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魯繡
那年長的恭敬的道:“民婦等全都是魯繡傳人,因為魯繡繡藝被不公對待,特來求見娘娘,求娘娘能為千百年傳下來的魯繡做主。”
說著又跪下了,道:“春秋齊魯,魯繡已興,稱‘齊紈’或是‘魯縞’,至秦而盛,至漢已相當普及。有‘冠帶衣履天下’之稱。那時候還出現了專門為繡業而設置的‘服官’,‘齊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一歲費數巨萬’,當時魯繡的昌盛可見一斑。”
“魯地乃儒家發源之地,有五嶽之首泰山,有蓬萊仙境,亦有四麵荷花三麵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大明湖畔濟南府,還有,就是我們身上穿的,隨身帶的,處處都能看見的別致魯繡。”
“齊郡刺繡,恒女無不能者,目是而手狎也。可見我們魯地女兒個個手巧伶俐,個個都是刺繡高手。”路素素說著竟然激動的眼淚都蓄滿了眼眶:“隻是唐宋之後,蘇繡、顧繡興起,將我們千百年傳下的魯繡,竟然打壓的無容身之地!”
蘇芷櫻示意宮女將她攙扶起來,坐在了錦杌上,笑著道:“沒關係,慢慢說。蘇繡顧繡,同樣也是我朝民間一種繡藝,地域不同因此繡法工藝也是大有不同,各是各的長處,怎麽說蘇繡顧繡打壓魯繡?”
路素素用手絹擦了擦眼角,道:“蘇繡劈絲,魯繡從來不劈絲,有人說,魯繡遠看還是可以,近看卻頗粗,不耐人回味,尤其是繡仕女圖一類的,根本不能看……”
頓了頓道:“這都是別的地方的人說的,漸漸的,我們自己魯地的人,都已經信以為真,真的以為我們魯繡比不上蘇繡,尤其朝廷每年的絲織貢品,隻要蘇繡顧繡等江南繡藝,甚至偶爾會收湘繡、蜀繡,卻從不要魯繡!”
說著眼淚又掉落下來,忙擦了:“這些年,魯繡的地位愈發的低微,連帶我們這些魯繡傳人,已經沒有了一點容身之地。原本是體麵的手藝人,可如今被官府壓榨盤剝,一點體麵都沒有了。”
說著指了指那個年紀最小,長得尤為美豔的女子:“伍春梅的祖父、父親原本都是官匠,這些年已經是地位大不如前,前段時間甚至還因為一副繡被官員陷害,差點死在牢中。我們所有人便是知道,能奈如何?全都是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蘇芷櫻蹙眉,道:“詳細說,事情從頭說。”
這路素素雖然說得很感動人,而且也是很有學位的樣子,不過從頭到尾都是抱怨,蘇芷櫻並沒有聽出來有什麽重點。
這時候另一個四十歲上下的忙道:“民女來回稟。”她四十多歲了,自稱民女,梳的也是女兒頭,應該是一直沒嫁人的。
“民女叫張杏。民女家也是魯繡傳人,亦是匠戶,像民女這樣的匠戶,規定的每一代中都需要有一個能將手藝傳下去的人,而繡藝這種手藝是女人們學的,所以我們家每一代都有一個女子,終身不嫁,傳承魯繡。”
說著指了指其他幾個:“若是放在四五十年前,這些人都是一樣,每一戶都有一個女子不能嫁人,傳承自家的手藝。這些年魯繡不受重視,成了二等甚至三等繡藝,所以這些規矩也都漸漸的沒有了。”
“為什麽說魯繡成了二等三等繡藝?就是因為我們成了蘇繡的附庸。”
“就連我們的絲織局都已經被撤了幾十年了,我們山東魯繡的官匠們,都是江南織造局的官員,領人家江南織造局的薪水。同樣是從八品的官匠,江南那邊的每年薪俸五兩,糧食八石,而我們山東的,薪俸隻有三兩,糧食隻有四石!”
“而且連年都是不能全數拿到手,這已經成了習慣,每年我們盼望的是能夠多拿些,都不敢奢望拿到全額的。本應該是我們的薪俸。”
“匠戶們就更不用說了,每年原本有糧食十石的,但是現在,好的有時候一年能領點,不好的,甚至還要倒給官衙!隻說魯繡比不上蘇繡,可是每年要交的繡品,我們山東的,卻比人家整個江南地區加起來的都要多兩倍!”
蘇芷櫻忙問道:“為什麽多兩倍?”這個張杏說的就清楚多了,也全都說到了點子上。
張杏聽見問,就道:“因為蘇繡人家隻做貢品,但是官用每年的繡品也是不少,每年的官服、官用的各種絲織品,全都是很大的量,這些就要分到各個地方去,湘繡、蜀繡那邊都分擔了的,但是她們每年也能分到一些進貢品。”
“因此這些官用物品,幾乎全都是山東這邊的繡匠們來做。”
“民女的姑奶奶,姑姑在世的時候,做繡品的匠戶們在山東是受人敬重的,官府們有什麽事情,也是客客氣氣的來商量。可是到了現在,我們這些匠戶甚至還比不上一些木匠、工匠,甚至有時候都被人忘了我們還是手藝人。更不要說那些官員了。”
說著也指了指那個叫伍春梅的:“她姑奶奶、姑姑全都是官匠,這要是在幾十年前,官府的衙差們見了都要行禮的,可是現在,為了白要她家珍藏的一副繡品,就把她父兄全都關進了牢裏,幾乎斷了她家的根……”
蘇芷櫻很心細,馬上聽出來不對的地方,擺手道:“且慢。既然姑奶奶、姑姑是官匠,為什麽卻又把她父兄抓進牢裏去了?”
張杏便道:“春梅的姑奶奶和姑姑已經過世了,如今傳人就是……春梅這一代了。”不知道為什麽說到這裏磕絆了一下,然後看了伍春梅一眼。
蘇芷櫻聽出來了。
她們說的是,魯繡這一門手藝地位被降低了,山東做這門手藝的匠戶應該是有被盤剝的現象,地位也低了。山東沒有絲織局,隻能依附江南絲織局,而江南絲織局當然是提高本地刺繡的地位,打壓外地的。
再有就是分工不均,蘇繡隻做貢品,雖然量應該也不小,但是卻總比魯繡量產少一些,而幾乎所有的官用絲織品全都是魯地的匠戶們做,這就加重了她們的負擔。
那年長的恭敬的道:“民婦等全都是魯繡傳人,因為魯繡繡藝被不公對待,特來求見娘娘,求娘娘能為千百年傳下來的魯繡做主。”
說著又跪下了,道:“春秋齊魯,魯繡已興,稱‘齊紈’或是‘魯縞’,至秦而盛,至漢已相當普及。有‘冠帶衣履天下’之稱。那時候還出現了專門為繡業而設置的‘服官’,‘齊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一歲費數巨萬’,當時魯繡的昌盛可見一斑。”
“魯地乃儒家發源之地,有五嶽之首泰山,有蓬萊仙境,亦有四麵荷花三麵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大明湖畔濟南府,還有,就是我們身上穿的,隨身帶的,處處都能看見的別致魯繡。”
“齊郡刺繡,恒女無不能者,目是而手狎也。可見我們魯地女兒個個手巧伶俐,個個都是刺繡高手。”路素素說著竟然激動的眼淚都蓄滿了眼眶:“隻是唐宋之後,蘇繡、顧繡興起,將我們千百年傳下的魯繡,竟然打壓的無容身之地!”
蘇芷櫻示意宮女將她攙扶起來,坐在了錦杌上,笑著道:“沒關係,慢慢說。蘇繡顧繡,同樣也是我朝民間一種繡藝,地域不同因此繡法工藝也是大有不同,各是各的長處,怎麽說蘇繡顧繡打壓魯繡?”
路素素用手絹擦了擦眼角,道:“蘇繡劈絲,魯繡從來不劈絲,有人說,魯繡遠看還是可以,近看卻頗粗,不耐人回味,尤其是繡仕女圖一類的,根本不能看……”
頓了頓道:“這都是別的地方的人說的,漸漸的,我們自己魯地的人,都已經信以為真,真的以為我們魯繡比不上蘇繡,尤其朝廷每年的絲織貢品,隻要蘇繡顧繡等江南繡藝,甚至偶爾會收湘繡、蜀繡,卻從不要魯繡!”
說著眼淚又掉落下來,忙擦了:“這些年,魯繡的地位愈發的低微,連帶我們這些魯繡傳人,已經沒有了一點容身之地。原本是體麵的手藝人,可如今被官府壓榨盤剝,一點體麵都沒有了。”
說著指了指那個年紀最小,長得尤為美豔的女子:“伍春梅的祖父、父親原本都是官匠,這些年已經是地位大不如前,前段時間甚至還因為一副繡被官員陷害,差點死在牢中。我們所有人便是知道,能奈如何?全都是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蘇芷櫻蹙眉,道:“詳細說,事情從頭說。”
這路素素雖然說得很感動人,而且也是很有學位的樣子,不過從頭到尾都是抱怨,蘇芷櫻並沒有聽出來有什麽重點。
這時候另一個四十歲上下的忙道:“民女來回稟。”她四十多歲了,自稱民女,梳的也是女兒頭,應該是一直沒嫁人的。
“民女叫張杏。民女家也是魯繡傳人,亦是匠戶,像民女這樣的匠戶,規定的每一代中都需要有一個能將手藝傳下去的人,而繡藝這種手藝是女人們學的,所以我們家每一代都有一個女子,終身不嫁,傳承魯繡。”
說著指了指其他幾個:“若是放在四五十年前,這些人都是一樣,每一戶都有一個女子不能嫁人,傳承自家的手藝。這些年魯繡不受重視,成了二等甚至三等繡藝,所以這些規矩也都漸漸的沒有了。”
“為什麽說魯繡成了二等三等繡藝?就是因為我們成了蘇繡的附庸。”
“就連我們的絲織局都已經被撤了幾十年了,我們山東魯繡的官匠們,都是江南織造局的官員,領人家江南織造局的薪水。同樣是從八品的官匠,江南那邊的每年薪俸五兩,糧食八石,而我們山東的,薪俸隻有三兩,糧食隻有四石!”
“而且連年都是不能全數拿到手,這已經成了習慣,每年我們盼望的是能夠多拿些,都不敢奢望拿到全額的。本應該是我們的薪俸。”
“匠戶們就更不用說了,每年原本有糧食十石的,但是現在,好的有時候一年能領點,不好的,甚至還要倒給官衙!隻說魯繡比不上蘇繡,可是每年要交的繡品,我們山東的,卻比人家整個江南地區加起來的都要多兩倍!”
蘇芷櫻忙問道:“為什麽多兩倍?”這個張杏說的就清楚多了,也全都說到了點子上。
張杏聽見問,就道:“因為蘇繡人家隻做貢品,但是官用每年的繡品也是不少,每年的官服、官用的各種絲織品,全都是很大的量,這些就要分到各個地方去,湘繡、蜀繡那邊都分擔了的,但是她們每年也能分到一些進貢品。”
“因此這些官用物品,幾乎全都是山東這邊的繡匠們來做。”
“民女的姑奶奶,姑姑在世的時候,做繡品的匠戶們在山東是受人敬重的,官府們有什麽事情,也是客客氣氣的來商量。可是到了現在,我們這些匠戶甚至還比不上一些木匠、工匠,甚至有時候都被人忘了我們還是手藝人。更不要說那些官員了。”
說著也指了指那個叫伍春梅的:“她姑奶奶、姑姑全都是官匠,這要是在幾十年前,官府的衙差們見了都要行禮的,可是現在,為了白要她家珍藏的一副繡品,就把她父兄全都關進了牢裏,幾乎斷了她家的根……”
蘇芷櫻很心細,馬上聽出來不對的地方,擺手道:“且慢。既然姑奶奶、姑姑是官匠,為什麽卻又把她父兄抓進牢裏去了?”
張杏便道:“春梅的姑奶奶和姑姑已經過世了,如今傳人就是……春梅這一代了。”不知道為什麽說到這裏磕絆了一下,然後看了伍春梅一眼。
蘇芷櫻聽出來了。
她們說的是,魯繡這一門手藝地位被降低了,山東做這門手藝的匠戶應該是有被盤剝的現象,地位也低了。山東沒有絲織局,隻能依附江南絲織局,而江南絲織局當然是提高本地刺繡的地位,打壓外地的。
再有就是分工不均,蘇繡隻做貢品,雖然量應該也不小,但是卻總比魯繡量產少一些,而幾乎所有的官用絲織品全都是魯地的匠戶們做,這就加重了她們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