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務實率領禁衛軍北上的同時,受他所轄的各鎮、各勢力也早已在他的先期命令之下行動起來,整個伐元之戰由西到東大抵可以看做四路大軍。
第一路,大同出兵六萬,會同土默特四萬、鄂爾多斯兩萬,共計十二萬,合兵於歸化。這一路軍的任務目標,在京師報界中流傳的說法是“該軍北上大沙窩以西,切斷察哈爾與外喀爾喀之聯係”。
第二路,宣府出兵六萬,太原出兵四萬,共計十萬,合兵於龍門衛,預計往北出獨石口。京師報界流傳的說法是“該軍北上遮蔽歸化以東,並東進壓迫察哈爾蒙軍活動空間”。
第三路即高務實本部,也被稱之為中路。此路中軍實力最強,有禁衛軍約七萬,薊鎮八萬、昌平三萬、保定兩萬,共計二十萬,合兵於密雲、遵化兩縣。
這兩縣都是軍事要地,密雲是薊遼總督主要駐地之一,遵化是順天巡撫主要駐地之一。本來兩縣都是很能駐紮大軍的,但二十萬大軍實在太多,因此被分作兩處,高務實本人帶著禁衛軍去了遵化。
這一路既是中軍所在,又離京師最近,顯然是京師報界最為關注的對象。根據“消息靈通人士”透露,高經略本人所在的遵化將是主力所在,預計禁衛軍與薊鎮精兵都會集結於此,或將高達十五萬之多。
遵化這一路將“出喜峰口至大寧,以大寧城為伐元之戰核心支點,經臣親自坐鎮運籌”。而密雲的五萬大軍雖然也不弱,但在這種時候也隻能甘當綠葉。報界認為“該軍將出古北口,占據哈喇河套、白馬川、小興州一線,為京師屏障,並與大寧互為犄角之勢。”
總而言之,報界的這些看法基本上認為中軍雖然強大,但由於背後就是京師,肯定不會做輕易之舉,搞出什麽魯莽操作。
高務實堂堂蒙元經略,當然不能輕易涉險,因此他率軍十五萬坐鎮大寧,側翼有密雲過來的昌平、保定兩軍五萬人,如此既能對東北方向的察罕浩特形成威逼和壓迫,也能看住京師門戶,誠然萬全之策——說人話就是穩如老狗。
最後一路自然便是遼東軍。遼東這邊本來從地理角度而言是遼東總兵李如鬆駐地廣寧最接近察罕浩特,但考慮到此次出兵會集合遼東周邊大量仆從軍,而這些仆從軍所在地區都偏東北,因此集合地點改在了沈陽——其實一開始是考慮在阜新集合的,但阜新城人口主要來自於移民,目前城池規模不夠,所以隻好去沈陽。
這一路軍的單從人數來說,幾乎不弱於高經略親自坐鎮的中軍。它有遼西李如鬆部六萬——這裏要著重強調,李如鬆的確是個豪爽人,出手絕不摳摳搜搜,這六萬大軍裏他自家的家丁精銳就占了一半,剩下三萬人裏又有接近兩萬是他麾下其他將領們的家丁。
換句話說,這六萬大軍裏將近五萬都是家丁級別的精銳部隊。假設這支軍隊全部損失掉,遼西防務差不多就可以看做是徹底崩了,效果基本等同於原曆史上薩爾滸之戰後的遼東。
除了遼西李如鬆本部,遼河以東的蕭如薰集團或者說實學派高黨嫡係也幾乎主力盡出,蕭如薰、麻承勳、馬棟等部紛紛調集麾下精銳,合計出兵五萬。同時,京華方麵還提供了一萬支援,讓遼東能與遼西在兵力上勢均力敵。
這樣一來,遼東遼西兩方合計高達十二萬之多——要知道遼東明軍總兵力也不過就是十八萬,這一次直接拉出十一萬(不算京華),意思顯然是能夠野戰的兵力全部用上了。
但遼東軍的實力並不止於明軍本部,在高務實特意營造的“禁衛軍出征儀式”震懾下,女真各部凡有一戰之力的部落全都收到了來自於蒙元經略的命令,要求各部檢點人馬隨軍出征,高務實在命令中明文肅令:“凡違令者,皆以忤逆論罪”。
很難說是大明的威勢太盛還是高務實本人的威勢太盛,亦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總之這些命令傳達到各部,根本沒有人膽敢明抗此令。不僅被一貫視為大明忠犬的哈達、葉赫二部立刻表示“恭領經略鈞令”,連地處頗遠的烏拉部都連忙派了人去開原,表示自家正在集合部眾,一定“竭誠盡心為朝廷出力”。
最具代表意義的則是建州左衛努爾哈赤方麵,他也很快上書遼陽,表示願意遵命隨征。雖說這廝的回信裏說了一大堆困難,比如“建州二分”之後他所部轄區“蠻荒偏僻”,窮得叮當響;又扯淡說長白山三部當時針對他搞封鎖,逼得他隻能出兵,結果又花掉了很多積累,如今全族都是勒緊褲腰帶勉強糊口雲雲……
但是歸根結底一句話,困難雖然很大,他還是願意出兵的,隻是希望經略大人能網開一麵,準他建州左衛自由馬市——其實不久前高務實已經準許他們去寬甸貿易了,但寬甸馬市不是常開的,一個月才開一次,一次隻有三天,所以現在他還想去鴉鶻關。
當然,由於高務實這次的命令極其嚴厲,努爾哈赤這些話也沒敢擺出“你不答應我就不出兵”的態度,而是先表示自己無論如何都願意出兵,隻是希望經略大人看在他們家“曆代忠良”的份上考慮一下他的訴求。
整體上來說,努爾哈赤的態度還是放得很低的,以至於高務實收到報告的時候都不由得有些感慨:曆史上能有大成就的人果然都不是什麽單純的理想主義者,而隻能是有著遠大理想的現實主義者。
就如同現在的努爾哈赤一般,明明心裏肯定已經有了統一滿洲的理想,但既然人在屋簷下,就一定會老實低頭。他絕不會蠢到在沒有勝算的情況下得罪大明、得罪高務實,以免在不久的將來被大明拉著全滿洲乃至於東蒙古各部圍毆至死。
這一通操作下來,女真各部便開始東拚西湊。大部如葉赫、烏拉、哈達者出兵均達萬餘,一些小部則可能出個百十號人也算出兵——畢竟有些部落總人口也隻有千把人。女真嘛,現在就是這麽裂得猶如神羅,強弱懸殊也很大。
最終的結果是,女真各部匯總隨征的兵力將近五萬。這個結果讓高務實頗為吃驚,因為這次的命令雖然女真各部不敢違背是幾乎可以肯定的,但能湊出差不多五萬人還是超過他的預計,畢竟他們不可能把全部兵力都拉出來隨征。
沒有拉出全部兵力居然能接近五萬人,這和高務實原先印象中實在有些出入,要知道曆史上滿洲八旗很長時間裏可能也就五萬左右的兵力。
清軍入關前,滿洲八旗牛錄總數是318個,當時一牛錄人丁標準是300人,但事實上大量的牛錄並不滿員,以至於有些地方100人也可編成一牛錄。入關前八旗滿洲有丁55330餘人(僅指丁男),那麽即使是全軍齊出不留一個男人,滿洲八旗軍總數也隻能是五萬多人。
當然大明方麵的記載中,滿洲八旗的兵力不止這點。如薩爾滸之戰前,遼東巡撫周永春的奏疏裏說:聞奴兵驍勇貫戰者約有五、六萬,擄掠中國民兵亦有二三萬,總之不下八九萬。
<a href="https://m.tsxsw.la" id="wzsy">tsxsw.la</a>
《神宗實錄》中則記載,“兵部尚書黃嘉善言,經略楊鎬谘稱奴酋精兵約六萬餘”。在一年之後,楊鎬在薩爾滸之戰後的報告中說:“蓋奴酋之兵,據陣上共見約有十萬,宜以十二三萬方可當之。而昨之主客出口者,僅七萬餘,豈能相敵?”
而熊廷弼在萬曆四十七年出任遼東經略後寫的《敬陳戰守大略疏》中則說:“今賊改元僭號,已並有兩關、灰扒、魚皮、鳥喇、惡古裏、虧知介、何伊難一帶,海東諸國兵眾。又令降將李永芳等收集三路開鐵降兵萬人,計兵已近十萬。”
《三朝遼事實錄》中也有記載:“時奴兵日盛,每與八子登山,密謀計定,碎發疾如風雨,兼與宰媛合眾,近十萬。”
薩爾滸之戰後,朝鮮派出鄭忠信出使建州,他回國後向朝鮮國王報告:“後金其兵有八部,二十五哨為一部,四百人為一哨。……一部兵凡一萬二千人,八部大約九萬六千騎也。”這個報告雖然可能不太準確,但也可當做一家之言。
如果粗略概論,大概可以這樣說:其一是努爾哈赤手中的核心滿洲八旗長期處在“近六萬”這個數目上;其二是隨著戰爭俘獲增多,非女真人投靠其麾下的兵力日漸增強。
眼下的女真各部之中當然沒有幾個漢人從軍,能夠拉出來隨征的軍隊都是女真人。換句話說,女真各部現在的人口應該比原曆史上努爾哈赤統一滿洲之後的人口更多一些,否則在各部都留有部分兵力看家的情況下,怎麽能湊出將近五萬人來隨征?
由此高務實得出一個結論:努爾哈赤統一滿洲的過程雖然僅從史書記載上看是相當順利的,遇到的阻力仿佛也談不上很大,但實際上依然損失了不少女真人口,因此當前女真各部從人口角度而言要勝過原曆史上薩爾滸戰前的滿洲。
嗯……那意味著可以考慮削弱削弱。
除了女真各部的近五萬仆從軍,科爾沁部這次也毫不意外地站在了大明一邊,不過由於前一次科爾沁部遭到的損失不算小,這次他們出兵的規模卻不及上回,不再是全族盡出,而隻是湊足一萬,多的就沒有了——這也可以理解嘛,畢竟再來一次損失慘重的話,科爾沁部差不多就完犢子了。
於是乎,遼東方麵的女真、蒙古仆從軍總兵力便高達六萬,加上遼西六萬、遼東六萬,遼東一鎮出兵居然高達十八萬之多,為此次作戰單鎮出兵人數之首,相當於遼東全鎮總兵力——仆從軍人數正好抵消了不能出兵野戰的衛所軍總數。
在這些情況都被京師報界得知之後,整個京師無論民間還是官場,都對這場戰爭的勝利前景足夠看好,認為這已經不可能會輸了。與此同時,高務實需要的“民族自信心”也的確得到了提振,大家都在掰著指頭計算本次伐元之戰規模之大。
四路大軍,一路十二萬,二路十萬,三路二十萬,四路十八萬,全軍合計高達六十萬之巨!並且高經略的習慣大家現在都知道了,他是不喜歡“號稱”的,出兵多少就是多少,六十萬就是六十萬!
大明勵精圖治二十年,積累的家底果然豐厚,竟能一戰擺出六十萬大軍,試問天下誰能相抗?
到了這個時候,大家對於實學派這二十年的改革終於也有了一個更清晰、更全麵的認識。尤其是相較於嘉靖末年時的慘相,偌大一個“帶甲百萬”的大明,居然被隻有十萬騎兵的“土默特-鄂爾多斯右翼蒙古聯合體”吊打,實在是讓人悲憤交加。
現在呢?但凡是個腦子正常的人,都不會說實學派這二十年沒有功勞。高務實給自己攬上如此大的壓力,把這一仗拔高到“許勝不許敗”的地步,難道不也有這原因在內麽?
京師報界匯總了這些消息之後,又“認真分析”此戰的打法,認為高經略此戰應該是最西一路明蒙聯軍切斷察哈爾與外喀爾喀部聯係,這一路實際上應該算作北路;東路遼東軍和西路宣府軍負責左右夾擊,中軍即南路高經略本部攻守兼顧,在整個大局上形成“圍三闕一”,隻留給察哈爾軍北逃一條出路。
然而,察哈爾北逃如果不能去西北方向的外喀爾喀,那就隻能去好爾趁,甚至北山女真占據的那些既冷得要命又荒無人煙的真正蠻荒之地(在今呼倫貝爾地區、大興安嶺西北及俄羅斯阿穆爾州西北部)。
可以說,察哈爾部要真去了那裏,大概……也就沒什麽威脅了,因為那兒在這個時代可不是什麽能養活太多人口的好地方。到時候即便大明不去追剿,隻要能逼得他們一年不能南下,等冬天一到,他們自己就得餓死凍死七七八八,剩下大貓小貓三兩隻,便全然不足為患了。
----------
感謝書友“曹麵子”的打賞支持和月票支持,謝謝!
第一路,大同出兵六萬,會同土默特四萬、鄂爾多斯兩萬,共計十二萬,合兵於歸化。這一路軍的任務目標,在京師報界中流傳的說法是“該軍北上大沙窩以西,切斷察哈爾與外喀爾喀之聯係”。
第二路,宣府出兵六萬,太原出兵四萬,共計十萬,合兵於龍門衛,預計往北出獨石口。京師報界流傳的說法是“該軍北上遮蔽歸化以東,並東進壓迫察哈爾蒙軍活動空間”。
第三路即高務實本部,也被稱之為中路。此路中軍實力最強,有禁衛軍約七萬,薊鎮八萬、昌平三萬、保定兩萬,共計二十萬,合兵於密雲、遵化兩縣。
這兩縣都是軍事要地,密雲是薊遼總督主要駐地之一,遵化是順天巡撫主要駐地之一。本來兩縣都是很能駐紮大軍的,但二十萬大軍實在太多,因此被分作兩處,高務實本人帶著禁衛軍去了遵化。
這一路既是中軍所在,又離京師最近,顯然是京師報界最為關注的對象。根據“消息靈通人士”透露,高經略本人所在的遵化將是主力所在,預計禁衛軍與薊鎮精兵都會集結於此,或將高達十五萬之多。
遵化這一路將“出喜峰口至大寧,以大寧城為伐元之戰核心支點,經臣親自坐鎮運籌”。而密雲的五萬大軍雖然也不弱,但在這種時候也隻能甘當綠葉。報界認為“該軍將出古北口,占據哈喇河套、白馬川、小興州一線,為京師屏障,並與大寧互為犄角之勢。”
總而言之,報界的這些看法基本上認為中軍雖然強大,但由於背後就是京師,肯定不會做輕易之舉,搞出什麽魯莽操作。
高務實堂堂蒙元經略,當然不能輕易涉險,因此他率軍十五萬坐鎮大寧,側翼有密雲過來的昌平、保定兩軍五萬人,如此既能對東北方向的察罕浩特形成威逼和壓迫,也能看住京師門戶,誠然萬全之策——說人話就是穩如老狗。
最後一路自然便是遼東軍。遼東這邊本來從地理角度而言是遼東總兵李如鬆駐地廣寧最接近察罕浩特,但考慮到此次出兵會集合遼東周邊大量仆從軍,而這些仆從軍所在地區都偏東北,因此集合地點改在了沈陽——其實一開始是考慮在阜新集合的,但阜新城人口主要來自於移民,目前城池規模不夠,所以隻好去沈陽。
這一路軍的單從人數來說,幾乎不弱於高經略親自坐鎮的中軍。它有遼西李如鬆部六萬——這裏要著重強調,李如鬆的確是個豪爽人,出手絕不摳摳搜搜,這六萬大軍裏他自家的家丁精銳就占了一半,剩下三萬人裏又有接近兩萬是他麾下其他將領們的家丁。
換句話說,這六萬大軍裏將近五萬都是家丁級別的精銳部隊。假設這支軍隊全部損失掉,遼西防務差不多就可以看做是徹底崩了,效果基本等同於原曆史上薩爾滸之戰後的遼東。
除了遼西李如鬆本部,遼河以東的蕭如薰集團或者說實學派高黨嫡係也幾乎主力盡出,蕭如薰、麻承勳、馬棟等部紛紛調集麾下精銳,合計出兵五萬。同時,京華方麵還提供了一萬支援,讓遼東能與遼西在兵力上勢均力敵。
這樣一來,遼東遼西兩方合計高達十二萬之多——要知道遼東明軍總兵力也不過就是十八萬,這一次直接拉出十一萬(不算京華),意思顯然是能夠野戰的兵力全部用上了。
但遼東軍的實力並不止於明軍本部,在高務實特意營造的“禁衛軍出征儀式”震懾下,女真各部凡有一戰之力的部落全都收到了來自於蒙元經略的命令,要求各部檢點人馬隨軍出征,高務實在命令中明文肅令:“凡違令者,皆以忤逆論罪”。
很難說是大明的威勢太盛還是高務實本人的威勢太盛,亦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總之這些命令傳達到各部,根本沒有人膽敢明抗此令。不僅被一貫視為大明忠犬的哈達、葉赫二部立刻表示“恭領經略鈞令”,連地處頗遠的烏拉部都連忙派了人去開原,表示自家正在集合部眾,一定“竭誠盡心為朝廷出力”。
最具代表意義的則是建州左衛努爾哈赤方麵,他也很快上書遼陽,表示願意遵命隨征。雖說這廝的回信裏說了一大堆困難,比如“建州二分”之後他所部轄區“蠻荒偏僻”,窮得叮當響;又扯淡說長白山三部當時針對他搞封鎖,逼得他隻能出兵,結果又花掉了很多積累,如今全族都是勒緊褲腰帶勉強糊口雲雲……
但是歸根結底一句話,困難雖然很大,他還是願意出兵的,隻是希望經略大人能網開一麵,準他建州左衛自由馬市——其實不久前高務實已經準許他們去寬甸貿易了,但寬甸馬市不是常開的,一個月才開一次,一次隻有三天,所以現在他還想去鴉鶻關。
當然,由於高務實這次的命令極其嚴厲,努爾哈赤這些話也沒敢擺出“你不答應我就不出兵”的態度,而是先表示自己無論如何都願意出兵,隻是希望經略大人看在他們家“曆代忠良”的份上考慮一下他的訴求。
整體上來說,努爾哈赤的態度還是放得很低的,以至於高務實收到報告的時候都不由得有些感慨:曆史上能有大成就的人果然都不是什麽單純的理想主義者,而隻能是有著遠大理想的現實主義者。
就如同現在的努爾哈赤一般,明明心裏肯定已經有了統一滿洲的理想,但既然人在屋簷下,就一定會老實低頭。他絕不會蠢到在沒有勝算的情況下得罪大明、得罪高務實,以免在不久的將來被大明拉著全滿洲乃至於東蒙古各部圍毆至死。
這一通操作下來,女真各部便開始東拚西湊。大部如葉赫、烏拉、哈達者出兵均達萬餘,一些小部則可能出個百十號人也算出兵——畢竟有些部落總人口也隻有千把人。女真嘛,現在就是這麽裂得猶如神羅,強弱懸殊也很大。
最終的結果是,女真各部匯總隨征的兵力將近五萬。這個結果讓高務實頗為吃驚,因為這次的命令雖然女真各部不敢違背是幾乎可以肯定的,但能湊出差不多五萬人還是超過他的預計,畢竟他們不可能把全部兵力都拉出來隨征。
沒有拉出全部兵力居然能接近五萬人,這和高務實原先印象中實在有些出入,要知道曆史上滿洲八旗很長時間裏可能也就五萬左右的兵力。
清軍入關前,滿洲八旗牛錄總數是318個,當時一牛錄人丁標準是300人,但事實上大量的牛錄並不滿員,以至於有些地方100人也可編成一牛錄。入關前八旗滿洲有丁55330餘人(僅指丁男),那麽即使是全軍齊出不留一個男人,滿洲八旗軍總數也隻能是五萬多人。
當然大明方麵的記載中,滿洲八旗的兵力不止這點。如薩爾滸之戰前,遼東巡撫周永春的奏疏裏說:聞奴兵驍勇貫戰者約有五、六萬,擄掠中國民兵亦有二三萬,總之不下八九萬。
<a href="https://m.tsxsw.la" id="wzsy">tsxsw.la</a>
《神宗實錄》中則記載,“兵部尚書黃嘉善言,經略楊鎬谘稱奴酋精兵約六萬餘”。在一年之後,楊鎬在薩爾滸之戰後的報告中說:“蓋奴酋之兵,據陣上共見約有十萬,宜以十二三萬方可當之。而昨之主客出口者,僅七萬餘,豈能相敵?”
而熊廷弼在萬曆四十七年出任遼東經略後寫的《敬陳戰守大略疏》中則說:“今賊改元僭號,已並有兩關、灰扒、魚皮、鳥喇、惡古裏、虧知介、何伊難一帶,海東諸國兵眾。又令降將李永芳等收集三路開鐵降兵萬人,計兵已近十萬。”
《三朝遼事實錄》中也有記載:“時奴兵日盛,每與八子登山,密謀計定,碎發疾如風雨,兼與宰媛合眾,近十萬。”
薩爾滸之戰後,朝鮮派出鄭忠信出使建州,他回國後向朝鮮國王報告:“後金其兵有八部,二十五哨為一部,四百人為一哨。……一部兵凡一萬二千人,八部大約九萬六千騎也。”這個報告雖然可能不太準確,但也可當做一家之言。
如果粗略概論,大概可以這樣說:其一是努爾哈赤手中的核心滿洲八旗長期處在“近六萬”這個數目上;其二是隨著戰爭俘獲增多,非女真人投靠其麾下的兵力日漸增強。
眼下的女真各部之中當然沒有幾個漢人從軍,能夠拉出來隨征的軍隊都是女真人。換句話說,女真各部現在的人口應該比原曆史上努爾哈赤統一滿洲之後的人口更多一些,否則在各部都留有部分兵力看家的情況下,怎麽能湊出將近五萬人來隨征?
由此高務實得出一個結論:努爾哈赤統一滿洲的過程雖然僅從史書記載上看是相當順利的,遇到的阻力仿佛也談不上很大,但實際上依然損失了不少女真人口,因此當前女真各部從人口角度而言要勝過原曆史上薩爾滸戰前的滿洲。
嗯……那意味著可以考慮削弱削弱。
除了女真各部的近五萬仆從軍,科爾沁部這次也毫不意外地站在了大明一邊,不過由於前一次科爾沁部遭到的損失不算小,這次他們出兵的規模卻不及上回,不再是全族盡出,而隻是湊足一萬,多的就沒有了——這也可以理解嘛,畢竟再來一次損失慘重的話,科爾沁部差不多就完犢子了。
於是乎,遼東方麵的女真、蒙古仆從軍總兵力便高達六萬,加上遼西六萬、遼東六萬,遼東一鎮出兵居然高達十八萬之多,為此次作戰單鎮出兵人數之首,相當於遼東全鎮總兵力——仆從軍人數正好抵消了不能出兵野戰的衛所軍總數。
在這些情況都被京師報界得知之後,整個京師無論民間還是官場,都對這場戰爭的勝利前景足夠看好,認為這已經不可能會輸了。與此同時,高務實需要的“民族自信心”也的確得到了提振,大家都在掰著指頭計算本次伐元之戰規模之大。
四路大軍,一路十二萬,二路十萬,三路二十萬,四路十八萬,全軍合計高達六十萬之巨!並且高經略的習慣大家現在都知道了,他是不喜歡“號稱”的,出兵多少就是多少,六十萬就是六十萬!
大明勵精圖治二十年,積累的家底果然豐厚,竟能一戰擺出六十萬大軍,試問天下誰能相抗?
到了這個時候,大家對於實學派這二十年的改革終於也有了一個更清晰、更全麵的認識。尤其是相較於嘉靖末年時的慘相,偌大一個“帶甲百萬”的大明,居然被隻有十萬騎兵的“土默特-鄂爾多斯右翼蒙古聯合體”吊打,實在是讓人悲憤交加。
現在呢?但凡是個腦子正常的人,都不會說實學派這二十年沒有功勞。高務實給自己攬上如此大的壓力,把這一仗拔高到“許勝不許敗”的地步,難道不也有這原因在內麽?
京師報界匯總了這些消息之後,又“認真分析”此戰的打法,認為高經略此戰應該是最西一路明蒙聯軍切斷察哈爾與外喀爾喀部聯係,這一路實際上應該算作北路;東路遼東軍和西路宣府軍負責左右夾擊,中軍即南路高經略本部攻守兼顧,在整個大局上形成“圍三闕一”,隻留給察哈爾軍北逃一條出路。
然而,察哈爾北逃如果不能去西北方向的外喀爾喀,那就隻能去好爾趁,甚至北山女真占據的那些既冷得要命又荒無人煙的真正蠻荒之地(在今呼倫貝爾地區、大興安嶺西北及俄羅斯阿穆爾州西北部)。
可以說,察哈爾部要真去了那裏,大概……也就沒什麽威脅了,因為那兒在這個時代可不是什麽能養活太多人口的好地方。到時候即便大明不去追剿,隻要能逼得他們一年不能南下,等冬天一到,他們自己就得餓死凍死七七八八,剩下大貓小貓三兩隻,便全然不足為患了。
----------
感謝書友“曹麵子”的打賞支持和月票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