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幾天北疆戰事發展迅速,幾個方向都傳來了消息,好的壞的都有,但整體而言以好消息為主。


    先說好消息。第一條好消息是從和林傳來的,順義王把漢那吉派出信使向高務實報告,稱其所部已經全麵掌握和林及周邊約五百裏方圓所有駐牧部落,計有約三萬餘戶,大概十萬左右的人口。


    考慮到漠北的外喀爾喀部領地人口本來就低於漠南,以及該部一些重要部落早就被阿巴岱賽音汗轉移走,此次清點出來的部落應該算是沒有多少遺落。


    雖然“方圓五百裏”並不足以代表漠北蒙古全麵收複,但這依然意味著以和林為中心的漠北核心區域完全被掌控,可見把漢那吉的工作算是幹得卓有成效了。


    第二個好消息是經略本部的後續兵力在恢複補給之後趕上了大部隊,與高務實親率的前鋒騎兵會合,恢複了之前的兵力。同時,押解李鬆回京的馬林部騎兵也趕了過來,並且意外地帶來了一道密旨。


    這道密旨從字麵上來看似乎並沒有太值得一提的內容,大抵不過就是皇帝表示前線的戰事情況他都已經了解,認為高務實做得很好。對於高務實黜免李鬆一事,皇帝也表示認可,並且安慰高務實不必為此有什麽思想包袱,該怎麽做就繼續做,萬事有他兜底。


    不過到了最後,皇帝提了一嘴南方的情況,說西南局勢雖經調整,但因為前線吸取了之前的教訓,現在執行的是穩紮穩打的思路,各部進軍速度都不快,預計今年年底之前恐怕都等不到順利剿滅楊應龍的消息。


    皇帝順帶著又說了一下漕軍動亂的事。這事兒看似問題不大,因為動亂的漕軍人數畢竟相對有限,但問題是前方的戰事進行得比較詭異。


    皇帝說,應天、鳳陽兩地巡撫都表示手頭兵力吃緊,調集軍力的工作明顯慢過預期,而即便是已經調集的兵力那是問題多多,不查還好,一查簡直怵目驚心。


    兩地巡撫都發現,調集的各衛所兵員素質參差不齊,年紀小的居然隻有十二歲,而年紀大的竟然已經六十七歲,年齡跨度高達五十五歲,簡直令人震驚。而更讓人無語的是,無論年幼著還是年老者,毫無疑問都瘦得跟顆豆芽菜一般,怎麽看都不像是能打仗的模樣。


    除了年齡之外,各衛所的軍備更是讓人眼前一黑。應天巡撫表示,調集到位的約六千軍隊之中,有合格武器的不到四千,而四千人中約有三千是帶著火器來的,但是……他們不是沒有彈丸,就是沒有火藥。


    偶有帶著彈丸的,彈丸質量不合格,很多根本不能算圓形,宛如河邊隨手抓的一把石子,什麽形狀的都有;偶有帶著火藥的,火藥雜質極多,能不能點燃隻怕都難說,就別提讓火器正常打響了。


    至於火炮,那就更操蛋了,南京兵部倉庫裏明明有一水的新式京華產火炮,其中二號炮三十六尊,三號炮八十尊,看起來也算是挺強大的力量了。誰知道一問之下才知道,六千人的軍隊裏隻有三個人表示會使用這種火炮,以及兩人表示……或許會用。


    應天巡撫這邊如此,鳳陽巡撫方麵則比應天還慘。其他都差不多,隻是庫存火炮更少——當然這也無所謂,因為鳳陽那邊直接沒人表示會用新式火炮。


    顯而易見,皇帝對南軍的表現極其不滿。知道倭寇平定之後的南軍馬放南山又有二三十年了,退化肯定是會退化,可是退化到這個程度,也著實讓朱翊鈞氣得隻想砍幾個腦袋才好——可惜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理論上來說,軍事訓練問題是南京兵部管的。


    南京兵部尚書作為南京三大要員之首,沒得說肯定是文官,所以這腦袋可輕易砍不得。再說這些年裏,南京兵部尚書換過十來個,總不能都砍了吧?


    皇帝提到的這些事,高務實當然也是關心的,尤其是兵部問題。兵部屬於實學派的“傳統勢力範圍”,雖然南京兵部和北京兵部有所區別,並非總由實學派人士擔任——甚至可以說經常都不是實學派出身的官員擔任——但歸根結底,軍務是實學派主掌的,南京軍力拉胯成這樣,高務實雖然不是兵部尚書,卻也感到臉上無光。


    不過話雖如此,高務實更關心的卻是皇帝為什麽要和自己說起這件事。南京漕軍暴動的事高務實已經有所安排,大致是兩個方向:一是讓魏國公去安撫漕軍,免去此前漕船損失的賠償,將這筆賬算到倭寇襲擾的頭上,讓漕軍失去暴動的理由和必要;二是以寧波港的吳遜牽頭,查清楚那批“倭寇”的來曆,做到冤有頭債有主。


    不過,前者魏國公實在有點不爭氣,覺得背後連兵都沒準備好,實在不敢跑去和已經暴動的漕軍見麵,所以才有應天、鳳陽兩巡撫集合兵力這一茬。後者則很難查得那麽快,吳遜就算再如何了得,但除非這事本來就是他幹的,否則不可能高務實的命令一到,他那邊就已經找出了真凶——總得給人一點時間嘛。


    高務實認為,朱翊鈞並不是一個特別操切的人,他是一貫能給臣下做事留出必要時間的皇帝,因此他在密旨中提到南軍這些情況,應該也不是想要催促自己。既然如此,皇帝這麽做是為什麽呢?


    整備南軍?有這個可能,但也隻是可能而已。南軍又沒有明確的預備任務,皇帝也不至於為此著急才對。整備南軍這事兒就算要做,等北方的仗打完了再做難道就不行?


    漕軍暴動這件事明顯可以用政治手段解決,皇帝總不會因此擔心南京會丟吧,那也太扯淡了——不是說南京城防強大,而是漕軍但凡沒瘋,就絕不會真的去攻打南京。


    所以,皇帝在密旨中提及此事,肯定是有其他意指。高務實隱隱懷疑,莫非皇帝也覺得南方官員抱團已經威脅到了統治,因此這次是在試探自己願不願意針對南方來一次整肅?


    這事暫時還不好確定,隻能說有些草蛇灰線,伏脈千裏之意,高務實決定先不做明確表態,含糊其辭地“答允”一下就是了,具體還是等後續脈絡清晰之後再做決定。


    不過皇帝比較清楚的說了南軍表現,大概對於南軍的現況確實不滿,高務實決定還是要提醒一下田樂——也就是時任南京兵部尚書,讓他先對此提出一些改進辦法。反正這樣的大事絕非一時就能決斷下來,等前前後後的程序走得差不多,自己也該回京了,到時候再插一腳也來得及。


    嗯,第二條消息原本是個好消息,加上皇帝這道密旨則難說了。隻能說如果皇帝真的是對南方官員抱團心有不滿,那或許仍然是好消息吧。


    第三條好消息是麻貴傳來的。麻貴在和阿巴岱賽音汗在三峽口附近拉鋸了一段時間之後,終於找到機會和後者打了一場。這場仗的陣勢不算大,看描述應該是麻貴抓到了阿巴岱賽音汗的尾巴打了一場。


    此戰的戰果不算輝煌,殲滅外喀爾喀部蒙軍僅約一千餘人,但成功將阿巴岱賽音汗趕走。麻貴從對方的逃跑軌跡估算,阿巴岱賽音汗可能會繞道南下,隻是這走法並不常見,所以具體線路難以預知。


    <a href="http://m.fqxsw.org" id="wzsy">fqxsw.org</a>


    其實說起來,如果時間回轉二十年,殲滅千餘蒙軍已經是難得的大捷了,屬於可以讓皇帝告太廟的那種。可惜時過境遷,如今朝廷居然被高務實養刁了胃口,這個數量級的殲敵人數變得不再顯眼。


    高務實估摸著,朝廷方麵收到消息大概也隻會嘉獎一番,給麻貴升個虛銜、給個世襲名額之類,了不起再給幾十兩賞銀、賜件袍服也就完事了。


    然而阿巴岱賽音汗被趕得隻能“不走尋常路”地南下,這事卻讓高務實有些皺眉。阿巴岱賽音汗就算損失了千把人,手裏應該也還是有將近三萬騎兵,他要是在南邊打劫麻貴部的糧道,隻怕也是個不小的威脅。


    麻貴部離得太遠,高務實擔心太細節的指揮反而會限製麻貴的決斷,思來想去之後幹脆給麻貴下令,讓他以自己的判斷來決定接下來的軍事行動。高務實隻提出一個基本要求,就是一切行動以幫助土默特實際控製外喀爾喀部為前提——怎麽搞是你的事,本部堂不為遙製。


    然後到了第四個消息,這次卻是壞消息了,而且壞得頗不一般:圖們跑了,跑掉了。


    此事說起來還挺複雜的。從時間軸來說,前幾天所謂的“蒙軍一日兩敗”其實並不準確,實際上最早發生的是戚繼光擊敗圖們,到了次日才有經略本部這邊的所謂閃電湖大捷。隻是由於戚繼光的戰報從歸化傳來需要時間,結果顯得蒙軍兩支兵力仿佛是在同一天吃了敗仗一樣。


    敗退的圖們放棄包圍歸化城而往東跑,同樣遭遇戰敗的布延黃台吉和布日哈圖則往西跑,兩支蒙軍很快在沙城附近會合。


    倒了八輩子血黴的沙城再次被勒索了一番,但圖們也依舊沒有選擇攻打沙城,在拿到沙城獻出的大批物資之後,圖們大軍立刻撤走,看起來是往北走了。


    此時戚繼光正在轉而東征,李如鬆也正在西攻,圖們實際上處於東西夾擊的不利局麵。麻承恩部一路緊趕慢趕,也終於差點抵達封鎖位置。


    然而此時發生了一件事:麻承恩部探馬忽然發現,在其以北兩百裏處發現大批蒙古人。這批蒙古人人數眾多,探馬說是“數十萬眾”,而從動向來看,他們是在向西遷徙。


    蒙古人,數十萬眾。這兩組詞、七個字,讓麻承恩立刻意識到此乃察哈爾部失蹤已久的大隊人馬,他們不是蒙軍,而是該部民眾。


    毫無疑問,消滅蒙軍固然是大功,但如果直接將察哈爾部的根基一鍋端了,那更是天大的奇功!兩相比較哪個更重要不必多言。


    麻承恩立刻做出決定,先去處理這“數十萬眾”,而堵死歸化北線的任務則可以稍微緩一緩。在麻承恩看來,自己去處理這數十萬眾並不需要花費多少時間,畢竟這又不是軍隊,隻是尋常牧民和婦孺老幼罷了,大軍一到自然手到擒來,時間上應該趕得及。


    不過有時候啊,人一倒黴真是喝口涼水都塞牙,麻承恩北上去找那數十萬眾的麻煩,走到半路居然就被對方發現了——此時麻承恩才知道,對方這數十萬眾雖然要麽是牧民,要麽是婦孺老幼,可是蒙古人所謂全民皆兵真不是說說而已,尤其是在草原這塊地上。


    察哈爾這數十萬眾是有警戒的,哨探雖然都是牧民臨時充任,但問題是“牧民”與“蒙軍”原本沒有什麽本質區別,他們照樣能完美勝任探馬的活兒。


    不過當時麻承恩也沒太放在心上,潛行偷襲不成那就強打,反正你們又不可能打得過我。


    這個想法看起來沒錯,對方發現麻承恩之後也根本沒想著和他打,而是加快速度向西北方向逃竄。麻承恩緊追不舍,並且逐漸拉近了雙方之間的距離——這是因為對方畢竟“舉家遷徙”,攜帶的牛羊和其他物資太多。


    此時的麻承恩十分滿意,心中已然在盤算追上之後要怎麽處置。殺是不可能全殺了的,雖然他們麻家和蒙古人打了幾代人了,說是苦大仇深也不為過,但畢竟經台大人有過交待,這些人留著有用,所以頂多隻能殺幾個跳得歡的以儆效尤,剩下的人都得留著交給經台。


    然而還沒等麻承恩具體想好怎麽把這多人押解給經台報功,忽聞對方不跑了,似乎還集中了其中不少人,看起來是想和他打一場。


    麻承恩不驚反喜,這是送人頭啊,送大功啊!於是當下命令全軍前進,準備擊潰敵方。行至離敵方四十裏左右,麻承恩下令全軍披甲,預備作戰。


    然而當他再往前走了二十裏,已經可以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望見對方也正朝自己而來時,他才發現對方的人數有點多——之前已經逐漸查清對方約有四十萬人,現在出現在戰場上的隻怕就占了一半!


    不過,麻承恩的吃驚也隻是一瞬間。二十萬烏合之眾罷了,別說自己麾下精銳足以以一敵二,就算以一當十也沒什麽奇怪——精兵對遊民,割草而已。


    事實證明他的想法沒錯,兩軍前鋒剛剛交戰——如果對方算“軍”的話——敵方立刻就被打崩了。雖然蒙古人努力作戰,但仍然被一輪排槍打得哭爹喊娘當場潰散。麻承恩見狀立刻指揮騎兵出擊,準備正式割草。


    然而意外發生了,明軍騎兵剛剛駛出,另一支騎兵忽然從背後殺來——這支騎兵打著九斿白纛。


    ----------


    感謝書友“曹麵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單騎照碧心”、“曹麵子”、“玩石”、“阿勒泰的老西”、“一路色友”的月票支持,謝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元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無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無風並收藏大明元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