。
台上的縣尊見了,頗為驚詫,想了想,忍不住站起身來開始巡場,但卻刻意走到高務實身邊來。
隻見高務實已經用標準的台閣體寫下了三段話。
縣尊隻看了一眼高務實的破題,就在心中感慨了一句:盛名之下無虛士。
卻見高務實的草稿之上破題寫著:
知之詣不盡同也,能知斯無異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