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嬤嬤等人進來,就發現平萱一直在思索,李嬤嬤認為平萱也確實應該好好的考慮考慮將來的事情了。畢竟從聽到三爺去世的消息開始,太太就跟換了一個人似的,以前有的平靜安詳似乎都消失了,李嬤嬤知道他們夫妻恩愛,但是日子還是要過下去的。


    看來經過沉睡以後再蘇醒的太太,終於是想開了。願意去思考將來的發展了,李嬤嬤感到很高興,也就不打擾平萱的思路了。


    平萱哪裏是在思考什麽將來的發展,她現在就是在腦海裏過原主的經曆。


    寧安遠去世以後,雖然已經分了家了,但是一個家庭的頂梁柱不在了,肯定是要受到影響的。


    更何況平萱雖然有兩個兒子,但是寡婦幼子正是別人好下手的對象啊!


    寧安遠分到的財產還不錯,一座三進的宅子,二十頃良田,還有兩間鋪子,收益還好,當然庶子能有這樣的分家結果,和老太太有很大的關係。


    當然平萱還是受到了老太太方麵的觀照,但是族中有想法的人很多,其中寧安遠的二哥寧安成就是一個,他煽動了一些族老來和老太太打擂台,說是平萱他們孤兒寡婦的,這些是三弟的財產不假,但是可以族裏統一管理,等三弟的兩個兒子長大以後再返還。


    老太太和寧安和是站在平萱的這一邊的,奈何他們是二房,而且老太爺已經不再了,說話並不是很硬氣,大老爺在朝中做官,也就是掛了一個族長的名字,什麽由族裏統一保管,主要是寧安成看重了分給寧安遠的一間綢緞莊,收益每年有五千兩,很是豐厚,當然他能說動的人也不多,但是有不同的意見這就讓平萱非常麻煩。


    平萱本來想把鋪子交給族裏就行了,反正她的嫁妝也夠用了。但是李嬤嬤勸住了她,說如果一步退讓,或許將來就會被人步步緊逼的,雖然寧家一般不會打嫁妝的主意,但是完全的退讓是不可取的。


    更何況那本來就是平萱他們的財產,平萱應該要保住文淵和文輝的所得,真正讓平萱聽進去的是李嬤嬤說的這一句,那是三爺留下的,太太如果退讓了,將來真的能對三爺交代嗎?


    但是如何抗爭,當然老太太和寧安和是肯定能起到大作用的,但是如果說開始的時候隻是寧安成有想法,到後來就是寧家其他的人起了心思,也是用寧安成提出的方法,這樣不論怎麽說,都可以增加他們的收入,何樂而不為呢。


    族老中被勸說動了的又增加了不少,就在雙方的意見成對峙的時候,兩道出乎意料的聖旨傳了過來,直接就將這場風波平息了。


    一道聖旨是嘉獎平萱的,直接給了平萱貞節牌坊,是皇帝親自表彰的節婦。


    如果說這道旨意已經讓所有的人都打消了年頭的話,那麽後麵的一道聖旨,他們已經是驚訝了。


    另外一道聖旨說的是寧安遠忠貞不二,立功卓著等等,追封其為三等子爵,其長子賜給舉人的功名。


    要知道本朝實行的是爵位降襲,有了這道聖旨,也就是說明平萱的兒子文淵已經是三等男了,雖然是爵位的最後一等,但是也是三品了。


    而寧家中現在唯一有爵位的就是這個才八歲的孩子了。


    平萱不僅僅是節婦,而且有了誥命,本朝規定嫡妻的誥命最高是一品,公爵夫人是正一品,侯爵的是從一品,不管是幾等的公爵,所以平萱是三等子爵寧安遠的嫡妻元配就是從二品的夫人,已經是寧家裏麵誥命最高的了。


    就是老太太也隻是四品而已,所以寧家所有的人一聽到這樣的旨意的時候,當然沒有了任何的想法。


    同時隨聖旨前來的還有定王府上的大管家,定王是當今皇上的同母弟弟,兩人相差了十幾歲,定王成年時候為了救當時還是太子的皇帝,中了毒,所以皇上對定王爺器重異常,封號給了定字就可以看得出來。


    定王爺因為早年中毒,雖然解了但是一直沒有子嗣,直到年過三巡才得了一個兒子,是王爺和王妃的命根子。


    這次寧安遠就是為了救世子才死於非命的,管家前來就是奉了王爺的命令來好好安頓平萱一家的。


    這樣所有的人基本都死心了,所以這個時候的平萱一家還成了族裏的驕傲了。


    管家告訴平萱,皇上已經恩賜了宅子,田產都在京城,希望平萱他們能前往。


    平萱因為懷有身孕,加上要處於孝期就推掉了。


    本來可以說這樣已經沒有風波了,但是平萱生產以後的昏睡又讓人起了心思,但是這次不是對財產了,更多的打文淵的主意。


    父親早死,母親還不知道情況,雖然有爵位在身,但是年齡還是太小,起心思很正常,但是平萱的清醒又讓這剛剛起來的風又沉了下去。


    經過一番回憶,平萱已經知道了李嬤嬤說的定王府的依靠指的是什麽,原來不是自己有什麽身份,還是因為那個已經去世了的丈夫啊!


    在平萱的記憶中,寧安遠是一個非常愛看書的人,基本上是手不釋卷,而且對農田作物非常有愛好,他們分家所得的二十頃地其中的三分之一都被他用來種植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了。


    所以田產的收益很差,而且為了彌補佃農的一些損失,也是為了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寧安遠還要拿出固定的銀子來付給他們。


    如果不是綢緞莊的收益還有平萱的嫁妝不錯的話,就寧安遠的生活態度,估計很快家財就會耗盡的。


    當然這個中間平萱的功勞一般,更多的是李嬤嬤的主意,李嬤嬤是平萱娘的貼身丫頭,在其母去了以後,一直照顧平萱,平萱出嫁以後,李嬤嬤和其丈夫還有兒子也作為陪房隨平萱出嫁。


    可以說原來的平萱雖然被繼母不待見,但是他的生父還是會不定期的過問平萱的近況,再加上李嬤嬤等人的注意,所以平萱並沒有受到什麽苦。


    在現在的平萱看來,原主就是依靠別人太多了,所以一旦終身的依靠寧安遠不在了,當然會受不了,加上懷孕期間思考太多,生產難產所以才會離開人世的。


    再說寧安遠,別人認為就是一個愛讀書愛種田的讀書人,很有才氣。


    平萱認為寧安遠有才是不假,但是更多的是像個書呆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基本上就是對寧家三爺的描寫了。


    好在還有一個種田方麵的愛好,不然什麽都不知道的寧家三爺,平萱就不知道怎麽評價了。


    但是平萱還是認為寧安遠呆的可以,他一個新晉進士怎麽就會去勇救世子,世子是什麽人,用的著他來救嗎?


    不知道好好的保護自己的生命,偏偏要去逞能,結果倒好,他的一個奮發沒有什麽,送掉了他本人的性命也不要緊,要緊的是原主也隨之而去了,結果她就莫名其妙的來了。


    也就是說寧安遠要是稍微機靈一點,現在就沒有平萱什麽事情了。


    對於認為總算是找到罪魁禍首的平萱來講,她能認為寧安遠好嗎?


    現在平萱細細思考以後,發現她的利處還是挺多的,兒女都有了,也沒有什麽太多的牽掛,現在是孝期不假,但是從長遠的角度去考慮的話,平萱認為將來還是到京城發展比較好。


    寧家良莠不齊,很多方麵並不是很適合孩子的成長,她現在已經是節婦了,但是她可沒有打算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


    人情往來,隻有往來了才有人情可言,寧安遠是救了世子不假,但是要是總靠那麽一點情分的話,並不是一件好事。


    隻有將這份人情變成了她本人的人情,才會有利,寧安遠已經不在了,這樣的人情又能保證多久,更何況人家是王爺。


    當然就算是不能將此變成平萱本人的人脈,也沒有什麽,京城還是挺開放的,平萱會有這樣的印象,來源於寧安遠最後一次回來時候對京城的描述,很多婦女都能上街,這已經不錯了。


    而且京城裏麵的宅子是皇上賞賜的,這可是她的那個丈夫為他的這一脈子孫掙下的祖宅,她前去打理別人也挑不出半分的毛病來。


    再加上文淵已經是舉人了,那將來隻需要考進士就行了,早點進京也沒有什麽壞事。


    所以平萱根據自己的記憶,想好了後麵的發展,認為山東寧家那是一種依靠不假,但是進京了才能有更好的發展,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平萱想要脫離原主的生活環境,也許將來還是要回來,但是平萱本人還是希望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來。


    所以平萱決定,出孝以後,就上京城。


    當然那是以後的事情,現在的當前任務還是調養好身體以後,完成守孝的大任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節婦的悠閑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樂山樂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樂山樂水並收藏節婦的悠閑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