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山區有一貧窮村落,天無三日晴,地無三裏平,山連山,水牽水,一個僻靜優美的所在。
偏僻之地多異事,雖無根據,但一傳十十傳百,聽著也是神乎其神。
村落名喚梅子埡,傳言山埡中曾有百年梅樹一棵,第一代定居的老祖宗逃難至此,無水無糧,啖梅而活,遂紮下根來。
村東山包上有一塊巨石,喚作王八石。王八石旁,村東北方向,地名叫做崖屋水,內有陰河之水流淌,冬夏不涸,大旱之年全村便是靠此活命。
村西鄭家灣,並無人家,卻以姓氏命名,有三溪流過,傳言此處有五千陰兵,乃是袁世凱孫中山北伐戰場,公社時期,多挖出頭骨、腿骨之類的怖物。
村後靠一座大山,名叫銅礦嶺,聽名字是藏銅之地,卻並無銅礦。倒是常被人津津樂道於乃是楊六郎當年架炮禦敵的山頭。
村東南乃是百米懸崖,因此命名為東南峽,峽穀中有小河,名萬福河,注入長江,懸崖中曾有猴、虎等野禽。
南麵一條千米溝壑,筆直如尺量,直插入穀底,中有水流。
正南麵山,對麵山上是另一村子,名喚安居村,山頭上又有一處凸峰奇絕險峻,喚作歇馬台,又喚四方石,據傳是當年薛仁貴騎天馬的歇腳處,三丈見方的巨石頂上,確有栩栩如生、凹凸有致的一個馬蹄印。據傳曾有一惡毒會計因克扣寡婦家糧食在歇馬台上被鬼打死,死時全身紫腫,卻並無致命傷。
村西南行二裏,叫向氏墳,全是山間石凹,再行二裏,喚作墳彎槽,老年人講有牛鬼出沒。墳彎槽向東一裏路,名叫馬家墳,山石縫中多馬蛇,馬蛇縫旁有天然形成的一對石牛角,吹之響徹三山。
村西北茶山兩座,茶山之上常有雕鷹抓雞,得名雕包,誰家有個頭疼腦熱、身體不適,常於此處燃冥錢草紙兩遝,小病小災,多能順順當當。
村西北有埡,四季一股過山風,所以取名風吹埡。
梅子埡,共有三姓人家:
蘇姓居首,又分兩支,各屬不同祠堂。來自高山上何家莊的蘇姓一支,以蘇七爺為長,半數人全是他的子嗣。來自低穀裏洞坪村的蘇姓一支,以蘇家阿婆年紀輩分最長。
宋姓,是二十年前外來戶,宋發章和宋發珍兩弟兄定居於此。發章膝下無子,發珍膝下四子一女,一子過繼給發章,均定居於本村。發章、發珍與蘇家七爺同年生人
向姓人丁單薄,隻有兩戶,乃是上門女婿傳下的家業,但向家奶奶年逾九十,全村輩分最長、資格最老。
這蘇家七爺一支本來人丁興旺,膝下四子四女。長子興富生有兩子,年皆二十,學業不成,藝業也不精。二子興貴做了上門女婿,生育兩女,雖也隨了蘇姓,但終歸傳不下蘇家這偌大的門楣。三子興雙幼年致殘,未婚。如今,隻剩下這已成婚三年的混賬幺兒蘇興全。
這混賬老幺,天生頑劣,不服管教,幼年就常鬧事打架,惹是生非,實乃梅子埡一混世魔王,人人害怕。學業、藝業更是差了幾位哥哥一大截,隻是那攀岩采藥、追獐逐鹿的本事村裏誰也趕不上。成年以後,常飲酒大醉,整日弄些風水看相、算命打失的混賬功課。年逾三十,靠著蘇家這十畝茶山、百畝良田,倒是討了個美貌媳婦兒,叫做文紫。那文紫生的是明眸皓齒,體態婀娜,活脫脫一個美人胚子,美中不足的是,這美貌媳婦兒右腿因病致殘,敗了這大好麵相。
可歎那幺媳婦兒文紫進門三年,房事不斷,肚子卻總是不見動靜。
那混賬幺兒蘇興全,氣急之時,也曾破口大罵“別人買條母牛還討個本,我連個本都討不到”,言辭不足平憤,常大打出手。
所幸這蘇家的婆婆,混賬老幺的媽,顧大奶奶,出身秀才之家,是個識大體、知輕重的人物,斥責吼罵之下,兒媳婦兒總算保得命在,繼續過那看不到邊兒的苦日子。
有人說,這蘇家的老屋坐北朝南,靠山臨水,上應北鬥七星的天樞方位,是個絕妙的選址。隻不過這風水偏女不偏男,旺女不旺男,所以,這蘇家四個女兒都是嫁的好人家,兒女成雙,夫妻恩愛,四個兒子反倒一個比一個不成器,一個比一個差香火。
蘇家七爺何等人物,一袋旱煙拔完,說了一聲,地基往東南移八尺三寸蓋新房。
不出倆月,掛泥、錘牆、蓋瓦,一棟新的土牆瓦房就建成了。
天可憐見,文紫挨到這第三年,總算大了肚子。自此全家視作金寶卵,就連那混賬老幺也安分懂事了不少。
九月初八,重陽前一天,夜已漸漸深了。
集上放電影,名字叫《王瞎子鬧電》。這混賬老幺出門前,還特意跟媳婦兒報備了一聲,又叮囑周家奶奶顧著點媳婦兒。喜得那周家奶奶和幺兒媳婦兒心裏臉上都是喜滋滋兒的。
那美婦人,裹著一床碎花被子,靠在竹躺椅上,旁邊點一盞昏黃的煤油燈,借著光亮,紮一隻千層底。
那文紫這會兒不由得又想起老太奶奶的冬至那天晚上的那句話了。
說來也巧,那蘇家老太奶奶,蘇七爺的媽。去年的冬至,被文紫接到混賬老幺家過節。冬至一大早,老太奶奶早起偷那酒桶的白酒來喝,倒地不起,腳一蹬一命嗚呼,享年九十有三。
這舊社會裹腳的臭毛病,老太奶奶自然趕上了,這裹腳痛倒不說,年紀大了腳不長了,疼痛自然就下去了。隻是血液不流通,腳冰冰涼,難得睡暖和。所以冬至那天,文紫便睡在老太奶奶的腳頭,懷裏抱著老太奶奶的那雙三寸金蓮給她暖腳。
那老太奶奶被孫媳婦兒的孝心深深打動,含著淚說:“文紫啊,你放心,我死了去閻王爺那兒,一定給你討個帶把的小崽子,就是搶也搶一個,讓你在這個家裏也抻得起眉來!”
哪曉得,第二天一早,老太奶奶就去了。
說來也巧,到那正月底,文紫就心煩作嘔,請了村裏的老中醫蘇哈武來號脈,竟是喜脈。
到現在懷胎已九月有餘,文紫的肚子早已是圓滾滾的了。
外麵的天色昏暗,借著清冷月光,遠處隱約可見幾個人影,朝著蘇七爺家的土牆屋走來。
文紫眼尖,已然看清了其中一人,就是蘇家大哥蘇興富。蘇興富大混賬老幺十二歲,山東部隊放馬三年,回來以後因為是黨員在村裏做了民兵連長。蘇家七爺分家之時,對混賬老幺頗多偏袒,所以蘇興富一肚子意見,幾次見了文紫都是吹胡子瞪眼。
也就因為這,蘇興富都走到了門前,文紫也沒招呼他一聲。
“文紫啊,爸在不在?”蘇興富的臉色匆匆,看起來很不對勁。
“爸在裏屋躺著呢,啥事啊,大哥?”文紫見他站在門口,也抹不過去麵兒。
“我跟爸說點事,二嬸你在這兒陪著會兒文紫。”蘇興富衝著旁邊的中年婦人說,然後就徑直往裏屋走去了。
另外一個人是向家老二的媳婦兒,年紀五十來歲。因為是從一個村兒嫁到梅子埡的,論親又是姑侄,所以平時與文紫走得近。
“二嬸,你坐啊!”文紫招呼向二嬸進來。
“這是你當初陪嫁的椅子吧?”向二嬸拉出一把黃木椅子。
“是啊,進門的時候還是二姑幫忙擦的椅子嘞!對了,二嬸啊,這是出啥事了?大哥這麽火燒屁股的!”
向二媳婦兒長長地“嗨”了一聲。
“我跟你一樣,也不知道啊,我們也就碰巧同路了,誰知道這個砍腦殼的什麽事啊!我就是來找你嘮嘮嗑,今兒晚上我就不走了,我睡你腳頭。”
文紫嘴上歡喜地應承著,心下卻有點嘀咕,二姑你又不是不知道,那混賬老幺還要回來呢!
偏僻之地多異事,雖無根據,但一傳十十傳百,聽著也是神乎其神。
村落名喚梅子埡,傳言山埡中曾有百年梅樹一棵,第一代定居的老祖宗逃難至此,無水無糧,啖梅而活,遂紮下根來。
村東山包上有一塊巨石,喚作王八石。王八石旁,村東北方向,地名叫做崖屋水,內有陰河之水流淌,冬夏不涸,大旱之年全村便是靠此活命。
村西鄭家灣,並無人家,卻以姓氏命名,有三溪流過,傳言此處有五千陰兵,乃是袁世凱孫中山北伐戰場,公社時期,多挖出頭骨、腿骨之類的怖物。
村後靠一座大山,名叫銅礦嶺,聽名字是藏銅之地,卻並無銅礦。倒是常被人津津樂道於乃是楊六郎當年架炮禦敵的山頭。
村東南乃是百米懸崖,因此命名為東南峽,峽穀中有小河,名萬福河,注入長江,懸崖中曾有猴、虎等野禽。
南麵一條千米溝壑,筆直如尺量,直插入穀底,中有水流。
正南麵山,對麵山上是另一村子,名喚安居村,山頭上又有一處凸峰奇絕險峻,喚作歇馬台,又喚四方石,據傳是當年薛仁貴騎天馬的歇腳處,三丈見方的巨石頂上,確有栩栩如生、凹凸有致的一個馬蹄印。據傳曾有一惡毒會計因克扣寡婦家糧食在歇馬台上被鬼打死,死時全身紫腫,卻並無致命傷。
村西南行二裏,叫向氏墳,全是山間石凹,再行二裏,喚作墳彎槽,老年人講有牛鬼出沒。墳彎槽向東一裏路,名叫馬家墳,山石縫中多馬蛇,馬蛇縫旁有天然形成的一對石牛角,吹之響徹三山。
村西北茶山兩座,茶山之上常有雕鷹抓雞,得名雕包,誰家有個頭疼腦熱、身體不適,常於此處燃冥錢草紙兩遝,小病小災,多能順順當當。
村西北有埡,四季一股過山風,所以取名風吹埡。
梅子埡,共有三姓人家:
蘇姓居首,又分兩支,各屬不同祠堂。來自高山上何家莊的蘇姓一支,以蘇七爺為長,半數人全是他的子嗣。來自低穀裏洞坪村的蘇姓一支,以蘇家阿婆年紀輩分最長。
宋姓,是二十年前外來戶,宋發章和宋發珍兩弟兄定居於此。發章膝下無子,發珍膝下四子一女,一子過繼給發章,均定居於本村。發章、發珍與蘇家七爺同年生人
向姓人丁單薄,隻有兩戶,乃是上門女婿傳下的家業,但向家奶奶年逾九十,全村輩分最長、資格最老。
這蘇家七爺一支本來人丁興旺,膝下四子四女。長子興富生有兩子,年皆二十,學業不成,藝業也不精。二子興貴做了上門女婿,生育兩女,雖也隨了蘇姓,但終歸傳不下蘇家這偌大的門楣。三子興雙幼年致殘,未婚。如今,隻剩下這已成婚三年的混賬幺兒蘇興全。
這混賬老幺,天生頑劣,不服管教,幼年就常鬧事打架,惹是生非,實乃梅子埡一混世魔王,人人害怕。學業、藝業更是差了幾位哥哥一大截,隻是那攀岩采藥、追獐逐鹿的本事村裏誰也趕不上。成年以後,常飲酒大醉,整日弄些風水看相、算命打失的混賬功課。年逾三十,靠著蘇家這十畝茶山、百畝良田,倒是討了個美貌媳婦兒,叫做文紫。那文紫生的是明眸皓齒,體態婀娜,活脫脫一個美人胚子,美中不足的是,這美貌媳婦兒右腿因病致殘,敗了這大好麵相。
可歎那幺媳婦兒文紫進門三年,房事不斷,肚子卻總是不見動靜。
那混賬幺兒蘇興全,氣急之時,也曾破口大罵“別人買條母牛還討個本,我連個本都討不到”,言辭不足平憤,常大打出手。
所幸這蘇家的婆婆,混賬老幺的媽,顧大奶奶,出身秀才之家,是個識大體、知輕重的人物,斥責吼罵之下,兒媳婦兒總算保得命在,繼續過那看不到邊兒的苦日子。
有人說,這蘇家的老屋坐北朝南,靠山臨水,上應北鬥七星的天樞方位,是個絕妙的選址。隻不過這風水偏女不偏男,旺女不旺男,所以,這蘇家四個女兒都是嫁的好人家,兒女成雙,夫妻恩愛,四個兒子反倒一個比一個不成器,一個比一個差香火。
蘇家七爺何等人物,一袋旱煙拔完,說了一聲,地基往東南移八尺三寸蓋新房。
不出倆月,掛泥、錘牆、蓋瓦,一棟新的土牆瓦房就建成了。
天可憐見,文紫挨到這第三年,總算大了肚子。自此全家視作金寶卵,就連那混賬老幺也安分懂事了不少。
九月初八,重陽前一天,夜已漸漸深了。
集上放電影,名字叫《王瞎子鬧電》。這混賬老幺出門前,還特意跟媳婦兒報備了一聲,又叮囑周家奶奶顧著點媳婦兒。喜得那周家奶奶和幺兒媳婦兒心裏臉上都是喜滋滋兒的。
那美婦人,裹著一床碎花被子,靠在竹躺椅上,旁邊點一盞昏黃的煤油燈,借著光亮,紮一隻千層底。
那文紫這會兒不由得又想起老太奶奶的冬至那天晚上的那句話了。
說來也巧,那蘇家老太奶奶,蘇七爺的媽。去年的冬至,被文紫接到混賬老幺家過節。冬至一大早,老太奶奶早起偷那酒桶的白酒來喝,倒地不起,腳一蹬一命嗚呼,享年九十有三。
這舊社會裹腳的臭毛病,老太奶奶自然趕上了,這裹腳痛倒不說,年紀大了腳不長了,疼痛自然就下去了。隻是血液不流通,腳冰冰涼,難得睡暖和。所以冬至那天,文紫便睡在老太奶奶的腳頭,懷裏抱著老太奶奶的那雙三寸金蓮給她暖腳。
那老太奶奶被孫媳婦兒的孝心深深打動,含著淚說:“文紫啊,你放心,我死了去閻王爺那兒,一定給你討個帶把的小崽子,就是搶也搶一個,讓你在這個家裏也抻得起眉來!”
哪曉得,第二天一早,老太奶奶就去了。
說來也巧,到那正月底,文紫就心煩作嘔,請了村裏的老中醫蘇哈武來號脈,竟是喜脈。
到現在懷胎已九月有餘,文紫的肚子早已是圓滾滾的了。
外麵的天色昏暗,借著清冷月光,遠處隱約可見幾個人影,朝著蘇七爺家的土牆屋走來。
文紫眼尖,已然看清了其中一人,就是蘇家大哥蘇興富。蘇興富大混賬老幺十二歲,山東部隊放馬三年,回來以後因為是黨員在村裏做了民兵連長。蘇家七爺分家之時,對混賬老幺頗多偏袒,所以蘇興富一肚子意見,幾次見了文紫都是吹胡子瞪眼。
也就因為這,蘇興富都走到了門前,文紫也沒招呼他一聲。
“文紫啊,爸在不在?”蘇興富的臉色匆匆,看起來很不對勁。
“爸在裏屋躺著呢,啥事啊,大哥?”文紫見他站在門口,也抹不過去麵兒。
“我跟爸說點事,二嬸你在這兒陪著會兒文紫。”蘇興富衝著旁邊的中年婦人說,然後就徑直往裏屋走去了。
另外一個人是向家老二的媳婦兒,年紀五十來歲。因為是從一個村兒嫁到梅子埡的,論親又是姑侄,所以平時與文紫走得近。
“二嬸,你坐啊!”文紫招呼向二嬸進來。
“這是你當初陪嫁的椅子吧?”向二嬸拉出一把黃木椅子。
“是啊,進門的時候還是二姑幫忙擦的椅子嘞!對了,二嬸啊,這是出啥事了?大哥這麽火燒屁股的!”
向二媳婦兒長長地“嗨”了一聲。
“我跟你一樣,也不知道啊,我們也就碰巧同路了,誰知道這個砍腦殼的什麽事啊!我就是來找你嘮嘮嗑,今兒晚上我就不走了,我睡你腳頭。”
文紫嘴上歡喜地應承著,心下卻有點嘀咕,二姑你又不是不知道,那混賬老幺還要回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