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勇居住的工棚,一片愁雲慘淡。
當李明達轉達過高啟功的意思後,根叔低著頭抽著旱煙,李華柱不知所措的東張西望。還有其他聞訊趕過來的同村人,個個陰沉著臉不說話,整個工棚裏的氣氛顯得相當壓抑。
李華勇在心裏歎一口氣,說實話,他最開始還不明白大家為什麽不知所措。不就是這個工地沒活幹嗎?重新找個幹活的地方就是。如果是其他城市也就算了,這裏可是鵬城,1984年的鵬城,標標準準的“熱土”,作為一群農民工,而且是一群有手藝的農民工,難道還找不到幹活的地方?
李華勇後來才醒悟過來,自己的思維走進一個誤區,有點想當然了。現在這年代可不比後世啊,到了後世,從事建築業的農民工群體流動性極大,今天在這個工地做工,明天跑那個項目幹活,打一槍換個地方,這在後世簡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但是在這個年代就不一樣,這個年代的農民工群體沒有那麽大的流動性。比如說李家坳這些人,假如不是李明達的關係,不是李明達牽線搭橋,大家平時最多也就在附近鄉裏幹點零活,根本不可能跑到這鵬城來。
更重要的是,當大家來到這個工地以後,大家都是和“華夏建總”簽過協議的,包括李華勇在內,他手中也有一份和“華夏建總”簽訂的用工協議。
簡單的說,雖然都是農民工,但這個年代的農民工和後世不同。如果後世那是標準“農民工”的話,那麽在這個年代,這個群體被稱作是“農民合同工”。
想到這裏李華勇有點哭笑不得,時代在前進,但不是什麽東西都跟著進步的。比如拿“農民工”和“農民合同工”相比,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那顯然是後者顯得更規範一點。
到了後世,絕大多數項目最多也就和帶工的工頭有份協議,像這種具體落實到每個人的情況,可能除了海外項目外,國內工地少之又少。
不過話說回來,“農民合同工”也並非全是好事,比如在現在,這個問題給李華勇等人帶來很現實的困惑:
第一:因為一紙協議,這讓大家缺乏“主動出擊”的意識,沒有主動出去找活幹的覺悟,因此當大家聽說要停工幾個月後,所有人都不知所措。
第二:除了“華夏建總”,國內其他施工企業的情況也都差不多,大家都有自己的“農民合同工”。這意味著什麽?這意味著就算大家主動出擊,也未必能找到合適幹活的地方。最最起碼,在這個年代自己找活幹,要比後世的難度大上許多。
“高書記說了,大家在這幹了50多天不到2個月時間,為了向大家表示歉意,大家的工資都按2個月結算,另外大家想返鄉的話,回去的路費也由項目上出。。。”
聽到李明達這話,李華勇再次麵露苦笑,他注意觀察其他人的表情,發現其他人同樣也是一臉麻木。
幹了50多天,就算拿2個月的工資有多少呢?在李家坳來的這群人中,工資最高的是李華勇的舅舅根叔,他的工資是2塊4一天。李華柱的工資是1塊8一天。而作為一名最底層的“力工”,李華勇的工資。。。是幹一天活拿1塊2。
做了這麽長時間,李華勇能拿到手的也就70多塊錢,這如果放在後世的話,還不夠李華勇2天的煙錢。
“。。。高書記還說了,如果大家想留在鵬城的話,他可以幫忙問問其他工地會不會缺人手,不過高書記也跟我明說,他能問的也隻是本係統項目,目前在整個鵬城,華夏建總在建的項目並不多,能不能讓大家重新上崗,他也並沒有什麽把握。到底是歸是留?他讓大夥自各商量著辦。。。”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那大家隻有商量著辦,這年代可不像後世,大家既沒有多少維權意識,更沒有什麽反抗意識。
大家商量的結果,絕對多數人都不願就此離開鵬城,都還想試試能不能在其他地方重新上崗。少數猶豫不決的人,這時候也發揚咱們中國人的優良傳統----少數服從多數,一切行動聽指揮。
不過既然是主動出門找工作,那也不可能一窩蜂全體出動,於是就這樣,“李家坳找工作4人組”就此成立。
這個工作組的核心人員,那毫無疑問就是李明達同誌。這不是因為其他原因,主要是因為他手中拿著一個法寶----他從高啟功那裏開出來的介紹信。在這年頭,介紹信是個好東西啊,沒這玩意的話,很多地方可能連門都進不了。
根叔,作為李家坳德高望重的存在,大夥實際上的領頭人,工作組第2位成員。
所謂“打架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李華柱,工作組第3位成員。
而工作組的第4位成員,就是剛剛穿越不久的李華勇“李副總工”。別看在工地上李華勇隻是一個“力工”,是最底層的存在。但出門的話他就有另外一個身份啊,作為一名高中畢業生,李華勇是所有人中學曆最高的一位,因此他的入選並不意外。除了這個原因,還有一個理由讓李華勇入選。用李明達的話來說:
“這年頭大家都提防壞人,而墩子的長相,一看就是憨厚老實的那種,因此由他跟我們去的話,沒準還更容易找到工作。”
聽了李明達這話,李副總工隻能在心裏感慨:所謂“看臉”的年代,原來不是後世才有啊,任何年代概莫如此。
一個短命的工作組就這樣成立了,之所以說這個工作組“短命”,這是因為大家在最開始就約定:一星期。這個工作組的壽命最多隻有一星期。假如在一星期之內依然無法找到工作的話,那麽所有人打道回府。
肩負光榮使命的工作組就這樣開始行動了。趁這個機會,來自後世的李副總工也有機會徒步巡視一遍這個年代的鵬城。
是真真正正的“徒步”,為了節省經費,工作組在行動的時候,大家沒有使用任何交通工具,在不到一個星期時間,李副總工完全是用雙腳丈量整個鵬城。
作為華夏第一個經濟特區,改革開放的橋頭堡,這個年代的鵬城並沒有留給李華勇多好感觀。
這樣說吧,30年後內地隨便一個中下水平的縣城,大家對那種地方是什麽感觀,就和李華勇現在的感觀差不多。
當然,李華勇的感觀如此之差,可能也和工作組的進展不順有關。5天了,大家整整在鵬城跑了5天,把高啟功介紹的相關工地幾乎都跑了個遍,但工作的事情依然沒有著落。
“根叔不好意思,現在看來,大家隻能先返鄉了,我看看2個月以後。。。”
根叔在沉默,李華柱也在沉默。李華勇卻盯著一張紙條在研究,這張紙條,就是高啟功介紹的“相關單位”,也就是“華夏建總”在鵬城在建的所有項目。
“達哥你看,這個“林氏集裝箱廠”項目是怎麽回事?在我的印象中,我們好像還沒跑過這個地方吧?”
李明達接過那張紙條搖搖頭:
“這個項目我知道,這個項目雖然也是我們另外一個分公司在建,不過別的工地都沒希望的話,這個項目就更別指望了。這也是我一直沒帶大家去跑的原因。”
“哦?怎麽說?”
“這個林氏集裝箱廠,是一個香江人投資的呀,那是一個中港合資企業,根據同事反饋,據說那邊的管理非常嚴格,如果別的地方都進不去,這個項目可能更進不去,這也是我沒帶大家去跑的原因。。。”
“這樣啊。”
“當然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如果僅僅管理嚴格的話,我想咱們李家坳的人也不會怕。更主要的原因是那個項目剛開工不久啊,目前還在進行樁基施工,我想我們這些人過去了,也沒什麽事做。”
聽到“樁基”兩字李華勇心中一動。樁基又聞樁基啊,想到自己就是因為樁基才莫名其妙來到這個年代,李華勇心中生出一番別樣的感慨。
“反正這是最後一個工地了,死馬當活馬醫吧,要不我們明天就去這個工地看看?”
“好吧。”
當李明達轉達過高啟功的意思後,根叔低著頭抽著旱煙,李華柱不知所措的東張西望。還有其他聞訊趕過來的同村人,個個陰沉著臉不說話,整個工棚裏的氣氛顯得相當壓抑。
李華勇在心裏歎一口氣,說實話,他最開始還不明白大家為什麽不知所措。不就是這個工地沒活幹嗎?重新找個幹活的地方就是。如果是其他城市也就算了,這裏可是鵬城,1984年的鵬城,標標準準的“熱土”,作為一群農民工,而且是一群有手藝的農民工,難道還找不到幹活的地方?
李華勇後來才醒悟過來,自己的思維走進一個誤區,有點想當然了。現在這年代可不比後世啊,到了後世,從事建築業的農民工群體流動性極大,今天在這個工地做工,明天跑那個項目幹活,打一槍換個地方,這在後世簡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但是在這個年代就不一樣,這個年代的農民工群體沒有那麽大的流動性。比如說李家坳這些人,假如不是李明達的關係,不是李明達牽線搭橋,大家平時最多也就在附近鄉裏幹點零活,根本不可能跑到這鵬城來。
更重要的是,當大家來到這個工地以後,大家都是和“華夏建總”簽過協議的,包括李華勇在內,他手中也有一份和“華夏建總”簽訂的用工協議。
簡單的說,雖然都是農民工,但這個年代的農民工和後世不同。如果後世那是標準“農民工”的話,那麽在這個年代,這個群體被稱作是“農民合同工”。
想到這裏李華勇有點哭笑不得,時代在前進,但不是什麽東西都跟著進步的。比如拿“農民工”和“農民合同工”相比,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那顯然是後者顯得更規範一點。
到了後世,絕大多數項目最多也就和帶工的工頭有份協議,像這種具體落實到每個人的情況,可能除了海外項目外,國內工地少之又少。
不過話說回來,“農民合同工”也並非全是好事,比如在現在,這個問題給李華勇等人帶來很現實的困惑:
第一:因為一紙協議,這讓大家缺乏“主動出擊”的意識,沒有主動出去找活幹的覺悟,因此當大家聽說要停工幾個月後,所有人都不知所措。
第二:除了“華夏建總”,國內其他施工企業的情況也都差不多,大家都有自己的“農民合同工”。這意味著什麽?這意味著就算大家主動出擊,也未必能找到合適幹活的地方。最最起碼,在這個年代自己找活幹,要比後世的難度大上許多。
“高書記說了,大家在這幹了50多天不到2個月時間,為了向大家表示歉意,大家的工資都按2個月結算,另外大家想返鄉的話,回去的路費也由項目上出。。。”
聽到李明達這話,李華勇再次麵露苦笑,他注意觀察其他人的表情,發現其他人同樣也是一臉麻木。
幹了50多天,就算拿2個月的工資有多少呢?在李家坳來的這群人中,工資最高的是李華勇的舅舅根叔,他的工資是2塊4一天。李華柱的工資是1塊8一天。而作為一名最底層的“力工”,李華勇的工資。。。是幹一天活拿1塊2。
做了這麽長時間,李華勇能拿到手的也就70多塊錢,這如果放在後世的話,還不夠李華勇2天的煙錢。
“。。。高書記還說了,如果大家想留在鵬城的話,他可以幫忙問問其他工地會不會缺人手,不過高書記也跟我明說,他能問的也隻是本係統項目,目前在整個鵬城,華夏建總在建的項目並不多,能不能讓大家重新上崗,他也並沒有什麽把握。到底是歸是留?他讓大夥自各商量著辦。。。”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那大家隻有商量著辦,這年代可不像後世,大家既沒有多少維權意識,更沒有什麽反抗意識。
大家商量的結果,絕對多數人都不願就此離開鵬城,都還想試試能不能在其他地方重新上崗。少數猶豫不決的人,這時候也發揚咱們中國人的優良傳統----少數服從多數,一切行動聽指揮。
不過既然是主動出門找工作,那也不可能一窩蜂全體出動,於是就這樣,“李家坳找工作4人組”就此成立。
這個工作組的核心人員,那毫無疑問就是李明達同誌。這不是因為其他原因,主要是因為他手中拿著一個法寶----他從高啟功那裏開出來的介紹信。在這年頭,介紹信是個好東西啊,沒這玩意的話,很多地方可能連門都進不了。
根叔,作為李家坳德高望重的存在,大夥實際上的領頭人,工作組第2位成員。
所謂“打架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李華柱,工作組第3位成員。
而工作組的第4位成員,就是剛剛穿越不久的李華勇“李副總工”。別看在工地上李華勇隻是一個“力工”,是最底層的存在。但出門的話他就有另外一個身份啊,作為一名高中畢業生,李華勇是所有人中學曆最高的一位,因此他的入選並不意外。除了這個原因,還有一個理由讓李華勇入選。用李明達的話來說:
“這年頭大家都提防壞人,而墩子的長相,一看就是憨厚老實的那種,因此由他跟我們去的話,沒準還更容易找到工作。”
聽了李明達這話,李副總工隻能在心裏感慨:所謂“看臉”的年代,原來不是後世才有啊,任何年代概莫如此。
一個短命的工作組就這樣成立了,之所以說這個工作組“短命”,這是因為大家在最開始就約定:一星期。這個工作組的壽命最多隻有一星期。假如在一星期之內依然無法找到工作的話,那麽所有人打道回府。
肩負光榮使命的工作組就這樣開始行動了。趁這個機會,來自後世的李副總工也有機會徒步巡視一遍這個年代的鵬城。
是真真正正的“徒步”,為了節省經費,工作組在行動的時候,大家沒有使用任何交通工具,在不到一個星期時間,李副總工完全是用雙腳丈量整個鵬城。
作為華夏第一個經濟特區,改革開放的橋頭堡,這個年代的鵬城並沒有留給李華勇多好感觀。
這樣說吧,30年後內地隨便一個中下水平的縣城,大家對那種地方是什麽感觀,就和李華勇現在的感觀差不多。
當然,李華勇的感觀如此之差,可能也和工作組的進展不順有關。5天了,大家整整在鵬城跑了5天,把高啟功介紹的相關工地幾乎都跑了個遍,但工作的事情依然沒有著落。
“根叔不好意思,現在看來,大家隻能先返鄉了,我看看2個月以後。。。”
根叔在沉默,李華柱也在沉默。李華勇卻盯著一張紙條在研究,這張紙條,就是高啟功介紹的“相關單位”,也就是“華夏建總”在鵬城在建的所有項目。
“達哥你看,這個“林氏集裝箱廠”項目是怎麽回事?在我的印象中,我們好像還沒跑過這個地方吧?”
李明達接過那張紙條搖搖頭:
“這個項目我知道,這個項目雖然也是我們另外一個分公司在建,不過別的工地都沒希望的話,這個項目就更別指望了。這也是我一直沒帶大家去跑的原因。”
“哦?怎麽說?”
“這個林氏集裝箱廠,是一個香江人投資的呀,那是一個中港合資企業,根據同事反饋,據說那邊的管理非常嚴格,如果別的地方都進不去,這個項目可能更進不去,這也是我沒帶大家去跑的原因。。。”
“這樣啊。”
“當然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如果僅僅管理嚴格的話,我想咱們李家坳的人也不會怕。更主要的原因是那個項目剛開工不久啊,目前還在進行樁基施工,我想我們這些人過去了,也沒什麽事做。”
聽到“樁基”兩字李華勇心中一動。樁基又聞樁基啊,想到自己就是因為樁基才莫名其妙來到這個年代,李華勇心中生出一番別樣的感慨。
“反正這是最後一個工地了,死馬當活馬醫吧,要不我們明天就去這個工地看看?”
“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