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山腳下青磚紅瓦的道觀,董仁桂眉頭緊皺。


    “唉,這下可不好辦了……”他感歎著看著山腳的道觀。


    道觀,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地方,它是道士修煉的地方,也就是道場,一般都會布置陣法禁製,設下重重陷阱,並且供奉有護法神將等神袛,類似於西方法師的法師塔,但又比法師塔難對付多了……


    一籌莫展之下,他無奈的向山下走去,半路上收拾了儀容,換上了儒衫,在再背上書箱,稍稍整搓整搓,便變成了一個遊曆的書生秀才,走出了山林,沿著山間小路,走向了道觀下不遠處的村落。


    “工欲善其事,必先善其器!先去村裏打探一下,再去道觀中一探虛實!”這樣想著,他邁著堅定的步伐走進了村子。


    沿著細小的田間小路,走進這個典型的明朝村落,村落外圍是一圈籬笆泥牆木牆等雜七雜八的材料圍成的圍子,裏麵是一圈圈的茅草房,隻有村中央的祠堂和旁邊的三兩戶人家的房屋用了青磚。


    雖然屋舍簡陋,但是卻幹淨整潔,排列有序。


    董仁桂順著一個籬笆缺口走進村落,恰逢一位老大娘出屋倒水。


    “大娘,在下有禮了。”董仁桂連忙上前行禮道:“在下是徐州生員,遊曆到此,失了道路,還請大娘指點,不知仙鄉何處?”


    “你這秀才說的啥?老婆子沒聽懂。”老大娘一愣,端著木盆反問道。


    “咳咳……咳,娘,這位朋友是在問路。”一個麵色蒼白,骨瘦如柴,約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扶著門咳嗽道。


    “哎,兒啊,你怎麽出來了,還不快進去!”老大娘看見年輕人連忙放下木盆,快步走過去扶住年輕人,責怪道:“早上濕氣重,你還是呆在屋裏好好休息,等病養好了再出門……”


    “咳咳,娘我沒事。”年輕人安慰了一下娘親,抱拳對董仁桂道:“在下是泗州童生李康,字安之,見過這位朋友。”


    “哦,原來是位小友,在下徐州生員董仁桂,見過李小友。”董仁桂拱手施禮。


    “原來是董前輩,還請前輩入內小坐,請。”李康聞言一變,連忙邀請董仁桂入內休息飲茶。


    “如此,便叨擾了。”董仁桂推辭了一下,見李康再三堅持,便從善如流的進屋坐定,飲過茶後,兩人攀談了一些科場故事,談論經史文章,相見恨晚。


    “不知董兄怎麽會來到這裏?”交談間,董仁桂已經知道這裏是泗州盱眙縣治下李家咀,外麵那大山乃是都梁山,山腳的道觀是長青觀。


    此時,聽聞李康問他為何來次,他便拿出了早就準備好的說辭道:“在下到揚州赴考,得中後打算一路遊曆返回徐州,不想在昨天因為貪戀景色,和仆人失散,一人獨行之下,失了道路,跌跌撞撞的便走到這裏來了,在下能夠來到這裏和李兄相遇也是天意……”


    一番交談,在董仁桂的曲意奉承之下,李康大有得遇知己的感覺,心懷大暢之下,就連風寒都好像大好了,心情大好之下就要出門帶董仁桂遊覽他的故鄉,殊不知那是董仁桂為了讓他當導遊,特意在他飲的茶裏麵施放了靈藥,讓他迅速恢複了健康。


    兩人出門時恰好李康母親出門去了,倒免去了李康的一通嘴舌。


    “董兄,不是我誇嘴,我們李家咀依山傍水,背靠都梁山,麵臨綠蔭水,物產豐美,地傑人靈,當真是一等一的好地方……”


    一路上李康興奮的給董仁桂介紹風土人情,不知不覺間,便來到了山腳的長青觀前。


    “這長青館是近兩年從新建起來的,是一座子孫觀,觀主魏博道人是本地有名的得道高人,在泗州乃至鳳陽都有很高的聲望。


    大概是十餘年前,魏博道人遊曆到此,一眼便相中了這裏,跟官府買下了這個小山腳,並出高價收購了村裏的五百畝田地,在此落地生根了……


    長青觀自十年前開始營建,耗時七年,主殿為玉皇殿,主要供奉道教最高尊神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以及玉皇赦罪大天尊。


    其他殿宇有文昌殿、慈航殿、靈官殿、土地廟、鬥姆殿……”


    在李康如數家珍的介紹聲中,董仁桂踏進了長青觀,大概是李康常來觀中,守門的道士早就熟悉了他,打了一個招呼便放他們進去了。


    長青觀的建築群體結構嚴謹,布局得體,依山勢而上、層層遞進。


    主體建築為五進:靈官殿、文昌殿、玉皇殿、慈航殿、鬥姆殿。


    主要建築為磚木結構,鬥拱飛簷,梁柱欄板和殿內神龕的雕刻,細膩生動,精致典雅,處處刻有偽裝成花紋的符文禁製。


    離開主體建築,走向兩旁的偏院,這裏是觀中道士們生活居住的場所,本來是禁止香客進入的,但是董仁桂有李康這個熟人帶路,一路順風順水,暢通無阻的遊覽著全觀。


    主殿右側建築依次為十方堂、經堂、大客堂、講法堂、藏經閣等;左側依次為齋堂、寮堂、方丈堂、世譜堂、祖祠等。


    縱觀全觀布局,儼然以主殿建築群為中線,左右兩側建造對稱,規模頗大,也建築數十,屋舍數百間,常住道人三十五人,掛單道人十九人,另有仆從雜役若幹。


    “真沒想到,這樣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又在這僻靜之地,居然隻用了七年就建成了,當真不可思議!”遊走在廣闊的道觀中,董仁桂一麵感應著十四娘的氣息下落,一麵跟李康閑扯著。


    “咳咳,”李康麵色古怪的咳嗽兩聲,道:“在下說長青觀建成用了七年,主要是指觀內的布局裝飾,如神像、壁畫、浮雕花紋……等等。”


    說到這裏,他看了看周圍,壓低聲音道:“道觀的主體建築隻用了半年就建好了,這還是因為材料運輸限製的限製,才用了這樣長時間,往往材料一送到,當夜便搭建成形了……人們都說魏博道人是有真法力的,能驅役鬼神……”


    “哦,是這樣啊?”董仁桂對此絲毫不驚,要是那魏博道人沒有這樣的手段,隻怕他建不起這樣一個各類法陣齊全的道場。


    是的,是道場,在觀內遊覽了這麽久,足夠他勘察出觀內的法陣布局了,而且就在剛剛,他感應到了十四娘的氣息,就在距離他不遠的方丈堂裏麵。


    隻是,看了看把守在方丈堂門口的道人和周圍密密麻麻符文法陣,他皺起了眉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聊齋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夢飛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夢飛晨並收藏從聊齋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