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無劇情,描寫北魏遊俠與宗主督護關係的!不喜可跳!)
力主抗擊北方遊牧民族勢力擄掠的英雄,聞雞起舞的祖逖(ti)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是俠義的遊俠兒,有載:“祖逖輕財好俠,慷慨有節尚。每至田舍……散穀帛以周貧乏。鄉黨宗族以是重之。”
又傳:“賓客、義徒,皆暴桀勇士,逖遇之如子弟。”有的賓客、義徒因故被官吏逮捕,祖逖便會想法設法救他們。
慷慨輕財(家裏有礦),周濟貧困,遇下人如子弟,見危難就相救,這些都屬於當時所謂的俠義行為,而俠義行為是頗能籠絡人心的,祖逖便以此聚起了以其鄉黨宗族為主的一支抗擊後趙的力量,這和他平時的行俠仗義是分不開的。
在政治動蕩,百姓無所依從的情況下,豪族的俠義作風有時會給人帶來精神上的庇護作用,因此,俠義風尚是能夠提高豪強的威望並被人們崇尚與追求的。而這,也是劉盛三年來的所作所為,俠義行為。
但俠義,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的,首先,你家裏得有礦(財),還得有武力作為資本,如果想要和塢壁一樣,擔任那樣一種武裝自保性質的社會組織的首領,就更需要有高強的騎射本領。所以,這些豪強中善於騎射的是不少的。
祖逖便是在習武上下了功夫,此外還有一對兄妹值得一提,那就是在魏書卷五三的李安世傳中記載的李波兄妹。大概在此後六十年的李波是廣平郡一帶的豪強,當時廣平流傳著一首歌謠,是讚美一代女英雄,李波小妹的。
歌謠: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雙,婦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大意為:李波的小妹妹字雍容,她撩起衣裙放馬馳奔,迅疾如風卷草蓬。射箭時她能左右開弓,而且必定一箭雙雕。婦女尚且如此勇武,李家男子又哪能抵擋迎逢?
這李雍容颯爽英姿的神態便湧現在眼前,李雍容就有如此武藝,李波與其宗族內的男子就更不待言了,這也是李波數次打敗官軍的原因,雖曆史記載李波這人殘暴,但既然稱李波小妹為女英雄,是不是因李波阻礙了均田製的實行而被汙蔑的還得另說。
北史卷三三,李顯甫傳中的李顯甫是個典型的宗主豪強,他依靠“豪俠”而“知名”於世,並借此集合李姓數千家開辟了方圓五六十裏範圍的土地,從這塊位於殷州西山腳下被命名為“李魚川”不難看出,它是塊依山傍水有魚有糧的風水寶地。
當整個社會由衰轉盛走向安定統一的時候,豪俠風尚對社會的發展就會減弱,宗主督護製,是朝廷對他們那些宗主豪強的認同,但並未普遍施行於北魏全境,主要對象還是以中原和南遷的漢族地區。
宗主督護製的誕生,讓宗主督護開始攜手朝廷共同壓迫中原漢人,開始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殘暴執政,在自身管理的鄉亭下壓迫漢族已算不得遊俠了,僅僅隻是還披著遊俠的外皮的人,行俠仗義的遊俠唯有那些流民的塢壁還存在著,那才是正真的遊俠。
398年,北魏遷了大量人口到平城,分封土地,計口授田,對遊牧民族離散,雖鼓勵遊牧民族農耕,卻不強令他們改變原來的習俗而去專事農耕,未被離散與部眾尚多的便設了領民酋長製,所以在北方,宗主豪強是沒有的。
正因為如此,讓很多後來者認為北魏是已經沒有塢壁了,這是錯誤的,塢壁尚在。
由此可以看出,此時的遊俠,便是和宗主豪強掛鉤的,而宗主豪強,唯有中原地區或是漢族地區才有,也便是說,可能有中原的宗主豪強來五原縣了,還是來找劉盛的麻煩。
於其他時間的遊俠不同,從三國的曹植著有《白馬篇》也稱《遊俠篇》不難看出,其他時間的遊俠以抗擊邊塞的敵人為主,俠客複仇也是遊俠的特點。但此時,北方已經被鮮卑拿下,抗個擊屁啊?
不同於北魏時期的遊俠兒,曹植的白馬篇有道: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
此句也說明了,遊俠基本是在幽並之地的邊塞上,又道: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此句是說,年紀輕輕便離開家鄉去邊塞建立功勳,箭與弓不離身,下苦功練了一身武藝。
整篇白馬篇是說:駕馭著白馬向西北馳去,馬上佩帶著金色的馬具。有人問他是誰家的孩子,邊塞的好男兒遊俠騎士。
<a href="http://m.xiashuba.com" id="wzsy">xiashuba.com</a>
年紀輕輕就離別了家鄉,到邊塞顯身手建立功勳。楛木箭和強弓從不離身,下苦功練就了一身武藝。
拉開弓如滿月左右射擊,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飛騎射裂了箭靶“月支”,轉身又射碎箭靶“馬蹄”。
他靈巧敏捷賽過猿猴,又勇猛輕疾如同豹螭。聽說國家邊境軍情緊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進犯內地。
告急信從北方頻頻傳來,遊俠兒催戰馬躍上高堤。隨大軍平匈奴直搗敵巢,再回師掃鮮卑驅逐敵騎。
上戰場麵對著刀山劍樹,從不將安和危放在心裏。連父母也不能孝順服侍,更不能顧念那兒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戰士名冊,早已經忘掉了個人私利。為國家解危難奮勇獻身,看死亡就好像回歸故裏。
從白馬篇可以看出遊俠兒是褒義詞,為國爭光的好男兒,但在北魏卻不是如此了,比之唐朝更是不如。
拿唐朝時最有名遊俠兒來說,李白,有武有俠,是的,就是那個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的李白,他也是遊俠。而且是會劍術的遊俠,唐朝時的詩人也算是遊俠,不過大都是僅有俠義並無武。
比如王維,他有很多邊塞詩,尚且也算是遊俠詩吧,但他本人並不尚武,僅俠義。
而李白的遊俠詩就更多了,從《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結客少年場行》: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白馬篇》:三杯弄寶刀,殺人如剪草。可以看出遊俠在唐朝也是尚武的。
從讚美荊軻的《結客少年場行》中可以看出,世人是認可俠客複仇的,俠客為自己、兄弟、朋友複仇,幫助友人,即使鬧市殺人也是被人稱讚的,也被認可的。
而朝廷對此也是無可奈何,俠客複仇是犯罪沒錯,你殺他吧,百姓是認同人家的,遊俠的聲望又高,恐怕會引起民憤,從而反抗。不殺吧,於法不合,而這便有了:“俠以武犯禁”一詞。(勿噴,有載!)
力主抗擊北方遊牧民族勢力擄掠的英雄,聞雞起舞的祖逖(ti)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是俠義的遊俠兒,有載:“祖逖輕財好俠,慷慨有節尚。每至田舍……散穀帛以周貧乏。鄉黨宗族以是重之。”
又傳:“賓客、義徒,皆暴桀勇士,逖遇之如子弟。”有的賓客、義徒因故被官吏逮捕,祖逖便會想法設法救他們。
慷慨輕財(家裏有礦),周濟貧困,遇下人如子弟,見危難就相救,這些都屬於當時所謂的俠義行為,而俠義行為是頗能籠絡人心的,祖逖便以此聚起了以其鄉黨宗族為主的一支抗擊後趙的力量,這和他平時的行俠仗義是分不開的。
在政治動蕩,百姓無所依從的情況下,豪族的俠義作風有時會給人帶來精神上的庇護作用,因此,俠義風尚是能夠提高豪強的威望並被人們崇尚與追求的。而這,也是劉盛三年來的所作所為,俠義行為。
但俠義,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的,首先,你家裏得有礦(財),還得有武力作為資本,如果想要和塢壁一樣,擔任那樣一種武裝自保性質的社會組織的首領,就更需要有高強的騎射本領。所以,這些豪強中善於騎射的是不少的。
祖逖便是在習武上下了功夫,此外還有一對兄妹值得一提,那就是在魏書卷五三的李安世傳中記載的李波兄妹。大概在此後六十年的李波是廣平郡一帶的豪強,當時廣平流傳著一首歌謠,是讚美一代女英雄,李波小妹的。
歌謠: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雙,婦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大意為:李波的小妹妹字雍容,她撩起衣裙放馬馳奔,迅疾如風卷草蓬。射箭時她能左右開弓,而且必定一箭雙雕。婦女尚且如此勇武,李家男子又哪能抵擋迎逢?
這李雍容颯爽英姿的神態便湧現在眼前,李雍容就有如此武藝,李波與其宗族內的男子就更不待言了,這也是李波數次打敗官軍的原因,雖曆史記載李波這人殘暴,但既然稱李波小妹為女英雄,是不是因李波阻礙了均田製的實行而被汙蔑的還得另說。
北史卷三三,李顯甫傳中的李顯甫是個典型的宗主豪強,他依靠“豪俠”而“知名”於世,並借此集合李姓數千家開辟了方圓五六十裏範圍的土地,從這塊位於殷州西山腳下被命名為“李魚川”不難看出,它是塊依山傍水有魚有糧的風水寶地。
當整個社會由衰轉盛走向安定統一的時候,豪俠風尚對社會的發展就會減弱,宗主督護製,是朝廷對他們那些宗主豪強的認同,但並未普遍施行於北魏全境,主要對象還是以中原和南遷的漢族地區。
宗主督護製的誕生,讓宗主督護開始攜手朝廷共同壓迫中原漢人,開始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殘暴執政,在自身管理的鄉亭下壓迫漢族已算不得遊俠了,僅僅隻是還披著遊俠的外皮的人,行俠仗義的遊俠唯有那些流民的塢壁還存在著,那才是正真的遊俠。
398年,北魏遷了大量人口到平城,分封土地,計口授田,對遊牧民族離散,雖鼓勵遊牧民族農耕,卻不強令他們改變原來的習俗而去專事農耕,未被離散與部眾尚多的便設了領民酋長製,所以在北方,宗主豪強是沒有的。
正因為如此,讓很多後來者認為北魏是已經沒有塢壁了,這是錯誤的,塢壁尚在。
由此可以看出,此時的遊俠,便是和宗主豪強掛鉤的,而宗主豪強,唯有中原地區或是漢族地區才有,也便是說,可能有中原的宗主豪強來五原縣了,還是來找劉盛的麻煩。
於其他時間的遊俠不同,從三國的曹植著有《白馬篇》也稱《遊俠篇》不難看出,其他時間的遊俠以抗擊邊塞的敵人為主,俠客複仇也是遊俠的特點。但此時,北方已經被鮮卑拿下,抗個擊屁啊?
不同於北魏時期的遊俠兒,曹植的白馬篇有道: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
此句也說明了,遊俠基本是在幽並之地的邊塞上,又道: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此句是說,年紀輕輕便離開家鄉去邊塞建立功勳,箭與弓不離身,下苦功練了一身武藝。
整篇白馬篇是說:駕馭著白馬向西北馳去,馬上佩帶著金色的馬具。有人問他是誰家的孩子,邊塞的好男兒遊俠騎士。
<a href="http://m.xiashuba.com" id="wzsy">xiashuba.com</a>
年紀輕輕就離別了家鄉,到邊塞顯身手建立功勳。楛木箭和強弓從不離身,下苦功練就了一身武藝。
拉開弓如滿月左右射擊,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飛騎射裂了箭靶“月支”,轉身又射碎箭靶“馬蹄”。
他靈巧敏捷賽過猿猴,又勇猛輕疾如同豹螭。聽說國家邊境軍情緊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進犯內地。
告急信從北方頻頻傳來,遊俠兒催戰馬躍上高堤。隨大軍平匈奴直搗敵巢,再回師掃鮮卑驅逐敵騎。
上戰場麵對著刀山劍樹,從不將安和危放在心裏。連父母也不能孝順服侍,更不能顧念那兒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戰士名冊,早已經忘掉了個人私利。為國家解危難奮勇獻身,看死亡就好像回歸故裏。
從白馬篇可以看出遊俠兒是褒義詞,為國爭光的好男兒,但在北魏卻不是如此了,比之唐朝更是不如。
拿唐朝時最有名遊俠兒來說,李白,有武有俠,是的,就是那個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的李白,他也是遊俠。而且是會劍術的遊俠,唐朝時的詩人也算是遊俠,不過大都是僅有俠義並無武。
比如王維,他有很多邊塞詩,尚且也算是遊俠詩吧,但他本人並不尚武,僅俠義。
而李白的遊俠詩就更多了,從《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結客少年場行》: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白馬篇》:三杯弄寶刀,殺人如剪草。可以看出遊俠在唐朝也是尚武的。
從讚美荊軻的《結客少年場行》中可以看出,世人是認可俠客複仇的,俠客為自己、兄弟、朋友複仇,幫助友人,即使鬧市殺人也是被人稱讚的,也被認可的。
而朝廷對此也是無可奈何,俠客複仇是犯罪沒錯,你殺他吧,百姓是認同人家的,遊俠的聲望又高,恐怕會引起民憤,從而反抗。不殺吧,於法不合,而這便有了:“俠以武犯禁”一詞。(勿噴,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