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珠在布達拉宮進修時,與八思巴有過短暫的同窗之誼。增珠年齡還要大些,但人家位列活佛,不是他一介給史能比的。接了這道密令,自然唯唯諾諾,滿口答應協助。這隊通聯使的首領,也就是那位壯碩喇嘛,名喚阿旺,是藏文“語自在”的意思,這名字是國師賜的,八思巴在拉薩留學歸來,最喜歡給屬下蒙僧取藏名。論佛門等級,阿旺沒有增珠高,但是有特使身份加成,還統領七位扈從。而可憐的增珠,已經成了光杆上人,想不聽話也不行。
增珠上人帶隊,來到坡下一頂大帳篷裏,將阿旺引見給本地大土司,厄恩忌憚蒙軍之威,也是一意奉承,當即宰了兩口黑山豬,又燉了一隻羊羔,擺開宴席,給通聯使接風。席間,賓主談笑歡暢,用的居然是一種大家都粗通的語言——大宋官話。阿旺向厄恩敬了一杯酒,說道,“昭覺出了這等祥瑞,是大涼山之福,也是大土司之福。我主窩闊台大汗,業已蕩平西夏,重創女真,宋室岌岌可危,這南詔嘛,也在囊中待宰。不知土司大人對時局有何想法?”厄恩一張黑臉上,陰晴不動,變了幾變,方始仰麵大笑,“我彝家子民,最敬重世間英雄。如窩闊台汗駕臨大涼山,必定極受歡迎!”這話說的圓滑,我歡迎你,隻說了歡迎,沒說別的意思。阿旺頭腦卻不複雜,認定這黑彝土司正在表態歸順,十分高興,先在自己功勞簿上記了一筆。雙方又開始吆五喝六地新一輪敬酒。
忽然,帳篷外一陣喧鬧,有金鐵交鳴之聲傳來。眾人奇怪,走出帳外觀看,隻見一夥漢人與土司家丁正在火並,這群漢人,隻出陣兩人,與十幾位家丁纏鬥。其他人貌似悠閑,站在圈外指指點點。這兩人以少對多,絲毫不落下風,兩柄劍舞的滴水不漏,將家丁們打得十分狼狽。
厄恩勃然大怒,叫來管家詢問,得知這夥漢人剛到,也是來朝拜“神跡”的。隻是蔑視規矩,不顧家丁攔阻,執意貿闖“天堂之門”一探究竟,以致雙方動起手來。厄恩早將此“神跡”看作私產,也是自己生財之源,哪肯任人褻瀆?揮手讓十名護衛架起土弩,喝令雙方停止爭鬥。家丁們退了回來,圍觀的漢人中,出來一人,一身青色道袍,對厄恩作了個揖手,“這位施主,可是此地領主?天降異象,萬民共得,何故唯獨阻攔我青城道門?”
大土司聽了,嘿嘿冷笑,“原來是成都府的難民,你們是不是自家難保,跑來建昌府尋事?有這等功夫,還不如回去好好守護青城山呢。此地一草一木,皆為我家所有,神跡也不例外。你等速速離去,莫要貪圖虛妄,丟了性命!”
之前兩位出手的漢人,聽到這話,跨上一步想要說些什麽。大土司卻誤會了,畢竟看他們手中還提著長劍,急急一揮手,十架巨型土弩一起發射,聲威懾人,箭矢流星般射了過去!
漢人中迅疾躍出一人,抬手擲出一道磷火,那火苗在空中燃盡,與第一根弩箭相撞,二者瞬間爆裂開來,灼熱的氣浪,將其他九根箭矢也掀飛在空中,失去了準星。
三十米外的樹林中,張遼脫口噫了一聲,“這人我認得!是青城道門外堂的執事,在絕穀中擊退蒙軍的人,有他一個!”的確,出手的不是別人,正是羅百言。
那日,巴老一行十人,上青城主峰尋找傳統道門,一路上,心情激動又忐忑。不知大宋的道家先祖們,在這裏究竟建立了何等基業,功法又與後世有何不同,是更加神妙?還是頗有不如?他們又屬於哪一派係,是否能夠接受全真龍門丹台碧洞宗這一脈的後人?
此時的青城山,比後世更加秀美綺麗,隨著天光放亮,風景一覽無遺。眾人一邊感慨著,一邊沿碎石路上行,這些路給了他們信心,上麵一定有人。
忽然,一陣鑼聲響起,頭頂天塌地裂般墜下十幾塊大石,眾人魂飛魄散,急忙躲到山岩下麵,躲過了襲擊。那些大石將山路徹底封死,前路已失。眾人正驚疑間,石堆上冒出一個小道人的頭,向他們這邊張望,接著,喊了一聲,“正身取執念,一語破乾坤——非我道門,休再前行。”
巴老充滿失望地一拍腦門,“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這山上的道門,屬於正一。”羅百言明白巴勁鬆的心情,他們這些年,與茅山打打殺殺,說到底,主要還是全真與正一的道統之爭。現在得知根據地在對手手中,其心情可想而知。他心念一動,低聲說,“我們都是正一。”沒等巴老明白什麽意思,也高聲喝道,“成都道門殘部,避難於此,請青城仙長收留。”
安靜了良久,一名小道人翻過石堆,出現在大家麵前。他瞅著這幫人,左看右看,十分好奇。也難怪,在大宋深山中,出現了九個奇裝異服的家夥,衣著剪裁古怪,發型短的像頭陀,手中提的家夥倒還精巧。最特別的,是身後的背包,表麵散發著啞光的銀質色澤,像個大烏龜殼。
小道人詢問:“你們從韃子那邊來嗎?何以證明是道門中人?怎麽這種打扮?”羅百言深施一禮,“這位仙童,我們原本是青城一帶的散人,去北方傳道多年。現下兵荒馬亂,我們一路被韃子驅逐,撤回了巴蜀。沒想成都陷落,無奈之下,隻好上青城山尋找仙師指點迷津。”
小道人聽他們,確屬本地口音,雖模樣怪異,至少是漢人無疑。大概是在北方待久了,追逐流行,衣服也變成了不倫不類的短襟胡服吧……最令他感到舒爽的是,老羅那句“仙童”叫得極其自然,毫不勉強。於是鼓起了同情心,取出一隻短竹筒,拉動引線,將一道煙火射向天空。
薩滿大祭司班紮聽了羅百言的話,一腦門子糊塗,有話想問這些“天神使者”,被身後的外堂護衛掐了一把,強忍住沒開口。
落石所處的地麵,突然吱呀一聲,受彈性機關驅動,側向翻起一塊超級寬闊的鐵葉木排,將上麵的落石全部拋入另一側的山,道路頓時暢通無阻。這顯然用的不是術法,而是物理原理。眾人歎服古人的智慧,也對他們可以製作如此規模的機關感到意外。
眾人跟著小道人,剛要舉步上山,忽聞前麵傳來一陣長嘯,不是人的聲音,像是某種動物的吼聲。小道人聽了,連忙指揮眾人貼緊山壁站立,自己也畢恭畢敬地垂手等待。不多時,四匹青騾衝了下來,停在眾人麵前,騾子身上端坐四位青壯道人,也不說話,隻是拿眼睛注視著這群不速之客。小道人低著頭,也不主動搭話,其他人有些納悶。稍頃,一陣嘀嗒蹄音由遠及近,一頭白嘴黑驢緩緩行了下來,驢背倒坐一人,白袍黑冠,骨瘦如柴,頷下雪白胡須足有二尺長,好一派出世仙風,直令人肅然起敬。
驢子碰到騾子擋路,有些不滿,停步嘶鳴了一聲,底氣充沛,居然略帶龍虎之音。眾人才知道,原來剛才聽到的吼聲,竟然是這頭小黑驢發出的,頓時收了小覷之心。
小道人這才進前一步,也沒抬頭,依舊垂著手道,“張天師,這幾位是北方來的遊方散修,打成都避難至此,想投奔我觀。您看……”那倒騎驢的老翁,從瞌睡中睜開雙眼,抱緊懷中長長的漁鼓。一騙腿,在驢背上將身形轉為正坐,瞧了瞧眾人的模樣,皺起了長眉。
一直跟在父親身後的羅恒年,見了這般神仙人物,再聽聞小道人對老翁的稱謂,心頭一熱,忘了禮數,探出半截身子問道,“這位爺爺,您是張果老嗎?”這話問的突兀無比,把雙方都聽愣了。
四位騎騾子的道人麵麵相覷了幾秒,忍不住大笑起來。那張天師似乎也很受用,覺得自己這番精心打扮沒有白費。於是騰出一隻手,捋了捋長須,看著這位如花似玉的青蔥少年。這九個人中,隻有羅恒年穿了全套的道袍,而且剪裁修身合體,麵料也比尋常的精良些。兩人看對了眼,都是各自朝代的時尚達人,自然惺惺相惜起來。張真人沒有回答少年,但是愛屋及烏,對其他人和藹了許多,開口對看上去歲數最大的巴勁鬆說,“你們幾個,修的是哪一門的道法?”
巴勁鬆已經通透了羅百言的囑咐,上前一步抱拳鞠躬,“在下巴勁鬆,這些都是我的門生。原本是散修,以行腳生意維持生計。在北方偶遇一位無名仙師,授予正一道法。雖未入列門牆,也未敢忘本,一直以正一傳人自居。”一番假話說得無比中肯,老江湖本色表露無餘。
張天師聽了,微微頷首。見巴勁鬆歲數不小,也是當師傅的,於是也不托大,給足了麵子,“巴散人免禮,鄙人正一張承厚。既是同道,我常道觀自該相助,隻是這多事之秋,天下浩劫,青城山也不得不防。觀主已然頒布令封山令,你們貿然入觀顯然不妥。不如……這樣吧,我此行下山,為的是前往昭覺法會,參拜傳說中的仙靈神跡。彼處位置偏南,並無刀兵之亂。如你們有意入門,可與我結伴同遊。待到完成任務,回轉青城,貧道再替你們回稟觀主,祈請收納。你看如何?”
巴勁鬆低下頭,眼珠一轉,心知這所謂的同遊,顯然是想借機考察我們。抬起頭來問,“不知這仙靈神跡,是何等樣貌?”張承厚微微一笑,“據傳,是一扇所謂的‘天堂之門’。民間雜議,不足為信。須親眼見過方知真偽。”聽到“天堂之門”四字,巴勁鬆心底登時湧起一絲希望,他和止正想的一樣,莫非這也是一道穿越門戶?時機來的這麽巧,會不會與我們這些穿越者的命運密切相關?萬萬不能錯過!立刻又施了一禮,“在下不才,願鞍前馬後,輔佐天師前往法會。”
張承厚十分滿意,“馬後真沒有,驢後倒是可以。事不宜遲,咱們上路吧——”
增珠上人帶隊,來到坡下一頂大帳篷裏,將阿旺引見給本地大土司,厄恩忌憚蒙軍之威,也是一意奉承,當即宰了兩口黑山豬,又燉了一隻羊羔,擺開宴席,給通聯使接風。席間,賓主談笑歡暢,用的居然是一種大家都粗通的語言——大宋官話。阿旺向厄恩敬了一杯酒,說道,“昭覺出了這等祥瑞,是大涼山之福,也是大土司之福。我主窩闊台大汗,業已蕩平西夏,重創女真,宋室岌岌可危,這南詔嘛,也在囊中待宰。不知土司大人對時局有何想法?”厄恩一張黑臉上,陰晴不動,變了幾變,方始仰麵大笑,“我彝家子民,最敬重世間英雄。如窩闊台汗駕臨大涼山,必定極受歡迎!”這話說的圓滑,我歡迎你,隻說了歡迎,沒說別的意思。阿旺頭腦卻不複雜,認定這黑彝土司正在表態歸順,十分高興,先在自己功勞簿上記了一筆。雙方又開始吆五喝六地新一輪敬酒。
忽然,帳篷外一陣喧鬧,有金鐵交鳴之聲傳來。眾人奇怪,走出帳外觀看,隻見一夥漢人與土司家丁正在火並,這群漢人,隻出陣兩人,與十幾位家丁纏鬥。其他人貌似悠閑,站在圈外指指點點。這兩人以少對多,絲毫不落下風,兩柄劍舞的滴水不漏,將家丁們打得十分狼狽。
厄恩勃然大怒,叫來管家詢問,得知這夥漢人剛到,也是來朝拜“神跡”的。隻是蔑視規矩,不顧家丁攔阻,執意貿闖“天堂之門”一探究竟,以致雙方動起手來。厄恩早將此“神跡”看作私產,也是自己生財之源,哪肯任人褻瀆?揮手讓十名護衛架起土弩,喝令雙方停止爭鬥。家丁們退了回來,圍觀的漢人中,出來一人,一身青色道袍,對厄恩作了個揖手,“這位施主,可是此地領主?天降異象,萬民共得,何故唯獨阻攔我青城道門?”
大土司聽了,嘿嘿冷笑,“原來是成都府的難民,你們是不是自家難保,跑來建昌府尋事?有這等功夫,還不如回去好好守護青城山呢。此地一草一木,皆為我家所有,神跡也不例外。你等速速離去,莫要貪圖虛妄,丟了性命!”
之前兩位出手的漢人,聽到這話,跨上一步想要說些什麽。大土司卻誤會了,畢竟看他們手中還提著長劍,急急一揮手,十架巨型土弩一起發射,聲威懾人,箭矢流星般射了過去!
漢人中迅疾躍出一人,抬手擲出一道磷火,那火苗在空中燃盡,與第一根弩箭相撞,二者瞬間爆裂開來,灼熱的氣浪,將其他九根箭矢也掀飛在空中,失去了準星。
三十米外的樹林中,張遼脫口噫了一聲,“這人我認得!是青城道門外堂的執事,在絕穀中擊退蒙軍的人,有他一個!”的確,出手的不是別人,正是羅百言。
那日,巴老一行十人,上青城主峰尋找傳統道門,一路上,心情激動又忐忑。不知大宋的道家先祖們,在這裏究竟建立了何等基業,功法又與後世有何不同,是更加神妙?還是頗有不如?他們又屬於哪一派係,是否能夠接受全真龍門丹台碧洞宗這一脈的後人?
此時的青城山,比後世更加秀美綺麗,隨著天光放亮,風景一覽無遺。眾人一邊感慨著,一邊沿碎石路上行,這些路給了他們信心,上麵一定有人。
忽然,一陣鑼聲響起,頭頂天塌地裂般墜下十幾塊大石,眾人魂飛魄散,急忙躲到山岩下麵,躲過了襲擊。那些大石將山路徹底封死,前路已失。眾人正驚疑間,石堆上冒出一個小道人的頭,向他們這邊張望,接著,喊了一聲,“正身取執念,一語破乾坤——非我道門,休再前行。”
巴老充滿失望地一拍腦門,“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這山上的道門,屬於正一。”羅百言明白巴勁鬆的心情,他們這些年,與茅山打打殺殺,說到底,主要還是全真與正一的道統之爭。現在得知根據地在對手手中,其心情可想而知。他心念一動,低聲說,“我們都是正一。”沒等巴老明白什麽意思,也高聲喝道,“成都道門殘部,避難於此,請青城仙長收留。”
安靜了良久,一名小道人翻過石堆,出現在大家麵前。他瞅著這幫人,左看右看,十分好奇。也難怪,在大宋深山中,出現了九個奇裝異服的家夥,衣著剪裁古怪,發型短的像頭陀,手中提的家夥倒還精巧。最特別的,是身後的背包,表麵散發著啞光的銀質色澤,像個大烏龜殼。
小道人詢問:“你們從韃子那邊來嗎?何以證明是道門中人?怎麽這種打扮?”羅百言深施一禮,“這位仙童,我們原本是青城一帶的散人,去北方傳道多年。現下兵荒馬亂,我們一路被韃子驅逐,撤回了巴蜀。沒想成都陷落,無奈之下,隻好上青城山尋找仙師指點迷津。”
小道人聽他們,確屬本地口音,雖模樣怪異,至少是漢人無疑。大概是在北方待久了,追逐流行,衣服也變成了不倫不類的短襟胡服吧……最令他感到舒爽的是,老羅那句“仙童”叫得極其自然,毫不勉強。於是鼓起了同情心,取出一隻短竹筒,拉動引線,將一道煙火射向天空。
薩滿大祭司班紮聽了羅百言的話,一腦門子糊塗,有話想問這些“天神使者”,被身後的外堂護衛掐了一把,強忍住沒開口。
落石所處的地麵,突然吱呀一聲,受彈性機關驅動,側向翻起一塊超級寬闊的鐵葉木排,將上麵的落石全部拋入另一側的山,道路頓時暢通無阻。這顯然用的不是術法,而是物理原理。眾人歎服古人的智慧,也對他們可以製作如此規模的機關感到意外。
眾人跟著小道人,剛要舉步上山,忽聞前麵傳來一陣長嘯,不是人的聲音,像是某種動物的吼聲。小道人聽了,連忙指揮眾人貼緊山壁站立,自己也畢恭畢敬地垂手等待。不多時,四匹青騾衝了下來,停在眾人麵前,騾子身上端坐四位青壯道人,也不說話,隻是拿眼睛注視著這群不速之客。小道人低著頭,也不主動搭話,其他人有些納悶。稍頃,一陣嘀嗒蹄音由遠及近,一頭白嘴黑驢緩緩行了下來,驢背倒坐一人,白袍黑冠,骨瘦如柴,頷下雪白胡須足有二尺長,好一派出世仙風,直令人肅然起敬。
驢子碰到騾子擋路,有些不滿,停步嘶鳴了一聲,底氣充沛,居然略帶龍虎之音。眾人才知道,原來剛才聽到的吼聲,竟然是這頭小黑驢發出的,頓時收了小覷之心。
小道人這才進前一步,也沒抬頭,依舊垂著手道,“張天師,這幾位是北方來的遊方散修,打成都避難至此,想投奔我觀。您看……”那倒騎驢的老翁,從瞌睡中睜開雙眼,抱緊懷中長長的漁鼓。一騙腿,在驢背上將身形轉為正坐,瞧了瞧眾人的模樣,皺起了長眉。
一直跟在父親身後的羅恒年,見了這般神仙人物,再聽聞小道人對老翁的稱謂,心頭一熱,忘了禮數,探出半截身子問道,“這位爺爺,您是張果老嗎?”這話問的突兀無比,把雙方都聽愣了。
四位騎騾子的道人麵麵相覷了幾秒,忍不住大笑起來。那張天師似乎也很受用,覺得自己這番精心打扮沒有白費。於是騰出一隻手,捋了捋長須,看著這位如花似玉的青蔥少年。這九個人中,隻有羅恒年穿了全套的道袍,而且剪裁修身合體,麵料也比尋常的精良些。兩人看對了眼,都是各自朝代的時尚達人,自然惺惺相惜起來。張真人沒有回答少年,但是愛屋及烏,對其他人和藹了許多,開口對看上去歲數最大的巴勁鬆說,“你們幾個,修的是哪一門的道法?”
巴勁鬆已經通透了羅百言的囑咐,上前一步抱拳鞠躬,“在下巴勁鬆,這些都是我的門生。原本是散修,以行腳生意維持生計。在北方偶遇一位無名仙師,授予正一道法。雖未入列門牆,也未敢忘本,一直以正一傳人自居。”一番假話說得無比中肯,老江湖本色表露無餘。
張天師聽了,微微頷首。見巴勁鬆歲數不小,也是當師傅的,於是也不托大,給足了麵子,“巴散人免禮,鄙人正一張承厚。既是同道,我常道觀自該相助,隻是這多事之秋,天下浩劫,青城山也不得不防。觀主已然頒布令封山令,你們貿然入觀顯然不妥。不如……這樣吧,我此行下山,為的是前往昭覺法會,參拜傳說中的仙靈神跡。彼處位置偏南,並無刀兵之亂。如你們有意入門,可與我結伴同遊。待到完成任務,回轉青城,貧道再替你們回稟觀主,祈請收納。你看如何?”
巴勁鬆低下頭,眼珠一轉,心知這所謂的同遊,顯然是想借機考察我們。抬起頭來問,“不知這仙靈神跡,是何等樣貌?”張承厚微微一笑,“據傳,是一扇所謂的‘天堂之門’。民間雜議,不足為信。須親眼見過方知真偽。”聽到“天堂之門”四字,巴勁鬆心底登時湧起一絲希望,他和止正想的一樣,莫非這也是一道穿越門戶?時機來的這麽巧,會不會與我們這些穿越者的命運密切相關?萬萬不能錯過!立刻又施了一禮,“在下不才,願鞍前馬後,輔佐天師前往法會。”
張承厚十分滿意,“馬後真沒有,驢後倒是可以。事不宜遲,咱們上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