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邦的膽量無疑堪稱豪勇,但豪勇從來不是魯莽,張萬邦敢於如此決斷是有其根據的,是其認真分析之後所形成的力量對比作為支撐的。</p>


    如果僅從兵力而言,朝鮮軍有三萬出頭,他所部能出城作戰的兵力僅僅三千四百,雙方的兵力對比約為九比一。</p>


    傳統兵法認為,“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p>


    意思是我十倍於敵,就實施圍殲;五倍於敵,就實施進攻;兩倍於敵,就要努力戰勝敵軍;勢均力敵,則設法分散各個擊破之。兵力弱於敵人,就避免作戰。</p>


    按照這個觀點,張萬邦現在最好趕緊撒丫子開溜,哪怕膽子肥點,了不起也就據城堅守罷了,能保住吃飯的家夥就算成功,怎麽敢出城作戰呢,那不是找死嗎?</p>


    但是,張萬邦的軍事思想主要是受高務實的影響,例如他對“力量”的認知就幾乎完全出自高務實的火力密度理論,即“力量”強弱決定於在一定的時間內,武器數量一定的情況下所發射出的彈藥的數量的多少。</p>


    放在眼下要麵臨的作戰來看,那就是一道數學題了:三千四百明軍的火力密度與三萬朝鮮軍的火力密度相比,究竟哪方更具優勢?</p>


    當然,這道題要考慮到戰鬥是分不同階段的,因此題目也會分成不同階段,例如在遠距戰鬥、中距戰鬥、近身戰鬥等不同階段,雙方火力密度顯然也有區別。</p>


    同時還有相關一些因素會影響火力密度,比如說雙方軍隊的承傷耐力——即指多少傷亡會導致軍心動蕩、士氣崩潰等。</p>


    按照張萬邦對朝鮮軍的了解,他們雖然接收了明軍許多淘汰的火器,但權栗認為明軍支援的老式火槍效果不佳(這個是相對於日軍鐵炮而言),因此隻要了一些三眼銃,其他各種各樣的火槍則都沒有選用。</p>


    他們主要加強的是火炮方麵,例如“勝字號炮”那種二十多年前就被高務實看不上的玩意兒,大抵都是佛郎機炮、虎蹲炮之類輕型火炮。</p>


    在張萬邦看來,對方的火炮雖然得到加強,也不過是比倭寇那種幾乎沒有火炮的軍隊強點,相比裝備清一色京華火炮的他麾下所部差得遠了。</p>


    火槍就更別提了,三眼銃連日本鐵炮都不如,隻能近距離放出來聽個響,實際上更多的是當成鐵鐧來用,與他所部的萬曆二式毫無可比性。</p>


    綜合來看,在火力密度層麵,哪怕朝鮮軍兵力優勢巨大,實際上卻反而不如明軍。</p>


    對於火力密度的這些問題,高務實曾經與戚繼光細談過,而後來戚繼光在講課時又對參與培訓的將領做過更加細致的教學。</p>


    說到教學,這裏需要補充說明一件事。戚繼光在數年前南下震懾漕軍騷亂之後回京,受到一番表彰,然後因為任職期滿上限,便卸任了禁衛軍司令一職,旋即改任當時新建立的大明皇家軍事學院首任院長。</p>


    這所學院是在高務實的推動之下成立,說起來當時為了推動這件事,高務實還很是費了些心,因為整個朝廷的輿論都對此不怎麽支持——確切的說,“不怎麽支持”的是實學派,其他官員對此幾乎都持反對意見。</p>


    中國從來沒有軍事學院這種傳統,指揮作戰這種事雖然在諸子百家時代就已經有了相應的“兵家”,但那是作為學派存在的,其在理論上是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學習的。</p>


    即便要說傳承,那多半也隻是家庭傳承或者說家族傳承,此外除了鬼穀子曾經教出龐涓孫臏兩名傑出弟子算是有點“師門感”之外,少有軍事學院性質的存在。</p>


    在高務實穿越前的時代世界各國基本都有各自的軍事學院,學院數量因為國家大小強弱而不等,而這些軍事學院的共同起源則一般都認為源出歐洲。</p>


    同為早期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為什麽中國不是軍事學院的發源地而歐洲卻是?當然是因為雙方麵臨的社會現實不同。</p>


    軍事學院通常被視為“大學”的一種,而大學在阿拉伯世界出現得非常早,後世已知最早的大學——位於摩洛哥的卡魯因大學創立於859年,最開始是一座用於討論學術問題的QZ寺。</p>


    百餘年後,埃及人在開羅建立了愛資哈爾大學,這是世界上第二古老的大學,也是最早為學生授予學位的大學。</p>


    後來,歐洲人在十字軍東征的過程中受阿拉伯世界的影響,回國後也在教會的影響下創辦了他們自己的大學。博洛尼亞大學、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等後世耳熟能詳的高等學府相繼在11世紀至12世紀建立了起來。</p>


    而相比於這些主要教授藝術、神學、法律、醫學的一般大學,軍事類院校的發展則要晚得多,這主要是歐洲當時的軍隊組織形式決定的。</p>


    公元8世紀,查理曼大帝統治時期,其最有效的國家暴力機器就是一支精銳的騎兵部隊。這些騎兵出色的機動能力讓高效遠征成為了可能,這幫助查理曼大帝建立了一個麵積超過110萬平方公裏的龐大帝國。</p>


    為了籠絡這支騎兵部隊的人心,查理曼大帝為這些騎兵授予了土地作為其采邑。後來查理曼大帝的孫子禿頭查理為了進一步籠絡人心,宣布國家為獎勵這些騎兵而向其授予的土地是世襲的。</p>


    查理曼大帝和禿頭查理的這些舉措造就了歐洲曆史上可能是最著名的一個貴族階層——騎士階層。這些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騎士在禿頭查理統治時期幾乎取代了步兵,成為了加洛林帝國最主要的軍力來源。</p>


    </p>


    後來,加洛林帝國因其獨特的繼承法而分崩離析[注:其繼承法簡單來說就是有點像中國的推恩令]。雖然強大的帝國土崩瓦解了,但這個帝國所締造的騎士階層卻因其剽悍的戰鬥力而被查理曼大帝的繼承者們發揚光大。</p>


    在後來的發展中騎士頭銜與采邑開始分離,即采邑可以有條件的繼承,而騎士頭銜不世襲。因此,騎士的兒子如果想要保持騎士的地位,就必須自己去通過各種各樣的曆練,在21歲時受封成為騎士。這個過程,需要給其他的騎士當侍從來積累經驗,從而獲取資格。</p>


    在從貴族少年邁向騎士的過程中,這些“未來的騎士”會受到相當嚴格的訓練,獲取相當寶貴的技戰術培訓。這個培訓過程基本相當於後來的軍校的職能。故而,國家既然不需要在騎士和貴族階層之外提拔優秀軍事人才,自然也不需要有軍事院校來培養軍事人才。</p>


    此時的中國封建時代與之類似,大多軍事人才要麽出自於軍功世家的家族傳承,要麽直接出自於戰爭的優勝劣汰——無論是在國家對外戰爭中立功受賞,還是鎮壓與反鎮壓的國內戰爭遴選。</p>


    由於中國長期處於大一統的政治環境,哪怕偶有“鼎立”局勢,各國的實力也都比較強大,通過不斷的戰爭也能不斷湧現軍事人才,因此也沒有出現軍事學院的社會基礎。</p>


    說回歐洲,騎士時代的軍事人才教育模式在中世紀中後期發生了改變。由於軍事技術和指揮藝術的的不斷發展,乘坐高頭大馬、身披厚重鎧甲的騎士不再是不可戰勝的了。</p>


    百年戰爭時期,英格蘭長弓兵曾在1346年的克雷西戰役和1415年的阿金庫爾戰役中兩次憑借天時地利戰勝法蘭西騎士。</p>


    1477年的南錫之戰中,洛林瑞士聯軍又以長槍步兵為主力徹底擊敗了勃艮第騎士軍團。以騎士精神著稱的勃艮第公爵“大膽的查理”也在這次戰鬥中被瑞士人的斧槍劈裂了頭顱而亡,這直接導致勃艮第公國分崩離析,為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所瓜分。</p>


    這些發生在14、15世紀的軍事變革昭示了步兵在歐洲文化圈的強勢崛起,這促使歐洲各國開始建立以步兵為主體的職業軍隊。而落沒的騎士階層很快被吸收進了各國的職業軍隊。</p>


    雖然騎士和貴族出身的軍人憑借血統優勢,往往能在軍隊中擁有較高的軍銜,然而此時騎士和普通士兵之間已不再有不可跨越的身份鴻溝。</p>


    甚至由於方陣步兵需要掌握的軍事技能遠遠小於騎士,且即使是農民出身,隻要是職業士兵依舊有足夠的時間訓練軍事技能。因此,這一時期的歐洲軍隊中,騎士與農民兵往往隻有血統可以區分。</p>


    為了拓展更多的職業方向,法國的一些老騎士開始創辦隻招收騎士和貴族子弟的騎士學校。很快,這種風潮也席卷了德意誌地區。</p>


    相比於一般的征召兵,畢業於騎士學校的學生因為在學校中已經提前接觸了數學、工學、炮兵學和戰術方麵的知識,可以相對輕鬆的勝任軍隊中的軍官職位,這令德意誌地區的騎士學校開始向軍官學校的方向演變。而這種“服役前教育”的重要性,在後來悄然而至的軍事變革中體現的淋漓盡致。</p>


    18世紀開始,徹底走出了中世紀陰霾的歐洲國家相繼建立了自己的近代化民族國家,英國、法國、奧地利、普魯士等歐洲列強至此可以維持比此前規模大得多的常備軍——這意味著這些國家需要更大規模的初級軍官供應。</p>


    此外,炮兵這種極具破壞性的武器開始主宰戰爭。進攻方開始需要更先進的火炮,防禦方也開始需要更堅固的工事。眾所周知,近代化的炮兵極度依賴數學和以其為基礎的彈道學,野戰工事的構築則需要更高超的工學知識。</p>


    這,就是軍事學院需要的社會土壤,也即所謂的“需求產生供應”。</p>


    1748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以近乎平局收場。戰爭雙方的盟主,同時也是歐陸最強兩國法國和奧地利在戰爭中都發現,他們極度缺乏訓練有素的低級軍官。</p>


    這是因為當時能夠為軍隊輸送低級軍官的隻有由騎士學校演變而來的貴族軍事學校。這些軍事學校學費昂貴,且隻招收貴族子弟,在入學階段就篩掉了絕大部分適齡學生,因此不能足量的向日益龐大的列強軍隊供應初級軍官。</p>


    作為戰爭經驗,法奧兩國幾乎同時成立了具有比較寬鬆入學條件的軍事學院——位於巴黎的皇家軍事學院和位於維也納的特蕾西亞軍事學院。這兩所世界上最古老的軍事院校均成立於1751年,前者成立於1月份,後者成立於12月份。</p>


    如今,世界最古老的軍事學院桂冠改寫,由高務實跳過朝廷爭議、直接說服大明皇帝來完成——在高務實的直接說服之下,朱翊鈞仰仗著伐元大勝、李如鬆收複平壤、劉綎攻占海龍囤而建立的皇帝威嚴,跳過朝廷爭議,以將“大明軍事學院”重新冠名為“大明皇家軍事學院”為由,建立起了這所“世界第一所高等軍事院校”。</p>


    作為大明最強的練兵專家,戚繼光受高務實推薦出任大明皇家軍事學院首任院長,而高務實自己也因為在給朱翊鈞講解“軍事學院”一係列規章製度時被皇帝發現“榮譽院長”這個東西很有意思,因此被授予大明皇家軍事學院“終身榮譽院長”一職。</p>


    這裏就要提到軍事學院被冠以“皇家”二字的含義了:其最直接的影響之一便是該院將來的榮譽院長和院長二職皆由皇帝本人直接任命,不經內閣、六部等議論,也不受其管轄。</p>


    該院直接向皇帝負責,這就是冠以“皇家”二字的意義所在。順便,也因為被冠以皇家二字,該院的院旗、院徽都被準許使用五爪龍紋——不過因為到底還是要有別於皇帝本人,故取軍隊“兵貴神速”、“其疾如風”之意,大明皇家軍事學院的龍紋形狀規定為專用行龍紋一種。</p>


    [注:龍紋的形態十分豐富,如升龍、降龍、正龍、團龍、立龍、行龍,甚至還有二龍戲珠等。]</p>


    大明皇家軍事學院的成立,是高務實認為在京華集團的參與下,大明的軍事體係已經開始“近代化”,舊有的戰爭培養和家族傳承不夠用了,而且也不夠專業,故必須有相應的人才培養機製而推動建立。</p>


    將來高務實還打算逐漸完善大明皇家軍事學院其下的各級軍校製度,比如在各總督區建立如“薊遼軍事學校”、“宣大軍事學校”等。</p>


    甚至,高務實還希望在對日作戰勝利之後將“水師”改為海軍,再建立大明皇家海軍學院以及其下的海軍學校。</p>


    ----------</p>


    感謝書友“曹麵子”的打賞支持,謝謝!</p>


    感謝書友“天堂huwz”、“曹麵子”的月票支持,謝謝!</p>


    PS:本來軍事學院這事應該在劉綎平定播州之後寫的,但當時意外忘了,今天剛好想起來,幹脆就寫成補述吧……明天再寫爸爸教訓兒子。</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元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無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無風並收藏大明元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