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這句話就有點讓高務實意外了。宣大山西方麵沒個“坑”裏都有“蘿卜”,不可能空出一個位置來讓高務實頂上去,那麽“你去”的意思就隻有可能是作為欽差前去主持這件事。
但是這裏有一個問題,就是高務實現在身上已經有了一樁差遣了,是去主持山西鄉試。
主持鄉試這件事在後人看來,其重要性恐怕完全不能和俺答之死相比,其影響就更不用說了。但事實上,在明人看來,主持一省鄉試,比做個冊封順義王的欽差要重要得多。
鄉試,試場設在各省省城,即布政司衙門所在地,南北直隸的試場分別設在應天、順天二府,即後世的北京、南京。考試之前,各布政司及二京府均聘請主考官二人、同考官四人。
主考官的職責是出題、審卷、決定錄取名單、排定名次並上報禮部,同考官則負責協助出題、審卷。
今年山西鄉試的主考官,就是高務實和孫繼皋。
這是一個有些意外的安排,因為隨著這一安排的出現,鄉試的考官任命又發生了一點製度性的變化。
<a href="https://m.ranwen.la" id="wzsy">ranwen.la</a>
明初的時候,南北兩京鄉試的主考官規定用翰林官,各省則教官、耆儒兼用。到了景泰三年,定兩京鄉試考官仍用翰林,但各省考官不再用“耆儒”,隻由布政司和按察司會同巡按禦史在本省教官中推舉五十歲以下、三十歲以上,“平日精通文學、持身謙謹者”充任。
這一規定,本意是要考官得人,但考官既由布、按二司與巡按禦史推舉,而教官本來就職份卑微,對上司的囑托也就不能不有所關照,有的甚至主動獻殷勤,致使考生們意見紛然。於是不斷有人建議差京官往各省主考鄉試,以杜請托。
於是到了嘉靖七年,世宗采納大學士張璁的意見,每省派京官或進士二人前往主考,但隻行了兩科,就因與監考官的禮節糾紛而罷,此後時行時罷,沒有一定。
在原本的曆史上,直到萬曆十一年,禮部才重新提出這一問題,最後定製: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四個讀書人較多的省份,由翰林編修、檢討主考,其他省則派六科給事中及禮部主事主考。同考官也要求由進士出身的府推官、知縣擔任,教官隻是“間用”,加以點綴而已。
但是,曆史上萬曆十一年發生的事,現在提前到了萬曆十年,並且步子走得更大。
仔細想想,倒也並不奇怪,因為曆史上張居正死於萬曆十年,到了次年,朱翊鈞開始反攻倒算,同時也把一些他認為該改革的事情提上了日程。後世一提朱翊鈞清算張居正,就說他一反新政,其實這種說法明顯帶有某個時期的政治風氣。
事實上,此時的朱翊鈞已經在張居正無比嚴厲甚至無比嚴苛的帝王教育下,擁有了足夠的政治見解,他已經能夠自己判斷哪些措施是必要的,哪些措施是有問題的。所以當他對張居正的幻想破滅後,他開始通過各種舉動來證明:沒有你張居正,朕照樣能治理好大明!
但是很快,朱翊鈞發現現實與他想象中有所不同,文官集團根本不配合他,尤其是國本之爭,更是讓這種不配合升級成了對立和衝突。
朱翊鈞開始試圖從他的父祖兩代皇帝身上,找到一個好的應對辦法,最後他失望的發現,自己無法單純的模仿自己父親或者祖父。
他的父親隆慶帝,素來以仁厚著稱,他的治國理念非常簡單,正如他臨終之時的交待:凡有事難決,問高先生即可。
但自從出了張居正的事——這個平時教導他尊儉樸、去奢靡的帝師,自己竟然奢侈到他這個皇帝根本沒法想象的境地——朱翊鈞不敢相信那些看起來甚至還不如張居正的臣子們了。
父皇有高先生,誰來做朕的高先生呢?學不了。
那麽,學皇祖父?萬曆又搖了搖頭,這位皇爺爺的權術不可謂不高明,可是身後名卻是什麽呢?世人隻記得海瑞那句話: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內外臣工之所知也!
天下之人,都認為你不是一個好皇帝!內外臣工都知道這件事!
海瑞寫這道《治安疏》的時候,嘉靖還未“蓋棺”,但這句話偏偏就“定論”了!
可見,皇爺爺的權術也學不得,否則遲早自己也要被“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將來自己住進天壽山,怎麽跟曆代祖宗回話?
朱翊鈞有嘉靖一般的聰明,卻沒有嘉靖那般剛愎自用甚至自私自利,但又不像隆慶那般豁達到能夠“以天下累先生”,因此最終他隻能選擇當鴕鳥——隨你們怎麽上疏,我認為有必要的事情就處理,我認為沒必要的事情就不回話。
後世經常有人說,萬曆不上朝,不理政,朝廷上下連官員都缺了一大批人,中樞機構幾乎陷入停頓。
這就神奇了,中樞機構都陷入了停頓,居然還能打贏三大征?
事實上,中樞缺的那些官,大多都是些科道言官,以及有人沒人根本沒多大區別的閑官,補上缺,也就是多個人領俸祿罷了。
萬曆朝的朝廷中樞,何曾有一日“陷入停頓”?邊疆出警、國內有災等大事,朱翊鈞的聖旨從來都是第一時間批複並下達到位,經常是頭天送達通政司,第二天司禮監的朱批就下來了——還要怎麽高效?
其實,朱翊鈞跟他差不多同時期的那位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非常類似,都是“很抱歉我沒有時間接見你們,請給我寫信說明你要表達的事,並請盡量用詞簡潔”。
差別隻在於,腓力二世看見一些沒用的信件會惱火會抱怨,而朱翊鈞連個抱怨的對象都找不到。
這一世,沒有張居正那位“正人不正己”的帝師,取而代之的是更“護犢子”的高拱和持身極正的郭樸,朱翊鈞沒有體會到背叛的滋味,他現在一門心思就放在此前那天高務實和他提到的那句話上:現在是真正的萬曆時代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原曆史上萬曆十一年發生的事,被提前到了萬曆十年。
現在,用高務實這樣的翰林院侍讀級別高官主持山西鄉試,更是曆史上都不曾有過的,如何不是大事?
即便對朱翊鈞而言,這也是將“高拱改革”升華到“萬曆新政”的要務,聖旨都已經下達了,豈能隨意更改?
此時朱翊鈞見高務實麵色有異,也想到他可能誤會了,連忙道:“鄉試的事不耽擱,還是你和孫繼皋去,孫繼皋那邊朕會派人告訴他,讓他多操勞一下,你的話,就負責出題和取中、排名。”
“那皇上讓我去蒙古又是怎麽說?”高務實問道。
“俺答死了,這麽大的事,蒙古人肯定要開庫裏台大會,這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召集齊的……你看俺答這些年的地盤就知道,東邊的永謝布,中間他的土默特本部,西邊還有東套、西套以及青海,這都是俺答控製的地盤和部落,既然要開庫裏台大會,他們肯定也要派人來,這一來一去,正常來說也要差不多兩個月時間,那時候鄉試早就完成了。”
高務實心道:這下倒好,我回京才半年,又“調外任”了,這兩件事辦完,估摸著至少半年過去了……
不過皇帝信任至斯,推辭肯定是不能推辭的,高務實隻好領旨謝恩。
說完了正事,高務實就打算結束陛見,告辭離去,但朱翊鈞叫住了他,一臉猶豫地欲言又止。
幹嘛一副要便秘的樣子?
高務實看見他這副神色,不禁有些好笑,打趣道:“皇上,您要不是九五之尊的話,光看您這神情,臣非得以為您是打算找臣借錢不可。”
朱翊鈞愣了一愣,顯然他對“借錢”這個詞匯比較陌生,然後這才反應過來,笑罵道:“胡說八道,朕借錢做什麽?”
高務實心道:那可不一定,你那位西班牙的同行,借錢不知道借了多少,都已經資不抵債好幾次了,我覺得將來你打三大征的時候萬一手頭緊,找我借點也沒關係,甚至還不出來也沒事,拿幾道詔書來,封幾塊鳥不拉屎的蠻荒之地給我就好。更甚至,那蠻荒之地都不必你親自拿出來,給個名義我自己去就行。
朱翊鈞不知道高務實走神到十萬八千裏之外去了,見他笑而不語,隻好麵色一垮,苦笑道:“堯媖也要及笄了,朕已經擬定,封她為永寧公主,慈聖太後已經開始打算給她物色駙馬都尉……她想見你一麵。”
她想見我一麵?哪個她,你倒是說清楚啊,是公主還是太後啊?
高務實不好直接問,轉了個彎兒,一臉詫異地問道:“太後要見臣?”
“不是太後,太後見你做什麽?是堯媖想見你。”朱翊鈞沒好氣的道。
高務實嚇了一跳:“公主殿下要見我……見臣?”他連忙確認道:“太後知道嗎?”
朱翊鈞臉色更臭了:“太後怎麽可能知道,誰敢告訴她啊?堯媖是悄悄來找我說的,說一定要在大婚之前見你一麵,我……唉,我實在是不想答應,可她苦苦哀求,我這個親哥哥又能怎麽說?”
高務實臉色一垮,心說:所以你就把我賣了?上次這位小公主寫首詩,害得我被打發到廣西喂了一年蚊子,這下又來?
----------
感謝書友“曹麵子”、“瀟灑的pig”、“書友160603215216589”的月票支持,謝謝!
但是這裏有一個問題,就是高務實現在身上已經有了一樁差遣了,是去主持山西鄉試。
主持鄉試這件事在後人看來,其重要性恐怕完全不能和俺答之死相比,其影響就更不用說了。但事實上,在明人看來,主持一省鄉試,比做個冊封順義王的欽差要重要得多。
鄉試,試場設在各省省城,即布政司衙門所在地,南北直隸的試場分別設在應天、順天二府,即後世的北京、南京。考試之前,各布政司及二京府均聘請主考官二人、同考官四人。
主考官的職責是出題、審卷、決定錄取名單、排定名次並上報禮部,同考官則負責協助出題、審卷。
今年山西鄉試的主考官,就是高務實和孫繼皋。
這是一個有些意外的安排,因為隨著這一安排的出現,鄉試的考官任命又發生了一點製度性的變化。
<a href="https://m.ranwen.la" id="wzsy">ranwen.la</a>
明初的時候,南北兩京鄉試的主考官規定用翰林官,各省則教官、耆儒兼用。到了景泰三年,定兩京鄉試考官仍用翰林,但各省考官不再用“耆儒”,隻由布政司和按察司會同巡按禦史在本省教官中推舉五十歲以下、三十歲以上,“平日精通文學、持身謙謹者”充任。
這一規定,本意是要考官得人,但考官既由布、按二司與巡按禦史推舉,而教官本來就職份卑微,對上司的囑托也就不能不有所關照,有的甚至主動獻殷勤,致使考生們意見紛然。於是不斷有人建議差京官往各省主考鄉試,以杜請托。
於是到了嘉靖七年,世宗采納大學士張璁的意見,每省派京官或進士二人前往主考,但隻行了兩科,就因與監考官的禮節糾紛而罷,此後時行時罷,沒有一定。
在原本的曆史上,直到萬曆十一年,禮部才重新提出這一問題,最後定製: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四個讀書人較多的省份,由翰林編修、檢討主考,其他省則派六科給事中及禮部主事主考。同考官也要求由進士出身的府推官、知縣擔任,教官隻是“間用”,加以點綴而已。
但是,曆史上萬曆十一年發生的事,現在提前到了萬曆十年,並且步子走得更大。
仔細想想,倒也並不奇怪,因為曆史上張居正死於萬曆十年,到了次年,朱翊鈞開始反攻倒算,同時也把一些他認為該改革的事情提上了日程。後世一提朱翊鈞清算張居正,就說他一反新政,其實這種說法明顯帶有某個時期的政治風氣。
事實上,此時的朱翊鈞已經在張居正無比嚴厲甚至無比嚴苛的帝王教育下,擁有了足夠的政治見解,他已經能夠自己判斷哪些措施是必要的,哪些措施是有問題的。所以當他對張居正的幻想破滅後,他開始通過各種舉動來證明:沒有你張居正,朕照樣能治理好大明!
但是很快,朱翊鈞發現現實與他想象中有所不同,文官集團根本不配合他,尤其是國本之爭,更是讓這種不配合升級成了對立和衝突。
朱翊鈞開始試圖從他的父祖兩代皇帝身上,找到一個好的應對辦法,最後他失望的發現,自己無法單純的模仿自己父親或者祖父。
他的父親隆慶帝,素來以仁厚著稱,他的治國理念非常簡單,正如他臨終之時的交待:凡有事難決,問高先生即可。
但自從出了張居正的事——這個平時教導他尊儉樸、去奢靡的帝師,自己竟然奢侈到他這個皇帝根本沒法想象的境地——朱翊鈞不敢相信那些看起來甚至還不如張居正的臣子們了。
父皇有高先生,誰來做朕的高先生呢?學不了。
那麽,學皇祖父?萬曆又搖了搖頭,這位皇爺爺的權術不可謂不高明,可是身後名卻是什麽呢?世人隻記得海瑞那句話: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內外臣工之所知也!
天下之人,都認為你不是一個好皇帝!內外臣工都知道這件事!
海瑞寫這道《治安疏》的時候,嘉靖還未“蓋棺”,但這句話偏偏就“定論”了!
可見,皇爺爺的權術也學不得,否則遲早自己也要被“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將來自己住進天壽山,怎麽跟曆代祖宗回話?
朱翊鈞有嘉靖一般的聰明,卻沒有嘉靖那般剛愎自用甚至自私自利,但又不像隆慶那般豁達到能夠“以天下累先生”,因此最終他隻能選擇當鴕鳥——隨你們怎麽上疏,我認為有必要的事情就處理,我認為沒必要的事情就不回話。
後世經常有人說,萬曆不上朝,不理政,朝廷上下連官員都缺了一大批人,中樞機構幾乎陷入停頓。
這就神奇了,中樞機構都陷入了停頓,居然還能打贏三大征?
事實上,中樞缺的那些官,大多都是些科道言官,以及有人沒人根本沒多大區別的閑官,補上缺,也就是多個人領俸祿罷了。
萬曆朝的朝廷中樞,何曾有一日“陷入停頓”?邊疆出警、國內有災等大事,朱翊鈞的聖旨從來都是第一時間批複並下達到位,經常是頭天送達通政司,第二天司禮監的朱批就下來了——還要怎麽高效?
其實,朱翊鈞跟他差不多同時期的那位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非常類似,都是“很抱歉我沒有時間接見你們,請給我寫信說明你要表達的事,並請盡量用詞簡潔”。
差別隻在於,腓力二世看見一些沒用的信件會惱火會抱怨,而朱翊鈞連個抱怨的對象都找不到。
這一世,沒有張居正那位“正人不正己”的帝師,取而代之的是更“護犢子”的高拱和持身極正的郭樸,朱翊鈞沒有體會到背叛的滋味,他現在一門心思就放在此前那天高務實和他提到的那句話上:現在是真正的萬曆時代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原曆史上萬曆十一年發生的事,被提前到了萬曆十年。
現在,用高務實這樣的翰林院侍讀級別高官主持山西鄉試,更是曆史上都不曾有過的,如何不是大事?
即便對朱翊鈞而言,這也是將“高拱改革”升華到“萬曆新政”的要務,聖旨都已經下達了,豈能隨意更改?
此時朱翊鈞見高務實麵色有異,也想到他可能誤會了,連忙道:“鄉試的事不耽擱,還是你和孫繼皋去,孫繼皋那邊朕會派人告訴他,讓他多操勞一下,你的話,就負責出題和取中、排名。”
“那皇上讓我去蒙古又是怎麽說?”高務實問道。
“俺答死了,這麽大的事,蒙古人肯定要開庫裏台大會,這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召集齊的……你看俺答這些年的地盤就知道,東邊的永謝布,中間他的土默特本部,西邊還有東套、西套以及青海,這都是俺答控製的地盤和部落,既然要開庫裏台大會,他們肯定也要派人來,這一來一去,正常來說也要差不多兩個月時間,那時候鄉試早就完成了。”
高務實心道:這下倒好,我回京才半年,又“調外任”了,這兩件事辦完,估摸著至少半年過去了……
不過皇帝信任至斯,推辭肯定是不能推辭的,高務實隻好領旨謝恩。
說完了正事,高務實就打算結束陛見,告辭離去,但朱翊鈞叫住了他,一臉猶豫地欲言又止。
幹嘛一副要便秘的樣子?
高務實看見他這副神色,不禁有些好笑,打趣道:“皇上,您要不是九五之尊的話,光看您這神情,臣非得以為您是打算找臣借錢不可。”
朱翊鈞愣了一愣,顯然他對“借錢”這個詞匯比較陌生,然後這才反應過來,笑罵道:“胡說八道,朕借錢做什麽?”
高務實心道:那可不一定,你那位西班牙的同行,借錢不知道借了多少,都已經資不抵債好幾次了,我覺得將來你打三大征的時候萬一手頭緊,找我借點也沒關係,甚至還不出來也沒事,拿幾道詔書來,封幾塊鳥不拉屎的蠻荒之地給我就好。更甚至,那蠻荒之地都不必你親自拿出來,給個名義我自己去就行。
朱翊鈞不知道高務實走神到十萬八千裏之外去了,見他笑而不語,隻好麵色一垮,苦笑道:“堯媖也要及笄了,朕已經擬定,封她為永寧公主,慈聖太後已經開始打算給她物色駙馬都尉……她想見你一麵。”
她想見我一麵?哪個她,你倒是說清楚啊,是公主還是太後啊?
高務實不好直接問,轉了個彎兒,一臉詫異地問道:“太後要見臣?”
“不是太後,太後見你做什麽?是堯媖想見你。”朱翊鈞沒好氣的道。
高務實嚇了一跳:“公主殿下要見我……見臣?”他連忙確認道:“太後知道嗎?”
朱翊鈞臉色更臭了:“太後怎麽可能知道,誰敢告訴她啊?堯媖是悄悄來找我說的,說一定要在大婚之前見你一麵,我……唉,我實在是不想答應,可她苦苦哀求,我這個親哥哥又能怎麽說?”
高務實臉色一垮,心說:所以你就把我賣了?上次這位小公主寫首詩,害得我被打發到廣西喂了一年蚊子,這下又來?
----------
感謝書友“曹麵子”、“瀟灑的pig”、“書友160603215216589”的月票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