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說,皇上想要的不是大明水師,而是皇家艦隊。”高務實把頭往身後的椅背上輕輕一靠,微微合上眼問道:“皇上是打算由內帑出這筆錢呢,還是希望讓戶部出這筆錢,亦或者戶部出其中一部分?”</p>
“皇爺說了,這麽大一筆錢如果全讓戶部出,就算侯爺您公忠體國不介意,但想必也一定會麵臨朝野上下巨大的輿論壓力,這自然是皇爺所不樂見的,因此皇爺是想問您……”</p>
劉平小心翼翼地注意著高務實的表情,輕聲道:“戶部最多能出幾成?”</p>
高務實沒有睜眼,隻是哂然一笑,微微搖了搖頭道:“劉平,本閣部這麽跟你說吧:如果皇上是要完完全全依靠內廷打造一支皇家艦隊,戶部哪怕隻出一兩銀子,本閣部恐怕也拿不出來。</p>
或者,本閣部也可以拿出來,但從那之後就隻能堅決請辭,甚至掛冠而去,已而悠遊林下,不再過問朝中事半句。”</p>
劉平麵色大變,不可置信地問道:“閣老這話莫不是說笑?以您的蓋世功勳……”</p>
“功勳或是榮譽,卻非什麽免死金牌,何況即便是免死金牌,可太祖也沒說免死金牌有犯大過二不必引咎之能,該請辭的總要請辭。”</p>
高務實終於睜開眼,伸手攔住了正要說話的劉平,淡淡地道:“關於此事,你就原話上奏皇上即可,另外再轉達一句,就說臣從不在這樣的事情上說笑,這番話也沒有其他任何意思,單純隻是陳述事實而已。</p>
當然,也請皇上不要誤會,如果皇上決定做,臣依舊是全力支持他的。這種支持不僅是願意盡戶部能及之力批準這筆撥款,還包括辭任之後再個人出資讚助一些……</p>
倘若皇上需要京華造船廠也為打造艦隊出力,臣也會將皇家艦隊的訂單安排在最前列,讓他們優先完成。以上就是臣的態度,一字一句皆出肺腑。”</p>
高務實這番話在各個層麵都超過皇帝的預期,劉平是大致知道皇帝態度的,當然也感到十分震驚和不理解。</p>
他既不理解為什麽因為“這點事”,高務實就認為隻要他幫了皇爺就必須以自己辭官為代價;更不理解為什麽高務實看來並不介意辭官,甚至還願意在辭官之後以個人之力助皇上成就這支艦隊。</p>
“閣老,奴婢愚鈍,實在想不明白這其中的緣故,不知閣老能否指點一二,為奴婢解惑,也好讓奴婢回京之後多少能與皇爺分說分說?”劉平畢竟是黃孟宇的親外甥,還是自信高務實不會一點內幕都不肯透露的。</p>
“其實皇上那邊不必你去分說,把本閣部這些話告訴他,以皇上之智慧自然能猜到原因。”</p>
高務實說著,瞥了劉平一眼,輕歎一聲:“不過你若實在想不明白,那就……回頭好好想想當年下西洋究竟為何被外廷堅決製止,甚至於後來劉忠宣寧可冒著欺君之罪,也要將下西洋相關文案一把火燒了。等你想明白這些,自然就明白本閣部的意思。”</p>
劉忠宣就是劉大夏,是弘治年間的兵部尚書,他深受孝宗寵遇,輔佐孝宗實現“弘治中興”,與王恕、馬文升合稱“弘治三君子”,又與李東陽、楊一清被稱為“楚地三傑”。</p>
武宗即位後,劉大夏屢疏請辭,以太子太保銜歸鄉。劉瑾專權時,被罰戍肅州。正德五年,遇赦返鄉,旋即複官致仕。正德十一年,劉大夏去世,年八十一,被朝廷追贈太保,諡號“忠宣”——忠字打頭,算是有明一朝頗高的美諡了。</p>
“下西洋?”劉平心中一動,眼珠子開始轉動起來。高務實瞥了他一眼,心中暗暗歎息,也不知道劉平能不能想明白其中道理,不過想必朱翊鈞應該是能明白的吧?</p>
後世?提起鄭和下西洋,往往與“四海賓服”和“厚往薄來”聯係起來,這次曆時三十多年的遠洋航?壯舉是古代世界航海曆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久、船隻和船員最多的大海洋航?,將大明的政治威望和影響力輻射到西太平洋、印度洋乃??洲東部地區,的確值得後人稱頌。</p>
然而,以眾多朝廷官員為代表的反對派始終堅持認為下西洋“勞民傷財”,是?不敷出的政績?程和麵??程。幾經周折,下西洋?動終於在明宣宗時期徹底終結。</p>
可是,鄭和下西洋真的是隻講政治利益不講經濟利益的舉動,真的是因為?不敷出帶來了巨額經濟損失才被終?的嗎?</p>
當然不是,如果仔細審視鄭和下西洋前後大明國內的政治經濟形勢,那麽一定不難發現,鄭和下西洋所帶來的經濟收益——特別是經濟溢出效應其實遠?於經濟支出,不僅不虧,反而獲利巨大。</p>
那為什麽還被堅決叫停了呢?很簡單,下西洋雖然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偏偏大明國內的利益集團對這筆利益的分配嚴重不平衡,再加上下西洋的貿易模式背離經濟規律,這才使得下西洋本身成為難以為繼的“弊政”,並最終被徹底摒棄。</p>
一邊說“獲利巨大”,一邊又說“難以為繼”,這不是高務實精分了,而是當時的實際情況。</p>
即位之初,朱棣就下令由?腹太監鄭和率船隊下西洋,其目的是顯?易見的,這?點在《明史》中體現得?分明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p>
從《明史》的分析來看,鄭和受命組建船隊下西洋,主要有兩個原因:</p>
?是由於自?得位不正,在冒險攻取南京奪取帝位後,建文帝卻不知所蹤,朱棣??並不踏實,派人大江南北明察暗訪之餘,擔?建文帝流亡海外。畢竟在當時東南亞地區有不少華人經商居住,因此,打算派?腹鄭和下西洋,以尋找建文帝的蹤跡。</p>
?是朱棣在坐上皇位後,為了彰顯自?的正統性,打算與海外各國建?外交關係,將他們納?朝貢體係。派出的船隊不僅攜帶大量瓷器、絲綢等硬通貨,還隨船駐有大量武裝軍隊,顯示大明兵精國強之勢。</p>
根據眾多的史料來看,朱棣派鄭和下西洋最主要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宣揚國威,以表現自?的“天朝上國”地位。</p>
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鞏珍寫的《西洋番國誌》記載:“永樂初,敕遣中外重?循西海諸國昭示恩威,擴往聖之鴻規”。</p>
很明顯,永樂帝希望通過龐大的艦隊來展示明朝的強盛,達到“招撫遠人”、“萬國來朝”的景象——這不奇怪,中國古代總是將自?看做是“天朝上國”,?將其他國家和民族視為“蠻夷”,認為世界所有的“蠻夷”都應該?服於“天朝”,向“天朝”朝貢。</p>
這?點是有據可考的,例如鄭和在第七次下西洋之時,曾經??碑記載他對於七下西洋?動的目的:“若海外諸番,實為遐壤,皆捧琮贄,重洋來朝。皇上嘉其忠誠,命和等統率官校綺軍數萬人,乘巨舶百餘艘,齎幣往賚之,所以宣德化?柔遠人也”。</p>
但很顯然,這個說法隻是明麵上的,真正要看清鄭和下西洋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就不得不從永樂朝時期的國內國際形勢談起。</p>
首先要說?下永樂時期作出的幾樁大事所需的開支問題。</p>
朱棣繼位之初,除了安定國內人?,穩固統治基礎外,邊境也麵臨著棘?的問題,北?的北元蒙古殘餘勢力依然強大,不時地侵襲國境,南?交趾郡也有脫離明朝統治的想法。</p>
於是,為了進?步彰顯自?的正統性,永樂三年?永樂???年,朱棣先後五次親征蒙古,每次都出動?多萬兵馬。</p>
此外,又派成國公朱能、英國公張輔四次南征安南;?著?遷都北京,征調?匠、民夫上百萬人擴建修建紫禁城,大修武當?,尊崇真武大帝等等。</p>
這些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這些錢糧??麵來源於國庫,另??麵則來源於皇帝的內庫,沒有?夠的收?來源是?法有效支撐這些政績的。</p>
其次建造維護龐大的鄭和船隊也需要極大的財力支撐和消耗。要想完成?次下西洋的?動,朝廷必須為此付出巨額的財力支出,這又體現在以下幾點:</p>
?是在船隻建造支出?麵。鄭和下西洋所選?的遠洋航船,其載重量為“五千料”——好家夥,京華的二級戰列艦如“東昌”號都隻有4000料,卻已然是東亞海上的巨無霸了,那麽五千料是什麽概念?那是京華還在研究定型階段的一級戰列艦的預計噸位。</p>
?鄭和船隊每次往往由六七?艘同類型的船隻組成,再加上?匠人員支出、?材運輸成本等,建造?支遠洋船隊的成本可謂是天文數字。</p>
當然,因為京華純軍艦的造價其實遠高於民船,所以寶船的單艦成本還是比京華軍艦要低很多的。這裏的造價差異之中有一個最大的原因在於京華軍艦上價格高昂的火炮非常多,所以主要是火炮大大拉高了造價。</p>
另外,造寶船用工多是軍匠,給工錢自然比高務實名下的商業造船廠低;造寶船的木材很多事直接在軍屯地砍伐,成本約等於隻要運費,也比高務實拿到的低得多。</p>
但即便如此,羅登懋著《三寶太監西洋記演義》仍然這樣寫道:“這個船數?多,製作?細、讚??大,須是支動天下??三省錢糧來,?才夠?”。</p>
所以高務實現在的船能賣這麽貴,一來是成本的確比朱棣高得多,二來是海貿的利益的確太大,參與海貿的豪強巨富並不怕成本高點。</p>
</p>
?是采購物資成本。鄭和下西洋雖然帶有“宣威海外”的重要使命,但是與海外各國做?意采買貨物也是重要任務。為此,在船隊出發之前,朝廷必須大量采購瓷器、絲綢等貨物。</p>
雖然朝廷並沒有通過市場議價的?式進?采購,往往采取低價采買的?式盤剝各類?匠——這也成為日後下西洋?動被人詬病的重要誘因。但是,單單采購巨額貨物本身,就已經是?筆巨大的開支。</p>
三是對海外各國和隨船官兵的賞賜。在遠洋航?中途中,鄭和遵照朝廷旨意,會對承認朝貢關係的屬國進?封賞。?如《奔?堂別集》就記載了永樂三年朝廷對占城國王的賞賜:</p>
“賞賜占城國王黃金百兩,?金五百兩。六年,?賞賜黃金百兩,?金五百兩,錦綺紗羅五?匹,彩絹百匹。”</p>
此外,由於海上航?任務艱巨,時間總是長達數年,隨船官兵人員損耗較大。為了激勵將???,在每次航?歸國後,皇帝還要對船隊官兵進?大規模的賞賜。如永樂九年就?次性賜“鈔??萬錠並彩幣等”。</p>
根據《論鄭和下西洋》?書中的考證,僅是低級船員,每人的賞賜就有10錠,以艦隊每次出?數萬人的規模來計,光是銀兩賞賜就至少達到甚至可能超過30萬錠(一錠並非隻有一兩)。</p>
從上述兩?麵可以看出,在永樂時期,大明五征蒙古,四征交趾,?疏通運河並大修北京城。這對於?個剛剛經曆過“靖難”內戰的國家??,其耗費是難以想象的。</p>
推?下西洋花費更是?筆?底洞,如果朱棣隻是?個單純好大喜功的皇帝,那麽他的確可能做出下西洋這樣的炫富之舉。</p>
但是,要考慮到下?次西洋耗費的人力物力巨大,這樣花錢買麵?的事情頂多也隻會??兩次,?不是在永樂朝連續下西洋六次之多——這已經不是好大喜功能解釋的了,隻能說除非朱棣是個神經病。</p>
然而神奇的事情來了,據史料記載,雖然麵臨巨額開銷,再考慮到鄭和下西洋時“靖難之役”帶來的國內戰爭創傷尚未完全消除,可是終永樂一朝,大明朝廷的財政狀況居然都沒有惡化。</p>
“永樂間,雖營建北京,南討交趾,北征沙漠,資?未嚐乏。”——《明史·黃福傳》</p>
這就奇哉怪也了,在國內財源沒有得到有效拓展的情況下,大明大肆花錢卻沒有出現財政危機?</p>
很顯然,唯?合理且可信的解釋,就是鄭和下西洋從事的貿易活動給大明帶來了巨額的經濟利益。正是這種經濟利益,維係了朱棣在位期間的巨額花費。</p>
?且據陸從東主編的《靜海滄桑》?書初步核算,以鄭和下西洋為特征的明初海外貿易開放政策,給大明朝廷帶來的巨大財富至少是“白銀千餘萬兩,黃金三?萬兩”。</p>
這就是高務實認為的“獲利巨大”。</p>
----------</p>
感謝書友“曹麵子”的打賞支持和月票支持,謝謝!</p>
“皇爺說了,這麽大一筆錢如果全讓戶部出,就算侯爺您公忠體國不介意,但想必也一定會麵臨朝野上下巨大的輿論壓力,這自然是皇爺所不樂見的,因此皇爺是想問您……”</p>
劉平小心翼翼地注意著高務實的表情,輕聲道:“戶部最多能出幾成?”</p>
高務實沒有睜眼,隻是哂然一笑,微微搖了搖頭道:“劉平,本閣部這麽跟你說吧:如果皇上是要完完全全依靠內廷打造一支皇家艦隊,戶部哪怕隻出一兩銀子,本閣部恐怕也拿不出來。</p>
或者,本閣部也可以拿出來,但從那之後就隻能堅決請辭,甚至掛冠而去,已而悠遊林下,不再過問朝中事半句。”</p>
劉平麵色大變,不可置信地問道:“閣老這話莫不是說笑?以您的蓋世功勳……”</p>
“功勳或是榮譽,卻非什麽免死金牌,何況即便是免死金牌,可太祖也沒說免死金牌有犯大過二不必引咎之能,該請辭的總要請辭。”</p>
高務實終於睜開眼,伸手攔住了正要說話的劉平,淡淡地道:“關於此事,你就原話上奏皇上即可,另外再轉達一句,就說臣從不在這樣的事情上說笑,這番話也沒有其他任何意思,單純隻是陳述事實而已。</p>
當然,也請皇上不要誤會,如果皇上決定做,臣依舊是全力支持他的。這種支持不僅是願意盡戶部能及之力批準這筆撥款,還包括辭任之後再個人出資讚助一些……</p>
倘若皇上需要京華造船廠也為打造艦隊出力,臣也會將皇家艦隊的訂單安排在最前列,讓他們優先完成。以上就是臣的態度,一字一句皆出肺腑。”</p>
高務實這番話在各個層麵都超過皇帝的預期,劉平是大致知道皇帝態度的,當然也感到十分震驚和不理解。</p>
他既不理解為什麽因為“這點事”,高務實就認為隻要他幫了皇爺就必須以自己辭官為代價;更不理解為什麽高務實看來並不介意辭官,甚至還願意在辭官之後以個人之力助皇上成就這支艦隊。</p>
“閣老,奴婢愚鈍,實在想不明白這其中的緣故,不知閣老能否指點一二,為奴婢解惑,也好讓奴婢回京之後多少能與皇爺分說分說?”劉平畢竟是黃孟宇的親外甥,還是自信高務實不會一點內幕都不肯透露的。</p>
“其實皇上那邊不必你去分說,把本閣部這些話告訴他,以皇上之智慧自然能猜到原因。”</p>
高務實說著,瞥了劉平一眼,輕歎一聲:“不過你若實在想不明白,那就……回頭好好想想當年下西洋究竟為何被外廷堅決製止,甚至於後來劉忠宣寧可冒著欺君之罪,也要將下西洋相關文案一把火燒了。等你想明白這些,自然就明白本閣部的意思。”</p>
劉忠宣就是劉大夏,是弘治年間的兵部尚書,他深受孝宗寵遇,輔佐孝宗實現“弘治中興”,與王恕、馬文升合稱“弘治三君子”,又與李東陽、楊一清被稱為“楚地三傑”。</p>
武宗即位後,劉大夏屢疏請辭,以太子太保銜歸鄉。劉瑾專權時,被罰戍肅州。正德五年,遇赦返鄉,旋即複官致仕。正德十一年,劉大夏去世,年八十一,被朝廷追贈太保,諡號“忠宣”——忠字打頭,算是有明一朝頗高的美諡了。</p>
“下西洋?”劉平心中一動,眼珠子開始轉動起來。高務實瞥了他一眼,心中暗暗歎息,也不知道劉平能不能想明白其中道理,不過想必朱翊鈞應該是能明白的吧?</p>
後世?提起鄭和下西洋,往往與“四海賓服”和“厚往薄來”聯係起來,這次曆時三十多年的遠洋航?壯舉是古代世界航海曆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久、船隻和船員最多的大海洋航?,將大明的政治威望和影響力輻射到西太平洋、印度洋乃??洲東部地區,的確值得後人稱頌。</p>
然而,以眾多朝廷官員為代表的反對派始終堅持認為下西洋“勞民傷財”,是?不敷出的政績?程和麵??程。幾經周折,下西洋?動終於在明宣宗時期徹底終結。</p>
可是,鄭和下西洋真的是隻講政治利益不講經濟利益的舉動,真的是因為?不敷出帶來了巨額經濟損失才被終?的嗎?</p>
當然不是,如果仔細審視鄭和下西洋前後大明國內的政治經濟形勢,那麽一定不難發現,鄭和下西洋所帶來的經濟收益——特別是經濟溢出效應其實遠?於經濟支出,不僅不虧,反而獲利巨大。</p>
那為什麽還被堅決叫停了呢?很簡單,下西洋雖然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偏偏大明國內的利益集團對這筆利益的分配嚴重不平衡,再加上下西洋的貿易模式背離經濟規律,這才使得下西洋本身成為難以為繼的“弊政”,並最終被徹底摒棄。</p>
一邊說“獲利巨大”,一邊又說“難以為繼”,這不是高務實精分了,而是當時的實際情況。</p>
即位之初,朱棣就下令由?腹太監鄭和率船隊下西洋,其目的是顯?易見的,這?點在《明史》中體現得?分明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p>
從《明史》的分析來看,鄭和受命組建船隊下西洋,主要有兩個原因:</p>
?是由於自?得位不正,在冒險攻取南京奪取帝位後,建文帝卻不知所蹤,朱棣??並不踏實,派人大江南北明察暗訪之餘,擔?建文帝流亡海外。畢竟在當時東南亞地區有不少華人經商居住,因此,打算派?腹鄭和下西洋,以尋找建文帝的蹤跡。</p>
?是朱棣在坐上皇位後,為了彰顯自?的正統性,打算與海外各國建?外交關係,將他們納?朝貢體係。派出的船隊不僅攜帶大量瓷器、絲綢等硬通貨,還隨船駐有大量武裝軍隊,顯示大明兵精國強之勢。</p>
根據眾多的史料來看,朱棣派鄭和下西洋最主要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宣揚國威,以表現自?的“天朝上國”地位。</p>
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鞏珍寫的《西洋番國誌》記載:“永樂初,敕遣中外重?循西海諸國昭示恩威,擴往聖之鴻規”。</p>
很明顯,永樂帝希望通過龐大的艦隊來展示明朝的強盛,達到“招撫遠人”、“萬國來朝”的景象——這不奇怪,中國古代總是將自?看做是“天朝上國”,?將其他國家和民族視為“蠻夷”,認為世界所有的“蠻夷”都應該?服於“天朝”,向“天朝”朝貢。</p>
這?點是有據可考的,例如鄭和在第七次下西洋之時,曾經??碑記載他對於七下西洋?動的目的:“若海外諸番,實為遐壤,皆捧琮贄,重洋來朝。皇上嘉其忠誠,命和等統率官校綺軍數萬人,乘巨舶百餘艘,齎幣往賚之,所以宣德化?柔遠人也”。</p>
但很顯然,這個說法隻是明麵上的,真正要看清鄭和下西洋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就不得不從永樂朝時期的國內國際形勢談起。</p>
首先要說?下永樂時期作出的幾樁大事所需的開支問題。</p>
朱棣繼位之初,除了安定國內人?,穩固統治基礎外,邊境也麵臨著棘?的問題,北?的北元蒙古殘餘勢力依然強大,不時地侵襲國境,南?交趾郡也有脫離明朝統治的想法。</p>
於是,為了進?步彰顯自?的正統性,永樂三年?永樂???年,朱棣先後五次親征蒙古,每次都出動?多萬兵馬。</p>
此外,又派成國公朱能、英國公張輔四次南征安南;?著?遷都北京,征調?匠、民夫上百萬人擴建修建紫禁城,大修武當?,尊崇真武大帝等等。</p>
這些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這些錢糧??麵來源於國庫,另??麵則來源於皇帝的內庫,沒有?夠的收?來源是?法有效支撐這些政績的。</p>
其次建造維護龐大的鄭和船隊也需要極大的財力支撐和消耗。要想完成?次下西洋的?動,朝廷必須為此付出巨額的財力支出,這又體現在以下幾點:</p>
?是在船隻建造支出?麵。鄭和下西洋所選?的遠洋航船,其載重量為“五千料”——好家夥,京華的二級戰列艦如“東昌”號都隻有4000料,卻已然是東亞海上的巨無霸了,那麽五千料是什麽概念?那是京華還在研究定型階段的一級戰列艦的預計噸位。</p>
?鄭和船隊每次往往由六七?艘同類型的船隻組成,再加上?匠人員支出、?材運輸成本等,建造?支遠洋船隊的成本可謂是天文數字。</p>
當然,因為京華純軍艦的造價其實遠高於民船,所以寶船的單艦成本還是比京華軍艦要低很多的。這裏的造價差異之中有一個最大的原因在於京華軍艦上價格高昂的火炮非常多,所以主要是火炮大大拉高了造價。</p>
另外,造寶船用工多是軍匠,給工錢自然比高務實名下的商業造船廠低;造寶船的木材很多事直接在軍屯地砍伐,成本約等於隻要運費,也比高務實拿到的低得多。</p>
但即便如此,羅登懋著《三寶太監西洋記演義》仍然這樣寫道:“這個船數?多,製作?細、讚??大,須是支動天下??三省錢糧來,?才夠?”。</p>
所以高務實現在的船能賣這麽貴,一來是成本的確比朱棣高得多,二來是海貿的利益的確太大,參與海貿的豪強巨富並不怕成本高點。</p>
</p>
?是采購物資成本。鄭和下西洋雖然帶有“宣威海外”的重要使命,但是與海外各國做?意采買貨物也是重要任務。為此,在船隊出發之前,朝廷必須大量采購瓷器、絲綢等貨物。</p>
雖然朝廷並沒有通過市場議價的?式進?采購,往往采取低價采買的?式盤剝各類?匠——這也成為日後下西洋?動被人詬病的重要誘因。但是,單單采購巨額貨物本身,就已經是?筆巨大的開支。</p>
三是對海外各國和隨船官兵的賞賜。在遠洋航?中途中,鄭和遵照朝廷旨意,會對承認朝貢關係的屬國進?封賞。?如《奔?堂別集》就記載了永樂三年朝廷對占城國王的賞賜:</p>
“賞賜占城國王黃金百兩,?金五百兩。六年,?賞賜黃金百兩,?金五百兩,錦綺紗羅五?匹,彩絹百匹。”</p>
此外,由於海上航?任務艱巨,時間總是長達數年,隨船官兵人員損耗較大。為了激勵將???,在每次航?歸國後,皇帝還要對船隊官兵進?大規模的賞賜。如永樂九年就?次性賜“鈔??萬錠並彩幣等”。</p>
根據《論鄭和下西洋》?書中的考證,僅是低級船員,每人的賞賜就有10錠,以艦隊每次出?數萬人的規模來計,光是銀兩賞賜就至少達到甚至可能超過30萬錠(一錠並非隻有一兩)。</p>
從上述兩?麵可以看出,在永樂時期,大明五征蒙古,四征交趾,?疏通運河並大修北京城。這對於?個剛剛經曆過“靖難”內戰的國家??,其耗費是難以想象的。</p>
推?下西洋花費更是?筆?底洞,如果朱棣隻是?個單純好大喜功的皇帝,那麽他的確可能做出下西洋這樣的炫富之舉。</p>
但是,要考慮到下?次西洋耗費的人力物力巨大,這樣花錢買麵?的事情頂多也隻會??兩次,?不是在永樂朝連續下西洋六次之多——這已經不是好大喜功能解釋的了,隻能說除非朱棣是個神經病。</p>
然而神奇的事情來了,據史料記載,雖然麵臨巨額開銷,再考慮到鄭和下西洋時“靖難之役”帶來的國內戰爭創傷尚未完全消除,可是終永樂一朝,大明朝廷的財政狀況居然都沒有惡化。</p>
“永樂間,雖營建北京,南討交趾,北征沙漠,資?未嚐乏。”——《明史·黃福傳》</p>
這就奇哉怪也了,在國內財源沒有得到有效拓展的情況下,大明大肆花錢卻沒有出現財政危機?</p>
很顯然,唯?合理且可信的解釋,就是鄭和下西洋從事的貿易活動給大明帶來了巨額的經濟利益。正是這種經濟利益,維係了朱棣在位期間的巨額花費。</p>
?且據陸從東主編的《靜海滄桑》?書初步核算,以鄭和下西洋為特征的明初海外貿易開放政策,給大明朝廷帶來的巨大財富至少是“白銀千餘萬兩,黃金三?萬兩”。</p>
這就是高務實認為的“獲利巨大”。</p>
----------</p>
感謝書友“曹麵子”的打賞支持和月票支持,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