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那潞州地處石州東南方向,從他們離石縣這裏過去,要先穿過呂梁山脈,到達汾州,然後再一路往東南方向而去,再穿過一整個汾州,便能到達潞州地界。


    這一行人乃是來自潞州鼓腰嶺,正是那潞州的西北角,按直線距離來說,那地方距離離石縣並不算十分遙遠,隻是那鼓腰嶺原本也是地處深山,從他們那裏前來離石縣,要先過太嶽山,再過呂梁山,此間路途艱辛,自不必說。


    這一路風塵仆仆,好容易來到了離石縣,在城門口又被官兵攔下,雖然最後還是順利進了城,但有些人依舊難免心中忐忑。


    早些時候,他們村的樊氏兄弟出來與人做腳夫,商隊停留在離石縣西坡村那幾日,剛好趕上羅三郎教人做草紙,他們學得了手藝,回去以後便也造起紙來。


    造的卻不是草紙,而是以麻杆代替秸稈,造出了一批麻紙,又抹上桐油,賣與城中商賈,很是掙得了一些錢財。


    村中人人豔羨,那兄弟二人卻並不滿足,還說石州的離石定胡一帶商賈眾多,天南海北的人都有,若是他們知道鼓腰嶺有價廉物美的油紙,將來肯定也會有人到他們那裏去買貨。


    他們將那造麻紙的手藝教與村人,讓村人跟他們一起來離石縣賣油紙。村人因為很想學這一門手藝,於是紛紛應下,隻是待到出門之後,這一路行來,便覺處處艱辛,又怕遭遇歹人,每日裏吃苦受累,擔驚受怕。


    “大郎,如今已是到了離石縣,你說咱這些油紙,要怎麽個賣法?”進城以後,馬上有人向那樊大郎討主意。


    “便先在這邊賣賣看吧。”樊大郎見城門口旁邊的牆根下蹲著幾個賣石竹子的,便率先將自家驢車趕了過去。


    其實這個油紙究竟要怎麽賣,他心裏頭也沒個章程,當初憑著一腔熱情,也想學離石縣這般,將商賈們引到他們鼓腰嶺。


    可是這一路上村人們不斷發出的質疑,讓他的心裏也變得越來越不確定起來,想著是不是自己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僅憑這一樣油紙,真的能讓那些商賈不遠千裏跑到他們鼓腰嶺去買貨嗎,這一路的艱辛,到頭來莫不是要白辛苦一場……


    年輕人抬起袖子擦了擦脖頸上的汗水,熱汗中混著泥土,在他的衣袖上留下一片烏黑的汗漬,讓他原本不幹淨的衣裳顯得更髒。


    在這炎炎烈日之下,他的心裏驀然生出幾分後悔,如果當初不整這些事,如果不把造紙的技術教給村子裏的其他人,每日隻管自家關起門來造紙賣紙,日子必定會過得安穩而富足。


    “阿兄,你可是熱著了?”旁邊一個麵容敦厚的少年郎出聲問他。


    “無事,我有些累了,歇歇便好。”樊大郎麵上笑著,心裏卻止不住地想,若是不能將市場打開,將來他們一個村子的人造出那樣多的麻紙,如何還能賣得了好價錢。


    “你們這油紙怎麽賣?”最近離石縣中常常會有一些外來的商隊,運來各種各樣的貨物,於是很多人都盯著城門口這邊,這會兒見他們這行人進了城,附近酒肆中三三兩兩過來幾個人。


    “兩文錢一張。”樊二郎見有生意上門,連忙從自家驢車上拿了一張油紙打開來給對方看。


    他們這次帶來的這種油紙都是很大的一張,薄厚適中的紙張上,兩麵刷上桐油,那紙張吃夠了油,顯得十分透亮,糊在窗戶上,又結實又亮堂。


    像這樣的窗戶紙,從前也是比較貴的,糊一個窗子,往往要好幾文錢,非是小富之家,也不能舍得花這個錢。這回他們運來的這些油紙,每一張都夠糊一個窗子的,一張隻要兩文錢,稍稍殷實一些的人家,應也能拿得出這個錢,再說他們也聽聞離石縣的百姓都頗為富庶。


    “若是多買,可有便宜?”圍上來的那幾個人,一聽這個價錢,眼睛都有些放光了,但這些人畢竟不是尋常過日子的人,而是商賈,心中一喜,麵上都掩住了。


    “我等乃是從潞州鼓腰嶺而來,路途遙遠,運輸不易,兩文錢一張已經是最少了,諸位若能親去鼓腰嶺買貨,價錢自然要便宜許多。”樊大郎對那幾人拱手道。


    “鼓腰嶺?在哪兒?”有一個不太熟悉河東道的外地商賈問旁邊幾人道。他雖是個外來的,但這幾日在這城中的酒樓茶肆也結識了不少人。


    “那鼓腰嶺啊,從這裏過去,你得先過呂梁山,再過汾州,再過太嶽山。”一個中年商賈笑眯眯說道。


    “莫說那些沒用的,那鼓腰嶺忒遠,這油紙,你給我來一百張,便按兩文錢一張算。”一個滿臉虯髯的壯漢高聲說道。


    “你買那麽多?”一旁有人問。


    “既然趕上了,那多買點,親戚朋友分一分,也沒多少。”那漢子說著,從腰上解下一串銅錢。


    “我要十張。”


    “我買兩張好。”


    “我買五十張。”


    “……”


    這邊這買賣一做開,那邊一些城裏的百姓很快也得到了消息。


    城中百姓出手沒有那麽闊綽,一般也買個一兩張,然後還要問一問人家收不收糧食布帛之類的,得知對方隻收銅錢之後,有些人便打起了退堂鼓,畢竟那窗戶紙不當吃不當穿的,算不買也不怎麽影響生活。


    這個時代的銅錢很值錢,每一枚銅錢都是實打實的一錢重的青銅,百姓將銅錢囤在家中,並不擔心它會貶值,甚至還有升值的可能,聽聞還有人私自將銅錢熔了製成銅器的。


    這導致了市麵上錢幣流通不足的情況,布帛和糧食作為貨幣也比較常見。


    這些潞州人之所以敢說他們隻收銅錢,那也是因為人家的油紙根本不愁賣,若不是那樊氏兄弟二人堅持,他們這些油紙在之前的一路上早都賣完了,根本到不了離石縣。


    兩日後,這些鼓腰嶺人帶來的油紙全部賣完,人人都掙得了許多銅錢,之前那一路的艱辛,也被掙錢的喜悅衝淡了許多。


    那樊氏兄弟背著一簍子油紙,前去拜訪羅三郎。


    兄弟二人天未亮的時候便出發了,一直行到了日上三竿,才到了西坡村的地界上。


    還未到村口,在羅家羊圈邊上,便遇到了羅三郎,隻見他這時候正與幾個弟子一起,剖了竹條,正坐在路邊的樹蔭下做著什麽物什,那物什的形狀模樣,卻是他們從未見過的。


    “你們這是在作甚?”樊大郎樊二郎兩人湊近過去,好奇道。


    “便是要用這油紙來做一個輕便些的簦笠。”羅用抬頭看了這兄弟二人一眼,笑著說道。


    簦笠一物,與鬥笠相似,隻鬥笠是戴在頭上的,簦笠是有柄的,類似於後世的雨傘,一般農戶人家用簦笠少,主要還是以鬥笠蓑衣為主。


    “為何竹條如此稀疏?”


    鬥笠和簦笠的做法,都是用細密的竹條編出裏外兩層,再在中間那一層填上竹葉等物,竹條的部分一般都會編得比較細密結實,哪像羅用手裏頭那個樣子,隻有幾個竹條稀稀落落地支楞著,怎麽看怎麽不結實。


    “待我做完了,你便知曉。”羅用笑了笑,停下手中的動作,抬頭看向那樊氏兄弟二人:“你二人今日可是給我送麻紙來了?”


    “正是。”樊大郎說著,放下背上的簍子,從那裏麵拿出一大摞桐油紙,將那一摞桐油紙打開,裏麵還包著一小摞沒刷過桐油的麻紙:“我二人學得了製草紙的手藝以後,回到家鄉,經過幾番嚐試,最終做出來這種麻紙。”


    “竟還帶了沒刷過桐油的麻紙,正好。”羅用這時候剛好也將一個傘骨做好了,眼下又有現成的紙張,於是便讓他的一個弟子騎上燕兒飛,跑到許家客舍去取了些從前蓋房子的時候用剩下的桐油,用刷子蘸了些桐油,將幾張麻紙拚拚湊湊,貼成了一個傘麵。


    別看隻是一把簡簡單單的雨傘,從聽說樊氏兄弟來他們離石縣賣油紙開始,羅用與他的這些弟子摸索了快有兩天時間,作廢了好幾把,直到今日上午,才終於有了眉目。


    這還是羅用的空間裏有幾把現成的雨傘的情況下,若是從無到有,還不知道要經過多少年的摸索。在羅用的記憶中,整個唐朝好像都是不怎麽用傘的,雨傘這個東西,是在宋朝的時候才開始普遍起來,當然這也許跟造紙技術的普及也有關係。


    羅用這時候手裏拿著的,應該是這個時代第一把可以開合的雨傘了,為了那看似簡單的幾個小零件,一群大老爺們沒少費工夫,好在這些人動手能力都很強,做過不少車鏈子削皮刀那些東西,也算是比較有基礎了。


    <a href="http://m.loubiqu.net" id="wzsy">loubiqu.net</a>


    為了給雨傘定型,在竹枝與竹枝之間,他們還很仔細地纏上了一些細細的麻線,這也是一項技術活。


    樊氏兄弟沒有想到隻是來給羅用送了一簍子油紙,竟能旁觀到這個時代第一把油紙傘的製作過程。


    後來羅用問他們麻紙的製作過程,這兩個兄弟也毫無保留,哇啦哇啦全說了。


    他倆太興奮了,他們家鄉又有竹子又有桐油,還有麻紙,自己在家能做出油紙傘來了。


    這東西想來應該會比麻紙更有吸引力,算是在鼓腰嶺當地不好賣,也可以運到汾州等地去賣。也不需到州郡陽城,隻要到平遙好,汾州的平遙縣距離他們鼓腰嶺並不十分遠,那些來往於太原府和長安城之間的商賈旅客,應該會對這個東西感興趣才對。


    樊氏兄弟學得了那製傘的手藝,高高興興回家去了。


    羅用這邊,則是為了這油紙傘的宣傳推廣一事費起了腦筋,不管在哪一個時代,宣傳一事都是十分重要的,沒見羅用先前做過的牙刷等物,因為沒有宣傳,到現在也沒幾個人問津,而經過特意宣傳的牡丹坐墊,則早已風靡長安城了。


    等來等去,終於被他等到了一個下雨天。


    這一天羅用難得有耐心地跑去教杜構畫了半天素描,其實也是一些現學現賣的東西,等到了許家客舍的油渣包子出籠的時間,羅用便說自己肚子餓了,叫他去買幾個包子來吃。


    杜構近來住在這西坡村,也是沒少吃許家客舍的豆渣包子,這會兒羅用既然這麽說了,他想著幹脆多買幾個回來做晚飯好了,臨出門的時候,羅用讓他拿自己那把油紙傘去用,杜構沒多想,撐著雨傘出門了。


    別說,這油紙傘還真挺好用,拿在手裏十分輕便,不用的時候輕輕一合,也不占地方。


    傘麵上的麻紙在刷過桐油之後,透著淡淡的琥珀色,雖然沒有什麽裝飾,看起來卻也別有一番風味。


    夏季的午後,山風山雨之間,一個青衣男子撐著一把油紙傘,在綠意盎然的鄉間小路上緩緩走著,一路行到許家客舍,合起雨傘,輕輕抖了抖上麵的雨水。


    廳堂裏麵那些人紛紛向他看了過來,杜構對那些人笑了笑,找許家兄弟買包子去了。


    然後……


    “羅三郎,你家那種油紙傘還有沒有了?跟那杜家郎君那把一樣的。”


    “其實還可以畫一些花鳥圖案上去。”


    “不不不,不用畫什麽圖案,我要跟他那把一樣的,一模一樣的。”


    “那好吧,一把油紙傘二十文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北雜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報紙糊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報紙糊牆並收藏南北雜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