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慚愧,為叔少年時孟浪懵懂,見四鄉八裏皆揭竿而起,以為壯舉也,就跟著鬧騰上了,其後部眾漸多,又遇張牛角大哥之提點,方知保境安民之要,非是民欲反,實是官逼所致啊。”
見得公孫明如此固請,張燕的老臉不由自主地又是一紅,沉吟了好一陣子之後,這才談起了當年起兵的往事。
“壯哉斯言,朝廷無道在先,民反於後,此天理昭昭也,張叔能言此至理名言,小侄佩服不已啊。”
張燕話音剛落,公孫明立馬便擊節叫好了起來,完全站在了造反民眾的一邊。
“慚愧,慚愧。”
張燕完全沒想到公孫明的立場居然不是站在朝廷一邊,明顯大違儒家之教義,自不免有些個訝異不已的。
“聖人有雲曰:民為重,君為輕,又言曰: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不能保天下百姓之安寧,要這等朝廷來何用?小侄平生之願便是能保境安民,此一條,與張叔所願同焉,為此,當浮一大白才是,小侄再敬您一樽。”
公孫明何等敏銳之人,自是一眼便看出了張燕深藏在眼底的疑惑,緊著便搬出了聖人語錄,從儒家思想出發,闡述了自身之願望,末了更是沒忘了與張燕取得步調上的一致,以爭取引發其之共鳴,手腕之老道,渾然不似剛初出茅廬的黃口小兒,便是宦海積年老手,怕也難有這等圓滑之手段。
“這酒,為叔喝了!”
還別說,被公孫明這麽一通子忽悠下來,張燕心底裏對公孫明的認同感陡然便高漲到了個頂峰。
“張叔應是看出來了,如今漢庭其實就隻剩下個空架子了,曹操老兒托名漢相實不過漢賊而已,挾天子以令諸侯,早晚必會篡位自立,以此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之心性,若得勢,又豈是天下百姓之福哉?此番故意以冊封一事做文章,便是要亂我幽州啊,其豺狼之心性由此可見一斑,小侄雖不才,又豈能隨其起舞哉,為保得我幽州之綏靖,還請張叔助小侄一臂之力可好?”
打鐵自然是得須趁熱,這一見張燕已然跟自己起了共鳴,公孫明自是不會錯過這等說服張燕之良機,緊著便慷慨激昂地徹出了篇宏論。
“賢侄所言甚是,為叔豈有不盡力之理!”
張燕早被公孫明忽悠得渾身熱血沸騰了起來,哪還有甚顧慮,但見其滿是豪情地一拍幾子,朗聲便給出了個承諾。
“張叔乃一諾千金之長者,小侄在此代幽州百姓多謝張叔之高義了!”
忽悠既已得手,公孫明自是不會忘了要板上釘釘一把,打著幽州百姓的旗號,這就要將張燕綁上自家之戰車了。
“賢侄言重了,言重了,為叔早年確沒少擾民,而今能為幽州父老做些事,也算是略作補救罷,隻是那袁本初若是再來,又當何如之?”
盡管已是起意要出手幫襯公孫明一把,然則一想到袁紹的兵多將廣,張燕心下裏還是不免有些不襯底。
“張叔不必擔心,袁本初看似兵強馬壯,手下謀臣眾多,實則根本不足為懼,無他,此獠多謀而寡斷,非是能成大事者,小侄當初就兩萬四千兵馬而已,便可連敗此獠,而今不算張叔所部十五萬大軍,便是小侄麾下四萬五千兵馬也足可拒敵於幽州之外,其若是不來倒也罷了,若是再敢來叨擾,小侄便讓其來得去不得!”
一談起應對袁紹之威脅一事,公孫明的信心當即就爆了棚,當然了,有著接連三次輝煌勝利在,他自是有著如此說法之底氣。
“賢侄豪情,為叔佩服,既如此,那就這麽說定了,為叔這就回營去,先應付了劉和小兒的使者,再來與賢侄細究此戰之良策。”
袁家四世三公,名望非凡,加之袁本初手下兵強馬壯,按實力而論,已然是天下諸雄之首,若是旁人在張燕麵前說袁本初不堪一擊,張燕絕對是一個耳刮子甩將過去的,可公孫明如此說法,張燕卻是信了,畢竟公孫明連敗袁軍之事實就在眼前,容不得張燕不信。
“小侄恭送張叔。”
該說的話既是都已說過,再多言饒舌,那可就要過猶不及了,個中分寸之拿捏,非高手難以為之,而公孫明顯然便
是翹楚中的翹楚,自然不會去幹那等吃力不討好的蠢事,隻見其幹脆利落地便起了身,衝著張燕便是一躬,與其就此各自離開了相思亭,走得當真是瀟灑自如得很……
下曲陽(今之晉州市境內)城外的軍營中,一名身材瘦高的年輕人正在中軍大帳中焦躁地來回踱著步,此人正是新任幽州牧劉和,自打受命北上起,這都已是四天了,可派去聯絡張燕的使者劉輔卻依舊不曾歸來,情形不明之下,劉和根本不敢再往前進兵,隻能是半道停了下來,偏偏袁紹那頭又不斷地派人來催,硬逼著他趕緊兵進幽州,弄得劉和連個安穩覺都不曾睡過。
幽州乃是劉家父子的老根據地了,於民間,劉家父子皆深孚威望,說是登高一呼,萬眾雲集也自不為過,按理來說,得了袁紹刻意加強的一萬兵馬之後,劉和已然手握四萬精銳,足可與公孫明相抗衡了的,問題是考慮到公孫明連勝冀州軍之事實,劉和根本沒膽子跟公孫明正麵開戰,他隻能將希望寄托在張燕的配合上,為此,可是不惜空口白牙地胡亂許諾了一回,開出的價碼之高,已到了劉和根本付不起之地步,實際上,不止是劉和付不起,袁紹也同樣付不起,原因很簡單,如今的漢庭可是控製在曹操的手中,除了此獠之外,誰的話在朝廷中都不好使,當然了,給張燕的許諾本就是空話一句,劉和根本就沒打算兌現,所謀的便是假道伐虢罷了,這麽個計算著實太過明顯了些,劉和自不免擔心會被張燕識破,心中焦躁不安也就屬再正常不過之事了的。
“報,稟主公,劉輔、劉大人已歸,就在帳外求見。”
就在劉和心慌意亂地打著轉轉之際,卻見中軍官滿臉喜色地從外闖了進來,興奮奮地嚷了一嗓子,當即便令劉和的雙眼陡然亮了起來……
見得公孫明如此固請,張燕的老臉不由自主地又是一紅,沉吟了好一陣子之後,這才談起了當年起兵的往事。
“壯哉斯言,朝廷無道在先,民反於後,此天理昭昭也,張叔能言此至理名言,小侄佩服不已啊。”
張燕話音剛落,公孫明立馬便擊節叫好了起來,完全站在了造反民眾的一邊。
“慚愧,慚愧。”
張燕完全沒想到公孫明的立場居然不是站在朝廷一邊,明顯大違儒家之教義,自不免有些個訝異不已的。
“聖人有雲曰:民為重,君為輕,又言曰: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不能保天下百姓之安寧,要這等朝廷來何用?小侄平生之願便是能保境安民,此一條,與張叔所願同焉,為此,當浮一大白才是,小侄再敬您一樽。”
公孫明何等敏銳之人,自是一眼便看出了張燕深藏在眼底的疑惑,緊著便搬出了聖人語錄,從儒家思想出發,闡述了自身之願望,末了更是沒忘了與張燕取得步調上的一致,以爭取引發其之共鳴,手腕之老道,渾然不似剛初出茅廬的黃口小兒,便是宦海積年老手,怕也難有這等圓滑之手段。
“這酒,為叔喝了!”
還別說,被公孫明這麽一通子忽悠下來,張燕心底裏對公孫明的認同感陡然便高漲到了個頂峰。
“張叔應是看出來了,如今漢庭其實就隻剩下個空架子了,曹操老兒托名漢相實不過漢賊而已,挾天子以令諸侯,早晚必會篡位自立,以此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之心性,若得勢,又豈是天下百姓之福哉?此番故意以冊封一事做文章,便是要亂我幽州啊,其豺狼之心性由此可見一斑,小侄雖不才,又豈能隨其起舞哉,為保得我幽州之綏靖,還請張叔助小侄一臂之力可好?”
打鐵自然是得須趁熱,這一見張燕已然跟自己起了共鳴,公孫明自是不會錯過這等說服張燕之良機,緊著便慷慨激昂地徹出了篇宏論。
“賢侄所言甚是,為叔豈有不盡力之理!”
張燕早被公孫明忽悠得渾身熱血沸騰了起來,哪還有甚顧慮,但見其滿是豪情地一拍幾子,朗聲便給出了個承諾。
“張叔乃一諾千金之長者,小侄在此代幽州百姓多謝張叔之高義了!”
忽悠既已得手,公孫明自是不會忘了要板上釘釘一把,打著幽州百姓的旗號,這就要將張燕綁上自家之戰車了。
“賢侄言重了,言重了,為叔早年確沒少擾民,而今能為幽州父老做些事,也算是略作補救罷,隻是那袁本初若是再來,又當何如之?”
盡管已是起意要出手幫襯公孫明一把,然則一想到袁紹的兵多將廣,張燕心下裏還是不免有些不襯底。
“張叔不必擔心,袁本初看似兵強馬壯,手下謀臣眾多,實則根本不足為懼,無他,此獠多謀而寡斷,非是能成大事者,小侄當初就兩萬四千兵馬而已,便可連敗此獠,而今不算張叔所部十五萬大軍,便是小侄麾下四萬五千兵馬也足可拒敵於幽州之外,其若是不來倒也罷了,若是再敢來叨擾,小侄便讓其來得去不得!”
一談起應對袁紹之威脅一事,公孫明的信心當即就爆了棚,當然了,有著接連三次輝煌勝利在,他自是有著如此說法之底氣。
“賢侄豪情,為叔佩服,既如此,那就這麽說定了,為叔這就回營去,先應付了劉和小兒的使者,再來與賢侄細究此戰之良策。”
袁家四世三公,名望非凡,加之袁本初手下兵強馬壯,按實力而論,已然是天下諸雄之首,若是旁人在張燕麵前說袁本初不堪一擊,張燕絕對是一個耳刮子甩將過去的,可公孫明如此說法,張燕卻是信了,畢竟公孫明連敗袁軍之事實就在眼前,容不得張燕不信。
“小侄恭送張叔。”
該說的話既是都已說過,再多言饒舌,那可就要過猶不及了,個中分寸之拿捏,非高手難以為之,而公孫明顯然便
是翹楚中的翹楚,自然不會去幹那等吃力不討好的蠢事,隻見其幹脆利落地便起了身,衝著張燕便是一躬,與其就此各自離開了相思亭,走得當真是瀟灑自如得很……
下曲陽(今之晉州市境內)城外的軍營中,一名身材瘦高的年輕人正在中軍大帳中焦躁地來回踱著步,此人正是新任幽州牧劉和,自打受命北上起,這都已是四天了,可派去聯絡張燕的使者劉輔卻依舊不曾歸來,情形不明之下,劉和根本不敢再往前進兵,隻能是半道停了下來,偏偏袁紹那頭又不斷地派人來催,硬逼著他趕緊兵進幽州,弄得劉和連個安穩覺都不曾睡過。
幽州乃是劉家父子的老根據地了,於民間,劉家父子皆深孚威望,說是登高一呼,萬眾雲集也自不為過,按理來說,得了袁紹刻意加強的一萬兵馬之後,劉和已然手握四萬精銳,足可與公孫明相抗衡了的,問題是考慮到公孫明連勝冀州軍之事實,劉和根本沒膽子跟公孫明正麵開戰,他隻能將希望寄托在張燕的配合上,為此,可是不惜空口白牙地胡亂許諾了一回,開出的價碼之高,已到了劉和根本付不起之地步,實際上,不止是劉和付不起,袁紹也同樣付不起,原因很簡單,如今的漢庭可是控製在曹操的手中,除了此獠之外,誰的話在朝廷中都不好使,當然了,給張燕的許諾本就是空話一句,劉和根本就沒打算兌現,所謀的便是假道伐虢罷了,這麽個計算著實太過明顯了些,劉和自不免擔心會被張燕識破,心中焦躁不安也就屬再正常不過之事了的。
“報,稟主公,劉輔、劉大人已歸,就在帳外求見。”
就在劉和心慌意亂地打著轉轉之際,卻見中軍官滿臉喜色地從外闖了進來,興奮奮地嚷了一嗓子,當即便令劉和的雙眼陡然亮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