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這種東西,可遇而不可求,程煜也不打算就這麽死等下去。剛才看到的景象也是驚鴻一瞥,人類的大腦裏本來就有許許多多奇怪的東西,偶爾看到一個感到熟悉的景象也不一定就真的能找到確切的答案,程煜決定暫
時將這件事放在一邊,先繼續往上走走看看。之前程煜將這裏當成山頂,其實並不準確,這裏隻是村子的頂部。當然,這裏的確有一片相對平整的地麵,但往深處走的話,很快就又會有更高的地方可以
攀爬。
既然察覺到上邊有可能是瑤民埋葬去世之人的墓地,程煜決定還是繼續往前探一探。墓地,一向都是尋寶類以及影視作品最常出現的地方,更何況如果石柱上的那句話真的像程煜解釋的那樣,那麽往上的某個地方,就應該是這支瑤族數
百年來的墓葬群。
四百年的時間,雖然不知道那支瑤族的族人何時遷離此地,但程煜估計,少說也超過二三百年吧。以山下那些那宛如梯田般的村舍錯落的數量來看,這裏最多的時候,生活著超過五十戶人,按戶均四口人,也得有二百多口人,更何況古人生養比較多,都是養兒防老,那會兒可沒有退休金可領,老了之後失去了勞動能力,就隻能靠子嗣贍養。而一個兒女想要養活年老的父母幾乎是不可能的,於是隻能多生,以分
擔贍養老人的壓力。所以,這個村子,人口達到極致的時候,甚至可能超過三四百號人。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那支瑤族最終在這裏曾經達到過那麽多的人數,那也可能是後來遷
居此處的人多了之後達到的規模。但是,無論怎樣,瑤族紀氏這一支,在這裏少則數十人,多則百餘人的年代,肯定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所以,山上如果真的有墓葬群,那麽很可能多達上
百個墳墓。再考慮到會有夫妻合葬乃至數代人合葬的事情發生,這四百年來,上邊屬於紀氏族人的墳墓,無論如何也不會低於大幾十之數。而如果在山上修建墓葬,還有一個目的是為了藏寶的話,那麽山上也有可能存在一個龐大的墓室,紀氏族人有資格寫進族譜的,都會在死後被送進那個墓室當中。未必有屍身骸骨,但至少
會有靈位。要真是如此的話,那些寶藏最有可能藏匿的地點,就是山上的墓葬了。
不管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程煜在這裏盤算肯定都是盤算不出來的,他決定上山一探究竟。於是乎程煜小心翼翼的扶著那些雜亂生長的樹木,越加小心的緩步前行。這麽大的雨,到處都是滑膩的土地以及浮草,饒是程煜足夠小心了,也依舊數度幾
乎摔倒。
好在手裏一直抓著不同的樹木枝幹,程煜才不至於摔倒在地。
摸黑走了足有數十米,程煜感覺到腳下的那本都並不是路的地麵,開始有向上延展的角度了。
他掏出了手機,打開電筒功能,照亮了腳下的路。
而就是這樣的照亮,讓程煜看到樹影幢幢的不遠處,竟然又出現了一條青石板鋪成的小路。
比起村舍區域的那條石徑台階,這裏的小徑更窄,幾乎隻能一個人行走其上,但至少,比起程煜這一路過來的全是濕滑的泥地,要好走的太多了。
撥開那些樹叢,程煜終於再度踩在了石板之上。之後就好走多了,程煜很快又向上走了足夠百餘級台階,這擱在城市的樓房裏,差不多就得六七層樓的高度了,從這裏回頭望山下望去,雖然被樹影擋住了
大多數,但依舊能勉強從樹葉的縫隙當中看到山下村舍的點點燈光。
而到了這裏,眼前又是一片不算開闊的平地,程煜看到地麵上,矗立著許許多多就像剛才那根石柱一樣的東西。
大步上前,程煜蹲下身來,用手機照亮他眼前的那根
矮短石柱。
同樣是不到十公分的橫截麵邊長,露出地麵的部分也僅有三十公分左右,但程煜借著手機的燈光,看到上邊的字跡卻略小於剛才那根石柱。
這根石柱上刻著的是:瑤紀如敏於此。
又走向另一根石柱,程煜看到上邊寫著:瑤紀軒於此。
第三根:瑤紀連海於此。
呃……
紀連海,那不是一個網紅的曆史老師麽?誰把他埋這兒了?
程煜這也是苦中作樂,他當然不會不知道千百年來,中國同名同姓的人不要太多。
第四根:瑤紀作業於此。
大哥,你記作業,我還寫作業呢。
第五根:瑤紀濤於此。
……
連續看了十多根,都是簡單的字樣,看來這些石柱都是粗短之物,並不像下邊那根石柱那麽長。
不過也對,這裏的石柱相當於是墓碑的作用,自然那不用那麽長。而下邊那根,則是分界線和指引的作用,自然是要足夠長才能記述清楚的。
徑直走到了這些奇特的墓碑的最深處,程煜蹲下來,看著最後那排石柱。
最中間的那根,上邊赫然寫著:瑤紀取善於此。
一左一右的兩根,則分別是「瑤紀取仁於此」和「瑤紀取禮於此」。
這一排,就隻有這三根石柱,看來,這就是當時那支瑤民輩分最高的三位了,也是千山萬水率領族人抵達此處開山墾地的族中領袖。程煜大致看了看,這些石柱雖然橫向都是整齊的一排,但是每一排的數量都不相同,有些多達二十多個,有些卻隻有寥寥數根。程煜暗忖,這可能就是一排
代表了一代人吧,多的,是那代人留下的多,而少的,則是那代人留下的少。
看來合葬這種事,並沒有發生在這一支瑤民身上,他們大概是因為古代女子不入家譜族譜的陳規陋習,所以這裏隻埋葬了紀氏的男人們。而這數百年來,紀氏的這些瑤民,也並不是所有人都留在這裏,他們之中有些人留在這裏繼續農耕為生,守護著他們祖先紀取善創造的這片土地,也有些人成年後離開了村寨,去往外邊的世界尋找活路,有些在外邊打拚一生之後說不定年老時又會回到這裏,甚至於死後讓子嗣將自己送回這裏落葉歸根的。但不管如
何,他們隻要死在了村寨之中,就都有資格埋葬於此。
程煜數了一下,一共十四排,這意味著這裏一共埋葬了十四代紀氏族人。
平均二十年一代人的話,這裏差不多埋葬了二百多年間的紀氏族人,這意味著瑤族紀氏的這一支,到大約一百多年前的時候,就沒有族人繼續住在這裏了。
不知道是全都死了,徹底斷了代,還是最終遷離了此地,把這個村子留給了後來者。
這就是不會有人知道的答案了。程煜站在那些形狀和傳統墓碑完全不同的墓碑之間,簡單的計算了一下,一六一幾年過來的,紀取善當年應該還處於壯年,二三十年後才死算是比較正常的
情況。
這意味著第一排三根石柱,大約是一***零年左右立下的。
而那時,明朝也差不多亡了。
之後算是二十年一代,加上二百六十年,差不多就是一九零零年左右了。
肯定不準確,偏差也許能高達二三十年,但基本上就是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那個年代,紀氏族人在嫩司鄉再也沒有了後代。這片墓葬群,從一百多年前開始,就這麽孤零零的呆在這裏,經受風雨的洗禮,經受山風的輕撫,經受天地的衝刷,經受日月的輝映。隻是,再也沒有後人
祭拜他們,甚至再也沒有人還記得他們。
直到今天,程煜偶然的發現了這個地方,才看到了這裏埋葬的紀蠻子老先生的族人們。程煜站在那些奇異的墓碑前,替紀蠻子老先生給長眠於地下的他們鞠了三個躬,口中說道:「恰逢大雨,就當這天地間的雨水是酒,我替紀蠻子老先生敬諸位
一碗。」
說完,程煜雙手捧成碗的形狀,接了些雨水,倒進了自己的嘴裏。
再次捧成碗的形狀,程煜接了雨水之後,卻將其灑了出去,遍及那數十上百座墓碑。當然,這些墓碑之間的間隔太小了,程煜相信那些紀氏族人的屍體並沒有埋葬在這裏,這些石柱之間寬的有一兩米的距離,窄的甚至隻相隔著十幾公分,這
點空間,別說埋葬棺木屍體了,就算讓那些人死後都站著埋下去,都不可能埋的下。
這裏應該隻是個類似於宗祠的地方吧,隻是不知道這些墓碑之下,會不會有他們守護十幾代人的寶藏。
程煜站在那些墓碑之前,想著,一九零零年左右,越南是個什麽情況?程煜記得自己查過的資料裏,越南在十九世紀初,總算是有人一統全國,當時越南是清朝的屬國,因此新的越南國王請求清朝準允他們更改國號為南越,然
而嘉慶帝卻最終賜了越南這個國號,這才有了現在這個越南的名稱。
而到了十九世紀中葉,法國人開始侵略越南,直到一八八三年,越南承認法國統治整個越南,越南徹底淪為法國的殖民地。
清政府作為越南的宗主國,派兵參戰,卻根本不是法國人的對手,兩年之後,中法戰爭結束,清政府跟法國簽訂中法新約,徹底放棄對越南的宗***。
而到了一九四零年,日本又入侵越南,越南淪為法日雙重統治的殖民地。這也就是說,紀氏瑤民斷代,基本上發生在法國人獨立殖民越南的那段時期,也不知道跟法國人有沒有關係。
免費閱讀.
時將這件事放在一邊,先繼續往上走走看看。之前程煜將這裏當成山頂,其實並不準確,這裏隻是村子的頂部。當然,這裏的確有一片相對平整的地麵,但往深處走的話,很快就又會有更高的地方可以
攀爬。
既然察覺到上邊有可能是瑤民埋葬去世之人的墓地,程煜決定還是繼續往前探一探。墓地,一向都是尋寶類以及影視作品最常出現的地方,更何況如果石柱上的那句話真的像程煜解釋的那樣,那麽往上的某個地方,就應該是這支瑤族數
百年來的墓葬群。
四百年的時間,雖然不知道那支瑤族的族人何時遷離此地,但程煜估計,少說也超過二三百年吧。以山下那些那宛如梯田般的村舍錯落的數量來看,這裏最多的時候,生活著超過五十戶人,按戶均四口人,也得有二百多口人,更何況古人生養比較多,都是養兒防老,那會兒可沒有退休金可領,老了之後失去了勞動能力,就隻能靠子嗣贍養。而一個兒女想要養活年老的父母幾乎是不可能的,於是隻能多生,以分
擔贍養老人的壓力。所以,這個村子,人口達到極致的時候,甚至可能超過三四百號人。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那支瑤族最終在這裏曾經達到過那麽多的人數,那也可能是後來遷
居此處的人多了之後達到的規模。但是,無論怎樣,瑤族紀氏這一支,在這裏少則數十人,多則百餘人的年代,肯定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所以,山上如果真的有墓葬群,那麽很可能多達上
百個墳墓。再考慮到會有夫妻合葬乃至數代人合葬的事情發生,這四百年來,上邊屬於紀氏族人的墳墓,無論如何也不會低於大幾十之數。而如果在山上修建墓葬,還有一個目的是為了藏寶的話,那麽山上也有可能存在一個龐大的墓室,紀氏族人有資格寫進族譜的,都會在死後被送進那個墓室當中。未必有屍身骸骨,但至少
會有靈位。要真是如此的話,那些寶藏最有可能藏匿的地點,就是山上的墓葬了。
不管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程煜在這裏盤算肯定都是盤算不出來的,他決定上山一探究竟。於是乎程煜小心翼翼的扶著那些雜亂生長的樹木,越加小心的緩步前行。這麽大的雨,到處都是滑膩的土地以及浮草,饒是程煜足夠小心了,也依舊數度幾
乎摔倒。
好在手裏一直抓著不同的樹木枝幹,程煜才不至於摔倒在地。
摸黑走了足有數十米,程煜感覺到腳下的那本都並不是路的地麵,開始有向上延展的角度了。
他掏出了手機,打開電筒功能,照亮了腳下的路。
而就是這樣的照亮,讓程煜看到樹影幢幢的不遠處,竟然又出現了一條青石板鋪成的小路。
比起村舍區域的那條石徑台階,這裏的小徑更窄,幾乎隻能一個人行走其上,但至少,比起程煜這一路過來的全是濕滑的泥地,要好走的太多了。
撥開那些樹叢,程煜終於再度踩在了石板之上。之後就好走多了,程煜很快又向上走了足夠百餘級台階,這擱在城市的樓房裏,差不多就得六七層樓的高度了,從這裏回頭望山下望去,雖然被樹影擋住了
大多數,但依舊能勉強從樹葉的縫隙當中看到山下村舍的點點燈光。
而到了這裏,眼前又是一片不算開闊的平地,程煜看到地麵上,矗立著許許多多就像剛才那根石柱一樣的東西。
大步上前,程煜蹲下身來,用手機照亮他眼前的那根
矮短石柱。
同樣是不到十公分的橫截麵邊長,露出地麵的部分也僅有三十公分左右,但程煜借著手機的燈光,看到上邊的字跡卻略小於剛才那根石柱。
這根石柱上刻著的是:瑤紀如敏於此。
又走向另一根石柱,程煜看到上邊寫著:瑤紀軒於此。
第三根:瑤紀連海於此。
呃……
紀連海,那不是一個網紅的曆史老師麽?誰把他埋這兒了?
程煜這也是苦中作樂,他當然不會不知道千百年來,中國同名同姓的人不要太多。
第四根:瑤紀作業於此。
大哥,你記作業,我還寫作業呢。
第五根:瑤紀濤於此。
……
連續看了十多根,都是簡單的字樣,看來這些石柱都是粗短之物,並不像下邊那根石柱那麽長。
不過也對,這裏的石柱相當於是墓碑的作用,自然那不用那麽長。而下邊那根,則是分界線和指引的作用,自然是要足夠長才能記述清楚的。
徑直走到了這些奇特的墓碑的最深處,程煜蹲下來,看著最後那排石柱。
最中間的那根,上邊赫然寫著:瑤紀取善於此。
一左一右的兩根,則分別是「瑤紀取仁於此」和「瑤紀取禮於此」。
這一排,就隻有這三根石柱,看來,這就是當時那支瑤民輩分最高的三位了,也是千山萬水率領族人抵達此處開山墾地的族中領袖。程煜大致看了看,這些石柱雖然橫向都是整齊的一排,但是每一排的數量都不相同,有些多達二十多個,有些卻隻有寥寥數根。程煜暗忖,這可能就是一排
代表了一代人吧,多的,是那代人留下的多,而少的,則是那代人留下的少。
看來合葬這種事,並沒有發生在這一支瑤民身上,他們大概是因為古代女子不入家譜族譜的陳規陋習,所以這裏隻埋葬了紀氏的男人們。而這數百年來,紀氏的這些瑤民,也並不是所有人都留在這裏,他們之中有些人留在這裏繼續農耕為生,守護著他們祖先紀取善創造的這片土地,也有些人成年後離開了村寨,去往外邊的世界尋找活路,有些在外邊打拚一生之後說不定年老時又會回到這裏,甚至於死後讓子嗣將自己送回這裏落葉歸根的。但不管如
何,他們隻要死在了村寨之中,就都有資格埋葬於此。
程煜數了一下,一共十四排,這意味著這裏一共埋葬了十四代紀氏族人。
平均二十年一代人的話,這裏差不多埋葬了二百多年間的紀氏族人,這意味著瑤族紀氏的這一支,到大約一百多年前的時候,就沒有族人繼續住在這裏了。
不知道是全都死了,徹底斷了代,還是最終遷離了此地,把這個村子留給了後來者。
這就是不會有人知道的答案了。程煜站在那些形狀和傳統墓碑完全不同的墓碑之間,簡單的計算了一下,一六一幾年過來的,紀取善當年應該還處於壯年,二三十年後才死算是比較正常的
情況。
這意味著第一排三根石柱,大約是一***零年左右立下的。
而那時,明朝也差不多亡了。
之後算是二十年一代,加上二百六十年,差不多就是一九零零年左右了。
肯定不準確,偏差也許能高達二三十年,但基本上就是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那個年代,紀氏族人在嫩司鄉再也沒有了後代。這片墓葬群,從一百多年前開始,就這麽孤零零的呆在這裏,經受風雨的洗禮,經受山風的輕撫,經受天地的衝刷,經受日月的輝映。隻是,再也沒有後人
祭拜他們,甚至再也沒有人還記得他們。
直到今天,程煜偶然的發現了這個地方,才看到了這裏埋葬的紀蠻子老先生的族人們。程煜站在那些奇異的墓碑前,替紀蠻子老先生給長眠於地下的他們鞠了三個躬,口中說道:「恰逢大雨,就當這天地間的雨水是酒,我替紀蠻子老先生敬諸位
一碗。」
說完,程煜雙手捧成碗的形狀,接了些雨水,倒進了自己的嘴裏。
再次捧成碗的形狀,程煜接了雨水之後,卻將其灑了出去,遍及那數十上百座墓碑。當然,這些墓碑之間的間隔太小了,程煜相信那些紀氏族人的屍體並沒有埋葬在這裏,這些石柱之間寬的有一兩米的距離,窄的甚至隻相隔著十幾公分,這
點空間,別說埋葬棺木屍體了,就算讓那些人死後都站著埋下去,都不可能埋的下。
這裏應該隻是個類似於宗祠的地方吧,隻是不知道這些墓碑之下,會不會有他們守護十幾代人的寶藏。
程煜站在那些墓碑之前,想著,一九零零年左右,越南是個什麽情況?程煜記得自己查過的資料裏,越南在十九世紀初,總算是有人一統全國,當時越南是清朝的屬國,因此新的越南國王請求清朝準允他們更改國號為南越,然
而嘉慶帝卻最終賜了越南這個國號,這才有了現在這個越南的名稱。
而到了十九世紀中葉,法國人開始侵略越南,直到一八八三年,越南承認法國統治整個越南,越南徹底淪為法國的殖民地。
清政府作為越南的宗主國,派兵參戰,卻根本不是法國人的對手,兩年之後,中法戰爭結束,清政府跟法國簽訂中法新約,徹底放棄對越南的宗***。
而到了一九四零年,日本又入侵越南,越南淪為法日雙重統治的殖民地。這也就是說,紀氏瑤民斷代,基本上發生在法國人獨立殖民越南的那段時期,也不知道跟法國人有沒有關係。
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