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
池邊,長公主拍肩輕喚李憐雲,後者卻目視‘春心池’出神。
見白石台上,兩位湖主一書生已入席位。
三人呈倒‘品’字而坐,相君、胥君與劉彥矮桉相對,間隔七尺。
此時石台上沒有神人之分,隻有三位儒者。
李憐雲望石台人物, 如見‘古之君子高山論道’,心馳神往。
長公主一聲叫不醒她,笑與左右眾女相視,又加重聲音呼‘憐雲妹妹?’
李憐雲陡然扯回目光。
香蘭香草紛笑說:“都說男兒見美人而忘我,今日卻是美人見君子失神了。”
“休要調笑貴客。”
長公主輕聲訓斥,牽引憐雲落座池邊入席,並肩談道:“劉公子悟性高,方才未聽教便領悟我父三分真意,且聽他高論……”
憐雲點頭,帶笑平視池心石台。
台上,劉彥坐穩與兩位湖主相視,等待師者先說。
胥君含笑拂須,見他懷揣著疑問,開口道:“世才有問,不妨講出來。”
劉彥拱手一禮,即問道:“先生所言之氣,與孟子浩然正氣,有何不同?”
胥君解道:“我說精氣,乃滋養孕育萬物之氣,其道在地,為母乃坤。”
“而孟子之氣,乃雷天大壯強健之氣,其道在天, 為父乃乾!”
“乾道至剛,坤道至柔。正氣壯誌,精氣養性。”
“道家修仙即是借此氣, 存道於心中,而煉精化氣,上通玄明,升登仙家境地。”
“世間鬼神,無論修煉何等法門,無不是采集天地之精氣,滋補強壯身軀,煉得法力神通。”
劉彥聞聽,閃過萱兒娘子一句話‘儒家入真境,再修就如同修道了’。
此刻聽西湖主講‘天地精氣與正氣’,他對此話更有一重明悟。
胥君緩言,讓他領會少許,繼續闡解道:“坤之道,厚德以載物。乾之道,資始而至大。”
“孟子善養浩然正氣,也‘存心養性’。”
“《孟子·盡心》中,有一言為證【存其心,養其性, 所以事天也】。”
“世才無需擔憂, 我之‘仁術’會損你心中道義,反之還能助你成道。”
“你已心存道義,得乾道天罡之氣。”
“眼下就差德性,養德入根性之中,以君子身載德,即可存坤道精氣,養育德氣……”
“到時乾坤二氣相濟互補,陰陽和合,你就能立道固守,無人能毀你道義,壞你名節,傷你德性。”
“再修司徒心學《君心化龍之術》,事半功倍!”
劉彥聞此,心中再無任何疑惑疑慮,端正拱手答謝一禮。
“學生受教,請先生講學。”
“善。”
胥君斂寬袖,揚手說道:“我聽聞你在陰山沸河之中‘明見胎性’,得正心明德,能見自己本性。”
“以你所見,自己德性如何?”
劉彥凝思,印堂眉心聚一點文光,引胎光而出,二光重合見其‘書生本相’顯現。
視於兩位湖主過目。
此舉等同‘明德’,乃把顯露根底出來,不藏私的請他們‘鑒定’。
同時他也在自觀其性,說:“學生胎身本性之中無德,並且還帶著愚鈍。即便我已通了心竅,聰明幾分,依舊根性愚直。”
胥君聽其言,不以為然,笑與相君道:“你看,好一塊無暇未經凋琢的美玉。”
“世才無德甚好,若是有德而不正,則毀矣!”
“你胎性並非‘愚鈍’,而是純淨之性,赤子之性。”
“這等根性十分難得!”
“其一,身具這等根性之人,極難開竅。”
“其二,開竅之後不能被凋琢,不能被世間汙濁所染。諸如酒色財氣等,一旦染上根性就壞了。”
“而你,卻能在開竅之後,及時聰明心竅,入真學明經養氣,於沸河之中明心見性,此等機緣可謂‘奪天之造化靈秀’!”
“實在好得很。”
“眼下你有自知之明,我勸君子不可凋琢本性,就讓你那‘胎性美玉’維持原貌。”
“須知,玉琢之後便成了‘器’,然‘君子不器’!”
“成器,則不能如龍變化,養不出內在神明。”
說到此,胥君忽起高亢道:“世才繼承司徒夫子絕學,修其《君心化龍之術》,實乃明智之舉。你當自知!”
劉彥心神抖擻,眉心明光更勝,書生本相更顯。
他恍然知道,此乃冥冥之中天意!
自己投胎至此,二十七年不曾跳出‘胎中之謎’,才能保持自身胎性如赤子!
所謂‘愚直’,其實是‘存心養性’,守愚而不使身性受到諸般汙染。
如此這般,他看破胎中之謎後,方得一塊無暇白玉本性。
前二十七年,恍如一場漫長的養性修行!
好似天意,又如人謀。
他暫不去想‘有無高士相助’,隻存明悟在心,拱手禮道:“學生知道了。”
“好!”
胥君高興拂須。
此刻他看劉世才,好比俗人夜裏拾到金子一般,仁心閃動說:“你氣運深厚,需身德承載,養仁氣,存氣運,君道則寬。”
“我問你,仁字如何寫?”
劉彥收拾心情,答道:“仁字,從二從人。人立二旁,是為【仁】。”
胥君又問:“你可知仁字中的【二】者,乃指何物?”
劉彥剛起思量,便聽胥君自答道:“仁字之二者,乃指天和地。”
“一橫在上,是為‘天’,一橫在下,是為‘地’。”
“人立於天地之間,便得一個【仁】。”
劉彥思維開闊,請教問:“先生為何將‘二’指為‘天地’?”
胥君闡解說:“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一者為原始混沌,為鴻蒙未開,破空鴻蒙而生天地陰陽,陰陽相配而生萬物。”
“因此仁德,隨天地萬物而生,藏於眾生靈中。”
“隻要明白它,就能從身性之中見到它,加以培養可得‘仁性’、‘養仁入本性’。”
“本性之中見仁德,才算真正成仁,懷仁而養氣。”
“本性無仁,心中有仁,乃是虛仁,乃善心而已。所行之事亦非‘仁道’,隻能稱之為‘善舉’。”
“故而,世才要仔細區分【仁】與【善】之別。”
“仁和善十分相近,得仁可得善,得善未必得仁。”
“你且聽我細細道來……”
說著,胥君開始與他‘說仁講意’。
先道‘大意’,再解‘中意’,後說‘小意’。
講‘大仁’時言簡意賅,說‘小仁’時細致入微,猶如‘哺育嬰孩’一般,仁慈的將道理傳授與這位後學。
<a id="wzsy" href="http://m.xiaoshuting.la">小書亭</a>
劉彥聽時,心中愉悅,就像是饑餓嬰孩接受這位‘先達’哺育。
聞‘仁字之意’,而化入神思,逐漸通達。
……
池邊,長公主拍肩輕喚李憐雲,後者卻目視‘春心池’出神。
見白石台上,兩位湖主一書生已入席位。
三人呈倒‘品’字而坐,相君、胥君與劉彥矮桉相對,間隔七尺。
此時石台上沒有神人之分,隻有三位儒者。
李憐雲望石台人物, 如見‘古之君子高山論道’,心馳神往。
長公主一聲叫不醒她,笑與左右眾女相視,又加重聲音呼‘憐雲妹妹?’
李憐雲陡然扯回目光。
香蘭香草紛笑說:“都說男兒見美人而忘我,今日卻是美人見君子失神了。”
“休要調笑貴客。”
長公主輕聲訓斥,牽引憐雲落座池邊入席,並肩談道:“劉公子悟性高,方才未聽教便領悟我父三分真意,且聽他高論……”
憐雲點頭,帶笑平視池心石台。
台上,劉彥坐穩與兩位湖主相視,等待師者先說。
胥君含笑拂須,見他懷揣著疑問,開口道:“世才有問,不妨講出來。”
劉彥拱手一禮,即問道:“先生所言之氣,與孟子浩然正氣,有何不同?”
胥君解道:“我說精氣,乃滋養孕育萬物之氣,其道在地,為母乃坤。”
“而孟子之氣,乃雷天大壯強健之氣,其道在天, 為父乃乾!”
“乾道至剛,坤道至柔。正氣壯誌,精氣養性。”
“道家修仙即是借此氣, 存道於心中,而煉精化氣,上通玄明,升登仙家境地。”
“世間鬼神,無論修煉何等法門,無不是采集天地之精氣,滋補強壯身軀,煉得法力神通。”
劉彥聞聽,閃過萱兒娘子一句話‘儒家入真境,再修就如同修道了’。
此刻聽西湖主講‘天地精氣與正氣’,他對此話更有一重明悟。
胥君緩言,讓他領會少許,繼續闡解道:“坤之道,厚德以載物。乾之道,資始而至大。”
“孟子善養浩然正氣,也‘存心養性’。”
“《孟子·盡心》中,有一言為證【存其心,養其性, 所以事天也】。”
“世才無需擔憂, 我之‘仁術’會損你心中道義,反之還能助你成道。”
“你已心存道義,得乾道天罡之氣。”
“眼下就差德性,養德入根性之中,以君子身載德,即可存坤道精氣,養育德氣……”
“到時乾坤二氣相濟互補,陰陽和合,你就能立道固守,無人能毀你道義,壞你名節,傷你德性。”
“再修司徒心學《君心化龍之術》,事半功倍!”
劉彥聞此,心中再無任何疑惑疑慮,端正拱手答謝一禮。
“學生受教,請先生講學。”
“善。”
胥君斂寬袖,揚手說道:“我聽聞你在陰山沸河之中‘明見胎性’,得正心明德,能見自己本性。”
“以你所見,自己德性如何?”
劉彥凝思,印堂眉心聚一點文光,引胎光而出,二光重合見其‘書生本相’顯現。
視於兩位湖主過目。
此舉等同‘明德’,乃把顯露根底出來,不藏私的請他們‘鑒定’。
同時他也在自觀其性,說:“學生胎身本性之中無德,並且還帶著愚鈍。即便我已通了心竅,聰明幾分,依舊根性愚直。”
胥君聽其言,不以為然,笑與相君道:“你看,好一塊無暇未經凋琢的美玉。”
“世才無德甚好,若是有德而不正,則毀矣!”
“你胎性並非‘愚鈍’,而是純淨之性,赤子之性。”
“這等根性十分難得!”
“其一,身具這等根性之人,極難開竅。”
“其二,開竅之後不能被凋琢,不能被世間汙濁所染。諸如酒色財氣等,一旦染上根性就壞了。”
“而你,卻能在開竅之後,及時聰明心竅,入真學明經養氣,於沸河之中明心見性,此等機緣可謂‘奪天之造化靈秀’!”
“實在好得很。”
“眼下你有自知之明,我勸君子不可凋琢本性,就讓你那‘胎性美玉’維持原貌。”
“須知,玉琢之後便成了‘器’,然‘君子不器’!”
“成器,則不能如龍變化,養不出內在神明。”
說到此,胥君忽起高亢道:“世才繼承司徒夫子絕學,修其《君心化龍之術》,實乃明智之舉。你當自知!”
劉彥心神抖擻,眉心明光更勝,書生本相更顯。
他恍然知道,此乃冥冥之中天意!
自己投胎至此,二十七年不曾跳出‘胎中之謎’,才能保持自身胎性如赤子!
所謂‘愚直’,其實是‘存心養性’,守愚而不使身性受到諸般汙染。
如此這般,他看破胎中之謎後,方得一塊無暇白玉本性。
前二十七年,恍如一場漫長的養性修行!
好似天意,又如人謀。
他暫不去想‘有無高士相助’,隻存明悟在心,拱手禮道:“學生知道了。”
“好!”
胥君高興拂須。
此刻他看劉世才,好比俗人夜裏拾到金子一般,仁心閃動說:“你氣運深厚,需身德承載,養仁氣,存氣運,君道則寬。”
“我問你,仁字如何寫?”
劉彥收拾心情,答道:“仁字,從二從人。人立二旁,是為【仁】。”
胥君又問:“你可知仁字中的【二】者,乃指何物?”
劉彥剛起思量,便聽胥君自答道:“仁字之二者,乃指天和地。”
“一橫在上,是為‘天’,一橫在下,是為‘地’。”
“人立於天地之間,便得一個【仁】。”
劉彥思維開闊,請教問:“先生為何將‘二’指為‘天地’?”
胥君闡解說:“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一者為原始混沌,為鴻蒙未開,破空鴻蒙而生天地陰陽,陰陽相配而生萬物。”
“因此仁德,隨天地萬物而生,藏於眾生靈中。”
“隻要明白它,就能從身性之中見到它,加以培養可得‘仁性’、‘養仁入本性’。”
“本性之中見仁德,才算真正成仁,懷仁而養氣。”
“本性無仁,心中有仁,乃是虛仁,乃善心而已。所行之事亦非‘仁道’,隻能稱之為‘善舉’。”
“故而,世才要仔細區分【仁】與【善】之別。”
“仁和善十分相近,得仁可得善,得善未必得仁。”
“你且聽我細細道來……”
說著,胥君開始與他‘說仁講意’。
先道‘大意’,再解‘中意’,後說‘小意’。
講‘大仁’時言簡意賅,說‘小仁’時細致入微,猶如‘哺育嬰孩’一般,仁慈的將道理傳授與這位後學。
<a id="wzsy" href="http://m.xiaoshuting.la">小書亭</a>
劉彥聽時,心中愉悅,就像是饑餓嬰孩接受這位‘先達’哺育。
聞‘仁字之意’,而化入神思,逐漸通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