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推薦:、 、 、 、 、 、 、
在三人飽餐了一頓之後,朱由檢讓朱彝經先回去休息了,仍舊沒有提起究竟為什麽讓他到京城來,好像真的是為了照顧這個遭逢大變的少年一般。
徐光啟飯後留了下來,準備開始匯報這段時間的工作。
一個多月以來朝中圍繞著內閣推選與藩王的事情就沒有消停過,但大明朝裏還是有真正踏實做事的人。畢自嚴忙著絞盡腦汁把稅糧收上來,徐光啟被召回之後,沒有能像曆史上那樣去禮部研究曆法,雖然那個東西在古代十分重要,但是朱由檢認為當務之急這位的才能還是更應該用到農事與水利上麵。
徐光啟這位新上任的工部尚書,被朱由檢要求去上林苑嘉蔬署裏頭好好轉轉,然後將所學結合實際,與當地的菜農進行一些深入交流。
<a id="wzsy" href="https://www.yyxs.la">yyxs.la</a>
說起嘉蔬署是個什麽地方呢?朱由檢也是來了明朝之後,才知道原來傳說中的皇家特供的菜園子真的存在。
上林苑是一個機構,那裏有各種手藝人。永樂帝朱棣在北京建都後,從山西移民來一批手藝人,比如良牧署負責養家畜,林衡署負責種水果,嘉蔬署負責種蔬菜等等,按照他們的分工不同一共分成了五十八個營。
永樂帝在京城的廣寧門以南,圈了幾百畝荒地,讓那些善於種菜的人定居在那裏,順帶把耕牛、糧種、農具都下發了,從那時起他們就定居於此,以為了皇家種植特供蔬菜的光榮任務而生。然在一開始的時候,這片土地是荒地,但它的地勢不錯,水網交織,土地的肥力也不錯。又加之在皇家的高標準嚴要求下,菜戶營的人都練就了一手種菜的好技能。
作為一個穿越人士,如果不發明火藥、水泥,不種植土豆、玉米,那麽他的人生一定是不完整的。朱由檢也心血來潮地去過嘉蔬署,想著指點方.遒一下,但等他見過世麵後,不知道是應該哭還是應該笑。
好消息是他身處在十七世紀,那些應該到中國來的東西都已經陸陸續續地來了,不會犯下人在漢朝就把土豆播種到神.州大地上的湯姆蘇時間軸錯誤。但壞消息是作為一個從後世來的非務農出身的人,根本弄不懂這裏麵的彎彎繞繞。
朱由檢聽著下麵人說了一堆,怎麽把從南邊來的糧種改良成了適合北方種植的糧種,又怎麽培養出了更加優良的隻對本朝唯一供應對象皇家中人的五星級土豆,然後他很鎮定地轉頭離開了。這個重擔還是交給徐光啟吧,專人行專事。好歹人家在曆史上留下了一篇,在那裏麵就大力宣傳著要效仿閩粵一帶,在江南也要廣泛種植這種,高產、多用、易活的作物,以而讓這個災情肆虐的年代中多一份糧食保障。
徐光啟帶著一些人去了嘉蔬署,正是為了土豆專程去的。在這個時代,土豆又叫做番薯、白薯、洋芋等等。總之稱呼很多,徐光啟考證了不少書籍,土豆在萬曆朝的時候從西洋被傳入了大明,在廣州與福建兩地都有它的蹤跡。由廣東而來的被認為是大夫林懷蘭從交趾所得,由福建來的被認為是商人陳經綸從呂宋獲得。
鑒於外來糧食的生長性,以及它在當地種植需要經過的適應期,徐光啟在嘉蔬署做了仔細地研究,畢竟種菜這件事情,不是你把種子撒下後澆水施肥就可以的。還要與土地的肥力、當地的氣候、糧種在不同地區的最適宜分支種類等等,都結合起來綜合考量。而嘉蔬署作為皇家蔬菜特供地怎麽可能不跟著潮流,他們早就引進了土豆。隻是因為在朱由檢之前,沒有皇帝喜歡吃,所以種是種了,但是種的不多。但即便留種不多,聽種植的菜農說,這個東西不嬌貴,在這個少雨水的地方算是高產量的作物了。
朱由檢為什麽單單提起了土豆,畢竟這玩意在一般人看來沒有米飯好吃。而徐光啟在心中猜測,主要還是災.荒鬧的。災.年的時候有吃的就不錯了,味道怎麽樣,食物的種類是不是合胃口早就不重要了。
這些年他賦閑在江南,也已經著手研究哪些作物更加適合幾十年天.災不斷的時節。沒有想到自己與皇上心有靈犀地想到了一起去,土豆是個好東西啊。如果是在萬曆年後任職的官員,又真的是想要為吃不飽的百姓考慮的好官,就應該要想想如何提升糧食產量。
特別說到萬曆這個時間點,是因為徐光啟在翻閱了大量的農政資料後,看到了前人所做的良好示範。
萬曆二十二年到二十三年的泉州饑.荒中,當其他的糧食都已經因為貨源緊缺而開始價格飆升時,土豆由於其穩定的產出,讓百姓們依靠著它渡過了災.荒。同樣在是萬曆二十二年,福建災.荒的時候,時任福建巡撫金學曾下令推廣種植甘薯,稱其為‘金薯’,讚譽這種高產的作物幫助百姓渡過了饑.荒。
徐光啟拿出了一份奏折呈交給了朱由檢,“皇上,臣在嘉蔬署頗有所獲,前日上呈的裏還並不全麵。這些從洋人那裏引入的番薯糧種適合南方的氣候,若是要移植北方,藤種收藏的問題是一大難事。難怪放翁先生曾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菜戶營的菜農們已經把這個難題解決了,就是像藏著菜果過冬那樣,可以用窖藏的方式來保存署種,而有了這個辦法,就解決了育種的問題,如此一來真是一個大好消息,在北方種植的產糧甚至會比南方更加的多。而甘肅、陝西、河南、山西等地的糧食歉收問題,總算是有個解決的辦法了!”
朱由檢看到徐光啟臉上藏不住的興奮,這個突破在明朝而言,簡直是要改變整個大明根源性衰敗之一的突破。但是徐光啟的興奮勁頭也才這麽一下,又板起了臉孔,“但臣還是有所擔憂。”
如果這個外來的作物真的如此好,那麽為什麽從可以考證的萬曆二十二年,到如今的三十四年之中,都沒有被全麵推廣開來呢。金學曾還曾經總結了引進番薯元老陳振龍的經驗,他撰寫了,為什麽番薯仍然沒有被大家接受呢。
徐光啟明白這裏麵的原因是十分複雜,有些真實的理由可以意會不能言傳,黨.派政.治上的傾.軋造成了施.政力度的低下。
要推廣一個外來的東西,沒有堅定的決心是完成不了的。百姓們對外麵的事情知道的不多,你說這個糧種高產量,又怎麽作保。若不是到了像是發生災荒的地步,他們不會輕易嚐試自己不懂的東西。
“皇上,番薯是好物,隻是想要在北地的推廣,恐怕還有難度,百姓們對這個東西不熟悉,要想種植也不容易。”
朱由檢把一份已經擬好的旨意交給了徐光啟,“子先不用多慮,這件事情朕辦定了。近日從各個藩王手中收回來的田地已經要陸續分給流.民,他們想要拿.土.地也要接受朕的條件。在那些地方凡是試著種植番薯的,一律免去兩年的田.地.稅。嘉蔬署的那群菜農既然手藝如此好,也不能閑著,光給朕種地種得好不算什麽功績。讓他們幾個人一組,輪流著出京去傳授那些種植的心得,凡是有所成的,都可以得到賞銀,這筆銀子就從朕的內庫裏麵出了。”
徐光啟聽了眼前一亮,要是朝廷真的如此有力地促成番薯的種植,那麽在北方的大麵積種植確實是有完成的希望。免去田賦對於百姓而言,特別是那些剛才安頓下來的流.民來說是有很大吸引力的。其實流民也知道這幾年北方的天氣不好,傳統的作物產量不高,即便他們不會用全部的土地來種土豆,但是也一定會開辟出一些種植的土壤來。而且朝廷還下派京中的種植好手,如此一來成功地幾率就大大的提升了。
“那麽南方幾處藩王屬地中,所捐獻給朝廷的田地又作何打算呢?”徐光啟沒有忘了在湖廣等地還是有幾個藩王封地的。那裏的糧.食.問題相對好一些,不像北方這些年總是犯.旱.災。因為皇上的政.策是流.民回到原,籍去分取藩王的捐地,那麽南方一帶的流民少,這些土地就也沒有很人去領了。
“他們自然也有他們的任務,朕總不能厚此薄彼吧。”朱由檢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藩王,“既然田地他們已經捐獻給朝廷,有了地就不怕沒有人種,那些土地上雇傭一些農民,而根據出產糧食的多少,百姓也按著比例得到他們的那一份,多勞多得自古如是。具體的事情你們可以商議一下。”
徐光啟低頭稱是,要是讓朱由檢把所有的法子都想完了,要他們這些官員也就沒有用了。
***
雨化田在徐光啟走了之後,進屋看到了朱由檢微微蹙眉地坐在那裏。雨化田心中有些疑惑,事情明明都按照著他的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難道還有什麽不穩妥的地方?
“皇上,幾個王府的事情都已經處理妥當,後事已經安排好了,那幾個鬧.事者的家人都給了一筆安頓的銀子,也讓他們往南邊去做小買賣了。”
“恩,你安排了就行。”朱由檢對那件事情已經不再關心,利用流.民逼迫藩王,這樣的事情就永遠地埋在灰塵中,不用讓第三人知道。他也在這短短的幾個月中,變得越來越多,一些人的死亡隻是為了更偉大的利益。
“皇上可還在憂心北方的災情?按照徐大人的估測,這一季冬季過後也能有所收獲,不會再如原來一般幾乎是顆粒無收了。流.民有了田地,地上又有了糧食,來年的光景也會好一些。”雨化田這次也猜不透朱由檢眉目間所暗藏的憂心到底為何。
朱由檢看向雨化田想要說一些什麽,但眼神掃過了在背後裝作柱子的王承恩,到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隻是長歎了一口氣說,“但願吧。”
朱由檢隻是在心中想起了那些從崇禎元年之後,就沒有斷過的惡天災疫情,心中惴惴不安,而他的情緒不敢表露出來。如果連皇上本人也沒有信心,那麽負責去改革農事的徐光啟又會怎麽樣。所以,朱由檢隻能表現出像是天衣無縫般的自信滿滿,相信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可是人.禍能避,天.災可擋嗎?人力真的可以抵擋住天意?
雨化田間到朱由檢欲言又止的樣子,還想要說什麽,這時候方正化的敲門聲響起了,還在一邊微微提高了聲音喊道:“稟皇上,田妃生產了,是一位皇子一位皇女,恭喜皇上得龍鳳呈祥的大吉之兆。”
方正化的這話一出,雨化田往後不經意地退了半步,也不知道心中應該是什麽滋味,有了龍鳳呈祥之兆,自己許是不必再勸了。
朱由檢的眼神卻沒有想常人所想要的那樣激動,他下意識地瞥向了雨化田,右手微動,似乎要去拉住倒退的那人,但是偏偏這個時候,一份加急的塘報被送到了殿外。
大明與後金的戰役勝了,史稱寧錦大捷!
朱由檢剛要伸出去的手落了一個空,此時隻好先宣塘報報信之人入殿。
在三人飽餐了一頓之後,朱由檢讓朱彝經先回去休息了,仍舊沒有提起究竟為什麽讓他到京城來,好像真的是為了照顧這個遭逢大變的少年一般。
徐光啟飯後留了下來,準備開始匯報這段時間的工作。
一個多月以來朝中圍繞著內閣推選與藩王的事情就沒有消停過,但大明朝裏還是有真正踏實做事的人。畢自嚴忙著絞盡腦汁把稅糧收上來,徐光啟被召回之後,沒有能像曆史上那樣去禮部研究曆法,雖然那個東西在古代十分重要,但是朱由檢認為當務之急這位的才能還是更應該用到農事與水利上麵。
徐光啟這位新上任的工部尚書,被朱由檢要求去上林苑嘉蔬署裏頭好好轉轉,然後將所學結合實際,與當地的菜農進行一些深入交流。
<a id="wzsy" href="https://www.yyxs.la">yyxs.la</a>
說起嘉蔬署是個什麽地方呢?朱由檢也是來了明朝之後,才知道原來傳說中的皇家特供的菜園子真的存在。
上林苑是一個機構,那裏有各種手藝人。永樂帝朱棣在北京建都後,從山西移民來一批手藝人,比如良牧署負責養家畜,林衡署負責種水果,嘉蔬署負責種蔬菜等等,按照他們的分工不同一共分成了五十八個營。
永樂帝在京城的廣寧門以南,圈了幾百畝荒地,讓那些善於種菜的人定居在那裏,順帶把耕牛、糧種、農具都下發了,從那時起他們就定居於此,以為了皇家種植特供蔬菜的光榮任務而生。然在一開始的時候,這片土地是荒地,但它的地勢不錯,水網交織,土地的肥力也不錯。又加之在皇家的高標準嚴要求下,菜戶營的人都練就了一手種菜的好技能。
作為一個穿越人士,如果不發明火藥、水泥,不種植土豆、玉米,那麽他的人生一定是不完整的。朱由檢也心血來潮地去過嘉蔬署,想著指點方.遒一下,但等他見過世麵後,不知道是應該哭還是應該笑。
好消息是他身處在十七世紀,那些應該到中國來的東西都已經陸陸續續地來了,不會犯下人在漢朝就把土豆播種到神.州大地上的湯姆蘇時間軸錯誤。但壞消息是作為一個從後世來的非務農出身的人,根本弄不懂這裏麵的彎彎繞繞。
朱由檢聽著下麵人說了一堆,怎麽把從南邊來的糧種改良成了適合北方種植的糧種,又怎麽培養出了更加優良的隻對本朝唯一供應對象皇家中人的五星級土豆,然後他很鎮定地轉頭離開了。這個重擔還是交給徐光啟吧,專人行專事。好歹人家在曆史上留下了一篇,在那裏麵就大力宣傳著要效仿閩粵一帶,在江南也要廣泛種植這種,高產、多用、易活的作物,以而讓這個災情肆虐的年代中多一份糧食保障。
徐光啟帶著一些人去了嘉蔬署,正是為了土豆專程去的。在這個時代,土豆又叫做番薯、白薯、洋芋等等。總之稱呼很多,徐光啟考證了不少書籍,土豆在萬曆朝的時候從西洋被傳入了大明,在廣州與福建兩地都有它的蹤跡。由廣東而來的被認為是大夫林懷蘭從交趾所得,由福建來的被認為是商人陳經綸從呂宋獲得。
鑒於外來糧食的生長性,以及它在當地種植需要經過的適應期,徐光啟在嘉蔬署做了仔細地研究,畢竟種菜這件事情,不是你把種子撒下後澆水施肥就可以的。還要與土地的肥力、當地的氣候、糧種在不同地區的最適宜分支種類等等,都結合起來綜合考量。而嘉蔬署作為皇家蔬菜特供地怎麽可能不跟著潮流,他們早就引進了土豆。隻是因為在朱由檢之前,沒有皇帝喜歡吃,所以種是種了,但是種的不多。但即便留種不多,聽種植的菜農說,這個東西不嬌貴,在這個少雨水的地方算是高產量的作物了。
朱由檢為什麽單單提起了土豆,畢竟這玩意在一般人看來沒有米飯好吃。而徐光啟在心中猜測,主要還是災.荒鬧的。災.年的時候有吃的就不錯了,味道怎麽樣,食物的種類是不是合胃口早就不重要了。
這些年他賦閑在江南,也已經著手研究哪些作物更加適合幾十年天.災不斷的時節。沒有想到自己與皇上心有靈犀地想到了一起去,土豆是個好東西啊。如果是在萬曆年後任職的官員,又真的是想要為吃不飽的百姓考慮的好官,就應該要想想如何提升糧食產量。
特別說到萬曆這個時間點,是因為徐光啟在翻閱了大量的農政資料後,看到了前人所做的良好示範。
萬曆二十二年到二十三年的泉州饑.荒中,當其他的糧食都已經因為貨源緊缺而開始價格飆升時,土豆由於其穩定的產出,讓百姓們依靠著它渡過了災.荒。同樣在是萬曆二十二年,福建災.荒的時候,時任福建巡撫金學曾下令推廣種植甘薯,稱其為‘金薯’,讚譽這種高產的作物幫助百姓渡過了饑.荒。
徐光啟拿出了一份奏折呈交給了朱由檢,“皇上,臣在嘉蔬署頗有所獲,前日上呈的裏還並不全麵。這些從洋人那裏引入的番薯糧種適合南方的氣候,若是要移植北方,藤種收藏的問題是一大難事。難怪放翁先生曾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菜戶營的菜農們已經把這個難題解決了,就是像藏著菜果過冬那樣,可以用窖藏的方式來保存署種,而有了這個辦法,就解決了育種的問題,如此一來真是一個大好消息,在北方種植的產糧甚至會比南方更加的多。而甘肅、陝西、河南、山西等地的糧食歉收問題,總算是有個解決的辦法了!”
朱由檢看到徐光啟臉上藏不住的興奮,這個突破在明朝而言,簡直是要改變整個大明根源性衰敗之一的突破。但是徐光啟的興奮勁頭也才這麽一下,又板起了臉孔,“但臣還是有所擔憂。”
如果這個外來的作物真的如此好,那麽為什麽從可以考證的萬曆二十二年,到如今的三十四年之中,都沒有被全麵推廣開來呢。金學曾還曾經總結了引進番薯元老陳振龍的經驗,他撰寫了,為什麽番薯仍然沒有被大家接受呢。
徐光啟明白這裏麵的原因是十分複雜,有些真實的理由可以意會不能言傳,黨.派政.治上的傾.軋造成了施.政力度的低下。
要推廣一個外來的東西,沒有堅定的決心是完成不了的。百姓們對外麵的事情知道的不多,你說這個糧種高產量,又怎麽作保。若不是到了像是發生災荒的地步,他們不會輕易嚐試自己不懂的東西。
“皇上,番薯是好物,隻是想要在北地的推廣,恐怕還有難度,百姓們對這個東西不熟悉,要想種植也不容易。”
朱由檢把一份已經擬好的旨意交給了徐光啟,“子先不用多慮,這件事情朕辦定了。近日從各個藩王手中收回來的田地已經要陸續分給流.民,他們想要拿.土.地也要接受朕的條件。在那些地方凡是試著種植番薯的,一律免去兩年的田.地.稅。嘉蔬署的那群菜農既然手藝如此好,也不能閑著,光給朕種地種得好不算什麽功績。讓他們幾個人一組,輪流著出京去傳授那些種植的心得,凡是有所成的,都可以得到賞銀,這筆銀子就從朕的內庫裏麵出了。”
徐光啟聽了眼前一亮,要是朝廷真的如此有力地促成番薯的種植,那麽在北方的大麵積種植確實是有完成的希望。免去田賦對於百姓而言,特別是那些剛才安頓下來的流.民來說是有很大吸引力的。其實流民也知道這幾年北方的天氣不好,傳統的作物產量不高,即便他們不會用全部的土地來種土豆,但是也一定會開辟出一些種植的土壤來。而且朝廷還下派京中的種植好手,如此一來成功地幾率就大大的提升了。
“那麽南方幾處藩王屬地中,所捐獻給朝廷的田地又作何打算呢?”徐光啟沒有忘了在湖廣等地還是有幾個藩王封地的。那裏的糧.食.問題相對好一些,不像北方這些年總是犯.旱.災。因為皇上的政.策是流.民回到原,籍去分取藩王的捐地,那麽南方一帶的流民少,這些土地就也沒有很人去領了。
“他們自然也有他們的任務,朕總不能厚此薄彼吧。”朱由檢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藩王,“既然田地他們已經捐獻給朝廷,有了地就不怕沒有人種,那些土地上雇傭一些農民,而根據出產糧食的多少,百姓也按著比例得到他們的那一份,多勞多得自古如是。具體的事情你們可以商議一下。”
徐光啟低頭稱是,要是讓朱由檢把所有的法子都想完了,要他們這些官員也就沒有用了。
***
雨化田在徐光啟走了之後,進屋看到了朱由檢微微蹙眉地坐在那裏。雨化田心中有些疑惑,事情明明都按照著他的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難道還有什麽不穩妥的地方?
“皇上,幾個王府的事情都已經處理妥當,後事已經安排好了,那幾個鬧.事者的家人都給了一筆安頓的銀子,也讓他們往南邊去做小買賣了。”
“恩,你安排了就行。”朱由檢對那件事情已經不再關心,利用流.民逼迫藩王,這樣的事情就永遠地埋在灰塵中,不用讓第三人知道。他也在這短短的幾個月中,變得越來越多,一些人的死亡隻是為了更偉大的利益。
“皇上可還在憂心北方的災情?按照徐大人的估測,這一季冬季過後也能有所收獲,不會再如原來一般幾乎是顆粒無收了。流.民有了田地,地上又有了糧食,來年的光景也會好一些。”雨化田這次也猜不透朱由檢眉目間所暗藏的憂心到底為何。
朱由檢看向雨化田想要說一些什麽,但眼神掃過了在背後裝作柱子的王承恩,到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隻是長歎了一口氣說,“但願吧。”
朱由檢隻是在心中想起了那些從崇禎元年之後,就沒有斷過的惡天災疫情,心中惴惴不安,而他的情緒不敢表露出來。如果連皇上本人也沒有信心,那麽負責去改革農事的徐光啟又會怎麽樣。所以,朱由檢隻能表現出像是天衣無縫般的自信滿滿,相信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可是人.禍能避,天.災可擋嗎?人力真的可以抵擋住天意?
雨化田間到朱由檢欲言又止的樣子,還想要說什麽,這時候方正化的敲門聲響起了,還在一邊微微提高了聲音喊道:“稟皇上,田妃生產了,是一位皇子一位皇女,恭喜皇上得龍鳳呈祥的大吉之兆。”
方正化的這話一出,雨化田往後不經意地退了半步,也不知道心中應該是什麽滋味,有了龍鳳呈祥之兆,自己許是不必再勸了。
朱由檢的眼神卻沒有想常人所想要的那樣激動,他下意識地瞥向了雨化田,右手微動,似乎要去拉住倒退的那人,但是偏偏這個時候,一份加急的塘報被送到了殿外。
大明與後金的戰役勝了,史稱寧錦大捷!
朱由檢剛要伸出去的手落了一個空,此時隻好先宣塘報報信之人入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