亙古至今,隸屬聖人賢達的書寫文字或日常言語,都可以籠統地稱為“文章”。單從字形出處上,或文或章,是指他們本身具備的色彩斑斕的符號印記。所以說,由字詞章句構築的“文章”,又怎能沒有賞心悅目的絢爛色彩呢?
水性陰柔,一旦風吹草動,虛靜的水麵,即刻泛起細微的漣漪;樹幹陽剛,遭受敲打創擊,遠端的花萼,隨即出現輕微的顫抖。文采與文章的關係,如同波紋與水麵、花朵與樹木一樣,由此知彼,交相呼應啊。虎豹外皮,如果去掉毛色,和狗羊的沒有多少差別;犀牛皮毛,雖然無色,卻需要刷上漆料,倍加愛惜,因為太過稀缺珍貴。與此雷同,文章篇籍也需要依傍辭藻的色彩魅力,得以顯現質地的奇特優良。無論敘述的性情靈動,還是描繪的器物萬象,抑或剖析思想軌跡,或者勾畫道德理想,若要達到彪炳千古的目標,又怎麽能夠離得了文采飛揚的宣貫廣播呢?
追溯以往依傍文章而立世揚名,並已經達到功利目的者,究其根本,他們必定包含著如下三個方麵的成功經驗和決勝因素:一是在形式上,文章存在“五色”變化;二是在聲韻上,文采包含“五音”韻致;三是在情誌上,文理擁有“五性”品德。
那麽何謂“五色”?《左傳?桓公二年》上講:“火龍黼黻,昭其文也。”其大意是:官員服飾上火、龍、黼、黻的圖案,是他們身份和地位的符號。因此,文章也要具備“青、黃、赤、白、黑”五彩斑斕。之所以如此,不僅是追求形式上的璀璨耀眼,更重要地顯示內在質量的優美豐富。
何謂“五音”呢?古代《韶樂》《夏歌》,必須調和“宮、商、角、微、羽”五種音韻,才能保證產生悅耳動聽的聲音。同樣,文章的字詞文句,從節律強弱到字數排列,於閱讀瀏覽之際,唯有陰陽頓挫而又婉轉流暢,才能實現和諧達功。
又何謂“五性”呢?所謂文章情誌,雖說千姿百態,但在道德倫理上,始終離不開“仁、義、禮、智、信”五種個性品質。
顯而易見,當探討和闡述文章之所以能夠獲得最終成功的道理時,像上麵有“3”個方麵上,最終又都歸結於“5”種因素的觀念,究竟為什麽會這樣呢?事實上,這恰好說明在自然界中還存在一種使然而又必然的數理規律罷了。
《孝經?喪親》上講,孝子在服喪期間,言辭話語不需要咬文嚼字,更無須苛求文采飛揚。而這種教誨的另一麵,則是強調在日常生活言語中,君子還是應該斟詞酌句,更需要有一定的文學修養。老子一貫譴責華而不實的言辭,甚至斷言“美而不信”。然而五千言《道德經》,卻是何等華麗精致,完全不粗陋啊。在《莊子?外篇?天道》中,特別指出,若用言辭“辯雕萬物”,既不用乖巧取悅別人,更不能沾沾自喜。但是,這其中所要強調的還是辭藻修飾的積極功效。另外,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裏麵,盡管也譴責“豔采辯說”不如務真求實,卻又從側麵提示“巧言令色”很能蠱惑人心。因此,如果論證豔詞麗句在文章中利弊得失的價值意義,像莊周和韓非不但有鮮活的例舉說明,並且剖析的足以歎為觀止了吧。所以說,研讀《孝經》《道德經》,即可懂得,文章質地的好壞,取決於性情誌趣的高低;而讀習《莊子》《韓非子》,隨即明白,辨別道德的是非對錯,並不排斥據理力爭和文采飛揚啊。事實上,毋庸置疑,無論探尋涇水還是渭水的源頭,亦不管馳騁在正路還是邪道,原本都可以駕駛同樣神采奕奕的寶車駿馬,這猶如胭脂粉黛用於喬裝打扮,亦如眉目傳情增加妖冶嫵媚一樣,歸根結底,辭藻無論多麽華麗絢爛,終歸隻是用於言語文章的修飾裝扮,而辭章義理若能夠真正達到感人至深的程度,仰仗的還是作者的性情氣度和壯誌胸懷。若用織布來做比喻,情誌就是文章的經線,而辭藻則是文理的緯線。隻有經線中正,才有緯線的相輔相成;唯有情理確立,才有辭藻的蓬蓽生輝。這就是文藝創作,或著書立說,所謂“和諧達功”的根本道理所在啊。
以往文壇之上,最初詩人書寫文章或創作篇籍,必定是直抒情懷,為的是展示誌氣。然而,到了辭賦家的時代,卻為了藝術創作而虛構感情了。為什麽這樣講呢?翻看《詩經》中“風”“雅”作品的興致所起,離不開誌氣昂揚和義憤填膺,所以其中的吟詠美刺,敢於囊括天地人間一切是非得失,並不特別避諱權勢禮製的尊卑高低……這樣一種姿態,才是依傍情誌而自由創作的典範。至於後起的辭賦家,竟然在沒有激情憂憤的情況下,儼然習慣了矯揉造作,熱衷於虛張聲勢,不過是為了沽名釣譽而已。像這樣一種格調,就是“因文造情”的榜樣啊。不言而喻,因情著文,貴在真情實在,關鍵又要適度放縱;然而,因文造情,必定虛榮繁華,並注定華而不實。近代詩人的弊病,不僅是遠離風雅,而且避實就虛,顯然已經墮入了後來辭賦家的套路歧途。時值於今,文章原本特別尊崇的個性情誌的陽剛正氣,竟然日漸敗落,反而追逐華而不實的歪風邪氣,竟然愈演愈烈了。
看當下文藝風氣,有的癡迷高官厚祿,卻假唱田園風光;有的糾纏俗物凡心,卻高歌廟宇空房……諸如此類,明目張膽的口是心非,顯而易見的欺人自欺,不但主動鼓噪喧囂,而且公開招搖過市,是非顛倒竟然達到如此地步,豈能不嗚呼哀哉。古人言:“桃李無言下自成蹊”“男子樹蘭何曾芳菲。”自然界的花草樹木,尚且如此求真純情,人世間的文章篇籍,又怎能任由虛情假意恣意橫行呢?
溯本清源,文學藝術之所以推崇斟詞酌句,並欣賞文披華采,隻是為了弘揚道德義理的優美華貴。但是,任何形式和內容上的義理迷離與辭藻乖張,隻會虛張聲勢或喧賓奪主,必定誤入歧途而積重難返。在自然界,翠鳥盡管羽美,肉桂確有奇香,若將翠羽肉桂做誘餌,反而釣不到魚蝦。所以,《莊子?內篇?齊物論》中有“言隱於榮華”,而《詩經?衛風?碩人》則有“衣錦褧衣”,類似這樣一些名言警句,都在提醒人們不要因為粉飾打扮的過度,從而失去了事物的本真。《易經?賁卦?上九》有“白賁,無咎。”的象辭,一是強調本色純正,才是勾勒塗畫美好未來的堅實基礎,二是色彩無限繁華的終極,必定在於返璞歸真。
在文學創作中,體裁與情誌的關係,如同製作青銅樂鍾中模範與器具的關係一樣,體裁格式就是模範形態,而個性情誌如同鍾型音域。隻有周正、平衡和穩重的器質型製,才能夠保證音色純正;唯有在保障音色純正的基礎之上,才能夠雕琢鏤刻上光彩奪目的璀璨紋飾。然而,無論紋飾多麽絢爛,亦不管音域多麽寬廣,如果背離了樂鍾的個性品質,都不過是形同虛設罷了。所以,情誌與文采的關係,亦如顏料的五光十色,唯有“青、黃、赤、白、黑”正色凸顯,或明或暗的雜色,才能被摒棄殆盡。這既是文章之所以雕琢推敲的本質,也是坦蕩君子之所謂文質彬彬的真容。
總而言之:自古至今,言語吟詠的流傳遠揚,憑借的是文采華章。人生於世,談吐舉止的英姿颯爽,仰仗的是氣宇軒昂。藝術創作,先立偉岸情誌,再求文采飛揚。莫如吳地彩錦容易褪色,勿像木槿花豔朝生夕亡。虛情假意必短命,自欺欺人壽不長。嗚呼哀哉,空歡一場。
水性陰柔,一旦風吹草動,虛靜的水麵,即刻泛起細微的漣漪;樹幹陽剛,遭受敲打創擊,遠端的花萼,隨即出現輕微的顫抖。文采與文章的關係,如同波紋與水麵、花朵與樹木一樣,由此知彼,交相呼應啊。虎豹外皮,如果去掉毛色,和狗羊的沒有多少差別;犀牛皮毛,雖然無色,卻需要刷上漆料,倍加愛惜,因為太過稀缺珍貴。與此雷同,文章篇籍也需要依傍辭藻的色彩魅力,得以顯現質地的奇特優良。無論敘述的性情靈動,還是描繪的器物萬象,抑或剖析思想軌跡,或者勾畫道德理想,若要達到彪炳千古的目標,又怎麽能夠離得了文采飛揚的宣貫廣播呢?
追溯以往依傍文章而立世揚名,並已經達到功利目的者,究其根本,他們必定包含著如下三個方麵的成功經驗和決勝因素:一是在形式上,文章存在“五色”變化;二是在聲韻上,文采包含“五音”韻致;三是在情誌上,文理擁有“五性”品德。
那麽何謂“五色”?《左傳?桓公二年》上講:“火龍黼黻,昭其文也。”其大意是:官員服飾上火、龍、黼、黻的圖案,是他們身份和地位的符號。因此,文章也要具備“青、黃、赤、白、黑”五彩斑斕。之所以如此,不僅是追求形式上的璀璨耀眼,更重要地顯示內在質量的優美豐富。
何謂“五音”呢?古代《韶樂》《夏歌》,必須調和“宮、商、角、微、羽”五種音韻,才能保證產生悅耳動聽的聲音。同樣,文章的字詞文句,從節律強弱到字數排列,於閱讀瀏覽之際,唯有陰陽頓挫而又婉轉流暢,才能實現和諧達功。
又何謂“五性”呢?所謂文章情誌,雖說千姿百態,但在道德倫理上,始終離不開“仁、義、禮、智、信”五種個性品質。
顯而易見,當探討和闡述文章之所以能夠獲得最終成功的道理時,像上麵有“3”個方麵上,最終又都歸結於“5”種因素的觀念,究竟為什麽會這樣呢?事實上,這恰好說明在自然界中還存在一種使然而又必然的數理規律罷了。
《孝經?喪親》上講,孝子在服喪期間,言辭話語不需要咬文嚼字,更無須苛求文采飛揚。而這種教誨的另一麵,則是強調在日常生活言語中,君子還是應該斟詞酌句,更需要有一定的文學修養。老子一貫譴責華而不實的言辭,甚至斷言“美而不信”。然而五千言《道德經》,卻是何等華麗精致,完全不粗陋啊。在《莊子?外篇?天道》中,特別指出,若用言辭“辯雕萬物”,既不用乖巧取悅別人,更不能沾沾自喜。但是,這其中所要強調的還是辭藻修飾的積極功效。另外,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裏麵,盡管也譴責“豔采辯說”不如務真求實,卻又從側麵提示“巧言令色”很能蠱惑人心。因此,如果論證豔詞麗句在文章中利弊得失的價值意義,像莊周和韓非不但有鮮活的例舉說明,並且剖析的足以歎為觀止了吧。所以說,研讀《孝經》《道德經》,即可懂得,文章質地的好壞,取決於性情誌趣的高低;而讀習《莊子》《韓非子》,隨即明白,辨別道德的是非對錯,並不排斥據理力爭和文采飛揚啊。事實上,毋庸置疑,無論探尋涇水還是渭水的源頭,亦不管馳騁在正路還是邪道,原本都可以駕駛同樣神采奕奕的寶車駿馬,這猶如胭脂粉黛用於喬裝打扮,亦如眉目傳情增加妖冶嫵媚一樣,歸根結底,辭藻無論多麽華麗絢爛,終歸隻是用於言語文章的修飾裝扮,而辭章義理若能夠真正達到感人至深的程度,仰仗的還是作者的性情氣度和壯誌胸懷。若用織布來做比喻,情誌就是文章的經線,而辭藻則是文理的緯線。隻有經線中正,才有緯線的相輔相成;唯有情理確立,才有辭藻的蓬蓽生輝。這就是文藝創作,或著書立說,所謂“和諧達功”的根本道理所在啊。
以往文壇之上,最初詩人書寫文章或創作篇籍,必定是直抒情懷,為的是展示誌氣。然而,到了辭賦家的時代,卻為了藝術創作而虛構感情了。為什麽這樣講呢?翻看《詩經》中“風”“雅”作品的興致所起,離不開誌氣昂揚和義憤填膺,所以其中的吟詠美刺,敢於囊括天地人間一切是非得失,並不特別避諱權勢禮製的尊卑高低……這樣一種姿態,才是依傍情誌而自由創作的典範。至於後起的辭賦家,竟然在沒有激情憂憤的情況下,儼然習慣了矯揉造作,熱衷於虛張聲勢,不過是為了沽名釣譽而已。像這樣一種格調,就是“因文造情”的榜樣啊。不言而喻,因情著文,貴在真情實在,關鍵又要適度放縱;然而,因文造情,必定虛榮繁華,並注定華而不實。近代詩人的弊病,不僅是遠離風雅,而且避實就虛,顯然已經墮入了後來辭賦家的套路歧途。時值於今,文章原本特別尊崇的個性情誌的陽剛正氣,竟然日漸敗落,反而追逐華而不實的歪風邪氣,竟然愈演愈烈了。
看當下文藝風氣,有的癡迷高官厚祿,卻假唱田園風光;有的糾纏俗物凡心,卻高歌廟宇空房……諸如此類,明目張膽的口是心非,顯而易見的欺人自欺,不但主動鼓噪喧囂,而且公開招搖過市,是非顛倒竟然達到如此地步,豈能不嗚呼哀哉。古人言:“桃李無言下自成蹊”“男子樹蘭何曾芳菲。”自然界的花草樹木,尚且如此求真純情,人世間的文章篇籍,又怎能任由虛情假意恣意橫行呢?
溯本清源,文學藝術之所以推崇斟詞酌句,並欣賞文披華采,隻是為了弘揚道德義理的優美華貴。但是,任何形式和內容上的義理迷離與辭藻乖張,隻會虛張聲勢或喧賓奪主,必定誤入歧途而積重難返。在自然界,翠鳥盡管羽美,肉桂確有奇香,若將翠羽肉桂做誘餌,反而釣不到魚蝦。所以,《莊子?內篇?齊物論》中有“言隱於榮華”,而《詩經?衛風?碩人》則有“衣錦褧衣”,類似這樣一些名言警句,都在提醒人們不要因為粉飾打扮的過度,從而失去了事物的本真。《易經?賁卦?上九》有“白賁,無咎。”的象辭,一是強調本色純正,才是勾勒塗畫美好未來的堅實基礎,二是色彩無限繁華的終極,必定在於返璞歸真。
在文學創作中,體裁與情誌的關係,如同製作青銅樂鍾中模範與器具的關係一樣,體裁格式就是模範形態,而個性情誌如同鍾型音域。隻有周正、平衡和穩重的器質型製,才能夠保證音色純正;唯有在保障音色純正的基礎之上,才能夠雕琢鏤刻上光彩奪目的璀璨紋飾。然而,無論紋飾多麽絢爛,亦不管音域多麽寬廣,如果背離了樂鍾的個性品質,都不過是形同虛設罷了。所以,情誌與文采的關係,亦如顏料的五光十色,唯有“青、黃、赤、白、黑”正色凸顯,或明或暗的雜色,才能被摒棄殆盡。這既是文章之所以雕琢推敲的本質,也是坦蕩君子之所謂文質彬彬的真容。
總而言之:自古至今,言語吟詠的流傳遠揚,憑借的是文采華章。人生於世,談吐舉止的英姿颯爽,仰仗的是氣宇軒昂。藝術創作,先立偉岸情誌,再求文采飛揚。莫如吳地彩錦容易褪色,勿像木槿花豔朝生夕亡。虛情假意必短命,自欺欺人壽不長。嗚呼哀哉,空歡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