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無聲坐在台階上,久久凝視著滿山遍野的翠綠,深深地呼吸著,感覺疲憊很快消失了。
最後一段是緩緩的山路,路上層層疊疊種滿了各種茶樹,從高到低,茶田重疊簇擁。
此時已是深秋,春茶已經沉睡,秋茶開始迸發出豐沛的生命力,一片片濃綠滿溢眼底。
然而看到真如庵的全貌漸漸矗立眼前時,李無聲就有些後悔了。
目視過去,前後幾個建築加起來……差不多比幼兒園還要小吧……
李無聲歎口氣慢慢走去,穿過鐵質的山門,眼前已是一片十數步的院子,院子盡頭是一個古舊小屋,牌匾寫著“真如庵”三字,字體倒是蒼勁有力。
屋門敞開著,這個位置尋常寺廟都會供四天王,然而真如庵供的是觀音。
李無聲也不計較這些,進了觀音殿,空間窄小,前後不過幾步,卻空無一人,隻有牆上掛著一個觀音彩像。
雙手合十,朝觀音畫像瞻仰致禮,然後朝後走去。
到了主院發現也就十幾步,左側的兩層小樓是庵房和齋堂,上麵掛著清規的黑板,右側的兩間平房則是財務室和藏經室。
順著山路前進,轉了個小彎來到正殿,牌匾上寫著“西方三聖殿”,說是殿,也是不到四五十平方的屋子。
三聖佛像是水泥的,也都很小,不到兩米高,前麵放著蒲團勉強可以頂禮瞻仰,李無聲拜完後不由歎息,這裏條件確實簡陋。
左右看看沒人,便繼續走下去。
最後一小段是十幾層的台階,李無聲順著台階向上走,來到地藏殿,更是哭笑不得。
所謂地藏像,就是個不到50公分高的銅像。
李無聲就納悶了,這庵也算五髒俱全吧,香爐也都有啊,但就是沒有遊客來敬香。
果然地段決定一切啊。相比山上那些大廟,這裏的位置確實偏得可憐了。幽靜是幽靜,也帶來了貧窮啊。
然而,李無聲繞到地藏像後方突然有些怔住。
牆上張貼著一幅年輕尼姑的畫像:身穿淺色海清,頭戴尼姑帽,兩眼赤紅有神,淡淡微笑。
看到畫像下方的牌位後,李無聲認出這就是前不久圓寂的無之法師,沒想到這位師父竟然如此年輕,神貌更是耀眼奪目。
李無聲覺著這位無之法師真可惜出家了,因為光從畫裏來看,可謂絕世美人。
繼續前進,再往前走就來到後院,可算見到活人。
一個約莫四十歲的住持尼姑帶著兩個小尼姑在院子裏修剪花草,年輕的一個二十歲左右戴個眼鏡,一個十五六的樣子。
再前麵是條幽靜的小路通往密林深處,路口立了個“太虛園”的牌子,路卻被幾個木柵欄封住了。
李無聲很無語。
難道太虛園是什麽禁地?
就在這時,李無聲的腦海中閃過一副景象。
一片竹林。
一處荒廢的茅屋。
這幅畫麵一瞬而過。
李無聲對這副畫麵有些驚到。
這時候住持尼姑發現了他,連忙起身招呼。
坐下來喝了一會茶後,李無聲算是了解了真如庵。
四十多歲的住持尼姑叫懷清,俗名叫韓霧,之前打錢給李無聲的正是她。
兩個小尼姑中,大的叫玄音,大學剛畢業就跑來出家了。
李無聲覺得懷清師太邁入中年,激情不起來了也能理解。但他不能理解大學畢業就出家的玄音。玄音麵貌端正,皮膚白淨,條件這麽好,咋就封x為尼了。
不過想想佛門境地這麽胡思亂想不太合適,還是不深究為好。
至於十五歲的叫慧音,這孩子可謂多災多難,七歲時父母出車禍沒了,收養她的是信佛的姨媽,見她上學又被人欺負,索性棄學送去法鏡寺。
而六年前無之法師離開法鏡寺,建立真如庵,便把慧音帶了過來。
除了山下不遠住著一個為她們燒飯的老爺爺,全庵就這三個出家人了。也沒有什麽職能之分,更不期待什麽香客,就在裏麵禮佛誦經過日子,采茶的季節就幫周圍茶田的老板采茶。
李無聲一邊喝茶一邊靜靜聽著,不禁感歎遁入伽藍的終究都有點故事。懷清師太則繼續介紹真如庵的曆史。
此庵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距今已有1500年,原名抱樸觀,是個道門清修之地,相傳由南梁女道柳雪英所創。
南朝時代的柳家業大,氏族子弟甚多,很多資質優異的孤兒也被賜姓柳,因此此派一直到唐代都稱為柳門。
柳門弟子不怎麽修武,而是修陰陽圓滿術數,成形為靈通奧妙的根源法術,虛若鏡清,無拘無束,翻手為風,垂手為雨。傳聞包括師祖在內,先後有七人羽化登仙。
受時代影響,後世佛教昌盛,到了晚唐時期的柳門教義不經意間已經吸納了很多佛典,漸漸從內修外養走向布施度人。
然而這樣佛道兼修的方式也給柳門帶來了滅頂之災。
到了唐宣宗大中十四年,天下大亂。時任門主柳希言眼看餓殍遍野,決議改宗佛門禪宗,要改觀為寺。
此舉自然遭到全門長老反對,但當時的柳門有不少受佛教影響的,加上門主令下,終於開山門,接納諸多僧人和難民。
結果事與願違,難民湧入後爭搶糧食,亂賊混在人群裏跟著殺進來,此地很快遭到劫難,財寶、糧食被一搶而空,弟子們無處可退,紛紛含恨逃走。
在此之後柳門黯滅,流民成災,柳希言這才發現自己的慈悲心害了全門,更是對不起雪英師祖,到了北高峰向北扣石而死,而柳門子嗣也流離四方。
那之後抱樸觀也成了一片廢墟,時不時有流浪者依據斷壁殘垣落腳,但時常遇到怨靈惡鬼糾纏,來到此地者多有驚怖而死,時間長了就成了鬼地。
這一荒廢就是千年。
到了光緒二十四年,五十九歲的德清禪師從寧波七塔寺往宜興銅棺山時路過此地,聽當地人講述柳門傳說,見此山冥冥之中仍有冤魂未散,風中似有箭飛如雨,殺聲震天。德清禪師看到這種情景,心想不能讓此惡緣繼續下去,於是依水結茅,做了七七四十九天法事。四十九天後穀內瘴氣頓消,空氣如雨後天晴,樹林茂密蔥鬱,竹林破土而出,飛鳥盤旋。眾人皆歎老禪師身形清瘦,卻法力高強,紛紛拜服。
這時老禪師又聽到天音諭示,此地與柳姓結緣。便向眾人曉諭,暫且封存此地,彼時交還給一名姓柳的靈童即可。
最後一段是緩緩的山路,路上層層疊疊種滿了各種茶樹,從高到低,茶田重疊簇擁。
此時已是深秋,春茶已經沉睡,秋茶開始迸發出豐沛的生命力,一片片濃綠滿溢眼底。
然而看到真如庵的全貌漸漸矗立眼前時,李無聲就有些後悔了。
目視過去,前後幾個建築加起來……差不多比幼兒園還要小吧……
李無聲歎口氣慢慢走去,穿過鐵質的山門,眼前已是一片十數步的院子,院子盡頭是一個古舊小屋,牌匾寫著“真如庵”三字,字體倒是蒼勁有力。
屋門敞開著,這個位置尋常寺廟都會供四天王,然而真如庵供的是觀音。
李無聲也不計較這些,進了觀音殿,空間窄小,前後不過幾步,卻空無一人,隻有牆上掛著一個觀音彩像。
雙手合十,朝觀音畫像瞻仰致禮,然後朝後走去。
到了主院發現也就十幾步,左側的兩層小樓是庵房和齋堂,上麵掛著清規的黑板,右側的兩間平房則是財務室和藏經室。
順著山路前進,轉了個小彎來到正殿,牌匾上寫著“西方三聖殿”,說是殿,也是不到四五十平方的屋子。
三聖佛像是水泥的,也都很小,不到兩米高,前麵放著蒲團勉強可以頂禮瞻仰,李無聲拜完後不由歎息,這裏條件確實簡陋。
左右看看沒人,便繼續走下去。
最後一小段是十幾層的台階,李無聲順著台階向上走,來到地藏殿,更是哭笑不得。
所謂地藏像,就是個不到50公分高的銅像。
李無聲就納悶了,這庵也算五髒俱全吧,香爐也都有啊,但就是沒有遊客來敬香。
果然地段決定一切啊。相比山上那些大廟,這裏的位置確實偏得可憐了。幽靜是幽靜,也帶來了貧窮啊。
然而,李無聲繞到地藏像後方突然有些怔住。
牆上張貼著一幅年輕尼姑的畫像:身穿淺色海清,頭戴尼姑帽,兩眼赤紅有神,淡淡微笑。
看到畫像下方的牌位後,李無聲認出這就是前不久圓寂的無之法師,沒想到這位師父竟然如此年輕,神貌更是耀眼奪目。
李無聲覺著這位無之法師真可惜出家了,因為光從畫裏來看,可謂絕世美人。
繼續前進,再往前走就來到後院,可算見到活人。
一個約莫四十歲的住持尼姑帶著兩個小尼姑在院子裏修剪花草,年輕的一個二十歲左右戴個眼鏡,一個十五六的樣子。
再前麵是條幽靜的小路通往密林深處,路口立了個“太虛園”的牌子,路卻被幾個木柵欄封住了。
李無聲很無語。
難道太虛園是什麽禁地?
就在這時,李無聲的腦海中閃過一副景象。
一片竹林。
一處荒廢的茅屋。
這幅畫麵一瞬而過。
李無聲對這副畫麵有些驚到。
這時候住持尼姑發現了他,連忙起身招呼。
坐下來喝了一會茶後,李無聲算是了解了真如庵。
四十多歲的住持尼姑叫懷清,俗名叫韓霧,之前打錢給李無聲的正是她。
兩個小尼姑中,大的叫玄音,大學剛畢業就跑來出家了。
李無聲覺得懷清師太邁入中年,激情不起來了也能理解。但他不能理解大學畢業就出家的玄音。玄音麵貌端正,皮膚白淨,條件這麽好,咋就封x為尼了。
不過想想佛門境地這麽胡思亂想不太合適,還是不深究為好。
至於十五歲的叫慧音,這孩子可謂多災多難,七歲時父母出車禍沒了,收養她的是信佛的姨媽,見她上學又被人欺負,索性棄學送去法鏡寺。
而六年前無之法師離開法鏡寺,建立真如庵,便把慧音帶了過來。
除了山下不遠住著一個為她們燒飯的老爺爺,全庵就這三個出家人了。也沒有什麽職能之分,更不期待什麽香客,就在裏麵禮佛誦經過日子,采茶的季節就幫周圍茶田的老板采茶。
李無聲一邊喝茶一邊靜靜聽著,不禁感歎遁入伽藍的終究都有點故事。懷清師太則繼續介紹真如庵的曆史。
此庵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距今已有1500年,原名抱樸觀,是個道門清修之地,相傳由南梁女道柳雪英所創。
南朝時代的柳家業大,氏族子弟甚多,很多資質優異的孤兒也被賜姓柳,因此此派一直到唐代都稱為柳門。
柳門弟子不怎麽修武,而是修陰陽圓滿術數,成形為靈通奧妙的根源法術,虛若鏡清,無拘無束,翻手為風,垂手為雨。傳聞包括師祖在內,先後有七人羽化登仙。
受時代影響,後世佛教昌盛,到了晚唐時期的柳門教義不經意間已經吸納了很多佛典,漸漸從內修外養走向布施度人。
然而這樣佛道兼修的方式也給柳門帶來了滅頂之災。
到了唐宣宗大中十四年,天下大亂。時任門主柳希言眼看餓殍遍野,決議改宗佛門禪宗,要改觀為寺。
此舉自然遭到全門長老反對,但當時的柳門有不少受佛教影響的,加上門主令下,終於開山門,接納諸多僧人和難民。
結果事與願違,難民湧入後爭搶糧食,亂賊混在人群裏跟著殺進來,此地很快遭到劫難,財寶、糧食被一搶而空,弟子們無處可退,紛紛含恨逃走。
在此之後柳門黯滅,流民成災,柳希言這才發現自己的慈悲心害了全門,更是對不起雪英師祖,到了北高峰向北扣石而死,而柳門子嗣也流離四方。
那之後抱樸觀也成了一片廢墟,時不時有流浪者依據斷壁殘垣落腳,但時常遇到怨靈惡鬼糾纏,來到此地者多有驚怖而死,時間長了就成了鬼地。
這一荒廢就是千年。
到了光緒二十四年,五十九歲的德清禪師從寧波七塔寺往宜興銅棺山時路過此地,聽當地人講述柳門傳說,見此山冥冥之中仍有冤魂未散,風中似有箭飛如雨,殺聲震天。德清禪師看到這種情景,心想不能讓此惡緣繼續下去,於是依水結茅,做了七七四十九天法事。四十九天後穀內瘴氣頓消,空氣如雨後天晴,樹林茂密蔥鬱,竹林破土而出,飛鳥盤旋。眾人皆歎老禪師身形清瘦,卻法力高強,紛紛拜服。
這時老禪師又聽到天音諭示,此地與柳姓結緣。便向眾人曉諭,暫且封存此地,彼時交還給一名姓柳的靈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