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皇帝所料,高務實不僅能得知慈寧宮中的消息,也能猜到皇帝當時與慈聖太後說那番話的意思。


    在高務實看來,皇帝最重要、最關鍵的有三句話。


    “漫說定南都護,倘若將來他果為朕克複漠北,封狼居胥,朕何吝封侯賜國之賞”;


    “朕若真站在這般假設上來看,也以為雲、桂之地很難擋得住他。可是對於有功之臣,朕不認為非要以欲加之罪而陷之”;


    “朕以為,隻要朕與大司徒這份君臣情誼始終維持著,雙方‘君君臣臣’,至少在朕與他尚在之時,這些事情不會發生”。


    這三句話,前一句比較獨立,意思很明確,就是封官許願,把功賞酬勞直接擺在明麵上,隻要完成,朕就給你。


    但是這個許諾並不完全,因為當他這段話說完之後,太後就立刻就表達了懷疑。


    太後認為高務實在南疆的實力、影響與南北二京其餘勳貴都不同,皇帝所謂“賜國”——即封國公,不可能和其他國公一樣隻給個名號就完事,而是隻能真正裂土封王一般的“賜國”。


    然後呢?然後皇帝隻是笑了笑,沒有更進一步的明確回答。這就意味著,要麽皇帝心裏有一個計劃但現在不方便說,要麽就是皇帝心裏其實也還沒有定論,事情存在不小的變數。


    至於第二句和第三句,則都是皇帝對於太後懷疑高務實在南疆實力太強的回答,本質上是針對同一個問題的兩個反應。


    上句的潛台詞是“朕也知道他在南疆很強很強”,下句的潛台詞是“朕認為他能把握這其中的度。”


    什麽度?有兩個度:本身實力的強度以及對皇帝、朝廷的態度。


    態度方麵,皇帝看起來比較有把握,因此他是明說“至少在朕與他尚在之時,這些事情不會發生”;然而在南疆京華之實力方麵,皇帝隻是點明京華的確很強,卻沒有進一步去肯定高務實會如何如何,反而說了一個“可是”。


    “可是對於有功之臣,朕不認為非要以欲加之罪而陷之。”


    前者用所謂語法來說,就是祈使句,也叫命令句,表達了完全的肯定;後者的這個“可是”則不然,因為他不僅用了“可是”,並且用上了“不認為非要以欲加之罪而陷之”——那就是說,還是有機會“要以欲加之罪而陷之”的。


    作為前世一位秘書出身的基層幹部,高務實對於“指示精神”的敏感度絕非尋常可比,漫說是遣詞造句出現了如此大的變化,就算隻是一個字的變化,他都能準確發現並且迅速進行分析,以此來確保自己不會領會錯誤。


    皇帝這番話,意味著他也不能確定高務實在南疆的實力——尤其是兵力,是否會出現進一步的膨脹,而對於萬一出現了進一步膨脹之後他該如何應對,皇帝心裏也不是很有把握:說不定隻好“以欲加之罪而陷之”。


    對於高務實而言,這相當於是一個警告,甚至是劃了一條紅線。這條紅線並不是非常明確,即南疆的兵力紅線到底是多少人——然而,它一定是存在的。


    不過,皇帝的最後一句關鍵的話裏,卻又透露出另一條隱藏信息,即皇帝同意了慈聖太後之前的一個觀點:南疆強,關鍵是高務實本人強,一旦高務實本人不存在,則南疆對於朝廷的威脅就大大降低了。


    慈聖太後有這樣的理解不難解釋,甚至皇帝會同意她的看法也在情理之中。因為在這個時代,絕大多數的人都認可一句話:“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除了這句話,中國自古以來還有一句更通俗的表述:“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因此從古至今莫不強調名將的作用,而縱觀軍事史,似乎也表明了這句話、這個思想的正確性。


    然而目前的大明朝,至少有兩個人“不完全同意”這個看法。這兩個人,一個是戚繼光,一個就是高務實。


    一場戰爭的勝利,背後的原因是極其多樣化的,主帥的英明神武隻是其中之一。在拉攏人才時,君主可能會搬出“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說法,突出強調關鍵人才的重要性,但真正的戰爭絕不會這樣簡單。


    可惜,現在這話說得太多,以至於連皇帝或者說統治階層自己都完全相信了。


    英雄、戰神的故事確實吸引人,故“軍易將難”的說法越來越流行,似乎所有的軍事對抗,就是戰神、兵聖們展現天才的舞台。


    總之,隻要你有了個戰神,你的軍事行動就會一馬平川,你的軍隊就會所向披靡。而反之,你如果打了敗仗,肯定是因為你的將軍都是驢球蛋子,或者是敵方出了碾壓你方將領的戰神。


    然而,在高務實看來,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還是後勤。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裏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能打得匈奴哇哇叫,固然和他倆卓越的個人能力分不開,但更重要的原因依然是漢武帝肯燒錢,並且有錢燒。


    這個“千軍”,如果是紂王驅使的奴隸,如果是大宋養的家豬禁軍,如果是凱申物流拉來的壯丁,那自然相當“易得”。然而也因此很難打勝仗,其肉食者不謀不察,反而感歎沒有名將導致失敗,仿佛隻要天上掉下個諸葛亮到自己一方就贏定了似的。


    <a id="wzsy" href="http://m.2kxiaoshuo.com">2k小說</a>


    在此時絕大多數統治者、統治階層眼裏,士兵根本不是活生生的人,不過是田裏、山裏捉來的野怪,漫山遍野都是,那自然“千軍易得”。


    然而這千軍被抽鞭子驅使,被當賊一樣防著,同時還指望他們給自己賣命,便真有一二名將又能怎樣呢?因此高素質的士兵其實也很重要,並且這在高務實眼裏依然屬於“後勤”的範疇,而並非隻有物資保障才算後勤。


    一方的士兵身體強壯、訓練有素,另一方都是老弱病殘、烏合之眾。這樣打起來,勝利的一方真需要什麽“戰神”來領導嗎?


    可是高素質士兵怎麽來呢?表麵上當然很簡單,嚴格挑選兵源,加上科學練兵即可。


    吳起在魏國選“武卒”,要求能全副武裝、帶三日口糧、半日內跑完百裏;西晉馬隆在選拔去打鮮卑的士兵時,要求能拉三十六鈞弩和四鈞弓;戚繼光在義烏選兵,則更加提高了要求,不光要身體強壯,還要人老實,聽命令。


    有了強壯的士兵,接著就是嚴格訓練了。練兵的竅門自然要高深一些,但也絕不是非天才不可的。《武經七書》裏就有不少關於練兵的篇幅,戚繼光也在早些年就完成了《練兵實紀》。


    按理說,就算你沒有戚繼光的本事,能夠有什麽“開創性”,但照本宣科總應該不難吧?可是後來的將軍們為什麽不能照葫蘆畫瓢呢?為什麽依舊隻有少數軍事天才能練出虎狼之師呢?


    故此,選兵、練兵看起來簡單,實際上那可太難了,因為除了按照標準挑選兵員之外,它們的背後都有三個關鍵條件:第一個是錢;第二個也是錢;第三個還是錢!


    吳起、馬隆、戚繼光選兵,條件那麽苛刻,卻都能選出幾千部隊,那麽這些報名參選的人至少得有幾萬人。


    這幾萬候選人,難道是被逼著參選的嗎?顯然不是,隻能是自願的。因為如果是被逼的,那他跑步的時候故意慢一點,拉弓的時候故意拉不開,這不就很容易被淘汰了嗎?


    考狀元當然很難,可總不能考個落榜還很難吧?


    況且“虎狼之師”打仗固然厲害,但是需要的“打賞”也必然更多,身為君主或者統帥,必須要掏出一大筆錢來維持這支“虎狼之師”的運作。比如什麽兵器裝備之類的,沒有足夠的銀子來支持,任你是百煉鋼,也要退化成繞指柔。


    可是以太後與皇帝今日的對話來看,他們母子倆對高務實在軍事上的個人能力絕對是高看了——至少高務實自己堅持這麽認為。


    做一個最簡單的假設:如果沒有早些年高拱將宣大將門收為“嫡係”,便於了後來漠南之戰時高務實如臂使指的指揮;如果沒有軍工私營之後宣大邊軍鳥槍換炮,擁有了足以以步製騎的火力和刺刀陣體係;如果高務實不曾獲得指揮數鎮邊軍,並對麾下各鎮邊軍擁有先斬後奏之權;如果沒有“隆萬大改革”加強朝廷財力,使邊軍作戰時糧餉不虧、軍械能換;如果沒有多年俺答封貢,使土默特根本不能離開大明貿易體係……


    如果沒有這一切,高務實拿頭去和十幾萬騎兵打漠南之戰?要知道在打那場仗的時候,辛愛和圖們都是打出了真火,已經不惜傷亡了的,可不是原先的躲貓貓之戰了。


    所以,高務實一直認為他的戰績雖然耀眼,但那絕非是他個人才能真的碾壓了誰誰誰,而是他的布局夠早、夠全!他所擅長的,始終是“內功”多過“外功”,始終是“戰略”勝過“戰術”。


    可是,不懂軍務的慈聖太後不這麽看,身患“高務實依賴症”的皇帝也不這麽看,他們二位都認為厲害的是高務實這個人,而不是那些已經幾乎稱得上脫胎換骨的邊軍戰士。


    可笑嗎?可笑。


    可悲嗎?也挺可悲。


    但問題是,不僅事情現在已經這樣了,甚至高務實還不方便解釋,因為朝廷正在開藩禁。


    在舉國上下都堅信“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情況下,朝廷需要高務實這麽一位“天下第一文帥”坐鎮中樞,震懾各地藩王、宗室及個別野心家不敢輕舉妄動。


    尷尬啊!要命啊!養望養了這麽多年,忽然發現這“望”居然養過頭了!


    小會議室裏,散會過後留下的除了高務實本人之外,依舊隻是黃芷汀、劉馨和高陌三人。而聽完高務實的抱怨,三人都有些麵麵相窺。


    黃芷汀是最堅定不同意高務實“自謙”的,她認為高務實所說的準備充分本身就是最典型的“帥才”體現。想想看,以他早年那個年紀,能夠推動和引領如此高層麵、大範圍的戰略準備,這還不是帥才那什麽配叫帥才?


    不惟她如此看,劉馨和高陌也持這一觀點,隻不過既然如此,那就意味著高務實這個“一將”的確是十分“難求”的,也就不能說太後和皇帝的擔憂沒有道理。


    三人苦思半天,劉馨很難得小心翼翼地道:“如果……我是說如果,老爺不去指揮察哈爾之戰的話,會不會讓朝臣中出現一位能與老爺齊名的文帥,繼而為老爺減輕壓力?”


    黃芷汀微微蹙眉,但沒有說什麽;高陌倒是看似有些意動,眼珠轉了轉。兩個人都同時朝高務實望來。


    高務實略微思索,眉頭皺成川字,輕歎道:“此事恐怕不易。”


    “哪方麵的不易?”劉馨問道。


    “各方麵都不易。”高務實微微搖頭:“首先,察哈爾決戰這件事一直都是我在推動,也是我把局麵定格在如今這個條件之下,不僅皇上早已做了這樣的準備,而且還形成了朝野共識,驟然改變的話,恐令各方無所適從。


    其次呢,雖然我不認為我真是什麽名帥名將,但我也不能妄自菲薄,至少在眼下朝廷裏頭,確實找不出一個比我更合適的主帥——除非皇上禦駕親征。可惜就連三歲小孩都知道,經過土木之變的大明,無論朝野都絕對不會同意再出現一次禦駕親征了。


    最後一點則是,我若真的找借口拒絕領兵出戰,皇上會怎麽想?他是會認為我在撂挑子要挾他,還是認為我對他已經完全不信任,認為一旦我再立新功,他就要卸磨殺驢、兔死狗烹?以我對他的了解,他恐怕會認為我這是在侮辱他,那麻煩就更大了。”


    ----------


    感謝書友“曹麵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曹麵子”、“初次登陸”的月票支持,謝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元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無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無風並收藏大明元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