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伯頤等人聽得謝懷遠的解釋後也都明悟,這是要簡單效仿楚霸王“破釜沉舟”的魄力勇氣。也都不在此做糾纏,紛紛差使弟子各去搬請援軍。
一番吩咐妥當,眾人再度在客棧廳堂聚首,此處客棧乃是墨閣潛點(小據點)之一,倒也不虞其他枝節之事。此時廳堂內的桌椅大都已經撤下,隨行的高等弟子和長老都已經在屋內等候,廳堂正中的長桌上鋪展開了一幅南直隸(江蘇南京周邊)的大略圖。
楚伯頤率墨閣常年東南抗倭,對整體事態和倭寇戰力都有比較豐富經驗和強的把握,眾人(謝懷遠、牧戰)隱隱默契地以他為首,保證此次抗倭不會“政出多門”,外寇未禦而內先亂。
楚伯頤此時也沒有太多心思想這許多,他現在的心神都專注於如何阻滯這一夥倭寇,就算不能盡敗之,也要將其阻攔在泰州城外,否則一旦寇眾沿途燒殺掠過泰州,便直指揚州府。應天府雖然駐軍十數萬,但是對此地也是鞭長莫及,等待南京兵部整備軍馬出發馳援,這江北的數百裏都已成為焦土。
“我等隨身都是長劍,不曾具備弓弩,近身對戰我等現有的人數亦屬劣勢。”楚伯頤有些頭疼地說道,“周邊幾個衛所的軍隊也不知道能不能比如東縣的爭點氣,讓我等能夠集合援眾。”
謝懷遠出言道:“我丐幫有三袋弟子數百,雖然都是初等弟子,但是都有些襲擾的本事,我去與長老挑選些善使吹箭等的好手,卻也聊勝於無。”
楚伯頤作揖表示感謝:“有勞了。”
白墨生挺身而出道:“白某手上也有幾分暗器的功夫,此行便由我去率領吧。而且到時白某可以以輕功高來高去,吸引寇眾的注意力。”
謝懷遠點頭道:“亭衍兄能夠率領再好不過,且要當心那些佛郎機人的火器。”
白墨生“嗯”應一聲,手上一指地圖道:“白某在北方觀有良將坐鎮的守軍防衛韃靼輕騎襲擾,一般是梯次阻截,逐步削弱,再集結出擊,畢其功於一役。白某此去襲擾隻是第一步,此時倭寇應該已經接近如皋,如皋附近村鎮密布,其眾必散亂而專注於燒掠,此處百餘弟子可以分成多股,從旁從側突襲消滅落單的幾人,然後撤退,也能達到遲滯阻敵的效果。”
楚伯頤聞言眼前一亮,道:“亭衍此言甚妙。不如這樣,丐幫弟子探尋敵跡,墨閣弟子持劍動手,南草閣弟子壓陣,互相協作,進退有據。”
眾人都言稱善策,決定依次實行。白墨生率領三十餘丐幫善使吹箭襲擾的弟子首先出發,前去如皋附近探明賊寇的大體分布,並襲擾向內突進的大股賊寇。宋馳、牧戰以及丐幫的多位長老率領大批弟子緊隨其後,按照白墨生所率探聽的情況對相對分散的賊寇進行精準突襲。楚伯頤則是依然坐鎮泰州,等候求援到來,集結大股部眾與倭寇決戰。
李成梁也沒閑著,泰州官衙之行很是順利,官衙的老爺倒是個有些氣節的文人,當即命令衙役集合組織民團準備禦敵。李成梁回歸後承擔起在白墨生和宋馳兩梯次隊伍中的聯訊任務,對於沒能直接上陣殺敵還很發了一陣牢騷。
計策已定,約定今夜抵達如皋附近後依計施為,如果哪股人馬遭遇變故則統一撤退到如皋城西三十裏的古溪鎮,南草閣此行弟子寥寥,每股分隊隻派遣一名弟子跟隨,長老醫師都會在古溪鎮,接收傷患。
眾人將還算有些體力的馬匹集中,交與白墨生所率,盡快前出探查倭寇動向。
縱馬出城,李成梁緊緊跟隨在白墨生身後,想要和師父再爭取一下上陣殺敵的機會。
行了大概半日,血色的夕陽照耀著整片天空的晚霞浮耀著斑斕的色彩。官道兩旁的綠油油的水田仿佛被蓋上了一層映紅的薄紗,一陣微風自田間吹拂而過,悶熱的夏季暑意散去了不少。
“嗒嗒~”一陣急促的奔馬聲從官道前方傳來,眾人定睛一看乃是前出負責探查的丐幫六袋弟子之一。
眾人紛紛勒馬,那弟子縱馬奔到近前,一個翻身下馬,拱手報道:“白閣使,前方三裏發現一股倭寇,大約三十餘,遠觀衣著似是佛郎機人為主。”
白墨生沉吟片刻,吩咐道:“成梁,你速去後方通報發現,讓他們分出一股人馬將這些賊寇剿滅。探查弟子,即可轉換方向尋找倭寇大部隊,我等現在向北繞開此處。”
李成梁拱手領命,回馬便向西找宋馳等人的匯合去。兩隊人相隔並不遙遠,沿著官道回奔了不過十數裏,便見到徒步行進的宋馳眾人。
“宋長老,前方約十五裏,有一股三十餘的倭寇,以佛郎機人為主。閣使命遣部眾剿滅這些倭寇。餘者向北行進,等候差令。”李成梁將將勒住行馬,立刻向宋馳出言通報道。
宋馳應了一聲,轉身對身後的年輕人道:“萬俟嵩,你們這一隊隨李香主去。餘者止步,向北。”
“得令。”那個之前和李成梁在京中打過交道的少年此時眉目間少了些輕跳,多了些凝重。
李成梁和萬俟嵩簡單見禮,也不囉嗦,催促著這隊大約二十餘的人向前疾行而去。盡管心裏想起了師父臨分別時叮囑不要冒險,一旦指引後援尋到那夥倭寇後便向北追趕,但是李成梁還是不斷地在心中猶豫抉擇,是要違抗師命親手上陣殺敵還是遵從師命見敵而退。
身旁的萬俟嵩似是發現李成梁陰晴不定的麵龐,問道:“李香主,此去不過是剿滅一些烏合之眾,有何事煩憂?”
李成梁聞言疑惑問道:“這烏合之眾的論調從何而來?”
萬俟嵩語氣輕鬆地回答道:“我墨閣弟子皆知這倭寇也分三六九等,要說這最為厲害的當屬東瀛倭人,裝備倭刀,武藝不俗,而且凶殘狠辣,能與官軍主力對決死戰不退,其次是那些沿海犯了事出逃的賊寇,好勇鬥狠,其三才是這些佛郎機人,大都是兩廣那邊沿海流竄來的,仗著火器之利罷了,如果碰上稍微裝備尚可的官軍都是望風而逃。”
李成梁一聽萬俟嵩的解釋,頓感心下大定,說道:“多謝萬俟師弟。你我莫要那般客氣,以師兄弟相稱便可。我等加快速度,莫要讓那賊寇再多肆掠。”
萬俟嵩被李成梁的回答弄得有些莫名其妙,但也應道:“師兄所言甚是。”
一眾人等再度加快了行進速度,那些丐幫的三袋弟子武藝稀鬆,但是此時倒也還能跟得上,未曾掉隊,李成梁不由得心中敬佩起這些跟自己一般大甚至比自己還年輕的步行的“乞者”們。
一番吩咐妥當,眾人再度在客棧廳堂聚首,此處客棧乃是墨閣潛點(小據點)之一,倒也不虞其他枝節之事。此時廳堂內的桌椅大都已經撤下,隨行的高等弟子和長老都已經在屋內等候,廳堂正中的長桌上鋪展開了一幅南直隸(江蘇南京周邊)的大略圖。
楚伯頤率墨閣常年東南抗倭,對整體事態和倭寇戰力都有比較豐富經驗和強的把握,眾人(謝懷遠、牧戰)隱隱默契地以他為首,保證此次抗倭不會“政出多門”,外寇未禦而內先亂。
楚伯頤此時也沒有太多心思想這許多,他現在的心神都專注於如何阻滯這一夥倭寇,就算不能盡敗之,也要將其阻攔在泰州城外,否則一旦寇眾沿途燒殺掠過泰州,便直指揚州府。應天府雖然駐軍十數萬,但是對此地也是鞭長莫及,等待南京兵部整備軍馬出發馳援,這江北的數百裏都已成為焦土。
“我等隨身都是長劍,不曾具備弓弩,近身對戰我等現有的人數亦屬劣勢。”楚伯頤有些頭疼地說道,“周邊幾個衛所的軍隊也不知道能不能比如東縣的爭點氣,讓我等能夠集合援眾。”
謝懷遠出言道:“我丐幫有三袋弟子數百,雖然都是初等弟子,但是都有些襲擾的本事,我去與長老挑選些善使吹箭等的好手,卻也聊勝於無。”
楚伯頤作揖表示感謝:“有勞了。”
白墨生挺身而出道:“白某手上也有幾分暗器的功夫,此行便由我去率領吧。而且到時白某可以以輕功高來高去,吸引寇眾的注意力。”
謝懷遠點頭道:“亭衍兄能夠率領再好不過,且要當心那些佛郎機人的火器。”
白墨生“嗯”應一聲,手上一指地圖道:“白某在北方觀有良將坐鎮的守軍防衛韃靼輕騎襲擾,一般是梯次阻截,逐步削弱,再集結出擊,畢其功於一役。白某此去襲擾隻是第一步,此時倭寇應該已經接近如皋,如皋附近村鎮密布,其眾必散亂而專注於燒掠,此處百餘弟子可以分成多股,從旁從側突襲消滅落單的幾人,然後撤退,也能達到遲滯阻敵的效果。”
楚伯頤聞言眼前一亮,道:“亭衍此言甚妙。不如這樣,丐幫弟子探尋敵跡,墨閣弟子持劍動手,南草閣弟子壓陣,互相協作,進退有據。”
眾人都言稱善策,決定依次實行。白墨生率領三十餘丐幫善使吹箭襲擾的弟子首先出發,前去如皋附近探明賊寇的大體分布,並襲擾向內突進的大股賊寇。宋馳、牧戰以及丐幫的多位長老率領大批弟子緊隨其後,按照白墨生所率探聽的情況對相對分散的賊寇進行精準突襲。楚伯頤則是依然坐鎮泰州,等候求援到來,集結大股部眾與倭寇決戰。
李成梁也沒閑著,泰州官衙之行很是順利,官衙的老爺倒是個有些氣節的文人,當即命令衙役集合組織民團準備禦敵。李成梁回歸後承擔起在白墨生和宋馳兩梯次隊伍中的聯訊任務,對於沒能直接上陣殺敵還很發了一陣牢騷。
計策已定,約定今夜抵達如皋附近後依計施為,如果哪股人馬遭遇變故則統一撤退到如皋城西三十裏的古溪鎮,南草閣此行弟子寥寥,每股分隊隻派遣一名弟子跟隨,長老醫師都會在古溪鎮,接收傷患。
眾人將還算有些體力的馬匹集中,交與白墨生所率,盡快前出探查倭寇動向。
縱馬出城,李成梁緊緊跟隨在白墨生身後,想要和師父再爭取一下上陣殺敵的機會。
行了大概半日,血色的夕陽照耀著整片天空的晚霞浮耀著斑斕的色彩。官道兩旁的綠油油的水田仿佛被蓋上了一層映紅的薄紗,一陣微風自田間吹拂而過,悶熱的夏季暑意散去了不少。
“嗒嗒~”一陣急促的奔馬聲從官道前方傳來,眾人定睛一看乃是前出負責探查的丐幫六袋弟子之一。
眾人紛紛勒馬,那弟子縱馬奔到近前,一個翻身下馬,拱手報道:“白閣使,前方三裏發現一股倭寇,大約三十餘,遠觀衣著似是佛郎機人為主。”
白墨生沉吟片刻,吩咐道:“成梁,你速去後方通報發現,讓他們分出一股人馬將這些賊寇剿滅。探查弟子,即可轉換方向尋找倭寇大部隊,我等現在向北繞開此處。”
李成梁拱手領命,回馬便向西找宋馳等人的匯合去。兩隊人相隔並不遙遠,沿著官道回奔了不過十數裏,便見到徒步行進的宋馳眾人。
“宋長老,前方約十五裏,有一股三十餘的倭寇,以佛郎機人為主。閣使命遣部眾剿滅這些倭寇。餘者向北行進,等候差令。”李成梁將將勒住行馬,立刻向宋馳出言通報道。
宋馳應了一聲,轉身對身後的年輕人道:“萬俟嵩,你們這一隊隨李香主去。餘者止步,向北。”
“得令。”那個之前和李成梁在京中打過交道的少年此時眉目間少了些輕跳,多了些凝重。
李成梁和萬俟嵩簡單見禮,也不囉嗦,催促著這隊大約二十餘的人向前疾行而去。盡管心裏想起了師父臨分別時叮囑不要冒險,一旦指引後援尋到那夥倭寇後便向北追趕,但是李成梁還是不斷地在心中猶豫抉擇,是要違抗師命親手上陣殺敵還是遵從師命見敵而退。
身旁的萬俟嵩似是發現李成梁陰晴不定的麵龐,問道:“李香主,此去不過是剿滅一些烏合之眾,有何事煩憂?”
李成梁聞言疑惑問道:“這烏合之眾的論調從何而來?”
萬俟嵩語氣輕鬆地回答道:“我墨閣弟子皆知這倭寇也分三六九等,要說這最為厲害的當屬東瀛倭人,裝備倭刀,武藝不俗,而且凶殘狠辣,能與官軍主力對決死戰不退,其次是那些沿海犯了事出逃的賊寇,好勇鬥狠,其三才是這些佛郎機人,大都是兩廣那邊沿海流竄來的,仗著火器之利罷了,如果碰上稍微裝備尚可的官軍都是望風而逃。”
李成梁一聽萬俟嵩的解釋,頓感心下大定,說道:“多謝萬俟師弟。你我莫要那般客氣,以師兄弟相稱便可。我等加快速度,莫要讓那賊寇再多肆掠。”
萬俟嵩被李成梁的回答弄得有些莫名其妙,但也應道:“師兄所言甚是。”
一眾人等再度加快了行進速度,那些丐幫的三袋弟子武藝稀鬆,但是此時倒也還能跟得上,未曾掉隊,李成梁不由得心中敬佩起這些跟自己一般大甚至比自己還年輕的步行的“乞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