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後果整明白,老爺的用意也清楚了,遠征艦隊方麵遂要求繼續會談。
西班牙人沒有搞別的名堂,老老實實坐回談判桌。可惜這一次遠征艦隊方麵變得更強硬起來了,堅持認定西班牙人在菲律賓實行的“委托監護製”是非法的,因為該製度與呂宋的屬國地位相矛盾。
這就麻煩很大。對於西班牙人而言,這意味著大明帝國不承認西班牙對呂宋的統治。
這種“不承認”不單單是外交意義上的不承認,它現在非常現實——海陸兩軍一百多艘戰艦、一萬多大軍近在咫尺,並且他們手中還俘獲了十艘西班牙戰艦,以及兩千海軍官兵。
戰艦無非是錢和時間的堆砌,那也還罷了,但兩千卡斯蒂利亞海軍官兵卻萬萬不能等閑視之。
這個年代的歐洲可不是一戰二戰時期的歐洲,擁有幾百萬人口的國家完全可以算是泱泱大國。通常一場戰爭要是死了兩千人,基本上就可以看做決定性的戰役。
要知道,在約四十多年後的歐洲,那場三十年戰爭中著名的“呂岑會戰”,本是帝國軍與新教軍的關鍵性戰役,幾乎決定了宗教改革的成敗。
當時雙方已經是打出真火的狀態——帝國軍如果戰敗,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便可能要退位;新教軍如果失敗,宗教改革就可能“中道崩殂”。
因此雙方都算是拚了老命的在打,可是最終雙方的傷亡才多少?
新教軍傷亡5500人,帝國軍傷亡4500人,僅此而已。
四十多年後也就這樣的承受能力,何況是四十多年前的今天?更何況還是在萬裏之外的菲律賓?
因此德維拉總督幹脆把“菲律賓總督府是否合法”的問題都先丟開,要求先談贖回俘虜問題。
講真,大明這邊一般是不討論什麽贖回俘虜這種事的,至少不會當成一件大事來看,要不是高務實老早之前就打過招呼,高振炘一定會認為德維拉總督吃錯藥了。
至於現在嘛,要談也行。高振炘提出,這兩千戰俘也不用你們花錢贖回了,直接把馬尼拉城讓出來交換就好。
但德維拉總督還是想試試其他條件,於是提出:以一名士兵或水手100比索的價格贖回,軍官則按1000比索來算。總的來說,價值約為30萬比索——大致相當於庫平銀24萬兩。
高振炘斷然拒絕了這個提議。雖然在他看來西班牙人本不值錢,24萬兩也不算小數目,可現在他一戰繳獲85萬兩美洲白銀,還俘獲了10艘大蓋倫戰船,兩者相加差不多已經值200萬兩銀子了,又豈會在意那“區區”24萬兩?
所以高振炘明確表示不接受,他依然要求馬尼拉城,並且還毫不客氣地威脅道:“若你等不接受這一條件,待我陸師拿下馬尼拉,這批俘虜可就不是今天這個價了。”
德維拉雖然心裏是很慌的,但作為一名能做到總督的貴族,裝模作樣乃是拿手好戲,自然也一副有恃無恐的模樣,表示馬尼拉城不僅是棱堡化的要塞城池,城牆堅固異常,而且城中儲備的物資也極其豐富,哪怕堅守三年也不在話下。
誰知道高振炘聽完哈哈大笑,傲然起身,冷冷地道:“既然如此,那今日會談就先到這兒吧。別說三年,三日之後你若還能堅持這句話,本司令就敬你是條漢子!”
說罷,高振炘轉身便走,隨行的高木三也冷然跟去。倒是朱應楓這廝雖然不會打仗,但出身勳貴高門,架子擺得很足,走之前撂下一句話:“好心提醒一句,在城裏備幾條小船,免得到時候你喂了王八,咱們割不到首級回京論功。”
這幾句話帶了些俗語,德維拉總督聽不太懂,而聽了通譯的翻譯之後,簡直把他氣得渾身發抖。可是轉念一想卻又有些納悶:我在馬尼拉城裏怎麽可能會需要船?
然而他一時沒想明白,葡萄牙“格蘭杜拉”號艦長佩德羅·德·迪弗拉迪什卻明白過來了——這位老兄也不是什麽好人,也算是老殖民者了,而且專門在印度、馬尼拉和澳門混,他是聽說過東方人打仗的一些故事的。
這些故事裏頭就有一個在澳門時聽到的故事,叫做“龐令明抬櫬決死戰,關雲長放水淹七軍。”
其實“水淹七軍”隻是《三國演義》裏的演義,事實上在《三國誌》等正史記載中,關羽既沒有蓄水,也沒有決堤水攻,而是因為霖雨導致了“漢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水災,使得於禁等人被水災困住。關羽趁機乘船而攻,於禁等人投降。
正史《後漢書》確定此次水災為自然水災,並放置在了《後漢書·誌第十五·五行三》。而《後漢書·誌第十五·五行三》本身就是專門收錄自然災害的篇章。
不過迪弗拉迪什能知道“水淹七軍”就很了不得了,哪裏知道“演義並非正史”這種差異?當下他便繪聲繪色地把自己聽來時就有些以訛傳訛的故事又講給德維拉總督聽。
天可憐見,他聽到的故事裏,就已經把“蓄水衝城”的威力誇張得比《三國演義》裏頭還厲害,現在經他一轉達,更仿佛這水無堅不摧,困在“水城”之中隻有做魚鱉的份。
德維拉總督這一下還真被嚇唬住了,再也維持不住貴族老爺的架勢。他臉色大變,匆匆說了幾句場麵話便告辭而去,馬上帶人回了城裏,親自登上城樓,觀察城北郊外的動向。
這一看之下不得了,原來“明國陸軍”動作極快,此時已然過了巴石河。不過他們卻並不繼續前進,而是抓緊時間構築了兩道防線,而在防線以北的河邊,則明顯正在進行某種施工作業——那不是在蓄水還能是什麽?
其實“水淹七軍”雖然是演義杜撰,不過類似的作戰倒是真有過,甚至在現代戰爭時期都有過,還取得了重大勝利。
譬如說紅朝抗美援朝期間,紅朝誌願軍第39軍軍長、西海岸防禦指揮部副司令員吳信泉將軍,就曾經指揮過一場抗美援朝版的“水淹七軍”,打得剛接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李奇微目瞪口呆。
當時是1951年4月,吳信泉領著39軍來到了春川和華川一帶。在這裏,吳信泉接到了司令部的命令,要求他們拖住美軍的進攻。
在抗美援朝期間,尤其是前期,我軍是沒有製空權的,所以運輸和行動都相當困難。怎樣拖住美軍搶占高地,是當時誌願軍麵對的大問題。美軍有裝備優勢,還有大量的韓軍當炮灰,在這種情況下要怎麽擋住美軍,吳信泉作為前線指揮官不得不想辦法。
根據他多年的戰爭經驗,一時之間既然想不出好辦法,那就要到處轉轉。
為了得到遲滯美軍進攻的辦法,吳信泉先是在地圖上發現了華川水庫這個地點,心裏有了擋住美軍的辦法。為了把這件事計劃的周密,吳信泉親自帶著偵查科長蔡愚來到了華川水庫勘察地形,實地看看那裏的情況。
在地形勘察結束後,吳信泉開始回來擺弄起了沙盤。以水代兵是好辦法,但是利用不好也很容易造成嚴重的後果。黃河的多次決堤造成的巨大災難就是很好的例子,生在中國的吳信泉很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要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在摸清了水庫的地勢、流經區域和沿岸情況後,吳信泉終於得出了怎樣才能擋住美軍又不傷害沿岸百姓的辦法。
他命令手下軍隊讓華川水庫的十二道閘門全部關上,然後開始蓄水,根據情況向下遊排水。這樣,在蓄水八天後,終於等到了美軍。
美軍總司令李奇微開始布置部隊渡過漢江,渡江的美軍一開始還心裏美滋滋,因為這麽淺的漢江,那還不是輕易就能渡過了麽?
此時,隨著吳信泉一聲令下,積蓄已久的江水終於“解放”了,奔湧著、咆哮著一瀉而下,像瀑布一般洶湧澎湃,似千軍萬馬奔騰而去,烏泱泱的江水向正在渡江的美軍襲來。
在誌願軍開閘的一刹那,美王牌軍“陸戰一師”集體傻眼了。洪水自東往西,如同雄獅一般向他們撲來,兩架浮橋被衝垮,坦克大炮被淹沒。
美陸戰一師號稱極其熟悉登陸作戰,但那不代表他們不怕洪水。而此時,洶湧的北漢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水浪,接二連三地把美國士兵狠狠壓在水底,探不出頭,喘不過氣。
在誌願軍開閘之後的半小時左右,水麵就上漲了將近1.5米。美軍兩座浮橋中的一座被徹底衝垮,另一座被衝毀大半,被美軍狼狽地拉回到岸邊。橋上的汽車、坦克、大炮,都被洪水衝到了江中。由於下遊水位的急速上漲,洪水衝到了公路上,一大群美國士兵還沒反應過來,就被衝得無影無蹤了。
美陸戰一師的一個炮兵營在陣地上剛剛架好炮台,洪水就衝了過來。炮兵們跑得快,沒被洪水淹死,可是大炮、彈藥和帳篷等物資,都被洪水衝跑了。甚至還有一些在帳篷裏的人,也被衝得沒了蹤影。這支久經沙場的美軍部隊做夢都沒想到,仗竟然還能這麽打。
美軍裝備再優良,也抵不住洪水這樣的自然力量,這一波洪水把直接把準備渡江的美軍給衝得七零八落。
吳信泉此時坐守在監聽機旁,當“水淹美軍”的捷報傳來後,聽到美軍在陣地上亂作一團,他高興得合不攏嘴。但是沒過多久,他又連歎兩口氣,道:“可惜!可惜!如果能炸開大壩,一個都別想跑。”
其實,此前作戰科副科長沈穆就曾經建議直接炸掉大壩,把整個渡江美軍全部送去喂王八。但吳信泉考慮到朝鮮是盟國,這座水電站的大壩在戰爭結束後還要用來發電,要投入到朝鮮的生產建設中,因此為了朝鮮人民的利益,他隻能惋惜地放棄這個誘人的戰果。
洪水過後,路毀橋塌,土地被衝得泥濘不堪。美軍的重裝備深陷在泥中,寸步不能前行。這條半天時間就能跨過的北漢江,最終美軍足足用了一周時間才過去。
麵對美軍甚至整個“聯合國軍”在朝鮮戰爭期間表現都堪稱最為亮眼的李奇微,三十九軍依然完美地完成了上級交待的遲滯美軍之任務。
<a id="wzsy" href="http://m.baimengshu.com">百盟書</a>
既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都能玩“水淹七軍”,這十六世紀末期有什麽不能玩?吳將軍因為要照顧盟友的利益而沒有全力泄洪,高務實可沒有這般壓力,而高振炘更不會在意。
德維拉見此情況心中大急,連忙召開了軍事會議,商議如何應對“明國陸軍”的水攻計劃。但這種作戰雖然在歐洲也曾經有過,可是並不多見,應對方麵也沒什麽好辦法,一般來說隻有快速轉移,要不然就是派兵破壞對方的計劃。
可是眼下這兩條辦法都沒法執行:轉移的話,人倒不是不可以轉,可馬尼拉城又轉移不了,人要是全跑了,馬尼拉城還不是一樣送給了“明軍”?如果這麽做,那還不如拿馬尼拉去交換2000俘虜呢!
至於破壞敵軍行動,這一條看起來也並不好辦。雖然大夥都沒有與“明國陸軍”交過手,但從海上的交戰結果來看,明軍在火炮上的實力無疑很強——西班牙人從觀察被俘的己方戰艦戰損情況就能輕易得出這一結論:它們雖然被臨時修複了很多,但依舊可以看出它們此前受到過多麽猛烈的炮擊。
[注:這個原因在於新修複的位置木料色澤與原艦體木料色澤會有比較明顯的差異,就像現在車輛被刮擦之後找的修理廠技術不過關,導致修複處出現嚴重色差一樣。]
尤其是從大珍寶船隊的幾艘戰艦戰損來看,明軍方麵的炮火絕不比此時的歐洲遜色半分,甚至很可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這種情況下,西班牙軍官們一致認為,明軍的火槍兵實力也必然很強,而他們現在還擁有壓倒性的兵力優勢,此時要去“破壞敵軍行動”,哪怕馬尼拉的軍隊傾巢而出,也未必能完成任務,搞不好還會被早有準備的明軍一鍋端——對方那兩道防線已經說明了他們對馬尼拉可能發起的破壞行動有足夠的防備。
跑也不能跑,留下又會被水攻,德維拉總得急得嘴上冒泡,心裏開始後悔起來。早知道如此,真不如在談判桌上再想想辦法,哪怕一點便宜占不到,真拿馬尼拉城去換那兩千俘虜也好,至少還能給自己掙個關心士兵的仁慈名聲。
況且,就算丟了馬尼拉,隻要這兩千俘虜被交換回來,大家一起撤到菲律賓南部,在宿霧島堅持抵抗,說不定等國內打贏了英格蘭、平定了尼德蘭叛亂,就能派出援軍來收複呂宋島呢?
這個念頭一起,就向春草勃發一樣再也止不住了。雖然沒有一個西班牙軍官或者總督府高級官員願意先開口建議,但德維拉總督已經繃不住了,主動道:“再去聯係一下明國艦隊司令高振炘先生,就說我由衷希望並強烈建議重啟談判,同時……還願意做出重大讓步。”
----------
感謝書友“曹麵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鷹揚”、“曹麵子”、“soviet2003”、“流光劍語”、“o尚書令”、“往事知多少去哪”、“嶽曉遙”的月票支持,謝謝!
西班牙人沒有搞別的名堂,老老實實坐回談判桌。可惜這一次遠征艦隊方麵變得更強硬起來了,堅持認定西班牙人在菲律賓實行的“委托監護製”是非法的,因為該製度與呂宋的屬國地位相矛盾。
這就麻煩很大。對於西班牙人而言,這意味著大明帝國不承認西班牙對呂宋的統治。
這種“不承認”不單單是外交意義上的不承認,它現在非常現實——海陸兩軍一百多艘戰艦、一萬多大軍近在咫尺,並且他們手中還俘獲了十艘西班牙戰艦,以及兩千海軍官兵。
戰艦無非是錢和時間的堆砌,那也還罷了,但兩千卡斯蒂利亞海軍官兵卻萬萬不能等閑視之。
這個年代的歐洲可不是一戰二戰時期的歐洲,擁有幾百萬人口的國家完全可以算是泱泱大國。通常一場戰爭要是死了兩千人,基本上就可以看做決定性的戰役。
要知道,在約四十多年後的歐洲,那場三十年戰爭中著名的“呂岑會戰”,本是帝國軍與新教軍的關鍵性戰役,幾乎決定了宗教改革的成敗。
當時雙方已經是打出真火的狀態——帝國軍如果戰敗,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便可能要退位;新教軍如果失敗,宗教改革就可能“中道崩殂”。
因此雙方都算是拚了老命的在打,可是最終雙方的傷亡才多少?
新教軍傷亡5500人,帝國軍傷亡4500人,僅此而已。
四十多年後也就這樣的承受能力,何況是四十多年前的今天?更何況還是在萬裏之外的菲律賓?
因此德維拉總督幹脆把“菲律賓總督府是否合法”的問題都先丟開,要求先談贖回俘虜問題。
講真,大明這邊一般是不討論什麽贖回俘虜這種事的,至少不會當成一件大事來看,要不是高務實老早之前就打過招呼,高振炘一定會認為德維拉總督吃錯藥了。
至於現在嘛,要談也行。高振炘提出,這兩千戰俘也不用你們花錢贖回了,直接把馬尼拉城讓出來交換就好。
但德維拉總督還是想試試其他條件,於是提出:以一名士兵或水手100比索的價格贖回,軍官則按1000比索來算。總的來說,價值約為30萬比索——大致相當於庫平銀24萬兩。
高振炘斷然拒絕了這個提議。雖然在他看來西班牙人本不值錢,24萬兩也不算小數目,可現在他一戰繳獲85萬兩美洲白銀,還俘獲了10艘大蓋倫戰船,兩者相加差不多已經值200萬兩銀子了,又豈會在意那“區區”24萬兩?
所以高振炘明確表示不接受,他依然要求馬尼拉城,並且還毫不客氣地威脅道:“若你等不接受這一條件,待我陸師拿下馬尼拉,這批俘虜可就不是今天這個價了。”
德維拉雖然心裏是很慌的,但作為一名能做到總督的貴族,裝模作樣乃是拿手好戲,自然也一副有恃無恐的模樣,表示馬尼拉城不僅是棱堡化的要塞城池,城牆堅固異常,而且城中儲備的物資也極其豐富,哪怕堅守三年也不在話下。
誰知道高振炘聽完哈哈大笑,傲然起身,冷冷地道:“既然如此,那今日會談就先到這兒吧。別說三年,三日之後你若還能堅持這句話,本司令就敬你是條漢子!”
說罷,高振炘轉身便走,隨行的高木三也冷然跟去。倒是朱應楓這廝雖然不會打仗,但出身勳貴高門,架子擺得很足,走之前撂下一句話:“好心提醒一句,在城裏備幾條小船,免得到時候你喂了王八,咱們割不到首級回京論功。”
這幾句話帶了些俗語,德維拉總督聽不太懂,而聽了通譯的翻譯之後,簡直把他氣得渾身發抖。可是轉念一想卻又有些納悶:我在馬尼拉城裏怎麽可能會需要船?
然而他一時沒想明白,葡萄牙“格蘭杜拉”號艦長佩德羅·德·迪弗拉迪什卻明白過來了——這位老兄也不是什麽好人,也算是老殖民者了,而且專門在印度、馬尼拉和澳門混,他是聽說過東方人打仗的一些故事的。
這些故事裏頭就有一個在澳門時聽到的故事,叫做“龐令明抬櫬決死戰,關雲長放水淹七軍。”
其實“水淹七軍”隻是《三國演義》裏的演義,事實上在《三國誌》等正史記載中,關羽既沒有蓄水,也沒有決堤水攻,而是因為霖雨導致了“漢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水災,使得於禁等人被水災困住。關羽趁機乘船而攻,於禁等人投降。
正史《後漢書》確定此次水災為自然水災,並放置在了《後漢書·誌第十五·五行三》。而《後漢書·誌第十五·五行三》本身就是專門收錄自然災害的篇章。
不過迪弗拉迪什能知道“水淹七軍”就很了不得了,哪裏知道“演義並非正史”這種差異?當下他便繪聲繪色地把自己聽來時就有些以訛傳訛的故事又講給德維拉總督聽。
天可憐見,他聽到的故事裏,就已經把“蓄水衝城”的威力誇張得比《三國演義》裏頭還厲害,現在經他一轉達,更仿佛這水無堅不摧,困在“水城”之中隻有做魚鱉的份。
德維拉總督這一下還真被嚇唬住了,再也維持不住貴族老爺的架勢。他臉色大變,匆匆說了幾句場麵話便告辭而去,馬上帶人回了城裏,親自登上城樓,觀察城北郊外的動向。
這一看之下不得了,原來“明國陸軍”動作極快,此時已然過了巴石河。不過他們卻並不繼續前進,而是抓緊時間構築了兩道防線,而在防線以北的河邊,則明顯正在進行某種施工作業——那不是在蓄水還能是什麽?
其實“水淹七軍”雖然是演義杜撰,不過類似的作戰倒是真有過,甚至在現代戰爭時期都有過,還取得了重大勝利。
譬如說紅朝抗美援朝期間,紅朝誌願軍第39軍軍長、西海岸防禦指揮部副司令員吳信泉將軍,就曾經指揮過一場抗美援朝版的“水淹七軍”,打得剛接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李奇微目瞪口呆。
當時是1951年4月,吳信泉領著39軍來到了春川和華川一帶。在這裏,吳信泉接到了司令部的命令,要求他們拖住美軍的進攻。
在抗美援朝期間,尤其是前期,我軍是沒有製空權的,所以運輸和行動都相當困難。怎樣拖住美軍搶占高地,是當時誌願軍麵對的大問題。美軍有裝備優勢,還有大量的韓軍當炮灰,在這種情況下要怎麽擋住美軍,吳信泉作為前線指揮官不得不想辦法。
根據他多年的戰爭經驗,一時之間既然想不出好辦法,那就要到處轉轉。
為了得到遲滯美軍進攻的辦法,吳信泉先是在地圖上發現了華川水庫這個地點,心裏有了擋住美軍的辦法。為了把這件事計劃的周密,吳信泉親自帶著偵查科長蔡愚來到了華川水庫勘察地形,實地看看那裏的情況。
在地形勘察結束後,吳信泉開始回來擺弄起了沙盤。以水代兵是好辦法,但是利用不好也很容易造成嚴重的後果。黃河的多次決堤造成的巨大災難就是很好的例子,生在中國的吳信泉很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要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在摸清了水庫的地勢、流經區域和沿岸情況後,吳信泉終於得出了怎樣才能擋住美軍又不傷害沿岸百姓的辦法。
他命令手下軍隊讓華川水庫的十二道閘門全部關上,然後開始蓄水,根據情況向下遊排水。這樣,在蓄水八天後,終於等到了美軍。
美軍總司令李奇微開始布置部隊渡過漢江,渡江的美軍一開始還心裏美滋滋,因為這麽淺的漢江,那還不是輕易就能渡過了麽?
此時,隨著吳信泉一聲令下,積蓄已久的江水終於“解放”了,奔湧著、咆哮著一瀉而下,像瀑布一般洶湧澎湃,似千軍萬馬奔騰而去,烏泱泱的江水向正在渡江的美軍襲來。
在誌願軍開閘的一刹那,美王牌軍“陸戰一師”集體傻眼了。洪水自東往西,如同雄獅一般向他們撲來,兩架浮橋被衝垮,坦克大炮被淹沒。
美陸戰一師號稱極其熟悉登陸作戰,但那不代表他們不怕洪水。而此時,洶湧的北漢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水浪,接二連三地把美國士兵狠狠壓在水底,探不出頭,喘不過氣。
在誌願軍開閘之後的半小時左右,水麵就上漲了將近1.5米。美軍兩座浮橋中的一座被徹底衝垮,另一座被衝毀大半,被美軍狼狽地拉回到岸邊。橋上的汽車、坦克、大炮,都被洪水衝到了江中。由於下遊水位的急速上漲,洪水衝到了公路上,一大群美國士兵還沒反應過來,就被衝得無影無蹤了。
美陸戰一師的一個炮兵營在陣地上剛剛架好炮台,洪水就衝了過來。炮兵們跑得快,沒被洪水淹死,可是大炮、彈藥和帳篷等物資,都被洪水衝跑了。甚至還有一些在帳篷裏的人,也被衝得沒了蹤影。這支久經沙場的美軍部隊做夢都沒想到,仗竟然還能這麽打。
美軍裝備再優良,也抵不住洪水這樣的自然力量,這一波洪水把直接把準備渡江的美軍給衝得七零八落。
吳信泉此時坐守在監聽機旁,當“水淹美軍”的捷報傳來後,聽到美軍在陣地上亂作一團,他高興得合不攏嘴。但是沒過多久,他又連歎兩口氣,道:“可惜!可惜!如果能炸開大壩,一個都別想跑。”
其實,此前作戰科副科長沈穆就曾經建議直接炸掉大壩,把整個渡江美軍全部送去喂王八。但吳信泉考慮到朝鮮是盟國,這座水電站的大壩在戰爭結束後還要用來發電,要投入到朝鮮的生產建設中,因此為了朝鮮人民的利益,他隻能惋惜地放棄這個誘人的戰果。
洪水過後,路毀橋塌,土地被衝得泥濘不堪。美軍的重裝備深陷在泥中,寸步不能前行。這條半天時間就能跨過的北漢江,最終美軍足足用了一周時間才過去。
麵對美軍甚至整個“聯合國軍”在朝鮮戰爭期間表現都堪稱最為亮眼的李奇微,三十九軍依然完美地完成了上級交待的遲滯美軍之任務。
<a id="wzsy" href="http://m.baimengshu.com">百盟書</a>
既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都能玩“水淹七軍”,這十六世紀末期有什麽不能玩?吳將軍因為要照顧盟友的利益而沒有全力泄洪,高務實可沒有這般壓力,而高振炘更不會在意。
德維拉見此情況心中大急,連忙召開了軍事會議,商議如何應對“明國陸軍”的水攻計劃。但這種作戰雖然在歐洲也曾經有過,可是並不多見,應對方麵也沒什麽好辦法,一般來說隻有快速轉移,要不然就是派兵破壞對方的計劃。
可是眼下這兩條辦法都沒法執行:轉移的話,人倒不是不可以轉,可馬尼拉城又轉移不了,人要是全跑了,馬尼拉城還不是一樣送給了“明軍”?如果這麽做,那還不如拿馬尼拉去交換2000俘虜呢!
至於破壞敵軍行動,這一條看起來也並不好辦。雖然大夥都沒有與“明國陸軍”交過手,但從海上的交戰結果來看,明軍在火炮上的實力無疑很強——西班牙人從觀察被俘的己方戰艦戰損情況就能輕易得出這一結論:它們雖然被臨時修複了很多,但依舊可以看出它們此前受到過多麽猛烈的炮擊。
[注:這個原因在於新修複的位置木料色澤與原艦體木料色澤會有比較明顯的差異,就像現在車輛被刮擦之後找的修理廠技術不過關,導致修複處出現嚴重色差一樣。]
尤其是從大珍寶船隊的幾艘戰艦戰損來看,明軍方麵的炮火絕不比此時的歐洲遜色半分,甚至很可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這種情況下,西班牙軍官們一致認為,明軍的火槍兵實力也必然很強,而他們現在還擁有壓倒性的兵力優勢,此時要去“破壞敵軍行動”,哪怕馬尼拉的軍隊傾巢而出,也未必能完成任務,搞不好還會被早有準備的明軍一鍋端——對方那兩道防線已經說明了他們對馬尼拉可能發起的破壞行動有足夠的防備。
跑也不能跑,留下又會被水攻,德維拉總得急得嘴上冒泡,心裏開始後悔起來。早知道如此,真不如在談判桌上再想想辦法,哪怕一點便宜占不到,真拿馬尼拉城去換那兩千俘虜也好,至少還能給自己掙個關心士兵的仁慈名聲。
況且,就算丟了馬尼拉,隻要這兩千俘虜被交換回來,大家一起撤到菲律賓南部,在宿霧島堅持抵抗,說不定等國內打贏了英格蘭、平定了尼德蘭叛亂,就能派出援軍來收複呂宋島呢?
這個念頭一起,就向春草勃發一樣再也止不住了。雖然沒有一個西班牙軍官或者總督府高級官員願意先開口建議,但德維拉總督已經繃不住了,主動道:“再去聯係一下明國艦隊司令高振炘先生,就說我由衷希望並強烈建議重啟談判,同時……還願意做出重大讓步。”
----------
感謝書友“曹麵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鷹揚”、“曹麵子”、“soviet2003”、“流光劍語”、“o尚書令”、“往事知多少去哪”、“嶽曉遙”的月票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