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殿的禦前會議並未達成一致意見,皇帝以疲累為由叫停了會議,命諸位閣老回閣再行商議。但在閣老們回閣之後不久,宮裏由傳旨命戶部、兵部,召二位尚書前來議事。高務實、周詠奉旨進宮。
不過此次陛見並無太多可表,高務實一通大勢分析下來便打動了這位年輕的天子。尤其是曾經在唐太宗頭上戴過的“天可汗”帽子,讓一心發揚大明“祖宗至意”的皇帝陛下心癢難耐。
按照高務實的說法,強大的武力應該如同縮回的拳頭一般引而不發,這樣才更有威懾力,與此同時再輔以靈活而強力的政治經濟手段,“馭虜驅馳,為我所用”,則“天可汗”大業不遠矣。
至於其中花費,按照高務實的一通忽悠……哦,一通計算,在皇帝聽來差不多就是左手出右手進的買賣,即便不賺錢,至少也不會虧到哪去,戶部現在完全有能力負擔。
另外高務實還強調,既然明年開春之後就要發動大戰,那就更不能在戰前讓這些從屬勢力感到心寒了。對於這一點,皇帝深以為然。緊接著又問起高務實如何看待蕭如薰等將領在此戰中的表現。
蕭如薰其實是高務實當時力主調往遼東的,朱翊鈞在問起高務實時其實早有“設定答案”,認為高務實肯定會為他找各種理由證明有功。不過這就小看高司徒了,高務實對蕭如薰的評價是“表現平平”,說他此戰“既無殊功,亦無大過”。
這個評價原本就是皇帝的心裏話,隻是剛才內閣竟然沒有一位閣老是持這一觀點的,讓皇帝心頭極為不悅。內閣剛才一共有三個表現:
一派認為蕭如薰表現不堪,以最精銳的騎兵為骨幹,還帶上“四部聯軍”,居然先是被察哈爾“偏軍”牽著鼻子走且沒有對這支偏軍形成有效打擊,最後還差點被人偷襲成功,結果在反偷襲一戰裏打出的戰果也不理想,自身損失比敵軍還多,簡直無能至極——這一派顯然不認可蕭如薰所謂的“重傷敵軍三千餘”這個說法。
另一派則恰好相反,認為蕭如薰此戰是除漠南之戰以外,大明數十年來在北疆針對蒙古唯一的一次大規模主動出兵。雖然沒能打出殲滅戰,但我官軍傷亡甚少,所受傷亡主要出在“四部聯軍”。
四部聯軍戰力不足豈能怪蕭如薰?考慮到我官軍本部兵力有限,能夠打成這樣已經完全是意外之喜,而且他也完成了擊退察哈爾的戰略目標,不僅保住了科爾沁,更加穩定了葉赫。由此可見,蕭如薰不僅有功,且有大功,應該嘉賞。
至於第三派,這次比平時更加不濟。哪怕皇帝點名詢問,得到的回答也是“臣不通行伍,不敢擾亂聖察”之類,明擺著是“這事兒咱就不摻和了”,把朱翊鈞氣得想當場翻白眼。
到底還是高務實這老同窗願意說實話,沒有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給出了一個“表現平平”的公正評價,讓朱翊鈞連連點頭稱是。
不過,“表現平平”歸表現平平,在朱翊鈞問及對於戰功這個棘手的問題該如何處理時,高務實卻堅決主張“當賞”。
朱翊鈞便問這是為何,高務實解釋道:“同嘉賞四部之理,千金買馬骨也。”皇帝聞之恍然。
不錯,蕭如薰此戰要說功勞,那還真不算大,但既然明年開春就要大戰,如今先重賞一個功勞不大的蕭如薰,豈不就激勵了明年即將參戰的各方將領?
他們會想:蕭如薰這場仗打成這鳥樣居然都受了重賞,我要是真個立下汗馬功勞,那不得封侯拜……呃,拜個都督嗎?人生巔峰就在眼前,再不拚命更待何時!
於是皇帝便問周本兵這賞賜該如何安排,周本兵自己哪敢胡亂拿什麽主意,好在他剛才進宮的路上已經問過高務實了,因此這會兒可以好整以暇地拿出方案。這個方案其實也沒啥,除了按例賜銀三十兩、蔭一子錦衣衛千戶、升右軍都督府都督同知之外,另外還賜了麒麟服。
按照蕭如薰的事職遼東副總兵而言,得到前麵這些賞賜還不算太稀奇,但獲賜麒麟服就有些破格了,明擺著是厚恩加賞。而且這樣一來,此時的遼東就有了兩件麒麟服——除了蕭如薰之外,另一件屬於李如鬆,是西北之戰最後那場決定性勝利後獲賜的。
按照周詠的說法,這樣做對於一貫心高氣傲的李如鬆來說也是一種鞭策。皇帝想想也覺得有道理,於是此事大致便定了下來。之後皇帝又詢問了一些事關明年大戰的各項事宜,高務實、周詠一一作答,差不多到了皇宮即將宮禁之時才得以各自回衙。
此後的兩三個月裏,大明按照高務實的設想重賞了蕭如薰及麾下出征將領,厚賜了土默特、科爾沁及滿洲三部,讓這些從屬勢力更加緊密的團結在以大明天子朱翊鈞陛下為核心的天朝周圍。
這兩三個月裏,除了更加緊張地積極備戰之外,還發生了幾件比較重要的事。其中國事方麵有兩件。
第一件事是建州左衛指揮使努爾哈赤遣其異母弟穆爾哈齊為使,代他來京獻貢。此行所貢,建州左衛奉上極品東珠一百零八顆、老山參數百斤、白虎皮一張等各類珍寶。表奏之中極盡恭謹、謙卑無地,奉承皇帝的話更是毫不吝嗇,絲毫不嫌肉麻。
當然,在表奏的最後,努爾哈赤用無比恭謙地語氣請求大明準許建州左衛能在鴉鶻關參與馬市,亦或者去寬甸堡也行。
朝廷為此事又發生過一輪爭議,最後仍然是高務實的建議最讓皇帝滿意:準許建州左衛至寬甸參與馬市,但要求該衛今後必須“奉旨隨征”——當我要打仗的時候,你必須出兵相隨。
高務實賭的就是一件事:努爾哈赤現在還沒掌握“焯曬法”。大明之前在將建州一分為二之後就斷了建州左衛的馬市貿易,努爾哈赤手裏的人參賣不掉,又沒有“焯曬法”保存人參,過期隻能爛掉,自然損失慘重。
他雖然靠著遠征長白山三部的成功——呃,成功了一半(被葉赫等部破壞了,未盡全功),補充了一點實力,但長此以往顯然還是承受不住,因此隻能接受大明的要求。
最終雙方約定,一旦大明在遼東及遼東周邊地區有軍事行動,建州左衛需按照大明出兵的總數的一成派兵隨征,不過隨征人數最高不超過五千。
這個很好理解,意思就是說大明如果出兵一萬,努爾哈赤就必須派兵一千;大明出兵五萬,努爾哈赤就必須派兵五千;不過再高就沒用了,哪怕大明出兵五十萬,努爾哈赤還是出兵五千——因為努爾哈赤說了,他建州左衛一共也就這麽多兵,總不能連老弱婦孺都拉過去湊數。
不過努爾哈赤雖然答應下來,卻也還有條件,這個主要條件在於經濟層麵。他表示建州左衛如今所轄之地極其偏僻,實在是窮得叮當響,所以萬一朝廷真的需要他出兵,他自己隻能支撐一千人馬的人吃馬嚼,多餘的隨征兵馬就需要朝廷提供軍糧了。
<a href="http://m.2kxiaoshuo.com" id="wzsy">2kxiaoshuo.com</a>
別看這事聽起來好像挺合理,但其實並不太符合大明朝廷征調的習慣。眾所周知,連西南土司們出兵隨征都是自備幹糧的,朝廷基本上是不負責後勤問題的。
比方說當年江西剿賊調動了至少數萬廣西狼兵,但朝廷提供給他們的糧草也是要算錢的,道理就是土司隨征需要自行準備兵甲軍糧,朝廷隻是看在他們實在攜帶不便,才準他們以錢換糧——實際上土司們也沒錢,大多數是靠打仗賺賞銀,再拿賞銀買軍糧這種方法應付。
總之一句話,西南土司相比女真人來說肯定更加“自己人”,他們都沒撈到“吃皇糧”的待遇,你區區一個建州左衛居然想例外?
不過掌握天下財權的高司徒大手一揮,當場就答應了下來,表示如果真有那一天,朝廷“必不餓死爾部一人”,努爾哈赤獲悉是高務實親口答應,這才表示接受。
實際上高務實在這裏玩了個話術,他隻說“必不餓死爾部一人”,可沒說清楚會給什麽吃,也沒說會讓他們吃幾成飽。甚至高務實還有個非常“惡毒”的計劃,一旦建州左衛將來隨征的兵馬高達四五千,出征的地方又離建州左衛老營較遠……那如果操作得法,沒準僅靠軍糧就能把人牢牢抓在手裏了。
當然,這些都隻是先留個後門,到時候是不是真能利用得上還不好說,但有這後門總比沒有好,不是麽?
第二件事則是發生在西南方向,劉綎被兵部以“鎮守緬甸有功”為由升任鎮守四川總兵官,駐地敘州。
這裏要解釋一下,有明一代的四川總兵很多時候駐地都不在成都府,也不在重慶府,而是在南邊的敘州。雖然很少有資料詳細說明原因,但其實並不難揣測:成都防衛的重點在於西麵,但西麵一直比較老實,防衛壓力不大,而且大明在川西專門設置了“四川行都指揮使司”,有點類似於遼東副總兵,專司這一片區的防務,總兵一般不來插手分管;
重慶府以東有兩個較大的土司,分別是石砫宣慰司和酉陽宣慰司,這兩個土司不僅老實,而且非常聽話,還特別能打。其中石砫宣慰司最著名——大名鼎鼎的白杆兵秦良玉部就是這家。因為這個原因,重慶方麵也沒什麽壓力,無須總兵官駐守,因此隻設了一個“分巡上川東道管重慶兼製播州副使”。
這裏出現了一個重要地名播州,這個播州就很關鍵了——播州之亂就是出在這兒。播州在重慶以南,名義上由重慶的這位副使管轄。然而播州是個實力既強又不怎麽老實的地方,因此光靠重慶未必看得住,於是在播州以西就需要強大的威壓存在。
這個威壓就是四川總兵官,他的職責除了泛泛而論的全川,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壓製東邊的播州以及南邊的幾個土司,如鎮雄府、烏蒙軍民府、烏撒軍民府、東川軍民府等等。另外,播州方向還有個遵義軍民府,雖然上層設置了流官,但底層還是一大堆小土司、土目,有時候也不是很靠得住。
總之,四川總兵駐紮在川東南方向的敘州,主要職責區也是在四川的東麵、南麵,甚至要越境威懾貴州。這也是為何當年九絲蠻、都掌蠻造反明明地處貴州,偏偏卻是四川巡撫建議啟用劉顯為總兵出兵剿滅的緣故——此時的貴州以土司力量為主,因此一旦出了事就隻好讓四川出兵擺平。
高務實之前就已經在考慮讓劉綎去四川了,而這一次毫無疑問,把劉綎趕緊調過去是因為明年要對察哈爾動兵。原曆史上楊應龍發動播州之亂是趁大明援朝作戰的空子,眼下援朝之戰尚未發生,但即將和蒙古人決戰,誰知道楊應龍會不會抽風?自然要先把劉綎安排到位,以免到時候出了事,又要手忙腳亂一番。
其實早前高務實曾經有一個衝動,很想提前把楊應龍給處理了,然而這事籌劃了一番之後發現實在不太好辦。對於一個“正統”而言,無罪而誅這種事是非常犯忌諱的,會大大降低這個朝廷的威信,被人歸為暴君的暴政。
高務實也想過設計讓楊應龍主動跳出來,但楊應龍雖然張狂,卻還沒傻到這個地步。大明朝廷這些年南征北戰打出各種大勝,怎麽看都是武德充沛的模樣,他這位播州土皇帝自認還挑戰不了京師的真皇帝,自認不肯亂來。
既然引蛇出洞的法子不好使,高務實也隻好打呆仗,把劉綎調去敘州就是為了震懾楊應龍。至於明年朝廷大軍出塞北伐之後楊應龍會不會鬧騰起來,高務實也實在顧不上了。反正他做好最壞的打算,楊應龍真要鬧那就讓劉綎去打好了。
實際上高務實還挺希望楊應龍鬧起來,畢竟貴州和附近地區的土司著實也太多了些,朝廷一直需要在附近駐紮重兵,本身也是個不小的負擔。如果能夠趁著剿滅楊應龍的機會在貴州來個“削藩”,把盡可能多的土司改土歸流,對於朝廷而言其實是大有好處的。
除了這兩件國事意外,這兩三個月當然還發生了一些私事,也都比較重要。
----------
感謝書友“曹麵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曹麵子”、“snakedman”、“持羽靜風塵”的月票支持,謝謝!
不過此次陛見並無太多可表,高務實一通大勢分析下來便打動了這位年輕的天子。尤其是曾經在唐太宗頭上戴過的“天可汗”帽子,讓一心發揚大明“祖宗至意”的皇帝陛下心癢難耐。
按照高務實的說法,強大的武力應該如同縮回的拳頭一般引而不發,這樣才更有威懾力,與此同時再輔以靈活而強力的政治經濟手段,“馭虜驅馳,為我所用”,則“天可汗”大業不遠矣。
至於其中花費,按照高務實的一通忽悠……哦,一通計算,在皇帝聽來差不多就是左手出右手進的買賣,即便不賺錢,至少也不會虧到哪去,戶部現在完全有能力負擔。
另外高務實還強調,既然明年開春之後就要發動大戰,那就更不能在戰前讓這些從屬勢力感到心寒了。對於這一點,皇帝深以為然。緊接著又問起高務實如何看待蕭如薰等將領在此戰中的表現。
蕭如薰其實是高務實當時力主調往遼東的,朱翊鈞在問起高務實時其實早有“設定答案”,認為高務實肯定會為他找各種理由證明有功。不過這就小看高司徒了,高務實對蕭如薰的評價是“表現平平”,說他此戰“既無殊功,亦無大過”。
這個評價原本就是皇帝的心裏話,隻是剛才內閣竟然沒有一位閣老是持這一觀點的,讓皇帝心頭極為不悅。內閣剛才一共有三個表現:
一派認為蕭如薰表現不堪,以最精銳的騎兵為骨幹,還帶上“四部聯軍”,居然先是被察哈爾“偏軍”牽著鼻子走且沒有對這支偏軍形成有效打擊,最後還差點被人偷襲成功,結果在反偷襲一戰裏打出的戰果也不理想,自身損失比敵軍還多,簡直無能至極——這一派顯然不認可蕭如薰所謂的“重傷敵軍三千餘”這個說法。
另一派則恰好相反,認為蕭如薰此戰是除漠南之戰以外,大明數十年來在北疆針對蒙古唯一的一次大規模主動出兵。雖然沒能打出殲滅戰,但我官軍傷亡甚少,所受傷亡主要出在“四部聯軍”。
四部聯軍戰力不足豈能怪蕭如薰?考慮到我官軍本部兵力有限,能夠打成這樣已經完全是意外之喜,而且他也完成了擊退察哈爾的戰略目標,不僅保住了科爾沁,更加穩定了葉赫。由此可見,蕭如薰不僅有功,且有大功,應該嘉賞。
至於第三派,這次比平時更加不濟。哪怕皇帝點名詢問,得到的回答也是“臣不通行伍,不敢擾亂聖察”之類,明擺著是“這事兒咱就不摻和了”,把朱翊鈞氣得想當場翻白眼。
到底還是高務實這老同窗願意說實話,沒有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給出了一個“表現平平”的公正評價,讓朱翊鈞連連點頭稱是。
不過,“表現平平”歸表現平平,在朱翊鈞問及對於戰功這個棘手的問題該如何處理時,高務實卻堅決主張“當賞”。
朱翊鈞便問這是為何,高務實解釋道:“同嘉賞四部之理,千金買馬骨也。”皇帝聞之恍然。
不錯,蕭如薰此戰要說功勞,那還真不算大,但既然明年開春就要大戰,如今先重賞一個功勞不大的蕭如薰,豈不就激勵了明年即將參戰的各方將領?
他們會想:蕭如薰這場仗打成這鳥樣居然都受了重賞,我要是真個立下汗馬功勞,那不得封侯拜……呃,拜個都督嗎?人生巔峰就在眼前,再不拚命更待何時!
於是皇帝便問周本兵這賞賜該如何安排,周本兵自己哪敢胡亂拿什麽主意,好在他剛才進宮的路上已經問過高務實了,因此這會兒可以好整以暇地拿出方案。這個方案其實也沒啥,除了按例賜銀三十兩、蔭一子錦衣衛千戶、升右軍都督府都督同知之外,另外還賜了麒麟服。
按照蕭如薰的事職遼東副總兵而言,得到前麵這些賞賜還不算太稀奇,但獲賜麒麟服就有些破格了,明擺著是厚恩加賞。而且這樣一來,此時的遼東就有了兩件麒麟服——除了蕭如薰之外,另一件屬於李如鬆,是西北之戰最後那場決定性勝利後獲賜的。
按照周詠的說法,這樣做對於一貫心高氣傲的李如鬆來說也是一種鞭策。皇帝想想也覺得有道理,於是此事大致便定了下來。之後皇帝又詢問了一些事關明年大戰的各項事宜,高務實、周詠一一作答,差不多到了皇宮即將宮禁之時才得以各自回衙。
此後的兩三個月裏,大明按照高務實的設想重賞了蕭如薰及麾下出征將領,厚賜了土默特、科爾沁及滿洲三部,讓這些從屬勢力更加緊密的團結在以大明天子朱翊鈞陛下為核心的天朝周圍。
這兩三個月裏,除了更加緊張地積極備戰之外,還發生了幾件比較重要的事。其中國事方麵有兩件。
第一件事是建州左衛指揮使努爾哈赤遣其異母弟穆爾哈齊為使,代他來京獻貢。此行所貢,建州左衛奉上極品東珠一百零八顆、老山參數百斤、白虎皮一張等各類珍寶。表奏之中極盡恭謹、謙卑無地,奉承皇帝的話更是毫不吝嗇,絲毫不嫌肉麻。
當然,在表奏的最後,努爾哈赤用無比恭謙地語氣請求大明準許建州左衛能在鴉鶻關參與馬市,亦或者去寬甸堡也行。
朝廷為此事又發生過一輪爭議,最後仍然是高務實的建議最讓皇帝滿意:準許建州左衛至寬甸參與馬市,但要求該衛今後必須“奉旨隨征”——當我要打仗的時候,你必須出兵相隨。
高務實賭的就是一件事:努爾哈赤現在還沒掌握“焯曬法”。大明之前在將建州一分為二之後就斷了建州左衛的馬市貿易,努爾哈赤手裏的人參賣不掉,又沒有“焯曬法”保存人參,過期隻能爛掉,自然損失慘重。
他雖然靠著遠征長白山三部的成功——呃,成功了一半(被葉赫等部破壞了,未盡全功),補充了一點實力,但長此以往顯然還是承受不住,因此隻能接受大明的要求。
最終雙方約定,一旦大明在遼東及遼東周邊地區有軍事行動,建州左衛需按照大明出兵的總數的一成派兵隨征,不過隨征人數最高不超過五千。
這個很好理解,意思就是說大明如果出兵一萬,努爾哈赤就必須派兵一千;大明出兵五萬,努爾哈赤就必須派兵五千;不過再高就沒用了,哪怕大明出兵五十萬,努爾哈赤還是出兵五千——因為努爾哈赤說了,他建州左衛一共也就這麽多兵,總不能連老弱婦孺都拉過去湊數。
不過努爾哈赤雖然答應下來,卻也還有條件,這個主要條件在於經濟層麵。他表示建州左衛如今所轄之地極其偏僻,實在是窮得叮當響,所以萬一朝廷真的需要他出兵,他自己隻能支撐一千人馬的人吃馬嚼,多餘的隨征兵馬就需要朝廷提供軍糧了。
<a href="http://m.2kxiaoshuo.com" id="wzsy">2kxiaoshuo.com</a>
別看這事聽起來好像挺合理,但其實並不太符合大明朝廷征調的習慣。眾所周知,連西南土司們出兵隨征都是自備幹糧的,朝廷基本上是不負責後勤問題的。
比方說當年江西剿賊調動了至少數萬廣西狼兵,但朝廷提供給他們的糧草也是要算錢的,道理就是土司隨征需要自行準備兵甲軍糧,朝廷隻是看在他們實在攜帶不便,才準他們以錢換糧——實際上土司們也沒錢,大多數是靠打仗賺賞銀,再拿賞銀買軍糧這種方法應付。
總之一句話,西南土司相比女真人來說肯定更加“自己人”,他們都沒撈到“吃皇糧”的待遇,你區區一個建州左衛居然想例外?
不過掌握天下財權的高司徒大手一揮,當場就答應了下來,表示如果真有那一天,朝廷“必不餓死爾部一人”,努爾哈赤獲悉是高務實親口答應,這才表示接受。
實際上高務實在這裏玩了個話術,他隻說“必不餓死爾部一人”,可沒說清楚會給什麽吃,也沒說會讓他們吃幾成飽。甚至高務實還有個非常“惡毒”的計劃,一旦建州左衛將來隨征的兵馬高達四五千,出征的地方又離建州左衛老營較遠……那如果操作得法,沒準僅靠軍糧就能把人牢牢抓在手裏了。
當然,這些都隻是先留個後門,到時候是不是真能利用得上還不好說,但有這後門總比沒有好,不是麽?
第二件事則是發生在西南方向,劉綎被兵部以“鎮守緬甸有功”為由升任鎮守四川總兵官,駐地敘州。
這裏要解釋一下,有明一代的四川總兵很多時候駐地都不在成都府,也不在重慶府,而是在南邊的敘州。雖然很少有資料詳細說明原因,但其實並不難揣測:成都防衛的重點在於西麵,但西麵一直比較老實,防衛壓力不大,而且大明在川西專門設置了“四川行都指揮使司”,有點類似於遼東副總兵,專司這一片區的防務,總兵一般不來插手分管;
重慶府以東有兩個較大的土司,分別是石砫宣慰司和酉陽宣慰司,這兩個土司不僅老實,而且非常聽話,還特別能打。其中石砫宣慰司最著名——大名鼎鼎的白杆兵秦良玉部就是這家。因為這個原因,重慶方麵也沒什麽壓力,無須總兵官駐守,因此隻設了一個“分巡上川東道管重慶兼製播州副使”。
這裏出現了一個重要地名播州,這個播州就很關鍵了——播州之亂就是出在這兒。播州在重慶以南,名義上由重慶的這位副使管轄。然而播州是個實力既強又不怎麽老實的地方,因此光靠重慶未必看得住,於是在播州以西就需要強大的威壓存在。
這個威壓就是四川總兵官,他的職責除了泛泛而論的全川,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壓製東邊的播州以及南邊的幾個土司,如鎮雄府、烏蒙軍民府、烏撒軍民府、東川軍民府等等。另外,播州方向還有個遵義軍民府,雖然上層設置了流官,但底層還是一大堆小土司、土目,有時候也不是很靠得住。
總之,四川總兵駐紮在川東南方向的敘州,主要職責區也是在四川的東麵、南麵,甚至要越境威懾貴州。這也是為何當年九絲蠻、都掌蠻造反明明地處貴州,偏偏卻是四川巡撫建議啟用劉顯為總兵出兵剿滅的緣故——此時的貴州以土司力量為主,因此一旦出了事就隻好讓四川出兵擺平。
高務實之前就已經在考慮讓劉綎去四川了,而這一次毫無疑問,把劉綎趕緊調過去是因為明年要對察哈爾動兵。原曆史上楊應龍發動播州之亂是趁大明援朝作戰的空子,眼下援朝之戰尚未發生,但即將和蒙古人決戰,誰知道楊應龍會不會抽風?自然要先把劉綎安排到位,以免到時候出了事,又要手忙腳亂一番。
其實早前高務實曾經有一個衝動,很想提前把楊應龍給處理了,然而這事籌劃了一番之後發現實在不太好辦。對於一個“正統”而言,無罪而誅這種事是非常犯忌諱的,會大大降低這個朝廷的威信,被人歸為暴君的暴政。
高務實也想過設計讓楊應龍主動跳出來,但楊應龍雖然張狂,卻還沒傻到這個地步。大明朝廷這些年南征北戰打出各種大勝,怎麽看都是武德充沛的模樣,他這位播州土皇帝自認還挑戰不了京師的真皇帝,自認不肯亂來。
既然引蛇出洞的法子不好使,高務實也隻好打呆仗,把劉綎調去敘州就是為了震懾楊應龍。至於明年朝廷大軍出塞北伐之後楊應龍會不會鬧騰起來,高務實也實在顧不上了。反正他做好最壞的打算,楊應龍真要鬧那就讓劉綎去打好了。
實際上高務實還挺希望楊應龍鬧起來,畢竟貴州和附近地區的土司著實也太多了些,朝廷一直需要在附近駐紮重兵,本身也是個不小的負擔。如果能夠趁著剿滅楊應龍的機會在貴州來個“削藩”,把盡可能多的土司改土歸流,對於朝廷而言其實是大有好處的。
除了這兩件國事意外,這兩三個月當然還發生了一些私事,也都比較重要。
----------
感謝書友“曹麵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曹麵子”、“snakedman”、“持羽靜風塵”的月票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