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天的火光卷著滾滾黑煙燒紅半江濁水,陣陣密集又急促的馬蹄聲踏碎了百年京都的欣榮繁華,幾匹黑騎一路疾馳奔入東上閣門。
頃刻後,一道激雷炸響了整座勤政殿,皇帝手中的筆應聲而落,瘦削的雙頰上白如死灰,失聲問道:“你說什麽,朕未聽清,你再說一遍!”
單膝跪地的禁軍副統領單宿亦是顫聲重複道:“殿下,臣親自去現場查探證實了。曲江亭遇刺之人確實是永清公主,連同公主府在內的親隨護衛共三十餘人皆是沒留活口。公主的……遺體為火所燒,情狀極其慘烈。”
所有的血色霎時從皇帝臉上退得幹淨,與太皇唯一相似的那雙眼睛裏此刻密布著震驚與惶恐,他倏地想站起卻腿腳一軟重新跌回金座。
“請陛下保重龍體!”
“保重,保重不了了。”皇帝扶著椅靠喃喃道,“永清死了,她死了,母皇若是知曉……”他仿佛想到了什麽極為可怖之事霎情不自禁地打了個戰栗,呆呆地看著已經被墨染黑了奏折,凝固的腦袋突然蹦了個機靈,再開口已是冷靜了幾分,對左右道,“去,快去將皇後請過來!救說朕有要事與她相商。對了,還有太子!單宿你帶上人馬也馬上將太子從太華觀裏接回來,萬不可耽擱分毫!!”
韋皇後所在的花萼殿與勤政殿相距不遠,他們是同甘共苦的夫妻,皇帝不願住在東邊那座偌大的明宮中,她便夫唱婦隨地跟著搬來興慶殿。兩殿相聚不厭,等李纓從太華觀趕到時她已在殿內伴著皇帝默默拭淚,見了太子哽咽道:“太子,你小姑姑她……”
她不忍再說下去,啜泣不止,皇帝拍拍她的臂彎以示安慰,一字一句道:“朕叫你們過來,也是怕你們遭遇了不行。那行凶之人不僅膽大包天更是有備而來,連永清都敢下手,怕是此番長安要不得安了。這些暫且不提,朕更擔心東都那邊該如何向太皇交代。”
永清遇難的消息眨眼般在長安城內外傳開,畢竟曲江那場大火燒透了天,李纓風馳電掣的奔途中深深回望了一眼,及至宮內人人神情各異喁喁私語聲從四麵八方湧入他耳中。
永清死了,大業開國以來最不可一世的公主她,死了。
“太子,”皇帝倚在皇後肩側,有氣無力道,“你可有何想法?”
李纓不做聲氣,直到皇帝提高聲量複問一遍,才狀似遲遲回神,尚未開口皇後已先行替他道:“永清與太子是姑侄,永清出事太子傷神是人情所致,陛下勿要動怒。”她拭去眼角淚痕,輕輕覆住皇帝的手,“臣妾方才想過了,太皇對西京粗細向來了如指掌。即便陛下是為了太皇病體考慮,但有意拖瞞隻會更激怒太皇。不如就讓太子替您親自去一趟東都,將此事稟告於她老人家。太皇慈愛,總不會發難於他,”言罷一頓轉眸看向李纓,“而太子呢,去後就在東都陪伴太皇一段時日,一來盡孝道;二來太皇痛失愛女,若有孫輩相伴多少能舒緩心中悲慟。母舅他月前剛奉調令供職東都,他與太皇三十年君臣,我隨後修書於他,盡免令太皇遷怒於陛下您。陛下您看,可行?”
皇帝思索須臾,沉重地歎出一口氣:“皇後之言不無道理,太子就替朕走一趟吧。”說著他握了握皇後的手,“皇後大德,隻可惜……”
他未說完,因皇後已麵露黯然再說下去總是難堪。當朝皇後出自大業開國名臣之後韋氏,少時賢名在外,被太皇挑中選配給了還是戴王的皇帝,當時太皇還誇她聰慧可人,是世族之女中不可多得的賢美之人。可惜後來流放房陵十年,再回時太皇的態度已成天壤之別,甚至每日晨昏定省都是避而不見。
永清的死已成定局,查肯定是要查的,但從何查起皇帝卻是一籌莫展毫無頭緒,索性六部三司中既有大理寺又有刑部,何況此案注定太皇要插手其中。倍感疲倦的皇帝閉上了雙眼:“朕累了,過兩刻再將張靖宗和李銘茂他們傳來,朕要親自交代他們。”
皇後與李纓同聲應了個是,出了勤政殿韋皇後在殿外白玉獅旁駐足,李纓隨之駐足立於其身後:“母後?”
韋皇後眼角仍是微紅,她低頭輕輕拭了拭:“母後知道,方才我讓你去東都,你心中定是不悅的。”
李纓揖手:“兒臣不敢。”
韋皇後神情了然:“做母親的若不了解孩兒的心思還能了解誰,母後知道你與永清不睦,但永清畢竟是你姑姑,也是太皇的愛女。”她伸手替李纓理了理衣襟,“你常年在外,太皇知你名而不知你人。眼下太皇必是震怒又心痛,你去陪陪她,也好在她心裏留一個你的名字。”
即便日後在宮掖中精心保養,十年房陵,風霜雨露仍在韋皇後眼角描摹了細紋,她不像別的女子為此擔驚受怕,反而坦然地接受了這個事實。此刻她亦坦然而溫和地看著李纓:“你莫怪母後勢利,今日永清死了,明日便可能是你或者是我。太子之名,皇後之尊,在這宮掖與朝廷之中不過是太皇的一句話罷了。隻是這次,”她眼底有輕愁泛起,“怕是你選妃之事由不得我們做主了。罷了,現下還選什麽太子妃,你且安心去吧,到了東都先去找你舅爺商議。
李纓應了個是,恭送皇後離去時忽然開口問道:“永清姑姑的遺體運回來了嗎?”
皇後未料到他會有此一問,訝然地看向他,又看看懸在飛簷之上的午日:“太常寺的人已經去了有段時日了,該回來了。”
李纓揖了揖,未再多問,藏青道袍在微寒秋風中揮拂而去,徐步從容,看不出悲也看不出喜。
寶榮在台基下的天街旁等了許久,終於等來了拾步而下的李纓,忙上前拱袖問道:“殿下是要回東宮殿,還是太華觀?”
李纓稍是頓足,最終卻是出人意料地出現在了皇城東郭的太常寺之中。冬至未到,各路祭祀尚早,理應是太常寺最清閑的時節,然而李纓去時偌大個衙署裏外幾進未能瞧見幾個活人,寶榮捉了一個匆匆趕回的執奉一問才知:“回殿下的話,這衙門裏有一半去公主府設祭盤、施幃幕;另一半則是去曲江迎公主棺槨。”
“你從何處回?”
執奉誠惶誠恐道:“微臣才從曲江回來,一會還要趕去公主府協理主簿,殿下是有何要交代的嗎?”
李纓也不知自己為何鬼使神差地就到了太常寺中,或許就如同皇後所說,他與永清畢竟是親姑侄,血濃於水,即便太液池裏一杯水可能都比天家裏的血脈要濃厚而有溫度。
他走時依稀聽見那執奉喏喏道:“千刀萬剮還烈火焚身,可真是歹毒極了。”
┉┉∞∞┉┉┉┉∞∞┉┉┉
幽州的雪已經下了三天了,鵝毛雪片撕棉扯絮似的一層又一層地鋪平了茫茫的平川草原。山河素裹,天地銀裝,偶有一兩隻說不出是麅還是鹿的棕色身影跳躍在林間一閃即逝。
突然驚起一隻飛鳥,灑下簌簌碎雪,幾個黑點突然從林間躥出奔到白茫茫的荒原之上,各個皮裘氈帽裹得紋絲不露,全身上下僅僅露出一雙眼睛。幾人對視一眼,個子最高的一人拍拍腰間的錦囊,聲音粗啞道:“今日一定要將人找到,找到之後在這裏匯合,若有萬一就放炮。”
寒天雪地裏寸步難行,斜壓的雲山中時時還抖落薄霧似的雪星,北風一吹卷到眼珠子裏又疼又冷。幾人已經在雪地裏摸索了有小半日了仍未能尋到蹤影,各自心中逐漸有了最壞的打算,但是他們仍未放棄,眼見著天黑風高一場大雪又至,終於西北處躥起一束刺眼的亮光,風中破破碎碎地飄來聲嘶力竭地呼喊:“找到了!找到了!!!”
幽州城中一處掛著蕭府牌匾的院落內,二進寄暢苑中人影走動不停,才從雪地裏莫爬打滾的幾人此刻摘了帽子圍脖,大襖都沒脫,個個心焦火燒地往裏張望,年紀小的蕭輝搓著手跺著腳道:“你們說我們人找到了,大爺還會罰我們嗎?”
“我看難逃一死……”比他稍長一年的蕭瀚思透過門簾縫隙看著搖頭不已的郎中心如死灰,“三娘這次要是有個三長兩短,你我洗洗幹淨準備一同陪葬吧。”
其他幾人皆是麵色一僵,蕭輝更是冷得渾身直抖,聽他一說怪叫一聲險些摔在地上:“三娘自個兒逃了出去關我們什麽事啊,我們頂多算個協從犯唄!”
蕭瀚思被他喊得渾身發毛一把捂住他的嘴拖到一邊:“叫!再叫!給大爺聽到,三娘還沒什麽事,我們先脫層皮!你也知道你協從啊,她平時那麽膽小如鼠,不是你攛掇她,她有那麽膽半夜牽著馬就走?唉,我最倒黴,糊裏糊塗幫你們把風。”
蕭輝奮力掙開他的手,粗聲粗氣道:“放你娘的狗屁!難道你就願意看到三娘嫁給那個冷心冷骨的怪胎?我和你說,我早就懷疑永清姑姑的死和那怪胎脫不了幹係,誰不知道如果沒有他,皇位……”
“快閉嘴吧!”
兄弟中年紀最長的張懿忍不住斥聲道,他話音剛落廂房裏爆發出一陣驚呼:“醒了!醒了!!!”
暖如濃春的房中,兩重厚被下一張小臉凍得青白,烏紫的嘴唇艱難地蠕動了兩下,緊合的眼瞼掙紮了幾番終於緩緩睜開。
蕭徽空洞地看著錦帳上倒懸的蝙蝠鉤,霎時間劇痛從周身席卷而來,無數刀光劍影重現在眼前,她倒吸了一口冷氣,有人連忙捧著她的臉迭聲呼喚:“徽徽?”
徽徽……
她幾乎都快忘記這個名字了,自從她有了封號之後,所有人即便是她的母親,也都隻喊她一聲,永清。
山河永清,天下太平。
頃刻後,一道激雷炸響了整座勤政殿,皇帝手中的筆應聲而落,瘦削的雙頰上白如死灰,失聲問道:“你說什麽,朕未聽清,你再說一遍!”
單膝跪地的禁軍副統領單宿亦是顫聲重複道:“殿下,臣親自去現場查探證實了。曲江亭遇刺之人確實是永清公主,連同公主府在內的親隨護衛共三十餘人皆是沒留活口。公主的……遺體為火所燒,情狀極其慘烈。”
所有的血色霎時從皇帝臉上退得幹淨,與太皇唯一相似的那雙眼睛裏此刻密布著震驚與惶恐,他倏地想站起卻腿腳一軟重新跌回金座。
“請陛下保重龍體!”
“保重,保重不了了。”皇帝扶著椅靠喃喃道,“永清死了,她死了,母皇若是知曉……”他仿佛想到了什麽極為可怖之事霎情不自禁地打了個戰栗,呆呆地看著已經被墨染黑了奏折,凝固的腦袋突然蹦了個機靈,再開口已是冷靜了幾分,對左右道,“去,快去將皇後請過來!救說朕有要事與她相商。對了,還有太子!單宿你帶上人馬也馬上將太子從太華觀裏接回來,萬不可耽擱分毫!!”
韋皇後所在的花萼殿與勤政殿相距不遠,他們是同甘共苦的夫妻,皇帝不願住在東邊那座偌大的明宮中,她便夫唱婦隨地跟著搬來興慶殿。兩殿相聚不厭,等李纓從太華觀趕到時她已在殿內伴著皇帝默默拭淚,見了太子哽咽道:“太子,你小姑姑她……”
她不忍再說下去,啜泣不止,皇帝拍拍她的臂彎以示安慰,一字一句道:“朕叫你們過來,也是怕你們遭遇了不行。那行凶之人不僅膽大包天更是有備而來,連永清都敢下手,怕是此番長安要不得安了。這些暫且不提,朕更擔心東都那邊該如何向太皇交代。”
永清遇難的消息眨眼般在長安城內外傳開,畢竟曲江那場大火燒透了天,李纓風馳電掣的奔途中深深回望了一眼,及至宮內人人神情各異喁喁私語聲從四麵八方湧入他耳中。
永清死了,大業開國以來最不可一世的公主她,死了。
“太子,”皇帝倚在皇後肩側,有氣無力道,“你可有何想法?”
李纓不做聲氣,直到皇帝提高聲量複問一遍,才狀似遲遲回神,尚未開口皇後已先行替他道:“永清與太子是姑侄,永清出事太子傷神是人情所致,陛下勿要動怒。”她拭去眼角淚痕,輕輕覆住皇帝的手,“臣妾方才想過了,太皇對西京粗細向來了如指掌。即便陛下是為了太皇病體考慮,但有意拖瞞隻會更激怒太皇。不如就讓太子替您親自去一趟東都,將此事稟告於她老人家。太皇慈愛,總不會發難於他,”言罷一頓轉眸看向李纓,“而太子呢,去後就在東都陪伴太皇一段時日,一來盡孝道;二來太皇痛失愛女,若有孫輩相伴多少能舒緩心中悲慟。母舅他月前剛奉調令供職東都,他與太皇三十年君臣,我隨後修書於他,盡免令太皇遷怒於陛下您。陛下您看,可行?”
皇帝思索須臾,沉重地歎出一口氣:“皇後之言不無道理,太子就替朕走一趟吧。”說著他握了握皇後的手,“皇後大德,隻可惜……”
他未說完,因皇後已麵露黯然再說下去總是難堪。當朝皇後出自大業開國名臣之後韋氏,少時賢名在外,被太皇挑中選配給了還是戴王的皇帝,當時太皇還誇她聰慧可人,是世族之女中不可多得的賢美之人。可惜後來流放房陵十年,再回時太皇的態度已成天壤之別,甚至每日晨昏定省都是避而不見。
永清的死已成定局,查肯定是要查的,但從何查起皇帝卻是一籌莫展毫無頭緒,索性六部三司中既有大理寺又有刑部,何況此案注定太皇要插手其中。倍感疲倦的皇帝閉上了雙眼:“朕累了,過兩刻再將張靖宗和李銘茂他們傳來,朕要親自交代他們。”
皇後與李纓同聲應了個是,出了勤政殿韋皇後在殿外白玉獅旁駐足,李纓隨之駐足立於其身後:“母後?”
韋皇後眼角仍是微紅,她低頭輕輕拭了拭:“母後知道,方才我讓你去東都,你心中定是不悅的。”
李纓揖手:“兒臣不敢。”
韋皇後神情了然:“做母親的若不了解孩兒的心思還能了解誰,母後知道你與永清不睦,但永清畢竟是你姑姑,也是太皇的愛女。”她伸手替李纓理了理衣襟,“你常年在外,太皇知你名而不知你人。眼下太皇必是震怒又心痛,你去陪陪她,也好在她心裏留一個你的名字。”
即便日後在宮掖中精心保養,十年房陵,風霜雨露仍在韋皇後眼角描摹了細紋,她不像別的女子為此擔驚受怕,反而坦然地接受了這個事實。此刻她亦坦然而溫和地看著李纓:“你莫怪母後勢利,今日永清死了,明日便可能是你或者是我。太子之名,皇後之尊,在這宮掖與朝廷之中不過是太皇的一句話罷了。隻是這次,”她眼底有輕愁泛起,“怕是你選妃之事由不得我們做主了。罷了,現下還選什麽太子妃,你且安心去吧,到了東都先去找你舅爺商議。
李纓應了個是,恭送皇後離去時忽然開口問道:“永清姑姑的遺體運回來了嗎?”
皇後未料到他會有此一問,訝然地看向他,又看看懸在飛簷之上的午日:“太常寺的人已經去了有段時日了,該回來了。”
李纓揖了揖,未再多問,藏青道袍在微寒秋風中揮拂而去,徐步從容,看不出悲也看不出喜。
寶榮在台基下的天街旁等了許久,終於等來了拾步而下的李纓,忙上前拱袖問道:“殿下是要回東宮殿,還是太華觀?”
李纓稍是頓足,最終卻是出人意料地出現在了皇城東郭的太常寺之中。冬至未到,各路祭祀尚早,理應是太常寺最清閑的時節,然而李纓去時偌大個衙署裏外幾進未能瞧見幾個活人,寶榮捉了一個匆匆趕回的執奉一問才知:“回殿下的話,這衙門裏有一半去公主府設祭盤、施幃幕;另一半則是去曲江迎公主棺槨。”
“你從何處回?”
執奉誠惶誠恐道:“微臣才從曲江回來,一會還要趕去公主府協理主簿,殿下是有何要交代的嗎?”
李纓也不知自己為何鬼使神差地就到了太常寺中,或許就如同皇後所說,他與永清畢竟是親姑侄,血濃於水,即便太液池裏一杯水可能都比天家裏的血脈要濃厚而有溫度。
他走時依稀聽見那執奉喏喏道:“千刀萬剮還烈火焚身,可真是歹毒極了。”
┉┉∞∞┉┉┉┉∞∞┉┉┉
幽州的雪已經下了三天了,鵝毛雪片撕棉扯絮似的一層又一層地鋪平了茫茫的平川草原。山河素裹,天地銀裝,偶有一兩隻說不出是麅還是鹿的棕色身影跳躍在林間一閃即逝。
突然驚起一隻飛鳥,灑下簌簌碎雪,幾個黑點突然從林間躥出奔到白茫茫的荒原之上,各個皮裘氈帽裹得紋絲不露,全身上下僅僅露出一雙眼睛。幾人對視一眼,個子最高的一人拍拍腰間的錦囊,聲音粗啞道:“今日一定要將人找到,找到之後在這裏匯合,若有萬一就放炮。”
寒天雪地裏寸步難行,斜壓的雲山中時時還抖落薄霧似的雪星,北風一吹卷到眼珠子裏又疼又冷。幾人已經在雪地裏摸索了有小半日了仍未能尋到蹤影,各自心中逐漸有了最壞的打算,但是他們仍未放棄,眼見著天黑風高一場大雪又至,終於西北處躥起一束刺眼的亮光,風中破破碎碎地飄來聲嘶力竭地呼喊:“找到了!找到了!!!”
幽州城中一處掛著蕭府牌匾的院落內,二進寄暢苑中人影走動不停,才從雪地裏莫爬打滾的幾人此刻摘了帽子圍脖,大襖都沒脫,個個心焦火燒地往裏張望,年紀小的蕭輝搓著手跺著腳道:“你們說我們人找到了,大爺還會罰我們嗎?”
“我看難逃一死……”比他稍長一年的蕭瀚思透過門簾縫隙看著搖頭不已的郎中心如死灰,“三娘這次要是有個三長兩短,你我洗洗幹淨準備一同陪葬吧。”
其他幾人皆是麵色一僵,蕭輝更是冷得渾身直抖,聽他一說怪叫一聲險些摔在地上:“三娘自個兒逃了出去關我們什麽事啊,我們頂多算個協從犯唄!”
蕭瀚思被他喊得渾身發毛一把捂住他的嘴拖到一邊:“叫!再叫!給大爺聽到,三娘還沒什麽事,我們先脫層皮!你也知道你協從啊,她平時那麽膽小如鼠,不是你攛掇她,她有那麽膽半夜牽著馬就走?唉,我最倒黴,糊裏糊塗幫你們把風。”
蕭輝奮力掙開他的手,粗聲粗氣道:“放你娘的狗屁!難道你就願意看到三娘嫁給那個冷心冷骨的怪胎?我和你說,我早就懷疑永清姑姑的死和那怪胎脫不了幹係,誰不知道如果沒有他,皇位……”
“快閉嘴吧!”
兄弟中年紀最長的張懿忍不住斥聲道,他話音剛落廂房裏爆發出一陣驚呼:“醒了!醒了!!!”
暖如濃春的房中,兩重厚被下一張小臉凍得青白,烏紫的嘴唇艱難地蠕動了兩下,緊合的眼瞼掙紮了幾番終於緩緩睜開。
蕭徽空洞地看著錦帳上倒懸的蝙蝠鉤,霎時間劇痛從周身席卷而來,無數刀光劍影重現在眼前,她倒吸了一口冷氣,有人連忙捧著她的臉迭聲呼喚:“徽徽?”
徽徽……
她幾乎都快忘記這個名字了,自從她有了封號之後,所有人即便是她的母親,也都隻喊她一聲,永清。
山河永清,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