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一式火槍之所以拖了近十年才搞出來並正式開始列裝,主要是因為此槍相比於過去的火槍,出現了兩大技術革新。
其一是刺刀的加入,這個之前已經提到過。刺刀這個東西,對冶金的要求在這個時代來說,可以用“極高”來形容,不是輕而易舉就能搞定的事。
<a href="http://m.2kxs.la" id="wzsy">2kxs.la</a>
事實上,原曆史上很長一段時間裏,火槍上配備的刺刀大多都不是匕首式刺刀,而是著名的三棱軍刺型刺刀。
在火器還沒有誕生的時代,冷兵器作戰的主流招式就是刺。
刺,按照戚繼光的練兵理念來說,最大的優勢就是簡單易學,適合新兵,卻難格擋,十分實用。而且“刺”這個動作殺傷力極大,很難止血縫合傷口。
所以在戰場上,以刺為主的兵器占大多數,即便是在熱兵器時代,軍刺也是肉搏戰的主流裝備,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三棱軍刺是步槍上的常客,衍生出很多說法,後來甚至被推上神壇,成為了所謂最完美的武器。
至於是不是真的,那就得從曆史上三棱軍刺的使用說起,三棱刺刀在軍隊中的應用算是相當久遠了,是曆史上第一款最廣泛應用的刺刀,18世紀初的套筒和之後的套環刺刀基本上都是三棱的。
巔峰時期英國紅衣軍的褐貝斯燧發槍的刺刀就是三棱刺刀,這就給很多人一種錯覺,似乎三棱刺刀的殺傷效果是遠超匕首刺刀的。
其實不然。
匕首刺刀反而是19世紀下半葉才出現,而且他的出世就是用來淘汰三棱刺刀的,在那個時期,拚刺刀仍然是戰鬥的重要方式,軍方肯定是用性能更好的刀來代替落後的刺刀。
而三棱軍刺之所以能夠如此流行,完全是因為它的製作工藝簡單,成本低廉,在那個冶金工業並不發達的年代,三棱刺刀就是性價比最高的近身武器,因為三棱刺刀截麵呈現三棱形,很結實,用力刺的時候不容易變形。
這個特性就決定了即便用質量很差的材料,也可以湊合滿足刺刀的需求。而劍型刺刀本身就是一把劍了(而且偏細),要做好的話,成本不會比劍差多少。
而燧發槍時代鋼材都是折疊鍛打加滲碳淬火搞出來的,很多工序都隻能靠純手工反複製作完成,這樣算下來,價格當然非常的高,若是每個士兵都裝備匕首刺刀,那成本可能比裝備燧發槍還要高,所以為了最佳性價比,各國都統一的給軍隊裝備三棱刺。
到了近代,尤其是平爐和轉爐煉鋼出現後,各大工業國的冶金技術得到質的突破,但凡是工業實力強的國家都會采用匕首刺刀,就連日本的工業化後的新式軍隊,都是清一色的劍型刺刀。
隻有二戰末期的蘇聯軍隊裝備比較落後,為了量大方便還在主打三棱刺刀。由於曆史原因,建國後紅朝也有樣學樣照搬不誤,但是後來自己搞的時候,也很快就換成劍型了。
軍刺,一般呈棱型,帶血槽,可以直接安裝在單兵長管槍械上,可以折疊收起也可拆下來使用。軍刺的重點在於刺,所以前端非常鋒利,以及前端接觸麵都會很窄,便於捅刺。因此被稱為“刺”而不是“刀”。
刺刀,又稱槍刺,日本人稱為銃劍,也是安裝在單兵長管槍械前端的刺殺冷兵器,用於白刃格鬥,也可作為戰鬥作業的輔助工具。刺刀由刀體和刀柄兩部分構成。
按形狀分為片形(刀形或劍形)和棱形(三棱或四棱)兩種;按與步槍連接方式,又分為能從槍上取下裝入刀鞘攜行的分離式和鉸接於槍側的折疊式兩種。分離式刺刀多呈片形,有的刀背刻有鋸齒,並能與金屬刀鞘連接構成剪刀,具有多種功能。
所以軍刺和刺刀還是有些許差異,軍刺一定是刺刀,但刺刀並不一定是軍刺。
古代戰場上,有“三箭不如一刀,三刀不如一槍”的說法。當然你非要說人均哲別神射,個個都是恰台吉,彎弓就是一箭斃命;或者人均劉綎,上去就是一刀梟首的,那就當我沒說。
總的來說,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上,尤其是披甲士兵,箭射刀砍的傷害確實沒有槍矛捅刺傷害大。
而如果是到了現代戰場上,軍刺捅刺所造成的傷害,跟現代火器槍彈其實沒法比,遠說不上什麽恐怖。
後世紅朝國內有一撥人,對五六式三棱軍刺有一種神話,吹牛一直吹到什麽聯合國禁用巴拉巴拉的,都不知道是怎麽回事。一問理由,就說什麽傷口難處理,放血效果誇張,有砷化物塗層等等。
砷化物塗層是最好笑的,你三棱軍刺可以塗,別的就不能塗了?
至於傷口難處理,就更可笑了,這樣標準且規整的傷口有什麽難以縫合的?外科醫生會麵對比這種傷口複雜無數倍的情況。
隨便舉例,比如工地上的鋼筋穿刺、被狗牙撕裂的小孩傷口、被工廠機器攪爛的創麵等等,哪個不比這種複雜?說三棱軍刺因為形狀而殺傷力巨大完全莫名其妙,要是這種規整的傷口都難以處理,那外科醫生全都可以下崗了,部隊醫院處理槍傷、破片傷的軍醫也全都可以滾蛋了。
刺刀隻要刺中要害,不管什麽樣式,效果是一樣的,如果沒有刺中要害的話,三棱刺更容易形成的是貫通傷,而眾所周知,對於人而言,傷害更大、更難救治的是割破血管放血,這一點三棱刺顯然不及扁刺刀。
高務實也是聽過五六神話的人,為什麽他寧可花費十年時間去搞匕首式刺刀,而不肯用三棱刺將就,自然是仔細論證過的——再說後世各國軍方也都做出了選擇啊。
刀劍的外形是經過了人類幾千年使用和冷兵器作戰才最終確定下來的,相比三棱軍刺那種破甲錐一樣的槍頭造型,普通刺刀的劍形刃因為擁有更寬的刃身,所以破開體內血管、殺傷內髒的幾率要大得多。
而且在刺刀戰術上,劍形刃也更加適合下劈、上挑、刺中後轉刀等動作,單獨拿下來也更適合當短劍,可砍可捅。當年特殊時期,日本小倉兵工廠的三零刺刀比起三棱軍刺不知厲害多少,那才是當時世界上最讓人畏懼的一把刺刀。
所以說軍刺根本無所謂恐怖不恐怖,刀是殺人的武器,作戰中的表現才是最重要的指標,比如英軍P1907式刺刀,長555毫米,明晃晃的樣子倒是嚇人,捅到人身上也的確厲害得很,但英軍士兵們並不喜歡,因為實在太長了,裝卸和攜行都很費事兒,使用起來也不大順手。
在二戰時期,蘇聯軍隊的拚刺水平是最高的,因為早在沙俄時期,俄國軍隊就一直在訓練這種拚刺技術,這種文化也被後麵的蘇聯軍隊繼承了。
在二戰期間,莫辛納甘步槍是蘇聯的標配,而98k是德國的象征,而莫辛納甘步槍的長度在二戰最長的,再加上蘇聯人普遍高大威猛,德國和日本在麵對蘇聯的時候,都非常吃虧,特別是德國,德國擅長閃電戰術,但是當打陣地戰,尤其拚刺刀的時候,真的不是蘇聯的對手。
相應的,日本軍隊的人因為比較矮小,不能跟蘇聯人的高大威猛相比,但是日本人拚刺講究靈活,戰術要求是穩、準、狠,於是配備三零刺刀。
總而言之就是,任何武器不能撇開實用性來談性能,更何況還要考慮多功能性和成本。三棱軍刺隻能做一件事,而這件事匕首式刺刀也能做,同時匕首式刺刀還能順帶做好其他幾件事,選誰還用說麽?
最後一個成本和製作周期的問題,是限製萬曆一式標配刺刀的最大難題,不過這個之前說過,朱載堉被高務實挖動之後,兩個人配合著搞了好幾年,改進了煉鋼法並加入滲碳滲氮技術,製作周期已經明顯下降,生產成本也降低了一些,雖然不至於和三棱軍刺一樣便宜,但已經到達高務實認為可以接受的區間——當然朱翊鈞還是覺得很貴。
除了技術含量看似不高,而其實極高的刺刀之外,萬曆一式最大的技術革新,就是點火方式。
沒錯,這一次,大明進入了燧發槍時代。
燧發槍最開始是在歐洲出現,換算一下時間,是大明嘉靖二十六年,也就是張居正中進士的那一年。
燧發的原理很簡單,也沒有什麽爭議,就不多贅述了(如上文的三棱刺刀和匕首式刺刀強弱是有爭議的,所以我多說了些)。
但知道原理不代表馬上就能做成,高務實提供創意之後,京華火槍廠方麵花了幾年的時間來進行試驗,一開始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如燧石冒出的火星有時候不能點燃黑火藥、到底要不要配備火帽、如何防止雨天作戰時火槍進水使發火裝置失效等等。
每一種科技發展都不是說成就能成的,很多時候,幾種技術同時達標才能導致質變,因此高務實手頭好多發明都是拿時間慢慢堆出來的。
就說萬曆一式火槍,很多性能都要照顧好幾個要素:如槍管長度與射擊精度和距離有關,而同時要考慮裝備刺刀之後的白刃戰;火藥裝藥的多少,要考慮槍管強度與點火效率以及防水密閉性,甚至還要考慮便於攜帶和保存,以及攜帶和保存過程中的安全性等等。
所以這種事,一次研發搞個好幾年甚至十年以上,一點都不奇怪,畢竟實用性、多功能性、人機工程學、生產成本、維護及維修成本、再次利用可能性……全都要考慮到。
一兩個天才的創意也許可以推動人類社會向前,但這個創意什麽時候體現它的價值,沒有人能夠肯定,然而一個好的體係卻能穩步推動社會前進,並且立刻起效。
因此,高務實從來不急於一下子搞出一個成本極高的試製品來自欺欺人,他要的是能夠批量列裝的產品。
尤其是武器裝備這一塊,慢點沒事,反正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前的武器進化速度本來就不算多快,他現在已經擁有了先發優勢,隻要把這種研發體係維持下來,不怕將來不出成果。
萬曆一式現在無論實在火器性能上,還是在白刃戰性能上,都應該是空前的強大,唯一的弱點大概還是價格偏高,但高務實已經盡力了。
如今,打響萬曆一式名號的第一戰馬上就要爆發,能不能“出道即巔峰”,就要看今天張秉忠和張萬邦父子的表現了。
張家父子性格不同,張秉忠這個父親是個特別實誠的人,當他看到前方煙塵滾滾的時候,便已經按照規矩開始列陣,同時做起了戰前動員。
“兒郎們!想必你們都已經在大同領過了京華的賞銀,每人五兩,對不對?!”
“對!”
“沒錯!”
“毫厘不差!”
張秉忠滿意地點了點頭,繼續大聲道:“但是本將告訴你們,那隻是一半的賞銀!此次作戰,隻要你們聽候號令行事,如此前的操演一般,那麽戰後無論勝負、生死,每人都還有五兩銀子的賞銀可拿,依然是京華給!”
全軍轟然,紛紛大喜——京華的賞銀和朝廷不同,朝廷賞銀一來不高,而來因為流程麻煩,總要延後好幾個月起,甚至很多時候還要被克扣。而且朝廷的賞銀,你得有首級才好拿,沒有首級就很難辦了。
但京華給賞銀則不同,京華不僅大方,也不拖欠,而且他們的要求並不是首級,僅僅隻是“是否聽命”——換句話說,隻要聽命行事,京華的賞錢就一定拿得到!
除此之外,京華的賞銀還有個特點,就是絕對不會吞沒戰死之人的賞格,而且隻要確定是戰死,還會發雙賞表示撫恤。
眾人一聽還有至少五兩,都興奮不已,甚至有人在心裏暗想:要是真的運氣差,戰死在這兒了,那也不虧,至少還有十兩銀子的安家費。
直接拿錢調動士兵的作戰積極性,張秉忠這個老實人就是這麽直接。
----------
感謝QQ閱讀書友“葒、極品”的月票支持,謝謝。最近一段時間白天很忙,晚上碼字眼睛都快睜不開了……
其一是刺刀的加入,這個之前已經提到過。刺刀這個東西,對冶金的要求在這個時代來說,可以用“極高”來形容,不是輕而易舉就能搞定的事。
<a href="http://m.2kxs.la" id="wzsy">2kxs.la</a>
事實上,原曆史上很長一段時間裏,火槍上配備的刺刀大多都不是匕首式刺刀,而是著名的三棱軍刺型刺刀。
在火器還沒有誕生的時代,冷兵器作戰的主流招式就是刺。
刺,按照戚繼光的練兵理念來說,最大的優勢就是簡單易學,適合新兵,卻難格擋,十分實用。而且“刺”這個動作殺傷力極大,很難止血縫合傷口。
所以在戰場上,以刺為主的兵器占大多數,即便是在熱兵器時代,軍刺也是肉搏戰的主流裝備,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三棱軍刺是步槍上的常客,衍生出很多說法,後來甚至被推上神壇,成為了所謂最完美的武器。
至於是不是真的,那就得從曆史上三棱軍刺的使用說起,三棱刺刀在軍隊中的應用算是相當久遠了,是曆史上第一款最廣泛應用的刺刀,18世紀初的套筒和之後的套環刺刀基本上都是三棱的。
巔峰時期英國紅衣軍的褐貝斯燧發槍的刺刀就是三棱刺刀,這就給很多人一種錯覺,似乎三棱刺刀的殺傷效果是遠超匕首刺刀的。
其實不然。
匕首刺刀反而是19世紀下半葉才出現,而且他的出世就是用來淘汰三棱刺刀的,在那個時期,拚刺刀仍然是戰鬥的重要方式,軍方肯定是用性能更好的刀來代替落後的刺刀。
而三棱軍刺之所以能夠如此流行,完全是因為它的製作工藝簡單,成本低廉,在那個冶金工業並不發達的年代,三棱刺刀就是性價比最高的近身武器,因為三棱刺刀截麵呈現三棱形,很結實,用力刺的時候不容易變形。
這個特性就決定了即便用質量很差的材料,也可以湊合滿足刺刀的需求。而劍型刺刀本身就是一把劍了(而且偏細),要做好的話,成本不會比劍差多少。
而燧發槍時代鋼材都是折疊鍛打加滲碳淬火搞出來的,很多工序都隻能靠純手工反複製作完成,這樣算下來,價格當然非常的高,若是每個士兵都裝備匕首刺刀,那成本可能比裝備燧發槍還要高,所以為了最佳性價比,各國都統一的給軍隊裝備三棱刺。
到了近代,尤其是平爐和轉爐煉鋼出現後,各大工業國的冶金技術得到質的突破,但凡是工業實力強的國家都會采用匕首刺刀,就連日本的工業化後的新式軍隊,都是清一色的劍型刺刀。
隻有二戰末期的蘇聯軍隊裝備比較落後,為了量大方便還在主打三棱刺刀。由於曆史原因,建國後紅朝也有樣學樣照搬不誤,但是後來自己搞的時候,也很快就換成劍型了。
軍刺,一般呈棱型,帶血槽,可以直接安裝在單兵長管槍械上,可以折疊收起也可拆下來使用。軍刺的重點在於刺,所以前端非常鋒利,以及前端接觸麵都會很窄,便於捅刺。因此被稱為“刺”而不是“刀”。
刺刀,又稱槍刺,日本人稱為銃劍,也是安裝在單兵長管槍械前端的刺殺冷兵器,用於白刃格鬥,也可作為戰鬥作業的輔助工具。刺刀由刀體和刀柄兩部分構成。
按形狀分為片形(刀形或劍形)和棱形(三棱或四棱)兩種;按與步槍連接方式,又分為能從槍上取下裝入刀鞘攜行的分離式和鉸接於槍側的折疊式兩種。分離式刺刀多呈片形,有的刀背刻有鋸齒,並能與金屬刀鞘連接構成剪刀,具有多種功能。
所以軍刺和刺刀還是有些許差異,軍刺一定是刺刀,但刺刀並不一定是軍刺。
古代戰場上,有“三箭不如一刀,三刀不如一槍”的說法。當然你非要說人均哲別神射,個個都是恰台吉,彎弓就是一箭斃命;或者人均劉綎,上去就是一刀梟首的,那就當我沒說。
總的來說,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上,尤其是披甲士兵,箭射刀砍的傷害確實沒有槍矛捅刺傷害大。
而如果是到了現代戰場上,軍刺捅刺所造成的傷害,跟現代火器槍彈其實沒法比,遠說不上什麽恐怖。
後世紅朝國內有一撥人,對五六式三棱軍刺有一種神話,吹牛一直吹到什麽聯合國禁用巴拉巴拉的,都不知道是怎麽回事。一問理由,就說什麽傷口難處理,放血效果誇張,有砷化物塗層等等。
砷化物塗層是最好笑的,你三棱軍刺可以塗,別的就不能塗了?
至於傷口難處理,就更可笑了,這樣標準且規整的傷口有什麽難以縫合的?外科醫生會麵對比這種傷口複雜無數倍的情況。
隨便舉例,比如工地上的鋼筋穿刺、被狗牙撕裂的小孩傷口、被工廠機器攪爛的創麵等等,哪個不比這種複雜?說三棱軍刺因為形狀而殺傷力巨大完全莫名其妙,要是這種規整的傷口都難以處理,那外科醫生全都可以下崗了,部隊醫院處理槍傷、破片傷的軍醫也全都可以滾蛋了。
刺刀隻要刺中要害,不管什麽樣式,效果是一樣的,如果沒有刺中要害的話,三棱刺更容易形成的是貫通傷,而眾所周知,對於人而言,傷害更大、更難救治的是割破血管放血,這一點三棱刺顯然不及扁刺刀。
高務實也是聽過五六神話的人,為什麽他寧可花費十年時間去搞匕首式刺刀,而不肯用三棱刺將就,自然是仔細論證過的——再說後世各國軍方也都做出了選擇啊。
刀劍的外形是經過了人類幾千年使用和冷兵器作戰才最終確定下來的,相比三棱軍刺那種破甲錐一樣的槍頭造型,普通刺刀的劍形刃因為擁有更寬的刃身,所以破開體內血管、殺傷內髒的幾率要大得多。
而且在刺刀戰術上,劍形刃也更加適合下劈、上挑、刺中後轉刀等動作,單獨拿下來也更適合當短劍,可砍可捅。當年特殊時期,日本小倉兵工廠的三零刺刀比起三棱軍刺不知厲害多少,那才是當時世界上最讓人畏懼的一把刺刀。
所以說軍刺根本無所謂恐怖不恐怖,刀是殺人的武器,作戰中的表現才是最重要的指標,比如英軍P1907式刺刀,長555毫米,明晃晃的樣子倒是嚇人,捅到人身上也的確厲害得很,但英軍士兵們並不喜歡,因為實在太長了,裝卸和攜行都很費事兒,使用起來也不大順手。
在二戰時期,蘇聯軍隊的拚刺水平是最高的,因為早在沙俄時期,俄國軍隊就一直在訓練這種拚刺技術,這種文化也被後麵的蘇聯軍隊繼承了。
在二戰期間,莫辛納甘步槍是蘇聯的標配,而98k是德國的象征,而莫辛納甘步槍的長度在二戰最長的,再加上蘇聯人普遍高大威猛,德國和日本在麵對蘇聯的時候,都非常吃虧,特別是德國,德國擅長閃電戰術,但是當打陣地戰,尤其拚刺刀的時候,真的不是蘇聯的對手。
相應的,日本軍隊的人因為比較矮小,不能跟蘇聯人的高大威猛相比,但是日本人拚刺講究靈活,戰術要求是穩、準、狠,於是配備三零刺刀。
總而言之就是,任何武器不能撇開實用性來談性能,更何況還要考慮多功能性和成本。三棱軍刺隻能做一件事,而這件事匕首式刺刀也能做,同時匕首式刺刀還能順帶做好其他幾件事,選誰還用說麽?
最後一個成本和製作周期的問題,是限製萬曆一式標配刺刀的最大難題,不過這個之前說過,朱載堉被高務實挖動之後,兩個人配合著搞了好幾年,改進了煉鋼法並加入滲碳滲氮技術,製作周期已經明顯下降,生產成本也降低了一些,雖然不至於和三棱軍刺一樣便宜,但已經到達高務實認為可以接受的區間——當然朱翊鈞還是覺得很貴。
除了技術含量看似不高,而其實極高的刺刀之外,萬曆一式最大的技術革新,就是點火方式。
沒錯,這一次,大明進入了燧發槍時代。
燧發槍最開始是在歐洲出現,換算一下時間,是大明嘉靖二十六年,也就是張居正中進士的那一年。
燧發的原理很簡單,也沒有什麽爭議,就不多贅述了(如上文的三棱刺刀和匕首式刺刀強弱是有爭議的,所以我多說了些)。
但知道原理不代表馬上就能做成,高務實提供創意之後,京華火槍廠方麵花了幾年的時間來進行試驗,一開始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如燧石冒出的火星有時候不能點燃黑火藥、到底要不要配備火帽、如何防止雨天作戰時火槍進水使發火裝置失效等等。
每一種科技發展都不是說成就能成的,很多時候,幾種技術同時達標才能導致質變,因此高務實手頭好多發明都是拿時間慢慢堆出來的。
就說萬曆一式火槍,很多性能都要照顧好幾個要素:如槍管長度與射擊精度和距離有關,而同時要考慮裝備刺刀之後的白刃戰;火藥裝藥的多少,要考慮槍管強度與點火效率以及防水密閉性,甚至還要考慮便於攜帶和保存,以及攜帶和保存過程中的安全性等等。
所以這種事,一次研發搞個好幾年甚至十年以上,一點都不奇怪,畢竟實用性、多功能性、人機工程學、生產成本、維護及維修成本、再次利用可能性……全都要考慮到。
一兩個天才的創意也許可以推動人類社會向前,但這個創意什麽時候體現它的價值,沒有人能夠肯定,然而一個好的體係卻能穩步推動社會前進,並且立刻起效。
因此,高務實從來不急於一下子搞出一個成本極高的試製品來自欺欺人,他要的是能夠批量列裝的產品。
尤其是武器裝備這一塊,慢點沒事,反正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前的武器進化速度本來就不算多快,他現在已經擁有了先發優勢,隻要把這種研發體係維持下來,不怕將來不出成果。
萬曆一式現在無論實在火器性能上,還是在白刃戰性能上,都應該是空前的強大,唯一的弱點大概還是價格偏高,但高務實已經盡力了。
如今,打響萬曆一式名號的第一戰馬上就要爆發,能不能“出道即巔峰”,就要看今天張秉忠和張萬邦父子的表現了。
張家父子性格不同,張秉忠這個父親是個特別實誠的人,當他看到前方煙塵滾滾的時候,便已經按照規矩開始列陣,同時做起了戰前動員。
“兒郎們!想必你們都已經在大同領過了京華的賞銀,每人五兩,對不對?!”
“對!”
“沒錯!”
“毫厘不差!”
張秉忠滿意地點了點頭,繼續大聲道:“但是本將告訴你們,那隻是一半的賞銀!此次作戰,隻要你們聽候號令行事,如此前的操演一般,那麽戰後無論勝負、生死,每人都還有五兩銀子的賞銀可拿,依然是京華給!”
全軍轟然,紛紛大喜——京華的賞銀和朝廷不同,朝廷賞銀一來不高,而來因為流程麻煩,總要延後好幾個月起,甚至很多時候還要被克扣。而且朝廷的賞銀,你得有首級才好拿,沒有首級就很難辦了。
但京華給賞銀則不同,京華不僅大方,也不拖欠,而且他們的要求並不是首級,僅僅隻是“是否聽命”——換句話說,隻要聽命行事,京華的賞錢就一定拿得到!
除此之外,京華的賞銀還有個特點,就是絕對不會吞沒戰死之人的賞格,而且隻要確定是戰死,還會發雙賞表示撫恤。
眾人一聽還有至少五兩,都興奮不已,甚至有人在心裏暗想:要是真的運氣差,戰死在這兒了,那也不虧,至少還有十兩銀子的安家費。
直接拿錢調動士兵的作戰積極性,張秉忠這個老實人就是這麽直接。
----------
感謝QQ閱讀書友“葒、極品”的月票支持,謝謝。最近一段時間白天很忙,晚上碼字眼睛都快睜不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