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讚:“…”
我很有名嗎?
要知道防禦使在唐朝為一州或一方鎮的軍事長官,後職位漸輕,到宋朝時僅為武臣之寄祿官,類似於後世的工資級別待遇。無職掌、無定員,不駐本州。
保義是對防禦使編練的地方武裝的尊稱,地位相當於現在的某市軍分區戰士或某縣武裝部在編的基幹民兵,是很低級的一種武官,位在八品以外。
這個級別和職務,宣讚一向視為恥辱,如果也能讓別人肅然起敬,基本上和嘲笑無疑了。不過王倫說得誠懇,而且初次見麵,雙方一向並無交集,他似乎又無此必要----難道真的是自己名聲在外?
這個王倫果然不同尋常,讓宣讚大生知己之意,無怪乎幾位王爺、郡王和公卿對其都有結識之心。
王倫人待在外舍,根本不知道他現在有多出名。事實上自從《綺懷》一出,“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便在汴京傳唱,萬人喝彩;
《菩薩蠻》誕生當晚,傳聞賀鑄夜不能寐,說是其和了兩首詞,終覺不如人意;
《鷓鴣天》橫空出世後,“山水郎”之名已結結實實冠在王倫身上,時人謂之朝堂遺賢,如柳永故事;
待蘇過親自見識過王倫的當場表演,被“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之句徹底征服,而閻婆惜則把那首《賀新郎》請樂者譜了曲演唱,先是在麗香院轟動,接著便被其它幾家青樓爭相改編。
這年頭又沒有知識產權的概念,所以王倫討不到專利費,但名聲是搶不走的。因為他的兩首詞中都有“青山”之語,“王青山”的綽號就是這麽來的。
在被稱為文人天堂的宋朝一下子名聲這麽響了,他卻對宣讚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武官這麽客氣,所以宣讚對王倫很有好感。
所以武人的心更脆弱。
“山水郎如此說,宣某愧不敢當!王兄弟一表人才、三步能詩,實乃我大宋難得一見的人物!能結實王兄弟,才是宣某的榮幸!”
人家折節下交,他卻不能沒點逼數。這些年來因為郡主的事他受了不少冷落,好不容易遇到一個對自己真心欣賞的人,還是有光環在身的,當然感動莫名。
“宣兄此言差矣!”王倫誇人也是有一手的,反正他接下來的話很入宣讚的心:“小可一介文人,隻會尋章摘句,做那無用之蠹蟲。不像宣兄有武藝在身,他日軍前效力,必成我大宋的中流砥柱!”
靖康之變就在十年之間,北宋的戰略環境也是非常不好的:北方要地幽雲十六州盡失,從此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契丹遼國雖然國力已經孱弱屢敗於更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國,但時不時地把宋兵按在地上摩擦、尋找尋找存在感是很容易的;
西北的西夏享國日久,國家雖小但戰力爆表,害得宋朝最精銳的邊軍都陳列在那兒,像種師道、種師中這兩位“西北二種”就是長年累月在那裏打仗打出來的名望。
宣讚對自己的武藝還是比較自矜的。但周遭都是文官,似乎不是顯擺武藝的時候----多年冷灶讓他對於人情世故懂了許多。王倫對他示好,心裏明白就行。
“宣某隻會舞刀弄槍,要說參讚軍機、決勝千裏之外,嵇仲兄才可當此名!”輕輕一說,便把話題帶走。
在這群人裏,隻有他的職務最低,要不是有著“郡馬”的身份,根本不足以進入這個圈子裏。和王倫雖然有一見如故之感,卻總要照顧下別人,大不了之後再攀交情。
嵇種就是張叔夜,對此王倫毫不懷疑,於是也小小地拍了一馬:“張公知軍,天下馳名。但若有宣兄這等猛將相佐,便才是如虎添翼!”
張叔夜對王倫看來也很感興趣,倒不是他這沒營養的兩句話,而是他一夜紅遍東京城卻又如此年輕謙遜。
“嗬嗬。山水郎毋需吹捧,老朽現為中書舍人,又何需知什麽軍?倒是山水郎胸有丘壑,讓老朽敬佩之極!”說一千道一萬,文士總是比武職來得讓人順心,這是大宋百十年來潛移默化導致的認識偏見。王倫一表人才,又有名聲在外,看起來就讓人舒服。
那位小皇子見他們聊得投機,也插話道:“何止嵇仲公!便是小王聽了山水郎之詞,也是拍案稱奇。想不到國子監外舍之中,竟藏龍臥虎!本王向來求賢若渴,若是山水郎願意,小王願意與你一道時常鑽研詩詞,你看可好?”
他說是“鑽研詩詞”,王倫卻知道,這是對自己伸出橄欖枝呢。
比較下雙方的身份地位,沒有理由不同意的----資格差得遠呢:有宋一代,對於王爺都是極優渥的,雖然極少世襲,但身份尊寵啊。
王倫開始是把這位皇子當成趙有恭的,後來看到了年僅十二歲的未來永寧郡王,知道了不是。
也很懷疑那個半大孩子能做出到開封府撈人的事,雖然自己沒犯什麽大事。
<a id="wzsy" href="http://www.bqgxsydw.com">bqgxsydw.com</a>
要知道按照宋朝的襲爵製度,王孫貴族的地位其實遠遜於後世。像明朝,宗室王爵是世襲,最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食利階層;清朝有十二個鐵帽子王,世襲罔替。
宋朝的王爺真的能算是“君子之恩,三世而澤”。
交談了一會才知道,這個半大孩子可比趙有恭根正苗紅多了。通過周遭人對其的反應和態度,王倫已經大略猜到這位小皇子的身份。唯其如此,他反而不敢應聲了。
“小可在鄉間多聞得嘉王賢明,本來王爺抬愛,小可豈有不欣然應諾之理?但小可雖然愚鈍,卻有自知之明!王爺身邊多的是飽學之士,王倫雖然於詩詞小道上僥幸有薄名,卻隻是一後進學生,豈敢濫竽充數!”
他真不是謙虛,實則是這位小皇子親近不得。
以王倫後世粗淺的認識和在國子監求學的經曆,他已經大致對大宋朝野的人物有過一番考較,對於當朝權貴特別是皇子都有小見識。
如果對方是太子,他肯定毅然決然地抱粗腿。但對方是皇子,這就要謹慎小心外加多個心眼了。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牽涉到皇權更是如此。
我很有名嗎?
要知道防禦使在唐朝為一州或一方鎮的軍事長官,後職位漸輕,到宋朝時僅為武臣之寄祿官,類似於後世的工資級別待遇。無職掌、無定員,不駐本州。
保義是對防禦使編練的地方武裝的尊稱,地位相當於現在的某市軍分區戰士或某縣武裝部在編的基幹民兵,是很低級的一種武官,位在八品以外。
這個級別和職務,宣讚一向視為恥辱,如果也能讓別人肅然起敬,基本上和嘲笑無疑了。不過王倫說得誠懇,而且初次見麵,雙方一向並無交集,他似乎又無此必要----難道真的是自己名聲在外?
這個王倫果然不同尋常,讓宣讚大生知己之意,無怪乎幾位王爺、郡王和公卿對其都有結識之心。
王倫人待在外舍,根本不知道他現在有多出名。事實上自從《綺懷》一出,“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便在汴京傳唱,萬人喝彩;
《菩薩蠻》誕生當晚,傳聞賀鑄夜不能寐,說是其和了兩首詞,終覺不如人意;
《鷓鴣天》橫空出世後,“山水郎”之名已結結實實冠在王倫身上,時人謂之朝堂遺賢,如柳永故事;
待蘇過親自見識過王倫的當場表演,被“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之句徹底征服,而閻婆惜則把那首《賀新郎》請樂者譜了曲演唱,先是在麗香院轟動,接著便被其它幾家青樓爭相改編。
這年頭又沒有知識產權的概念,所以王倫討不到專利費,但名聲是搶不走的。因為他的兩首詞中都有“青山”之語,“王青山”的綽號就是這麽來的。
在被稱為文人天堂的宋朝一下子名聲這麽響了,他卻對宣讚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武官這麽客氣,所以宣讚對王倫很有好感。
所以武人的心更脆弱。
“山水郎如此說,宣某愧不敢當!王兄弟一表人才、三步能詩,實乃我大宋難得一見的人物!能結實王兄弟,才是宣某的榮幸!”
人家折節下交,他卻不能沒點逼數。這些年來因為郡主的事他受了不少冷落,好不容易遇到一個對自己真心欣賞的人,還是有光環在身的,當然感動莫名。
“宣兄此言差矣!”王倫誇人也是有一手的,反正他接下來的話很入宣讚的心:“小可一介文人,隻會尋章摘句,做那無用之蠹蟲。不像宣兄有武藝在身,他日軍前效力,必成我大宋的中流砥柱!”
靖康之變就在十年之間,北宋的戰略環境也是非常不好的:北方要地幽雲十六州盡失,從此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契丹遼國雖然國力已經孱弱屢敗於更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國,但時不時地把宋兵按在地上摩擦、尋找尋找存在感是很容易的;
西北的西夏享國日久,國家雖小但戰力爆表,害得宋朝最精銳的邊軍都陳列在那兒,像種師道、種師中這兩位“西北二種”就是長年累月在那裏打仗打出來的名望。
宣讚對自己的武藝還是比較自矜的。但周遭都是文官,似乎不是顯擺武藝的時候----多年冷灶讓他對於人情世故懂了許多。王倫對他示好,心裏明白就行。
“宣某隻會舞刀弄槍,要說參讚軍機、決勝千裏之外,嵇仲兄才可當此名!”輕輕一說,便把話題帶走。
在這群人裏,隻有他的職務最低,要不是有著“郡馬”的身份,根本不足以進入這個圈子裏。和王倫雖然有一見如故之感,卻總要照顧下別人,大不了之後再攀交情。
嵇種就是張叔夜,對此王倫毫不懷疑,於是也小小地拍了一馬:“張公知軍,天下馳名。但若有宣兄這等猛將相佐,便才是如虎添翼!”
張叔夜對王倫看來也很感興趣,倒不是他這沒營養的兩句話,而是他一夜紅遍東京城卻又如此年輕謙遜。
“嗬嗬。山水郎毋需吹捧,老朽現為中書舍人,又何需知什麽軍?倒是山水郎胸有丘壑,讓老朽敬佩之極!”說一千道一萬,文士總是比武職來得讓人順心,這是大宋百十年來潛移默化導致的認識偏見。王倫一表人才,又有名聲在外,看起來就讓人舒服。
那位小皇子見他們聊得投機,也插話道:“何止嵇仲公!便是小王聽了山水郎之詞,也是拍案稱奇。想不到國子監外舍之中,竟藏龍臥虎!本王向來求賢若渴,若是山水郎願意,小王願意與你一道時常鑽研詩詞,你看可好?”
他說是“鑽研詩詞”,王倫卻知道,這是對自己伸出橄欖枝呢。
比較下雙方的身份地位,沒有理由不同意的----資格差得遠呢:有宋一代,對於王爺都是極優渥的,雖然極少世襲,但身份尊寵啊。
王倫開始是把這位皇子當成趙有恭的,後來看到了年僅十二歲的未來永寧郡王,知道了不是。
也很懷疑那個半大孩子能做出到開封府撈人的事,雖然自己沒犯什麽大事。
<a id="wzsy" href="http://www.bqgxsydw.com">bqgxsydw.com</a>
要知道按照宋朝的襲爵製度,王孫貴族的地位其實遠遜於後世。像明朝,宗室王爵是世襲,最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食利階層;清朝有十二個鐵帽子王,世襲罔替。
宋朝的王爺真的能算是“君子之恩,三世而澤”。
交談了一會才知道,這個半大孩子可比趙有恭根正苗紅多了。通過周遭人對其的反應和態度,王倫已經大略猜到這位小皇子的身份。唯其如此,他反而不敢應聲了。
“小可在鄉間多聞得嘉王賢明,本來王爺抬愛,小可豈有不欣然應諾之理?但小可雖然愚鈍,卻有自知之明!王爺身邊多的是飽學之士,王倫雖然於詩詞小道上僥幸有薄名,卻隻是一後進學生,豈敢濫竽充數!”
他真不是謙虛,實則是這位小皇子親近不得。
以王倫後世粗淺的認識和在國子監求學的經曆,他已經大致對大宋朝野的人物有過一番考較,對於當朝權貴特別是皇子都有小見識。
如果對方是太子,他肯定毅然決然地抱粗腿。但對方是皇子,這就要謹慎小心外加多個心眼了。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牽涉到皇權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