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鈞和助手用經緯儀在測量路基的平整度和走向的角度。這套設備是胡文楷讓貿易公司從德國采購回來,跟著老板做事隻有你沒有想到的,沒有他想不到的。


    鄧鈞經過幾個月的鍛煉用老板的話說已經是個合格的項目經理了。鐵路邊不遠處一根根電線杆已經豎立起來,鐵路通車意味著沿途鄉鎮將通電。


    鄧鈞爬上卡車車廂將經緯儀箱子抱在懷中以防顛簸受損,卡車向下一處工地駛去,鄧鈞對現在的工作極為滿意人生的抱負在這片土地上得到施展。在天汾找到了自己的愛情和事業,吳紅霞經常開玩笑的說鄧鈞不適合做領導隻適合做一名優秀的工程師。


    他寫了好多封信給同學介紹天汾的情況,邀請同學前來工作很多人連聽都沒有聽說過天汾這地方,在吳紅霞建議下向公司借了台照相機拍了幾張照片分別寄給同學。今天終於有個同學回信準備從廣州啟程來這看看。


    戴季陶向蔣秋鳴請假兩天與楊思亮一道乘船回到上海,回到寓所清理過個人衛生電話要通張靜江、蔣介石幾位好友約好晚上聚聚。


    晚上在四川北路一家小酒館戴季陶設宴宴請張靜江等幾人,才斟上酒張靜江忍不住問天汾到底怎麽樣,戴季陶用手指抹了下胡須微笑的看著張靜江。


    “靜江兄這次老弟是跟對人走對路了”


    “說說看,別買拐子才三十歲的人搞的像七老八十的一樣。”蔣介石笑起來,他心裏感到高興胡文楷是他兄弟。


    “天汾鄉按照我觀察在全國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和它類比,完全實現了人民自主選擇領導。現在是管理網格化每家每戶的信息登記造冊在鄉政府,村民開始自主的離開土地去工廠打工。”


    李漢俊不信的問:“這麽短時間就能達到這效果?”


    “用馬上上任海門縣副知事蔣秋鳴的話說,這方法叫引導人民朝正確路上走。”


    “此話怎麽說?”張靜江身體往前傾著仔細聽。


    “文楷路線是這樣的,先大規模建設將村民引導去工地做工,通過工地管理潛移默化的改變村民的思想,然後修建道路讓人員快速流動起來,興辦學校傳播自己的思想。”


    “關鍵的是他在亞田南路工廠裏不斷培訓知識青年輸送到天汾鄉。這手法我們隻能欣賞不能複製,這需要雄厚的源源不斷的財力支撐。”


    “複製?戴季陶你想多了。黨內壓根就沒有想過從最基礎做起,現在是借船過河跑去廣州借陳炯明的船去了。”張靜江不看好廣州方麵。


    “據我看,文楷逐步將整個天汾變成一個培訓基地,我來的時候周邊接壤的鄉鎮官員已經到天汾開始接受培訓,蔣秋鳴在給我們做動員時說對於這批官員如果不換思想就換人。”


    蔣介石咂嘴說:“文楷厲害,不動聲色就開始將海門縣的最基層換成自己人了。”


    “介石老弟你又落伍了,文楷在公司裏杜絕個人獨裁領導,要求所有員工服從公司集體領導。他經常說一個人做出決策很片麵容易犯錯,集體研究後做出決策可以最大程度減少失誤。”


    “人才啊不貪權。”李漢俊感歎道。


    “漢俊你不了解文楷,這完全是他已經到了一個你我不能觸摸到的層次,他對錢財權力已經沒有欲望了。這才是一個能做領袖的人。”張靜江淡淡的說。


    “民團建設的怎麽樣?”蔣介石對這很感興趣。


    “比較緩慢,民團一百人訓練的很精。問過蔣秋鳴為什麽不大規模的武裝民團,蔣秋鳴說老板意思就這麽一個鄉搞出幾百號武裝人員省裏會怎麽想。我估計海門縣以後武裝規模會很大,呂四倉庫裏全是槍炮子彈武裝一個師都可以。”


    李漢俊讚同道:“這點胡文楷做的很對,以海門和南通兩地名義武裝兩三個民團不顯山不露水,天汾鄉是太小了。”


    “按照你認為文楷完全控製兩個縣需要多久時間?”張靜江迫切需要這個答案。


    “我個人認為最長需要半年,最快三個月。天汾已經開始針對性培訓人員一百多名,年前估計會達到兩百名。一半是本地人一半是外地的知識青年。前幾天一所培訓學校開始動工修建,據說可以容納一千人學習生活。”


    蔣介石問:“文楷準備幹什麽啊,需要搞這麽大的學校。”


    “這是必須的,你不會明白的。文楷是個有氣魄的人啊已經開始提前布局了。”張靜江手指敲著桌子。


    戴季陶喝著酒說:“我從天汾回來準備將內弟等幾個親戚帶到天汾去。天汾那邊是有政黨的不要,有幫派的不要,有汙點的不要,有日本關係的不要,審查很嚴格。”


    “季陶這樣吧,我幾個族弟沒有黨派也有文化,過幾天我讓他們去天汾找你,讓他們在那邊好好幹。”


    “靜江兄你這是?”


    “說實話我比較看好胡文楷。”張靜江解釋道。


    天汾工廠內燈火輝煌,上百名工程師緊張的站在大型液壓機前注視著眼前的工作台。為了能夠順利的將煉鐵高爐外箍壓製成型,經過一個多月的改造將大型液壓機改造成三維液壓。幾十米的鋼條經液壓機一段一節的壓製形成兩個半圓。


    這是整個天汾工業基地的核心區域,所有的工廠零部件都在這裏立模鑄造。十幾台百噸液壓機和一台五千噸液壓機日晝夜不停的按照圖紙加工零部件。


    高爐的零部件尺寸往往超出他們的認知,動不動就是十幾米長幾米寬。這高爐圖紙是胡文楷花了近兩周時間從電腦上複製下來的,光圖紙就有幾百張。這還算好的上次連軋熱軋車間的圖紙有上千張,胡文楷整整花了兩個月時間才完成複製,這還是建立在自己熟悉的基礎上。


    楊思亮從不會做虧待工程技術人員的事,夜餐相當豐富,煮魚,燒肉,燉老母雞隨工程技術員點。人多主意多很多圖紙經過集體的優化采用最簡潔的方法製造出來。有胡文楷這尊大神在上麵壓著,沒有那個工程師會耍權威和大牌。


    一群誌同道合的技術人員在一起往往忘記身邊所有的事隻關注技術的應用。胡文楷對他們說前十年我們隻關注應用技術不涉及科技理論,以後我們逐步會建成各類學科的研究院,專攻學科理論。


    對於科技人員天汾工業基地是有多少就吸納多少,在學校附近修建成排宿舍每人兩間,一間是工作室一間是臥室。做飯洗衣之類雜事由公司統一負責。全球性報刊文獻書籍每月成捆的從上海運來供他們閱讀。


    不少工程師業餘時間會去學校義務給學生講授科普知識,帶著孩子們上體育課。學校附近在修建大型禮堂和一所大型學校,聽吳紅霞說這所新學校是用來培養高端管理人材的,每周五下午學校會組織學生去工地義務勞動搬運磚塊和砂石。漸漸的形成了周五隻要沒有工作任務的人都來義務勞動。


    工業基地的顯要位置有一麵報刊和通知欄,吳紅霞寫了一篇介紹周五義務勞動情況的文章張貼在上麵,不知是誰在旁邊張貼了一張周五義務勞動簽名,密密麻麻都是人名和手印,不會寫字的就按手印在上麵。


    義務勞動已經不限於周五下午了,很多工人下班後直接去學校工地義務勞動後才回家休息。工人們已經將天汾工業基地當作自己的一部分,基地得到發展大家生活就越發安定,每個月十來塊錢的工資做夠一家五六口人舒服生活的。什麽都是次要的隻有衣食無憂才是這時代最重要的事。


    海門縣每個村在天汾做工的人員經過篩選後被集中在學校進行為期一周的帶薪培訓。步奏是一樣的先行洗腦,然後灌輸公司的思想。這是胡文楷特別關照的為以後各村的村委會主任做準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的春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水鳥039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水鳥039並收藏民國的春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