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來,歲有寒暑,轉眼又是三年匆匆而過,怒龍江上,一尾小舟順流而下,隻見其舟身扁小,然而在湍急的江水之中卻不見半點顛簸,舟上一名身著裂龍劍服的冷麵青年佇立舟上,望著遠方雲霧之中若隱若現的巍峨城池。
這名身著裂龍劍服的青年弟子,名為樊浩宕,其出身的家族雖然紮根在北齊都城臨沂,但做的不過是些水路營生,在臨沂這臥虎藏龍之地,隻能算得上勉強維持而已,算不得什麽武林大族。
所以在樊浩宕顯露武道天資,被裂天劍宗長老收為親傳弟子之後,樊浩宕便被樊家視為家族崛起的希望,一直不遺餘力地支持樊浩宕在裂天劍宗之中修行。而樊浩宕也並沒有辜負樊家人的期待,在裂天劍宗之中一直是同輩之中的翹楚人物,兼之其心性沉穩,行事自有法度,不焦不躁,頗有古劍宗之風。
自家子弟可堪造就,名列持家四派之一的裂天劍宗,自然也是大感欣慰,暗地裏對這樊浩宕考察了一番之後,就把樊浩宕列為了重點培養對象。而樊浩宕自然不會浪費這樣寶貴的機會,最近數年以來,不僅武道修為扶搖而上,劍道修為也是沒有落下。
修為境界提升的同時,樊浩宕於先天榜上的排名也跟著一路暴漲,自其突破至先天後期下山闖蕩江湖後,先天榜排名就不斷刷新,現在已經是到了先天榜十二的位置。本來以樊浩宕的打算,是準備一路向北遊曆,直至風雲劍城之後,再折返而回。
然而就在樊浩宕剛剛拜訪完藏劍山莊之後,其就接到自己師尊“銀霜月影”朱茂公的親筆書信,讓其前往扶風郡中鎮嶽山城一趟。
自己師尊不遠萬裏,飛鴿傳書吩咐下來的的事情,樊浩宕自然是不敢怠慢,收拾了自身的行囊後,便順著怒龍江這條水路,直接往鎮嶽山城而去。
作為裂天劍宗著重培養的傳人之一,樊浩宕自然不是孤陋寡聞之輩,在其遊曆天下,闖蕩江湖這兩三年間,這鎮嶽山城一直都是天下武林風雲際會之地,每每傳出消息都是勁爆無比。
在北齊朝廷暗地裏的扶持下,鎮嶽山城在十萬大山下不斷發展,到了如今,已經漸漸超越扶風郡郡治,有了扶風郡第一雄城的威名。
鎮嶽山城內連十萬大山,資源豐富,外接怒龍江水路,道路通達,四周土地在經過陣道手段調理之後,早已經不是當初的荒蕪模樣。其土地之肥沃,春天
撒一把稻穀下去,不到一月便可成熟,兼之水旱從人,又有高人布下陣法,隔離獸群,當初的不毛之地,如今比江南魚米之鄉,還要更加宜人。
在地理障礙被拔除之後,鎮嶽山城依靠其資源的優越性,很快便發展起來,先是北齊朝廷,將鎮嶽山城定為了固定補給點,帶來了第一波人氣,而後,鎮嶽山城以厚利為誘,主動接納佛道魔三脈以及風雨樓進入鎮嶽山城。
在穩定了各方格局之後,鎮嶽山城便一發不可收拾,成為了南北之間,丹藥、兵器等各色寶物統一的消化集散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積累到足夠的資源與人氣之後,鎮嶽山城便一股作氣,宣布了自己的鐵律。
鎮嶽山城的鐵律有三
一、城內妄動刀兵者皆斬之
二、凡是進城之人,不問高低貴賤,不問歸屬何方,不問是老是少,不問修為身家,人人平等,各取所需,若有巧取豪奪,不顧規矩者,由各方勢力在此輪值掌權之人共誅之。
三、城內一月一小市,三月一大市,由駐城各方,依次執掌。但執掌者隻得抽取稅金,除卻維持秩序之外,不得插手其中,賣方自憑資格,買方自憑實力,雙方買賣全憑自願,鎮嶽山城除提供場地,維持秩序以外概不插手,城內尋常百業,依此類推。
這三條鐵律一經推出,天下無數武者便對鎮嶽山城趨之若鶩。一幹混跡於江湖底層的苦哈哈最怕的是什麽,不是風裏來雨裏去地吃苦,也不是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地拚殺,而是怕就算該受的難都受了,該吃的苦都吃了,結果自己還是毫無寸進,原地踏步。
如今的鎮嶽山城之中,除了持劍四派以外,其餘佛道魔南北兩王朝,乃至九大寇,都有人手駐紮其中,隻是各自的話語權不同而已。所謂貴人長有天恩眷,草民之窮由天譴,在那些世家大族,大門大派壟斷了功法典籍,靈物寶藥之後,就等於說是把持了向上之途,任你天縱其才,在兩手空空,唯有一鋤,鋤的田還是別人的情況下,還能上天不成?
而在鎮嶽山城之中,隻要你肯拚,把那些拚命得來的好處,拿到鎮嶽山城裏麵去,那無論是功法典籍,還是修煉寶物,乃至於田地產業,朱樓大宅都是因有盡有,甚至在那些高門大閥之中被捂得密不透風的器道丹道等傳承,隻要有足夠的寶物銀錢,都可以拿了去!
在發現了這一點之後,那些江湖上早就不堪忍耐的武者,頓時爆發了外人難以想象的熱情,不過區區一年時光,鎮嶽山城附近以及羽原上的妖獸已經被斬殺殆盡,無數男兒拋頭顱,灑熱血,又紛紛踏上了十萬大山這方熱土。
而作為鎮嶽山城的執掌者們,初時還對徐遙搞出來的這一套頗有微詞,所謂法不可輕傳,徐遙這樣大搞特殊,明顯是與天下大勢背道而馳,就那些土裏刨食的賤民,還能折騰出什麽花樣來不成?
然而等那些人滿載而歸,帶著實實在在的收獲回到鎮嶽山城的時候,這些各方勢力駐紮在鎮嶽山城裏的執掌者們就不說話了,隻是默默地跟上了徐遙的步伐,拿出一些對於自己勢力無關緊要的東西,狠狠地大撈一筆。
在這些勢力之中,風雨樓無疑是反應最快的一個,不僅在徐遙初步實施這些策略的時候,風雨樓直接跳出來給徐遙撐腰,而且在替鎮嶽山城引入各方產業的時候,風雨樓也是不遺餘力,直接從天下各處分樓之中抽調人手。
一開始的時候,一幹江湖頂尖勢力對此還譏笑不矣,這風雨樓替這徐遙忙前忙後的,撒了不少東西出去,但這鎮嶽山城說白了,注定是一個各方勢力共同執掌的地方,便是有天大的好處,那大家也要沾的個份不是,所以在一幹江湖頂尖勢力看來,這根本就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然而做生意的,就是做生意的,這眼光不是一般的敏銳,在鎮嶽山城以日新月異的速度發展起來之後,當初風雨樓不遺餘力的“圈地行為”,終於是得到了最為豐厚的回報。
除卻各方勢力的自留地,與一些自發形成的小產業以外,其餘上得了台麵的產業,現在十有**都是在六扇門與風雨樓兩家的門下,可以這麽說,其餘勢力就是想在鎮嶽山城裏麵吃個飯,那也隻能給風雨樓掏銀子。
至於雨露均沾?嗬嗬,大家共同執掌鎮嶽山城,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我風雨樓大方點,你們以後來吃飯打個八折吧,當然,這八折打了,其他的你們就不要想了,或者你們自己找點像樣的廚子,自己回家做去。
這樣一來,各方勢力對自己錯失了大撈一筆良機的做法,自然是大為懊悔,在之後徐遙與風雨樓每每想要做什麽的時候,大家都是一副“眾誌成城”、“一定要拿下”、“必須算上我”、“有錢大家一起賺”的光景。
這名身著裂龍劍服的青年弟子,名為樊浩宕,其出身的家族雖然紮根在北齊都城臨沂,但做的不過是些水路營生,在臨沂這臥虎藏龍之地,隻能算得上勉強維持而已,算不得什麽武林大族。
所以在樊浩宕顯露武道天資,被裂天劍宗長老收為親傳弟子之後,樊浩宕便被樊家視為家族崛起的希望,一直不遺餘力地支持樊浩宕在裂天劍宗之中修行。而樊浩宕也並沒有辜負樊家人的期待,在裂天劍宗之中一直是同輩之中的翹楚人物,兼之其心性沉穩,行事自有法度,不焦不躁,頗有古劍宗之風。
自家子弟可堪造就,名列持家四派之一的裂天劍宗,自然也是大感欣慰,暗地裏對這樊浩宕考察了一番之後,就把樊浩宕列為了重點培養對象。而樊浩宕自然不會浪費這樣寶貴的機會,最近數年以來,不僅武道修為扶搖而上,劍道修為也是沒有落下。
修為境界提升的同時,樊浩宕於先天榜上的排名也跟著一路暴漲,自其突破至先天後期下山闖蕩江湖後,先天榜排名就不斷刷新,現在已經是到了先天榜十二的位置。本來以樊浩宕的打算,是準備一路向北遊曆,直至風雲劍城之後,再折返而回。
然而就在樊浩宕剛剛拜訪完藏劍山莊之後,其就接到自己師尊“銀霜月影”朱茂公的親筆書信,讓其前往扶風郡中鎮嶽山城一趟。
自己師尊不遠萬裏,飛鴿傳書吩咐下來的的事情,樊浩宕自然是不敢怠慢,收拾了自身的行囊後,便順著怒龍江這條水路,直接往鎮嶽山城而去。
作為裂天劍宗著重培養的傳人之一,樊浩宕自然不是孤陋寡聞之輩,在其遊曆天下,闖蕩江湖這兩三年間,這鎮嶽山城一直都是天下武林風雲際會之地,每每傳出消息都是勁爆無比。
在北齊朝廷暗地裏的扶持下,鎮嶽山城在十萬大山下不斷發展,到了如今,已經漸漸超越扶風郡郡治,有了扶風郡第一雄城的威名。
鎮嶽山城內連十萬大山,資源豐富,外接怒龍江水路,道路通達,四周土地在經過陣道手段調理之後,早已經不是當初的荒蕪模樣。其土地之肥沃,春天
撒一把稻穀下去,不到一月便可成熟,兼之水旱從人,又有高人布下陣法,隔離獸群,當初的不毛之地,如今比江南魚米之鄉,還要更加宜人。
在地理障礙被拔除之後,鎮嶽山城依靠其資源的優越性,很快便發展起來,先是北齊朝廷,將鎮嶽山城定為了固定補給點,帶來了第一波人氣,而後,鎮嶽山城以厚利為誘,主動接納佛道魔三脈以及風雨樓進入鎮嶽山城。
在穩定了各方格局之後,鎮嶽山城便一發不可收拾,成為了南北之間,丹藥、兵器等各色寶物統一的消化集散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積累到足夠的資源與人氣之後,鎮嶽山城便一股作氣,宣布了自己的鐵律。
鎮嶽山城的鐵律有三
一、城內妄動刀兵者皆斬之
二、凡是進城之人,不問高低貴賤,不問歸屬何方,不問是老是少,不問修為身家,人人平等,各取所需,若有巧取豪奪,不顧規矩者,由各方勢力在此輪值掌權之人共誅之。
三、城內一月一小市,三月一大市,由駐城各方,依次執掌。但執掌者隻得抽取稅金,除卻維持秩序之外,不得插手其中,賣方自憑資格,買方自憑實力,雙方買賣全憑自願,鎮嶽山城除提供場地,維持秩序以外概不插手,城內尋常百業,依此類推。
這三條鐵律一經推出,天下無數武者便對鎮嶽山城趨之若鶩。一幹混跡於江湖底層的苦哈哈最怕的是什麽,不是風裏來雨裏去地吃苦,也不是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地拚殺,而是怕就算該受的難都受了,該吃的苦都吃了,結果自己還是毫無寸進,原地踏步。
如今的鎮嶽山城之中,除了持劍四派以外,其餘佛道魔南北兩王朝,乃至九大寇,都有人手駐紮其中,隻是各自的話語權不同而已。所謂貴人長有天恩眷,草民之窮由天譴,在那些世家大族,大門大派壟斷了功法典籍,靈物寶藥之後,就等於說是把持了向上之途,任你天縱其才,在兩手空空,唯有一鋤,鋤的田還是別人的情況下,還能上天不成?
而在鎮嶽山城之中,隻要你肯拚,把那些拚命得來的好處,拿到鎮嶽山城裏麵去,那無論是功法典籍,還是修煉寶物,乃至於田地產業,朱樓大宅都是因有盡有,甚至在那些高門大閥之中被捂得密不透風的器道丹道等傳承,隻要有足夠的寶物銀錢,都可以拿了去!
在發現了這一點之後,那些江湖上早就不堪忍耐的武者,頓時爆發了外人難以想象的熱情,不過區區一年時光,鎮嶽山城附近以及羽原上的妖獸已經被斬殺殆盡,無數男兒拋頭顱,灑熱血,又紛紛踏上了十萬大山這方熱土。
而作為鎮嶽山城的執掌者們,初時還對徐遙搞出來的這一套頗有微詞,所謂法不可輕傳,徐遙這樣大搞特殊,明顯是與天下大勢背道而馳,就那些土裏刨食的賤民,還能折騰出什麽花樣來不成?
然而等那些人滿載而歸,帶著實實在在的收獲回到鎮嶽山城的時候,這些各方勢力駐紮在鎮嶽山城裏的執掌者們就不說話了,隻是默默地跟上了徐遙的步伐,拿出一些對於自己勢力無關緊要的東西,狠狠地大撈一筆。
在這些勢力之中,風雨樓無疑是反應最快的一個,不僅在徐遙初步實施這些策略的時候,風雨樓直接跳出來給徐遙撐腰,而且在替鎮嶽山城引入各方產業的時候,風雨樓也是不遺餘力,直接從天下各處分樓之中抽調人手。
一開始的時候,一幹江湖頂尖勢力對此還譏笑不矣,這風雨樓替這徐遙忙前忙後的,撒了不少東西出去,但這鎮嶽山城說白了,注定是一個各方勢力共同執掌的地方,便是有天大的好處,那大家也要沾的個份不是,所以在一幹江湖頂尖勢力看來,這根本就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然而做生意的,就是做生意的,這眼光不是一般的敏銳,在鎮嶽山城以日新月異的速度發展起來之後,當初風雨樓不遺餘力的“圈地行為”,終於是得到了最為豐厚的回報。
除卻各方勢力的自留地,與一些自發形成的小產業以外,其餘上得了台麵的產業,現在十有**都是在六扇門與風雨樓兩家的門下,可以這麽說,其餘勢力就是想在鎮嶽山城裏麵吃個飯,那也隻能給風雨樓掏銀子。
至於雨露均沾?嗬嗬,大家共同執掌鎮嶽山城,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我風雨樓大方點,你們以後來吃飯打個八折吧,當然,這八折打了,其他的你們就不要想了,或者你們自己找點像樣的廚子,自己回家做去。
這樣一來,各方勢力對自己錯失了大撈一筆良機的做法,自然是大為懊悔,在之後徐遙與風雨樓每每想要做什麽的時候,大家都是一副“眾誌成城”、“一定要拿下”、“必須算上我”、“有錢大家一起賺”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