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軍的歡送還真就是歡送,任憑冀州軍連夜撤退,始終不曾出營門半步,哪怕是次日午後,公孫明率一千三百餘幸存的輕騎回到了大營,也自不曾發動追擊戰,反倒是領兵直接北上,搶占了薊縣、居庸關以及上蘭等諸幽州重鎮,根本就不曾去理睬冀州軍的急速撤退,兩日後,得知冀州軍撤走之準信後,黑山軍也開始了大肆搶占幽州地盤的行動。
黑山軍得知冀州軍撤兵的時間稍遲,行動上也不如渤海軍果決,盡管兵馬眾多,可圈地的結果卻是顯然不如渤海軍,八日的瘋狂進軍下來,也就隻占據了易京、雲中、淶源、涿縣等八座縣城,而反觀渤海軍盡管兵力隻有黑山軍的三分之一,卻足足搶占的十四座縣城,兵馬更是收降納叛地劇增到了四萬五千之數,最終,一開始相安無事的兩支大軍不約而同地向渤海軍所占據的方城縣(今之固安縣)匯聚了過去,有趣的是雙方雖已形成了軍事對峙之格局,彼此間卻並不曾爆發衝突,也不曾彼此聯絡,很顯然,雙方都在謹慎地考慮著究竟該如何跟對方打交道。
“諸公,幽州之戰目下算是暫告了個段落,公孫瓚雖死,卻得了個好兒子啊,算是後繼有人了,諸公對此事有甚看法,且就都議議好了。”
方城處,公孫明與黑山軍之間戰和兀自未定,許昌處,剛剿滅了呂布凱旋而歸的曹操一得知幽州戰事之經過,倒是緊著便將手下諸多謀臣召到了府上,就幽州局勢議上了。
“明公,竊以為袁本初經此一敗後,根基雖尚存,元氣卻已是大傷,已不足為慮也,倒是公孫明其人崛起突然,用兵詭異,實非等閑之輩可比,若讓其成了氣候,卻恐後患無窮啊。”
在場諸多謀臣中,就屬程昱性子最急,加之心中對公孫明的用兵之奇詭頗為的忌憚,一上來便亮明了要尋機打壓公孫明之態度。
“嗯,是兒用兵確是不錯,先使詐降計,後施火攻之策,末了更來了手數百裏輕騎急襲,著實了得,縱使是操,在此等情形下,怕也不過能如此罷,更難得的是此人能審時度勢,不窮追袁本初,留足了騰挪之手段,此般種種,可謂是老練已極,某實難相信是出自區區一黃口小兒之手筆啊,諸公看此人可能為朝廷效力否?”
曹操之所以急著召開幽州事務研討會,正是因看出了公孫明之器宇不凡,有心引以為用,當然了,若是不能的話,那打壓的手段便須得緊著備好了的。
“明公若欲知其心,嘉倒有一策:不妨且任命劉和為幽州牧,再任命公孫明為前將軍,著其與劉和聯手出兵征討黑山賊,若不肯奉詔,則此人可用,若其陽奉陰違,則其心誌必大,實非朝廷之幸,當得設法先行誅除。”
曹操這麽個問題顯然不是那麽好回答的,不止是程昱皺眉苦思不已,就連荀攸等人也都不免為之大傷腦筋,倒是郭嘉卻是淡定從容得很,不緊不慢地便道出了條計策來。
“各繼父職麽?嗯,奉孝(郭嘉的字)此策大善,且就這麽定了。”
劉和乃是和已故太尉劉虞之子,與公孫瓚有著殺父之血仇,手下也有著三萬之兵眾,如今依附在袁紹處,著其為幽州牧,自然是擺明了是要其節製公孫明,在這等情形下,公孫明若是心無大誌,自然不會接受這等恥辱性的任命,反之,若是假作答應,實則暗中謀算吞並劉和之兵馬,其心誌自然非小,個中的道理說起來並不甚複雜,可要想看破,卻非尋常人能辦得到的,當然了,曹操自然不在尋常人之列,自是一點便透,至於此等任命會否引發幽州再一輪的亂戰麽,那可就不在曹操的考慮範圍之內了,左右他就一看熱鬧的,自然是不嫌事大……
“報,稟主公,營外來了一行人,為首者自稱是司空西曹掾陳群,奉旨前來宣詔,請主公明示。”
建安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巳時三刻,公孫明正在方城大營中與公孫範等人就下一步之戰略構思交換著看法,卻見一名輪值校尉匆匆從外而入,衝著公孫明便是一躬身,緊著稟報了一句道。
“哦?走,都一並看看去。”
為了製衡袁紹,公孫明本也有心要與曹操好生聯絡上一番,然則並不是現在,至少要等自己穩住了幽州局麵之後,他才會著手去做此事,卻不曾想曹操那頭居然如此快便派了人來,個中若非別有蹊蹺才是怪事了的,隻是眼下情形不明,公孫明縱使滿心的狐疑,卻也無從猜測起,也就隻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的。
戒備森嚴的營門外,數十名騎兵護衛著一輛寬綽的豪華馬車,車旁站著一名中等身材的文官,但見其人麵如冠玉,五綹長須隨風飄蕩,望之有若神仙中人一般,此人正是剛投效了曹操的原豫州別駕陳群,年三十,出身潁川望族陳氏。
“不知陳公駕到,有失遠迎,恕罪,恕罪。”
大老遠瞧見陳群風度如此翩翩,公孫明心下裏還真就泛起了一股酸意,隻不過他嫉妒的不是陳群本人的風度,而是在嫉妒曹操占了個好地盤,愣是將大半個潁川的賢才都納入了麾下,當然了,以公孫明的城府之深,早就已修煉到了喜怒不形於色之地步,自然不會將酸意表露在臉上,隻見其大踏步行出了營門,很是恭謙地便行了個後輩之禮。
“不敢,不敢,公孫將軍客氣了,陳某此行乃是奉旨前來宣詔,還請將軍就此做好準備。”
麵對著公孫明這等大禮,陳群顯然很是意外,不自覺地便要向後退步,隻是突然間又想起了自己乃是欽差的身份,也就沒挪動腳步,僅僅隻是客氣地還了個禮,開宗明義地便提出了個要求。
“這個自然,隻是軍中物事不全,還須得多費些時間,陳公若是不嫌棄,且營中暫歇片刻,容某綢繆一二可成?”
漢庭雖已是個空架子,可畢竟還占著大義名分,公然違旨的話,那可是要遭天下人詬病的,正因為此,在摸不清底細之前,公孫明又豈肯隨便接旨的,自然是客氣套話胡謅地敷衍著。
黑山軍得知冀州軍撤兵的時間稍遲,行動上也不如渤海軍果決,盡管兵馬眾多,可圈地的結果卻是顯然不如渤海軍,八日的瘋狂進軍下來,也就隻占據了易京、雲中、淶源、涿縣等八座縣城,而反觀渤海軍盡管兵力隻有黑山軍的三分之一,卻足足搶占的十四座縣城,兵馬更是收降納叛地劇增到了四萬五千之數,最終,一開始相安無事的兩支大軍不約而同地向渤海軍所占據的方城縣(今之固安縣)匯聚了過去,有趣的是雙方雖已形成了軍事對峙之格局,彼此間卻並不曾爆發衝突,也不曾彼此聯絡,很顯然,雙方都在謹慎地考慮著究竟該如何跟對方打交道。
“諸公,幽州之戰目下算是暫告了個段落,公孫瓚雖死,卻得了個好兒子啊,算是後繼有人了,諸公對此事有甚看法,且就都議議好了。”
方城處,公孫明與黑山軍之間戰和兀自未定,許昌處,剛剿滅了呂布凱旋而歸的曹操一得知幽州戰事之經過,倒是緊著便將手下諸多謀臣召到了府上,就幽州局勢議上了。
“明公,竊以為袁本初經此一敗後,根基雖尚存,元氣卻已是大傷,已不足為慮也,倒是公孫明其人崛起突然,用兵詭異,實非等閑之輩可比,若讓其成了氣候,卻恐後患無窮啊。”
在場諸多謀臣中,就屬程昱性子最急,加之心中對公孫明的用兵之奇詭頗為的忌憚,一上來便亮明了要尋機打壓公孫明之態度。
“嗯,是兒用兵確是不錯,先使詐降計,後施火攻之策,末了更來了手數百裏輕騎急襲,著實了得,縱使是操,在此等情形下,怕也不過能如此罷,更難得的是此人能審時度勢,不窮追袁本初,留足了騰挪之手段,此般種種,可謂是老練已極,某實難相信是出自區區一黃口小兒之手筆啊,諸公看此人可能為朝廷效力否?”
曹操之所以急著召開幽州事務研討會,正是因看出了公孫明之器宇不凡,有心引以為用,當然了,若是不能的話,那打壓的手段便須得緊著備好了的。
“明公若欲知其心,嘉倒有一策:不妨且任命劉和為幽州牧,再任命公孫明為前將軍,著其與劉和聯手出兵征討黑山賊,若不肯奉詔,則此人可用,若其陽奉陰違,則其心誌必大,實非朝廷之幸,當得設法先行誅除。”
曹操這麽個問題顯然不是那麽好回答的,不止是程昱皺眉苦思不已,就連荀攸等人也都不免為之大傷腦筋,倒是郭嘉卻是淡定從容得很,不緊不慢地便道出了條計策來。
“各繼父職麽?嗯,奉孝(郭嘉的字)此策大善,且就這麽定了。”
劉和乃是和已故太尉劉虞之子,與公孫瓚有著殺父之血仇,手下也有著三萬之兵眾,如今依附在袁紹處,著其為幽州牧,自然是擺明了是要其節製公孫明,在這等情形下,公孫明若是心無大誌,自然不會接受這等恥辱性的任命,反之,若是假作答應,實則暗中謀算吞並劉和之兵馬,其心誌自然非小,個中的道理說起來並不甚複雜,可要想看破,卻非尋常人能辦得到的,當然了,曹操自然不在尋常人之列,自是一點便透,至於此等任命會否引發幽州再一輪的亂戰麽,那可就不在曹操的考慮範圍之內了,左右他就一看熱鬧的,自然是不嫌事大……
“報,稟主公,營外來了一行人,為首者自稱是司空西曹掾陳群,奉旨前來宣詔,請主公明示。”
建安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巳時三刻,公孫明正在方城大營中與公孫範等人就下一步之戰略構思交換著看法,卻見一名輪值校尉匆匆從外而入,衝著公孫明便是一躬身,緊著稟報了一句道。
“哦?走,都一並看看去。”
為了製衡袁紹,公孫明本也有心要與曹操好生聯絡上一番,然則並不是現在,至少要等自己穩住了幽州局麵之後,他才會著手去做此事,卻不曾想曹操那頭居然如此快便派了人來,個中若非別有蹊蹺才是怪事了的,隻是眼下情形不明,公孫明縱使滿心的狐疑,卻也無從猜測起,也就隻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的。
戒備森嚴的營門外,數十名騎兵護衛著一輛寬綽的豪華馬車,車旁站著一名中等身材的文官,但見其人麵如冠玉,五綹長須隨風飄蕩,望之有若神仙中人一般,此人正是剛投效了曹操的原豫州別駕陳群,年三十,出身潁川望族陳氏。
“不知陳公駕到,有失遠迎,恕罪,恕罪。”
大老遠瞧見陳群風度如此翩翩,公孫明心下裏還真就泛起了一股酸意,隻不過他嫉妒的不是陳群本人的風度,而是在嫉妒曹操占了個好地盤,愣是將大半個潁川的賢才都納入了麾下,當然了,以公孫明的城府之深,早就已修煉到了喜怒不形於色之地步,自然不會將酸意表露在臉上,隻見其大踏步行出了營門,很是恭謙地便行了個後輩之禮。
“不敢,不敢,公孫將軍客氣了,陳某此行乃是奉旨前來宣詔,還請將軍就此做好準備。”
麵對著公孫明這等大禮,陳群顯然很是意外,不自覺地便要向後退步,隻是突然間又想起了自己乃是欽差的身份,也就沒挪動腳步,僅僅隻是客氣地還了個禮,開宗明義地便提出了個要求。
“這個自然,隻是軍中物事不全,還須得多費些時間,陳公若是不嫌棄,且營中暫歇片刻,容某綢繆一二可成?”
漢庭雖已是個空架子,可畢竟還占著大義名分,公然違旨的話,那可是要遭天下人詬病的,正因為此,在摸不清底細之前,公孫明又豈肯隨便接旨的,自然是客氣套話胡謅地敷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