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小z最近的糾結症又犯了,因為iphone7上市了,拿著手裏已經舊的像老人機的iphon5,遲遲說服不了自己拿下iphone7,在微信裏跟我一頓叨叨,自己當初為了買iphone5受的罪。
我有點不厭其煩,煩的並不是他買不起iphon7,而是明明自己主意已定,卻還要在別人那裏找尋認同點。
上大學,為了攢錢買iphone5,身兼數職,發傳單、做服務員、做推銷員,什麽苦都吃過,就為了享受喬布斯的人文關懷,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怎麽沒有傳承就就絕後了?你並不是沒錢,而是沒底氣
按理說,現在的境況比上學那會好多了,每月都有固定的收入,一個月工資就能拿下。可是怎麽現在就舍不得割肉、賣腎換一個人文關懷了?
閨蜜頗感憂傷的說道:等你畢業以後,你所遇到的問題,再也不是100、200塊錢能夠解決的了,那時候攢錢是因為我用錢的地方少,隻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就行了。而現在,盡管有了收入,但往往還是入不敷出,真要花一個月工資買個手機,我得把自己冷藏起來。
實話說,閨蜜的無奈與抱怨,不是沒錢,而是沒底氣。
幾歲的時候,丟個5塊錢,都會手足無措的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再後來,十幾歲,被小偷順走一周的零花錢,戰戰兢兢的被父母責怪,而後罵罵咧咧的又把錢往你手裏塞。現在,丟個錢包,隻要身份證在,包裏的幾百大洋就當捐款了,內心也不會多幾分焦慮。錢還是錢,人還是人。但對待錢的態度確是迥然不同。有了底氣,我們之後的境遇也不會那麽狼狽。
十幾歲的時候看自己幾歲時因為丟錢而大哭,覺得自己幼稚。
二十幾歲看自己十幾歲因為丟錢,而被父母責怪,你很委屈,錯因不在自己,但是錯果還是自己承受,覺得自己懦弱。
現在,站在原地,看看自己,你突然就沒了底氣。
沒有底氣勇敢追求喜歡的人,隻有一次次眼睜睜的看著ta和自己擦肩而過。
沒有底氣看到喜歡的衣服就把它拿下。
沒有底氣換一份更喜歡的工作,甩掉時不時在自己頭上的不斷奔騰的***。因為你不確定,下一個工作是不是還有***奔騰。索引安逸的被責罵。
沒有底氣對著身邊已經把自己傷的千瘡百孔的人說我們分手吧。因為你不確定你離開ta以後,是否還會有人接手。
這樣的境遇屢見不鮮。年紀輕輕的,怎麽突然就把生活過的老氣橫秋。
有人說,錢很俗,他相信這個世上在人力範圍之內的事情,總有錢是辦不到的。
我問他是什麽?
他啞口無言。
這段對話,細細品味,總有股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味道在裏麵。
之前在一篇采訪裏看到這樣的一幕,主持人問嘉賓,為什麽那麽在乎錢?
男嘉賓舉了一個例子。
你的仇人愛上了你的女友,你作為被第三者,要求退出。第一次,給你10萬。你拒絕。
第二次給你50萬,你依然拒絕。你相信,愛情的精神世界裏大過一切物質基礎。
第三次給你500萬。你會怎樣?
站在人性的角度上,這個橋段太過於惡俗,結果太過於現實,評判沒有意義。隻有一點值得深思,隨著錢數往上漲,總有一個數字會讓你滿意。因為你沒有底氣抗拒足以巨大的誘惑。
其實,他買走的不是你們的愛情,而是你對於未來生活的所有權。
人心不足,有了100想1000,有了1000想10000。緊緊攥著手裏僅有的資源,死不放手。攥的越緊,流失的越快。你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了“想”上麵,並未放到“做”上麵。
所謂的底氣不是那一串串冰冷的數字,而是麵對用錢解決事情的時候,那一股子倔勁。那股子倔勁不是衝動,而是更加理性的看待僅有資源的合理配置。
有錢掙了,你怕花錢,因為你知道你一個月掙幾千塊錢是極其有限的,所以為了長遠之計,你一遍遍的狂刷淘寶,仔細比對,通過銷量、評價、信用、款式、價格,最終選定一個物美價廉,款式新穎,牛掰有範的寶貝,到頭來,無論是衣服還是日用品,他的壽命總活不過一個季度。於是你又周而複始的重複上述動作。你以為的省錢,卻是建立在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以及過多的金錢的基礎上,換來的卻是一件件殘次品,以及破敗不堪的鍋碗瓢盆。實際上,這樣的花費,不僅不是在省錢,而是浪費錢。你所謂的省,隻是因為你沒底氣把花在三件衣服上的錢用在一件衣服上。
錢花的一樣,理性對待錢的心態卻大不一樣。有底氣的生活,才能在廢墟之上開滿鮮花。
老一輩人吃過苦,挨過餓,受過窮。知道唯有不斷攥緊手裏的東西,才能在計劃經濟的年代下,將更多的資源攬入懷中,有底氣讓自己和下一代在亂世中幸免於難。所以能將就就將就,能省則省。所以那個年代,物美價廉的東西的確存在。40年後的今天,依舊是亂世,隻不過是經濟的亂世,任何一個小行業都有無數人在爭奪吞並,將僅有的資源利益最大化。物美價廉搶占來的市場,要想立足,必須以犧牲產品質量為代價。用更多的廉價,有害的替代品做到物美價廉。而我們的手裏的資源,在不知不覺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快速的衰減。他不再是永恒不變得價值。
我們能掌握的資源都是流動的,它不是一潭死水,隻進不出。在自己能了範疇之內,量力而行的合理配置,就像是在一汪死水中間扔出的那塊石頭一樣,層層波動的漣漪源遠流長。拍打岸邊,不斷試探你承載的底線,而後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的加固,充實,以求扔進更大的“石頭”試探自己更高的底線。
王健林的一個億是個小目標,那是基於他千億身價而言。他的底氣就是他的身價。而像我等身價為零的芸芸眾生來說,我們的底氣,就是我們如何在自己經濟承受範圍內,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將自己的生活過得精致而又舒心,在我們有能力過好自己生活的時候,沒底氣的將就廉價葡萄酒,造就不了精致輕奢的紅酒生活。在我們還能夠吃上飯的年代,就不要憶苦思甜的想著啃樹皮的日子。積極樂觀並有底氣的奔著雞腿而去。未來還會有更好的美味等著我們去嚐試。
我有點不厭其煩,煩的並不是他買不起iphon7,而是明明自己主意已定,卻還要在別人那裏找尋認同點。
上大學,為了攢錢買iphone5,身兼數職,發傳單、做服務員、做推銷員,什麽苦都吃過,就為了享受喬布斯的人文關懷,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怎麽沒有傳承就就絕後了?你並不是沒錢,而是沒底氣
按理說,現在的境況比上學那會好多了,每月都有固定的收入,一個月工資就能拿下。可是怎麽現在就舍不得割肉、賣腎換一個人文關懷了?
閨蜜頗感憂傷的說道:等你畢業以後,你所遇到的問題,再也不是100、200塊錢能夠解決的了,那時候攢錢是因為我用錢的地方少,隻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就行了。而現在,盡管有了收入,但往往還是入不敷出,真要花一個月工資買個手機,我得把自己冷藏起來。
實話說,閨蜜的無奈與抱怨,不是沒錢,而是沒底氣。
幾歲的時候,丟個5塊錢,都會手足無措的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再後來,十幾歲,被小偷順走一周的零花錢,戰戰兢兢的被父母責怪,而後罵罵咧咧的又把錢往你手裏塞。現在,丟個錢包,隻要身份證在,包裏的幾百大洋就當捐款了,內心也不會多幾分焦慮。錢還是錢,人還是人。但對待錢的態度確是迥然不同。有了底氣,我們之後的境遇也不會那麽狼狽。
十幾歲的時候看自己幾歲時因為丟錢而大哭,覺得自己幼稚。
二十幾歲看自己十幾歲因為丟錢,而被父母責怪,你很委屈,錯因不在自己,但是錯果還是自己承受,覺得自己懦弱。
現在,站在原地,看看自己,你突然就沒了底氣。
沒有底氣勇敢追求喜歡的人,隻有一次次眼睜睜的看著ta和自己擦肩而過。
沒有底氣看到喜歡的衣服就把它拿下。
沒有底氣換一份更喜歡的工作,甩掉時不時在自己頭上的不斷奔騰的***。因為你不確定,下一個工作是不是還有***奔騰。索引安逸的被責罵。
沒有底氣對著身邊已經把自己傷的千瘡百孔的人說我們分手吧。因為你不確定你離開ta以後,是否還會有人接手。
這樣的境遇屢見不鮮。年紀輕輕的,怎麽突然就把生活過的老氣橫秋。
有人說,錢很俗,他相信這個世上在人力範圍之內的事情,總有錢是辦不到的。
我問他是什麽?
他啞口無言。
這段對話,細細品味,總有股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味道在裏麵。
之前在一篇采訪裏看到這樣的一幕,主持人問嘉賓,為什麽那麽在乎錢?
男嘉賓舉了一個例子。
你的仇人愛上了你的女友,你作為被第三者,要求退出。第一次,給你10萬。你拒絕。
第二次給你50萬,你依然拒絕。你相信,愛情的精神世界裏大過一切物質基礎。
第三次給你500萬。你會怎樣?
站在人性的角度上,這個橋段太過於惡俗,結果太過於現實,評判沒有意義。隻有一點值得深思,隨著錢數往上漲,總有一個數字會讓你滿意。因為你沒有底氣抗拒足以巨大的誘惑。
其實,他買走的不是你們的愛情,而是你對於未來生活的所有權。
人心不足,有了100想1000,有了1000想10000。緊緊攥著手裏僅有的資源,死不放手。攥的越緊,流失的越快。你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了“想”上麵,並未放到“做”上麵。
所謂的底氣不是那一串串冰冷的數字,而是麵對用錢解決事情的時候,那一股子倔勁。那股子倔勁不是衝動,而是更加理性的看待僅有資源的合理配置。
有錢掙了,你怕花錢,因為你知道你一個月掙幾千塊錢是極其有限的,所以為了長遠之計,你一遍遍的狂刷淘寶,仔細比對,通過銷量、評價、信用、款式、價格,最終選定一個物美價廉,款式新穎,牛掰有範的寶貝,到頭來,無論是衣服還是日用品,他的壽命總活不過一個季度。於是你又周而複始的重複上述動作。你以為的省錢,卻是建立在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以及過多的金錢的基礎上,換來的卻是一件件殘次品,以及破敗不堪的鍋碗瓢盆。實際上,這樣的花費,不僅不是在省錢,而是浪費錢。你所謂的省,隻是因為你沒底氣把花在三件衣服上的錢用在一件衣服上。
錢花的一樣,理性對待錢的心態卻大不一樣。有底氣的生活,才能在廢墟之上開滿鮮花。
老一輩人吃過苦,挨過餓,受過窮。知道唯有不斷攥緊手裏的東西,才能在計劃經濟的年代下,將更多的資源攬入懷中,有底氣讓自己和下一代在亂世中幸免於難。所以能將就就將就,能省則省。所以那個年代,物美價廉的東西的確存在。40年後的今天,依舊是亂世,隻不過是經濟的亂世,任何一個小行業都有無數人在爭奪吞並,將僅有的資源利益最大化。物美價廉搶占來的市場,要想立足,必須以犧牲產品質量為代價。用更多的廉價,有害的替代品做到物美價廉。而我們的手裏的資源,在不知不覺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快速的衰減。他不再是永恒不變得價值。
我們能掌握的資源都是流動的,它不是一潭死水,隻進不出。在自己能了範疇之內,量力而行的合理配置,就像是在一汪死水中間扔出的那塊石頭一樣,層層波動的漣漪源遠流長。拍打岸邊,不斷試探你承載的底線,而後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的加固,充實,以求扔進更大的“石頭”試探自己更高的底線。
王健林的一個億是個小目標,那是基於他千億身價而言。他的底氣就是他的身價。而像我等身價為零的芸芸眾生來說,我們的底氣,就是我們如何在自己經濟承受範圍內,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將自己的生活過得精致而又舒心,在我們有能力過好自己生活的時候,沒底氣的將就廉價葡萄酒,造就不了精致輕奢的紅酒生活。在我們還能夠吃上飯的年代,就不要憶苦思甜的想著啃樹皮的日子。積極樂觀並有底氣的奔著雞腿而去。未來還會有更好的美味等著我們去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