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錦音站在鄭氏身邊,一直留意著趙姨娘的神情。
鄭氏方才的話拉上了她父親蘇可立,趙姨娘理應是惱怒的。
隻不過,這種不快僅僅在趙姨娘眼中一閃而過。若不是蘇錦音格外注意她,恐怕都未必能夠發現。
趙姨娘看向蘇可立,含情脈脈道:“說到拜佛,妾身猶記得那時候老爺接妾身回府時候的事情。若非老爺一路護著,妾身就不知道如今身在何處了。”
趙姨娘這招偷換話題用得極好。既沒有順著鄭氏的話讓自己落入無法轉圜的餘地,又趁機激怒了鄭氏。
鄭氏的性子素來一點就燃,見趙姨娘這般大庭廣眾之下、恬不知恥地向蘇可立撒嬌,她當即就控製不住情緒了。
“老爺,既然我們都說好了,明日就送芙瑟去涼州吧。”鄭氏說完,頗有些快意地看了趙姨娘一眼。
蘇錦音從趙姨娘方才的處變不驚中就知道了這位姨娘的手段不同一般。她猜到趙姨娘定要反擊,忙走到旁側,去端了一杯茶水過來。
隻見趙姨娘捂胸一退,再抬頭,已是淚眼婆娑。她不敢置信地看向蘇可立,泫然欲泣地問道:“老爺,為什麽要送芙瑟去涼州?那樣遠的地方,她孤身前往,如何能讓妾身放心?”
趙姨娘說完這一句,又直接轉身就跪倒在鄭氏麵前,她俯身叩首道:“夫人,妾身隻有芙瑟一個女兒,若她有什麽做得不好的地方,就讓妾身代她受罰吧。”
“好啊!那你去……”鄭氏心底的話正要脫口而出,卻被蘇錦音的茶水打斷了。
蘇錦音端著那空空的茶杯,一臉歉意。她一邊替鄭氏擦衣服上濺的茶水,一邊同趙姨娘道:“姨娘莫怪我,我方才步子不穩,這才把茶水都倒在了你頭上。”
趙姨娘的淚水和發髻中的茶葉水混合在一起,她又氣又羞,卻因為不知道自己是何種狼狽樣,而不敢回頭看蘇可立。
她當然不願意把自己不美的一麵展示在蘇可立的麵前。
蘇錦音正是篤定這一點才這般動作。這趙姨娘實在心機太過深沉,明明她理應處於弱勢,卻次次開口都成功激怒了鄭氏。若鄭氏那句讓趙姨娘去涼州真的說出來了,那蘇芙瑟可真的不用去了。
畢竟,鄭氏是在蘇可立麵前服了軟,以明麵上讓蘇芙瑟去誦經祈福的名義,實際上施行受罰之事的。
蘇可立不願意承認蘇芙瑟做的那些錯事,鄭氏若非要再當眾蓋棺定論,那蘇可立可未必不會反悔先前的話了。
另一點,蘇錦音這也是在讓鄭氏暫且熄火。
鄭氏脾氣暴躁,動輒就大吵大鬧,這自然隻會更加凸顯趙姨娘的體貼溫柔。
蘇錦音同她父親認錯道:“女兒無狀,還請父親責罰。”
趙姨娘手心簡直攥得出水來,卻隻能打落牙齒往肚子裏吞,裝好人道:“妾身無事,老爺莫怪大小姐。”
她還真能追究出個什麽?這蘇錦音終究是蘇府的大小姐,再者,她今日來此,又不是為了對付蘇錦音。
若換了平日,趙姨娘定是要立刻回去換了衣服再過來戰的,但她聽蘇芙瑟說了蘇可立的決定,也猜測到了事情恐怕已不是她預估的那樣。
趙姨娘背對蘇可立略微拭幹了臉上的茶水,然後掩麵哭泣道:“是妾身有錯,妾身沒有教好女兒。”
這趙姨娘的容忍力真是不可小覷。蘇錦音如今算是知道,自己前世為什麽會在蘇芙瑟手裏敗得那般徹底了。
眼看趙姨娘又要激得鄭氏說錯話,蘇錦音當機立斷,拉住趙氏說道:“母親,既然芙瑟那麽不願意為您祈福,還是女兒去吧。女兒相信,外祖母知道這件事後,也能體諒女兒暫時不去探望她老人家的。”
趙氏臉上的怒火稍微退去了一些。她此時也明白趙姨娘是故意偷換了什麽概念了。鄭氏尋著此點發揮道:“趙姨娘,我從來沒有說過芙瑟做錯了事情。老爺也沒有。莫非你是知道芙瑟做了什麽錯事,所以才這般心虛?”
鄭氏訓完趙姨娘,又同蘇可立道:“老爺,芙瑟不是我腹中出來的,讓她為我去誦經,確實是太為難她了。要不,我們還是跟先前商量的一樣吧。”
鄭氏對把蘇芙瑟嫁去靖邊的事情仍未死心。
蘇可立卻因為這一句話,把對鄭氏的好感又轉成了對趙姨娘的心疼。他彎腰親自扶起趙姨娘,安慰道:“霜兒,我會讓明瑾親自送芙瑟去涼州,你不必擔心。”
蘇錦音聽得這一句,就知道她母親又要情緒失控。她緊緊拉住鄭氏,正要開口勸說,卻被旁邊的兄長搶先了一步。
蘇明瑾對鄭氏道:”母親,孩兒已下了決心,要去邊關磨練幾年,還請母親多多保重身體。”
鄭氏本被趙姨娘激得氣上心頭,聽了蘇明瑾的話頓時又驚又憂,這般情緒波動之下,她隻覺得頭暈目眩,人就往旁倒了下去。
蘇錦音連忙扶住鄭氏,並將袖中的朱釵趁機落在了地上。
蘇可立本想過來看鄭氏,卻被趙姨娘拖住了步子。待眾人將鄭氏攙了出去,他才看到那支落在地上的朱釵。
趙姨娘見那朱釵款式陌生,又不似鄭氏平日帶的,就假作好人道:“大小姐把釵落下了。妾身給她送過去。”
經過方才的交鋒,趙姨娘對蘇錦音也存了提防。她很想趁機探探這位大小姐的深淺。
但趙姨娘手中的朱釵卻被蘇可立徑直取走了。
蘇可立握住那朱釵,走過趙姨娘的身邊,他隻給了她留下一句話:“不必了。”
這話簡短得有些冷漠,冷漠得趙姨娘心慌。她摸著自己的臉,對改變蘇芙瑟去庵子裏的事情,突然失去了信心。
而蘇可立拿了簪子去的地方,是趙姨娘怎麽也想不到的。
頭次見父親來得這般快,蘇錦音和蘇明瑾都及時退了出去。
回頭看到伏在鄭氏床邊,輕輕撫摸鄭氏臉頰的蘇可立,蘇錦音知道,自己猜對了。那支金雀銜枝,款式並不新穎,又不適合已婚婦人佩戴,卻仍被鄭氏留在妝匣之中。
果真,這是支有故事的朱釵。
鄭氏方才的話拉上了她父親蘇可立,趙姨娘理應是惱怒的。
隻不過,這種不快僅僅在趙姨娘眼中一閃而過。若不是蘇錦音格外注意她,恐怕都未必能夠發現。
趙姨娘看向蘇可立,含情脈脈道:“說到拜佛,妾身猶記得那時候老爺接妾身回府時候的事情。若非老爺一路護著,妾身就不知道如今身在何處了。”
趙姨娘這招偷換話題用得極好。既沒有順著鄭氏的話讓自己落入無法轉圜的餘地,又趁機激怒了鄭氏。
鄭氏的性子素來一點就燃,見趙姨娘這般大庭廣眾之下、恬不知恥地向蘇可立撒嬌,她當即就控製不住情緒了。
“老爺,既然我們都說好了,明日就送芙瑟去涼州吧。”鄭氏說完,頗有些快意地看了趙姨娘一眼。
蘇錦音從趙姨娘方才的處變不驚中就知道了這位姨娘的手段不同一般。她猜到趙姨娘定要反擊,忙走到旁側,去端了一杯茶水過來。
隻見趙姨娘捂胸一退,再抬頭,已是淚眼婆娑。她不敢置信地看向蘇可立,泫然欲泣地問道:“老爺,為什麽要送芙瑟去涼州?那樣遠的地方,她孤身前往,如何能讓妾身放心?”
趙姨娘說完這一句,又直接轉身就跪倒在鄭氏麵前,她俯身叩首道:“夫人,妾身隻有芙瑟一個女兒,若她有什麽做得不好的地方,就讓妾身代她受罰吧。”
“好啊!那你去……”鄭氏心底的話正要脫口而出,卻被蘇錦音的茶水打斷了。
蘇錦音端著那空空的茶杯,一臉歉意。她一邊替鄭氏擦衣服上濺的茶水,一邊同趙姨娘道:“姨娘莫怪我,我方才步子不穩,這才把茶水都倒在了你頭上。”
趙姨娘的淚水和發髻中的茶葉水混合在一起,她又氣又羞,卻因為不知道自己是何種狼狽樣,而不敢回頭看蘇可立。
她當然不願意把自己不美的一麵展示在蘇可立的麵前。
蘇錦音正是篤定這一點才這般動作。這趙姨娘實在心機太過深沉,明明她理應處於弱勢,卻次次開口都成功激怒了鄭氏。若鄭氏那句讓趙姨娘去涼州真的說出來了,那蘇芙瑟可真的不用去了。
畢竟,鄭氏是在蘇可立麵前服了軟,以明麵上讓蘇芙瑟去誦經祈福的名義,實際上施行受罰之事的。
蘇可立不願意承認蘇芙瑟做的那些錯事,鄭氏若非要再當眾蓋棺定論,那蘇可立可未必不會反悔先前的話了。
另一點,蘇錦音這也是在讓鄭氏暫且熄火。
鄭氏脾氣暴躁,動輒就大吵大鬧,這自然隻會更加凸顯趙姨娘的體貼溫柔。
蘇錦音同她父親認錯道:“女兒無狀,還請父親責罰。”
趙姨娘手心簡直攥得出水來,卻隻能打落牙齒往肚子裏吞,裝好人道:“妾身無事,老爺莫怪大小姐。”
她還真能追究出個什麽?這蘇錦音終究是蘇府的大小姐,再者,她今日來此,又不是為了對付蘇錦音。
若換了平日,趙姨娘定是要立刻回去換了衣服再過來戰的,但她聽蘇芙瑟說了蘇可立的決定,也猜測到了事情恐怕已不是她預估的那樣。
趙姨娘背對蘇可立略微拭幹了臉上的茶水,然後掩麵哭泣道:“是妾身有錯,妾身沒有教好女兒。”
這趙姨娘的容忍力真是不可小覷。蘇錦音如今算是知道,自己前世為什麽會在蘇芙瑟手裏敗得那般徹底了。
眼看趙姨娘又要激得鄭氏說錯話,蘇錦音當機立斷,拉住趙氏說道:“母親,既然芙瑟那麽不願意為您祈福,還是女兒去吧。女兒相信,外祖母知道這件事後,也能體諒女兒暫時不去探望她老人家的。”
趙氏臉上的怒火稍微退去了一些。她此時也明白趙姨娘是故意偷換了什麽概念了。鄭氏尋著此點發揮道:“趙姨娘,我從來沒有說過芙瑟做錯了事情。老爺也沒有。莫非你是知道芙瑟做了什麽錯事,所以才這般心虛?”
鄭氏訓完趙姨娘,又同蘇可立道:“老爺,芙瑟不是我腹中出來的,讓她為我去誦經,確實是太為難她了。要不,我們還是跟先前商量的一樣吧。”
鄭氏對把蘇芙瑟嫁去靖邊的事情仍未死心。
蘇可立卻因為這一句話,把對鄭氏的好感又轉成了對趙姨娘的心疼。他彎腰親自扶起趙姨娘,安慰道:“霜兒,我會讓明瑾親自送芙瑟去涼州,你不必擔心。”
蘇錦音聽得這一句,就知道她母親又要情緒失控。她緊緊拉住鄭氏,正要開口勸說,卻被旁邊的兄長搶先了一步。
蘇明瑾對鄭氏道:”母親,孩兒已下了決心,要去邊關磨練幾年,還請母親多多保重身體。”
鄭氏本被趙姨娘激得氣上心頭,聽了蘇明瑾的話頓時又驚又憂,這般情緒波動之下,她隻覺得頭暈目眩,人就往旁倒了下去。
蘇錦音連忙扶住鄭氏,並將袖中的朱釵趁機落在了地上。
蘇可立本想過來看鄭氏,卻被趙姨娘拖住了步子。待眾人將鄭氏攙了出去,他才看到那支落在地上的朱釵。
趙姨娘見那朱釵款式陌生,又不似鄭氏平日帶的,就假作好人道:“大小姐把釵落下了。妾身給她送過去。”
經過方才的交鋒,趙姨娘對蘇錦音也存了提防。她很想趁機探探這位大小姐的深淺。
但趙姨娘手中的朱釵卻被蘇可立徑直取走了。
蘇可立握住那朱釵,走過趙姨娘的身邊,他隻給了她留下一句話:“不必了。”
這話簡短得有些冷漠,冷漠得趙姨娘心慌。她摸著自己的臉,對改變蘇芙瑟去庵子裏的事情,突然失去了信心。
而蘇可立拿了簪子去的地方,是趙姨娘怎麽也想不到的。
頭次見父親來得這般快,蘇錦音和蘇明瑾都及時退了出去。
回頭看到伏在鄭氏床邊,輕輕撫摸鄭氏臉頰的蘇可立,蘇錦音知道,自己猜對了。那支金雀銜枝,款式並不新穎,又不適合已婚婦人佩戴,卻仍被鄭氏留在妝匣之中。
果真,這是支有故事的朱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