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雅集·小人國》一篇,說的是‘前朝名將嶽容與小人國君結交經曆’。</p>
故事大致是這樣的:</p>
嶽公告老還鄉途中,借宿荊州故人家中。</p>
睡至半夜,忽聞軍鼓之聲,似乎從一二裏之外傳來。</p>
他夢魂意識驚醒,睜眼看到地上一片火光閃爍,照亮一塊塊的軍隊方陣,每一塊方陣皆排列著密密麻麻的的小人兵卒。</p>
他們持火把,頂盔帶甲,有騎兵、步兵、弓弩兵,在將軍指揮下演練軍陣。</p>
其所聞軍鼓號角便是這些小人軍隊所發。</p>
細看那些小人,高低如跳蚤,胯下戰馬也隻有螞蟻大小,但排兵布陣嫻熟,很有章法……</p>
嶽公覺得有趣,害怕驚嚇到他們,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靠著枕頭觀看他們演練。</p>
看了幾遍,他瞧出一些破綻,琢磨時不禁把話說出口。</p>
地上軍隊停止練陣,一金甲將軍率軍師和百位武將來到他床前靴子旁,抱拳禮見,請他指點。</p>
嶽公見裝睡被識破,索性坐起來,談論他們剛才所布陣法破綻,並傳授幾種殺陣變化術。”</p>
金甲小將軍十分高興,爬到床前矮凳之上,傳令軍師,依法演練,請嶽公旁觀指正。</p>
直到三更天才統兵回營,不知所蹤了。</p>
走時,小將軍告訴嶽公‘明日我國將與敵國交戰,今得老將軍指點陣法,必能克敵製勝,待得勝而歸,再來答謝老將軍。’</p>
嶽公次日把此事告訴故人,故人笑他‘懷念沙場,不想卸甲歸田,故做此怪夢’。</p>
但嶽公深信自己所見,在故人家中多住幾日,等待那小將軍送來捷報。</p>
十日後夜裏,他秉燭讀《春秋》。</p>
困乏之時,忽聞喜樂入耳。</p>
尋聲看見燭台書桌上出現一隊幾百人儀仗,就如君王出行一般。</p>
當日金甲小將軍換上了黃袍,頭戴冠冕,意氣風發的率領群臣與他見禮。</p>
嶽公詢問方知,原來這位小將軍乃一國君王。</p>
前幾日禦駕親征,大破敵國軍陣,收複國土失地。</p>
嶽公對此十分高興,誇讚小君王乃聖明君主,問他國號叫什麽,收複失地在何處?</p>
小國君說‘我國名叫落英國,所收複失地,乃上方花園之地’。</p>
嶽公記下地方,與小國君談戰事,問兩國因何結仇,後接受一國君臣答謝。</p>
次日一早,他便拉著故人去花園,非要證明自己說言屬實。</p>
故人笑他老湖塗了,隻能由著他拉拽。</p>
兩人在花園牡丹叢中尋覓,於北邊發現一片斑斑血跡。</p>
仔細看地上,散落著蚊子腿般的短肢,以及半寸鐵劍長槍,但大多小人屍體都被收走了。</p>
故人見此一幕,不得不信嶽公之言。</p>
後來在他引薦下,見到了‘落英國君’,並得知花園北處還有一‘牡丹國’。</p>
兩人做和事老,撮合兩國休兵停戰,重新與他們劃分疆土,把花園一分為二送給兩國。</p>
之後嶽公又在故人家中住了兩個月,與落英國君結下深厚情義。</p>
嶽公死後第二年,落英國君領群臣去嶽家吊喪。</p>
嶽氏兒孫不解問他們‘如何時隔一年才來’。</p>
那國君哭著說:“山高路遠,鳥獸攔路,大千千裏路程,對我等而言勝過十萬裏。我等出國境時三千人,到貴府隻剩這兩百了。祭品也丟失了,隻空懷悲恨。”</p>
嶽氏兒孫聞此大為動容。</p>
當日重設靈堂,請這位重情重義小人國君祭拜,後驅車送他們還鄉,送了很多的答謝之物。</p>
此事傳至坊間,被前朝大學士徐玄收錄在《青竹雅集》。</p>
“徐玄在後文說,‘人分大小,情義不分。凡真情義,無不是山高地厚的。小人國君對嶽公之情,當為後世傳頌。’”</p>
說著,劉彥停下講述,舉起一杯酒道:“此杯酒,當敬落英國君與嶽容公。”</p>
“當敬!”</p>
“不錯。”</p>
楊萬山、華明淵先後附和。</p>
聽完故事末尾,他們深受‘小人之大情’感動,與君子舉杯共敬。</p>
竹舍北邊,一國君臣百姓聽完故事,各都雙目含淚,國君幾度抹淚,感動不止。</p>
宰相提袖拭淚,拜王上道:“我等也當敬落英國主和嶽老將軍。”</p>
國君點頭:“愛卿所言甚是,速與寡人端來一碗酒,寡人要與三位大人共敬至情。”</p>
口諭下達,即有黃門官抱來禦酒,取大碗斟滿,奉於君上。</p>
前方三位君子一杯飲下,身旁小火爐越燒越旺,三人心情敞開。</p>
楊萬山四顧竹屋,笑問:“那道氣可消了?”</p>
劉彥環顧一眼,說:“道氣已散,也就停留半盞茶,萬山、明淵不必驚異擔憂。”</p>
華明淵笑道:“有世才兄坐鎮在此,鬼神也要避讓幾分,我和萬山何懼之有?”</p>
</p>
“小生好奇的緊,我家地下是否也有‘落英國’那等山市小國?”</p>
“真若有,我倒想一見國中小人,效彷嶽容公與其結交一番。”</p>
萬山笑說:“你若發現有小人國,莫忘了告知我與世才,與我們引薦一番。”</p>
三人歡笑,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北邊那些小人君臣麵麵相覷。</p>
國君喜道:“三位君子即有結交之意,眾位愛卿何不隨寡人前去一見?”</p>
宰相在內眾文臣武將各個心動。</p>
小公主甜笑上前:“父王,小女能否麵見君子?”</p>
“使得,使得。”</p>
國君甚寵愛此女,許諾道:“等寡人見過三位君子,便與我女引薦如何?”</p>
“多謝父王。”</p>
小公主欠身禮謝,高興轉頭與母後、兄妹說話。</p>
眾道小人結伴麵君,持禮說:“萬歲、諸位大人需當謹慎。”</p>
“那世才先生見他無妨,就怕另外兩位君子乃‘葉公好龍’之人。”</p>
國君高興一半,收住問:“何為‘葉公好龍’?”</p>
“《葉公好龍》乃大千古國一個典故……”</p>
說著,道人把寓意典故講述一遍。</p>
國君、宰相點頭,以為仙家言之有理。</p>
國君問:“那寡人何時能見真學君子?萬一他以後不再來,寡人不是失了機緣?”</p>
道人道:“隻等三位君子吃醉,貧道便主持法壇。此君子能感應太上玄妙,定能感應萬歲君臣之誠念。”</p>
“屆時貧道便能與君家引薦了。”</p>
“好,一切聽憑仙家做主。”</p>
國君滿意依從。</p>
這時黃門官稟告:“禦宴已備好,方才所采集食氣有十萬擔……”</p>
宰相啟奏道:“請萬歲分萬擔與在場百姓,與民同享美味佳肴,剩餘可押運回國,分與國中百姓。”</p>
國君應允,邀眾仙家和君臣同去享用禦宴。</p>
竹舍外,平兒和華府家仆端著湯圓過來。</p>
劉彥、萬山、華明淵歡悅接下,聞著清湯米酒香,品味起‘桂花蜂蜜湯圓’。</p>
一碗吃完,他們各都飽腹。</p>
華明淵對劉府湯圓讚不絕口,問下人:“還剩多少個?”</p>
老仆人報數:“還剩三十個。”</p>
劉彥接話道:“此物不是什麽珍饈。過不了幾日,街市上就能買得到,不如剩下的分與家人品嚐,連同這酒席也撤去。”</p>
“我等隻煮酒賞雪,懷醉論詩書,談古今奇聞,不負今日雪景。”</p>
“好。”</p>
華明淵本打算把剩下的送去杭州,給家中母親和小妹嚐嚐。</p>
但君子開口,他便主隨客意,對老仆人吩咐:“你就把湯圓都煮了,然後均分品嚐。”</p>
“酒席撤去,再搬來三翁好酒,無事不要攪擾。”</p>
老仆人高興領喏,作揖答謝主家貴客。</p>
出來小園,他對平兒稱讚:“令公子劉郎著實寬厚待人,對我等小人恩厚啊。”</p>
平兒揚起笑臉說:“那是自然,阿翁不止我公子為人,等你認識了,便知何為真君子。”</p>
“小兄弟說的甚對,難怪我公子說……”</p>
說到此,老仆人忽然止住。</p>
平兒疑惑追問:“你公子說什麽?”</p>
老仆人猶豫少許,先與他回前院灶房,而後說起‘潘家所求之事’,摸出懷中五兩銀子給他看。</p>
平兒當即惱怒,對他道:“阿翁是明事理之人,他家公子德性不夠,害了心髒歹意病,還敢對我公子潑髒水。”</p>
“你公子有意與我公子結交,莫讓潘家小人進家宅,否則你公子定會惱你。”</p>
老仆人連連點頭,誇他‘看的通透’,說:“等潘弘父子來,我便退了銀子。不與他辦這樁事。”</p>
……</p>
故事大致是這樣的:</p>
嶽公告老還鄉途中,借宿荊州故人家中。</p>
睡至半夜,忽聞軍鼓之聲,似乎從一二裏之外傳來。</p>
他夢魂意識驚醒,睜眼看到地上一片火光閃爍,照亮一塊塊的軍隊方陣,每一塊方陣皆排列著密密麻麻的的小人兵卒。</p>
他們持火把,頂盔帶甲,有騎兵、步兵、弓弩兵,在將軍指揮下演練軍陣。</p>
其所聞軍鼓號角便是這些小人軍隊所發。</p>
細看那些小人,高低如跳蚤,胯下戰馬也隻有螞蟻大小,但排兵布陣嫻熟,很有章法……</p>
嶽公覺得有趣,害怕驚嚇到他們,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靠著枕頭觀看他們演練。</p>
看了幾遍,他瞧出一些破綻,琢磨時不禁把話說出口。</p>
地上軍隊停止練陣,一金甲將軍率軍師和百位武將來到他床前靴子旁,抱拳禮見,請他指點。</p>
嶽公見裝睡被識破,索性坐起來,談論他們剛才所布陣法破綻,並傳授幾種殺陣變化術。”</p>
金甲小將軍十分高興,爬到床前矮凳之上,傳令軍師,依法演練,請嶽公旁觀指正。</p>
直到三更天才統兵回營,不知所蹤了。</p>
走時,小將軍告訴嶽公‘明日我國將與敵國交戰,今得老將軍指點陣法,必能克敵製勝,待得勝而歸,再來答謝老將軍。’</p>
嶽公次日把此事告訴故人,故人笑他‘懷念沙場,不想卸甲歸田,故做此怪夢’。</p>
但嶽公深信自己所見,在故人家中多住幾日,等待那小將軍送來捷報。</p>
十日後夜裏,他秉燭讀《春秋》。</p>
困乏之時,忽聞喜樂入耳。</p>
尋聲看見燭台書桌上出現一隊幾百人儀仗,就如君王出行一般。</p>
當日金甲小將軍換上了黃袍,頭戴冠冕,意氣風發的率領群臣與他見禮。</p>
嶽公詢問方知,原來這位小將軍乃一國君王。</p>
前幾日禦駕親征,大破敵國軍陣,收複國土失地。</p>
嶽公對此十分高興,誇讚小君王乃聖明君主,問他國號叫什麽,收複失地在何處?</p>
小國君說‘我國名叫落英國,所收複失地,乃上方花園之地’。</p>
嶽公記下地方,與小國君談戰事,問兩國因何結仇,後接受一國君臣答謝。</p>
次日一早,他便拉著故人去花園,非要證明自己說言屬實。</p>
故人笑他老湖塗了,隻能由著他拉拽。</p>
兩人在花園牡丹叢中尋覓,於北邊發現一片斑斑血跡。</p>
仔細看地上,散落著蚊子腿般的短肢,以及半寸鐵劍長槍,但大多小人屍體都被收走了。</p>
故人見此一幕,不得不信嶽公之言。</p>
後來在他引薦下,見到了‘落英國君’,並得知花園北處還有一‘牡丹國’。</p>
兩人做和事老,撮合兩國休兵停戰,重新與他們劃分疆土,把花園一分為二送給兩國。</p>
之後嶽公又在故人家中住了兩個月,與落英國君結下深厚情義。</p>
嶽公死後第二年,落英國君領群臣去嶽家吊喪。</p>
嶽氏兒孫不解問他們‘如何時隔一年才來’。</p>
那國君哭著說:“山高路遠,鳥獸攔路,大千千裏路程,對我等而言勝過十萬裏。我等出國境時三千人,到貴府隻剩這兩百了。祭品也丟失了,隻空懷悲恨。”</p>
嶽氏兒孫聞此大為動容。</p>
當日重設靈堂,請這位重情重義小人國君祭拜,後驅車送他們還鄉,送了很多的答謝之物。</p>
此事傳至坊間,被前朝大學士徐玄收錄在《青竹雅集》。</p>
“徐玄在後文說,‘人分大小,情義不分。凡真情義,無不是山高地厚的。小人國君對嶽公之情,當為後世傳頌。’”</p>
說著,劉彥停下講述,舉起一杯酒道:“此杯酒,當敬落英國君與嶽容公。”</p>
“當敬!”</p>
“不錯。”</p>
楊萬山、華明淵先後附和。</p>
聽完故事末尾,他們深受‘小人之大情’感動,與君子舉杯共敬。</p>
竹舍北邊,一國君臣百姓聽完故事,各都雙目含淚,國君幾度抹淚,感動不止。</p>
宰相提袖拭淚,拜王上道:“我等也當敬落英國主和嶽老將軍。”</p>
國君點頭:“愛卿所言甚是,速與寡人端來一碗酒,寡人要與三位大人共敬至情。”</p>
口諭下達,即有黃門官抱來禦酒,取大碗斟滿,奉於君上。</p>
前方三位君子一杯飲下,身旁小火爐越燒越旺,三人心情敞開。</p>
楊萬山四顧竹屋,笑問:“那道氣可消了?”</p>
劉彥環顧一眼,說:“道氣已散,也就停留半盞茶,萬山、明淵不必驚異擔憂。”</p>
華明淵笑道:“有世才兄坐鎮在此,鬼神也要避讓幾分,我和萬山何懼之有?”</p>
</p>
“小生好奇的緊,我家地下是否也有‘落英國’那等山市小國?”</p>
“真若有,我倒想一見國中小人,效彷嶽容公與其結交一番。”</p>
萬山笑說:“你若發現有小人國,莫忘了告知我與世才,與我們引薦一番。”</p>
三人歡笑,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北邊那些小人君臣麵麵相覷。</p>
國君喜道:“三位君子即有結交之意,眾位愛卿何不隨寡人前去一見?”</p>
宰相在內眾文臣武將各個心動。</p>
小公主甜笑上前:“父王,小女能否麵見君子?”</p>
“使得,使得。”</p>
國君甚寵愛此女,許諾道:“等寡人見過三位君子,便與我女引薦如何?”</p>
“多謝父王。”</p>
小公主欠身禮謝,高興轉頭與母後、兄妹說話。</p>
眾道小人結伴麵君,持禮說:“萬歲、諸位大人需當謹慎。”</p>
“那世才先生見他無妨,就怕另外兩位君子乃‘葉公好龍’之人。”</p>
國君高興一半,收住問:“何為‘葉公好龍’?”</p>
“《葉公好龍》乃大千古國一個典故……”</p>
說著,道人把寓意典故講述一遍。</p>
國君、宰相點頭,以為仙家言之有理。</p>
國君問:“那寡人何時能見真學君子?萬一他以後不再來,寡人不是失了機緣?”</p>
道人道:“隻等三位君子吃醉,貧道便主持法壇。此君子能感應太上玄妙,定能感應萬歲君臣之誠念。”</p>
“屆時貧道便能與君家引薦了。”</p>
“好,一切聽憑仙家做主。”</p>
國君滿意依從。</p>
這時黃門官稟告:“禦宴已備好,方才所采集食氣有十萬擔……”</p>
宰相啟奏道:“請萬歲分萬擔與在場百姓,與民同享美味佳肴,剩餘可押運回國,分與國中百姓。”</p>
國君應允,邀眾仙家和君臣同去享用禦宴。</p>
竹舍外,平兒和華府家仆端著湯圓過來。</p>
劉彥、萬山、華明淵歡悅接下,聞著清湯米酒香,品味起‘桂花蜂蜜湯圓’。</p>
一碗吃完,他們各都飽腹。</p>
華明淵對劉府湯圓讚不絕口,問下人:“還剩多少個?”</p>
老仆人報數:“還剩三十個。”</p>
劉彥接話道:“此物不是什麽珍饈。過不了幾日,街市上就能買得到,不如剩下的分與家人品嚐,連同這酒席也撤去。”</p>
“我等隻煮酒賞雪,懷醉論詩書,談古今奇聞,不負今日雪景。”</p>
“好。”</p>
華明淵本打算把剩下的送去杭州,給家中母親和小妹嚐嚐。</p>
但君子開口,他便主隨客意,對老仆人吩咐:“你就把湯圓都煮了,然後均分品嚐。”</p>
“酒席撤去,再搬來三翁好酒,無事不要攪擾。”</p>
老仆人高興領喏,作揖答謝主家貴客。</p>
出來小園,他對平兒稱讚:“令公子劉郎著實寬厚待人,對我等小人恩厚啊。”</p>
平兒揚起笑臉說:“那是自然,阿翁不止我公子為人,等你認識了,便知何為真君子。”</p>
“小兄弟說的甚對,難怪我公子說……”</p>
說到此,老仆人忽然止住。</p>
平兒疑惑追問:“你公子說什麽?”</p>
老仆人猶豫少許,先與他回前院灶房,而後說起‘潘家所求之事’,摸出懷中五兩銀子給他看。</p>
平兒當即惱怒,對他道:“阿翁是明事理之人,他家公子德性不夠,害了心髒歹意病,還敢對我公子潑髒水。”</p>
“你公子有意與我公子結交,莫讓潘家小人進家宅,否則你公子定會惱你。”</p>
老仆人連連點頭,誇他‘看的通透’,說:“等潘弘父子來,我便退了銀子。不與他辦這樁事。”</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