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對平萱的轉變感到奇怪也是正常的,平萱是什麽性子老太太知道的一清二楚。
平萱從嫁給寧安遠開始,就在老太太的照顧下,平萱沒有什麽心計,對於錢財也不看重,寧安遠又有些書生意氣,平萱的日子過得很平靜。
但是最近一段時間平萱的舉動明顯有了很大的變化,老太太也在琢磨。看來為女子弱,為母則強啊!尤其是在沒有依靠之後,平萱不得不為了孩子堅決的站了起來,也是難為她了。
老太太歎了一口氣,不過現在看起來,這孩子還是有福的,有了聖旨傍身,定王府的看重,至少文淵的前途無憂了。
安和也快要出孝了,當初安遠在孝期裏麵科舉那是老爺的遺命,中了進士回家以後,是奉禮部詔令再去京城的,禮部的詔令不能不去,安遠本來是去表示等孝期過後在做官的,結果這一去就沒有在回來。
從景朝開始,守孝兒女齋戒的時間都是九個月了,過了這段時間,很多就沒有限製了,當時有一種說法是九為數之極,但是九年肯定就太長了,九天肯定太短,所以九個月是比較合適的時間。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景朝一任皇帝去世的時候,獨子一直沒有兒子,如果也是三年孝期,有沒有傳人都不知道,所以當時就有了這個做法,結果就此流傳了下來。
孝期還是三年,實際是二十七個月,但是夫妻同房之類的九個月以後就沒有了限製。畢竟限製的時間太久了也不好,所以本朝這方麵也是按照前朝的風俗走了。
寧安和今年已經三十八了,他沒有考中進士,三次下場都無功而返,從舉人開始做官,守孝前是正六品的蘇州通判了。
一個舉人能很快升到這個位子,寧家當然出了不少力,孝期過後是要到京城的,本來通過族長一家已經安排到了江寧知州,如果能拖到定王那裏,是不是更好呢。
老太太想著,但是很快又打消了念頭,還有一個多月就要出孝了,時間太緊了。這麽短的時間要和定王府拉好關係,難度不小。
安和現在也不錯了,升上去就是從五品了,來日方長,還是有機會的。
臘月到正月裏麵,平萱是過了前世今生年味最足的一個新年了。
平萱也很大方,給所有的人都多發了一個月的月銀,同時還每人增添了一件新衣。
平萱知道,在這個年代名聲的重要性,隻要她一直是寧家樹立的一塊牌子,寧家就沒有人會再打她的主意,相反還會來幫忙。
本來依照平萱現在已經獲得的,寧家也會主動維護的。但是名聲更好一點,也不是壞處,說不定還會對文淵之類的產生影響。
既然是節婦,就要做出表率來。
平萱在過年前,給寧家的鰥寡老人還有一些家境相對貧寒的族人,每家兩匹布,三十斤米糧,還有一些過年的必需品。
寧家已經有百年的時間了,族裏不是家家都好的,當然有一些過得不好的人,皇帝還有窮親戚呢。所以平萱的做法倒是迎來了很多的讚譽聲。
本來平萱還打算再做一些事情的,但是覺得不宜一次過多,有的時候過猶不及,現在也不是最好的時機。
過年前兩天,老太太的女兒寧安瑤回到了寧家,她不僅僅是回娘家,也是為了自己父親過世三年而來。
不管怎麽樣,老太太可是很高興,寧安瑤隻比寧安遠大一歲,關係一直很好,膝下跟老太太一樣隻有一子一女。
寧安瑤在祭拜過父親以後,專門來看看平萱。
平萱知道這個大姑姐和寧安遠關係不錯,但是平萱嫁過來的時候,寧安瑤早已經出嫁了。所以兩人也就是見過一次,談不上有多深的交情。
“弟弟剛剛高中就出了這樣的事情,真是天妒英才了。”寧安瑤邊上香,邊掉著眼淚說道。
“當時我聽說了這個消息,真是不敢相信,本來早想過來,但是我那兒子剛好出花,所以就耽誤了。”
平萱知道寧安瑤也不是很容易,她嫁的是江蘇的大戶人家的嫡次子,當時平萱的公公還在鹽業的位子上,兩家聯合,門當戶對,而且當然也有不少的其他往來。
寧安瑤別的都很舒心,自己相公在外為官,也不用在婆婆麵前立規矩,日子過得不錯,就隻有一點,連生了兩個兒子都沒有站住,好不容易在生了一個女兒之後終於又得了一個兒子,這才算是有了在婆家說話的底氣了。
這些平萱也都知道一些。
“姐姐說的哪裏話,孩子的身體要緊,如果為了我們爺讓外甥有了什麽不好,那才是罪過呢,外甥好嗎,這一年來我也是什麽都沒有精神,所以知道的不多,姐姐別怪罪。”
寧安瑤回家以後,已經知道了這一年來平萱的所有事情,當然不會介意了。
“弟弟雖然去了,但是你也要多保重,我知道這一年來你聽到這樣的說法已經不少了,但是還是要說。你我都是母親,所以為了孩子也要保重,還算好,你也有所依靠,文淵不錯吧,小小的年紀已經是舉人了。”
“姐姐的話有理,文淵還好,這一年來他也懂事了不少,至於功名,那是皇上賞賜的,他現在自己的本事還不到呢。”
平萱能看的出來,寧安瑤同樣的話語,卻是真正的發自內心。
“文淵還小呢,這個舉人的分量可是要比考上的還要重,不過還是要抓緊,聽說定王爺派了先生過來,文淵將來一定會金榜題名的。”
“我也知道姐姐說的,但是我更希望文淵平平安安的過一輩子,隻要能好好的,就是沒有進士的功名也沒有什麽關係。”
寧安瑤看著平萱,知道她害怕文淵走上他父親的老路,兒行千裏母擔憂,古來有之。
這樣的說法,寧安瑤還不好勸說什麽。
平萱也是有感而發,這是原主的真心希望,平萱也就是將這個表達了出來。
在這方麵,她是受到了原主的影響,母親擔心孩子,那是在正常不過的了。
兩人又說了說其他的事情。
寧安瑤就回到寧府去了。
正月過了一半,文淵正式在陳先生名下讀書了,原來的程夫子,他在跟陳先生一番談話之後,自動表示請辭了。
這個時候,平萱就知道這個陳先生不簡單了。
本來就清楚定王府派來的一定不差,但是自己還是低估了。
在文淵跟程夫子讀書的這兩個月裏,平萱根據文淵的進步等還有她側麵打聽到的,基本可以肯定,程夫子教學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但是就一席話,然後程夫子本人就退位讓賢了,看來文淵也是有福了。
果然陳先生了解了文淵的進程以後,開始很有針對性的教育了,不僅僅是經史,還有琴藝和棋藝等等,甚至天南海北的所見所謂都說給文淵來聽。
當然文輝的學習之路也是陳先生安排了。
平萱看了幾天,認為基本上自己不用怎麽操心了。
這樣也是一件好事,畢竟現代的東西不一定適合古代,文淵是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所以他接受的是這個時代的精英教育就很好了。
平萱知道的可以慢慢引導,但是還不能直接說教,不然平萱是怎麽知道的,這別人要是問起,她怎麽回答。
無論如何,保重自身這是最重要的。
正月過後,年算是徹底的過完了,實際上十五以後就算是完事了,但是平萱的感覺是到了正月完全結束,她才感覺過年的氣氛才徹底消失了。
二月裏,寧府的大事就是去世的老太爺的三年,老太太決定要大辦佛事。
當然這些都是要銀子的,韓氏倒不是吝嗇,隻是這應該是兒女都出的一份子,不然會認為是不孝的。
韓氏把幾個妯娌都叫了去,就是商量這件事。
“二弟妹,三弟妹,你們也知道這是公公的大事,娘的意思是還是要布施的,這銀子的事情嘛,你們看呢。”
平萱是最小的,趙氏雖然有些算計,但是也知道這件事上不能計較。
“大嫂,這是大事,你算算要多少,咱們分擔就是了。”
“二嫂說的是,爹爹的大事,我們幾房應該分擔的。”
韓氏聽了,算是放了心,她就怕萬一說不攏,就不好了。
“我算了算,全部下來差不多一千五百兩銀子吧,娘的意思是要做三七二十一天的佛事,還要布施,加上其他的,這些應該夠了,姑奶奶那裏已經出了五百了,所以咱們……”
“大嫂,不要怪我多說一句,姐姐那裏既然是五百,我們也不少出,都是兒女也不敢超過姐姐,銀子方麵我看就是五百吧,有兩千當然是更穩妥的了,當然咱們是兒媳的,布施的衣料方麵就包給我家的那個綢緞莊吧,大嫂二嫂你們看呢。”
趙氏也知道如果連出嫁女都比不上,那是說不過去的,但是要超過寧安瑤的分子也不太好,所以她也按照平萱的主意,包了一部分,這樣韓氏也就放了心了。
果然老太太聽了很高興,老太爺的三年過得很盛大,寧家人都說老太爺的兒子和女兒都孝順,他們也都很高興。
當然老太爺的三年一過,也就意味著,寧家除了平萱以外都出孝了。
平萱從嫁給寧安遠開始,就在老太太的照顧下,平萱沒有什麽心計,對於錢財也不看重,寧安遠又有些書生意氣,平萱的日子過得很平靜。
但是最近一段時間平萱的舉動明顯有了很大的變化,老太太也在琢磨。看來為女子弱,為母則強啊!尤其是在沒有依靠之後,平萱不得不為了孩子堅決的站了起來,也是難為她了。
老太太歎了一口氣,不過現在看起來,這孩子還是有福的,有了聖旨傍身,定王府的看重,至少文淵的前途無憂了。
安和也快要出孝了,當初安遠在孝期裏麵科舉那是老爺的遺命,中了進士回家以後,是奉禮部詔令再去京城的,禮部的詔令不能不去,安遠本來是去表示等孝期過後在做官的,結果這一去就沒有在回來。
從景朝開始,守孝兒女齋戒的時間都是九個月了,過了這段時間,很多就沒有限製了,當時有一種說法是九為數之極,但是九年肯定就太長了,九天肯定太短,所以九個月是比較合適的時間。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景朝一任皇帝去世的時候,獨子一直沒有兒子,如果也是三年孝期,有沒有傳人都不知道,所以當時就有了這個做法,結果就此流傳了下來。
孝期還是三年,實際是二十七個月,但是夫妻同房之類的九個月以後就沒有了限製。畢竟限製的時間太久了也不好,所以本朝這方麵也是按照前朝的風俗走了。
寧安和今年已經三十八了,他沒有考中進士,三次下場都無功而返,從舉人開始做官,守孝前是正六品的蘇州通判了。
一個舉人能很快升到這個位子,寧家當然出了不少力,孝期過後是要到京城的,本來通過族長一家已經安排到了江寧知州,如果能拖到定王那裏,是不是更好呢。
老太太想著,但是很快又打消了念頭,還有一個多月就要出孝了,時間太緊了。這麽短的時間要和定王府拉好關係,難度不小。
安和現在也不錯了,升上去就是從五品了,來日方長,還是有機會的。
臘月到正月裏麵,平萱是過了前世今生年味最足的一個新年了。
平萱也很大方,給所有的人都多發了一個月的月銀,同時還每人增添了一件新衣。
平萱知道,在這個年代名聲的重要性,隻要她一直是寧家樹立的一塊牌子,寧家就沒有人會再打她的主意,相反還會來幫忙。
本來依照平萱現在已經獲得的,寧家也會主動維護的。但是名聲更好一點,也不是壞處,說不定還會對文淵之類的產生影響。
既然是節婦,就要做出表率來。
平萱在過年前,給寧家的鰥寡老人還有一些家境相對貧寒的族人,每家兩匹布,三十斤米糧,還有一些過年的必需品。
寧家已經有百年的時間了,族裏不是家家都好的,當然有一些過得不好的人,皇帝還有窮親戚呢。所以平萱的做法倒是迎來了很多的讚譽聲。
本來平萱還打算再做一些事情的,但是覺得不宜一次過多,有的時候過猶不及,現在也不是最好的時機。
過年前兩天,老太太的女兒寧安瑤回到了寧家,她不僅僅是回娘家,也是為了自己父親過世三年而來。
不管怎麽樣,老太太可是很高興,寧安瑤隻比寧安遠大一歲,關係一直很好,膝下跟老太太一樣隻有一子一女。
寧安瑤在祭拜過父親以後,專門來看看平萱。
平萱知道這個大姑姐和寧安遠關係不錯,但是平萱嫁過來的時候,寧安瑤早已經出嫁了。所以兩人也就是見過一次,談不上有多深的交情。
“弟弟剛剛高中就出了這樣的事情,真是天妒英才了。”寧安瑤邊上香,邊掉著眼淚說道。
“當時我聽說了這個消息,真是不敢相信,本來早想過來,但是我那兒子剛好出花,所以就耽誤了。”
平萱知道寧安瑤也不是很容易,她嫁的是江蘇的大戶人家的嫡次子,當時平萱的公公還在鹽業的位子上,兩家聯合,門當戶對,而且當然也有不少的其他往來。
寧安瑤別的都很舒心,自己相公在外為官,也不用在婆婆麵前立規矩,日子過得不錯,就隻有一點,連生了兩個兒子都沒有站住,好不容易在生了一個女兒之後終於又得了一個兒子,這才算是有了在婆家說話的底氣了。
這些平萱也都知道一些。
“姐姐說的哪裏話,孩子的身體要緊,如果為了我們爺讓外甥有了什麽不好,那才是罪過呢,外甥好嗎,這一年來我也是什麽都沒有精神,所以知道的不多,姐姐別怪罪。”
寧安瑤回家以後,已經知道了這一年來平萱的所有事情,當然不會介意了。
“弟弟雖然去了,但是你也要多保重,我知道這一年來你聽到這樣的說法已經不少了,但是還是要說。你我都是母親,所以為了孩子也要保重,還算好,你也有所依靠,文淵不錯吧,小小的年紀已經是舉人了。”
“姐姐的話有理,文淵還好,這一年來他也懂事了不少,至於功名,那是皇上賞賜的,他現在自己的本事還不到呢。”
平萱能看的出來,寧安瑤同樣的話語,卻是真正的發自內心。
“文淵還小呢,這個舉人的分量可是要比考上的還要重,不過還是要抓緊,聽說定王爺派了先生過來,文淵將來一定會金榜題名的。”
“我也知道姐姐說的,但是我更希望文淵平平安安的過一輩子,隻要能好好的,就是沒有進士的功名也沒有什麽關係。”
寧安瑤看著平萱,知道她害怕文淵走上他父親的老路,兒行千裏母擔憂,古來有之。
這樣的說法,寧安瑤還不好勸說什麽。
平萱也是有感而發,這是原主的真心希望,平萱也就是將這個表達了出來。
在這方麵,她是受到了原主的影響,母親擔心孩子,那是在正常不過的了。
兩人又說了說其他的事情。
寧安瑤就回到寧府去了。
正月過了一半,文淵正式在陳先生名下讀書了,原來的程夫子,他在跟陳先生一番談話之後,自動表示請辭了。
這個時候,平萱就知道這個陳先生不簡單了。
本來就清楚定王府派來的一定不差,但是自己還是低估了。
在文淵跟程夫子讀書的這兩個月裏,平萱根據文淵的進步等還有她側麵打聽到的,基本可以肯定,程夫子教學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但是就一席話,然後程夫子本人就退位讓賢了,看來文淵也是有福了。
果然陳先生了解了文淵的進程以後,開始很有針對性的教育了,不僅僅是經史,還有琴藝和棋藝等等,甚至天南海北的所見所謂都說給文淵來聽。
當然文輝的學習之路也是陳先生安排了。
平萱看了幾天,認為基本上自己不用怎麽操心了。
這樣也是一件好事,畢竟現代的東西不一定適合古代,文淵是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所以他接受的是這個時代的精英教育就很好了。
平萱知道的可以慢慢引導,但是還不能直接說教,不然平萱是怎麽知道的,這別人要是問起,她怎麽回答。
無論如何,保重自身這是最重要的。
正月過後,年算是徹底的過完了,實際上十五以後就算是完事了,但是平萱的感覺是到了正月完全結束,她才感覺過年的氣氛才徹底消失了。
二月裏,寧府的大事就是去世的老太爺的三年,老太太決定要大辦佛事。
當然這些都是要銀子的,韓氏倒不是吝嗇,隻是這應該是兒女都出的一份子,不然會認為是不孝的。
韓氏把幾個妯娌都叫了去,就是商量這件事。
“二弟妹,三弟妹,你們也知道這是公公的大事,娘的意思是還是要布施的,這銀子的事情嘛,你們看呢。”
平萱是最小的,趙氏雖然有些算計,但是也知道這件事上不能計較。
“大嫂,這是大事,你算算要多少,咱們分擔就是了。”
“二嫂說的是,爹爹的大事,我們幾房應該分擔的。”
韓氏聽了,算是放了心,她就怕萬一說不攏,就不好了。
“我算了算,全部下來差不多一千五百兩銀子吧,娘的意思是要做三七二十一天的佛事,還要布施,加上其他的,這些應該夠了,姑奶奶那裏已經出了五百了,所以咱們……”
“大嫂,不要怪我多說一句,姐姐那裏既然是五百,我們也不少出,都是兒女也不敢超過姐姐,銀子方麵我看就是五百吧,有兩千當然是更穩妥的了,當然咱們是兒媳的,布施的衣料方麵就包給我家的那個綢緞莊吧,大嫂二嫂你們看呢。”
趙氏也知道如果連出嫁女都比不上,那是說不過去的,但是要超過寧安瑤的分子也不太好,所以她也按照平萱的主意,包了一部分,這樣韓氏也就放了心了。
果然老太太聽了很高興,老太爺的三年過得很盛大,寧家人都說老太爺的兒子和女兒都孝順,他們也都很高興。
當然老太爺的三年一過,也就意味著,寧家除了平萱以外都出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