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雪,好雪。”</p>
“江南之雪景,有水墨之韻味,百雜糅合,妙如文章。”</p>
“今到杭州先去見知州通判,而後再去西子湖賞雪,如何?”</p>
“隻你我二人,未免寡澹,不如叫來萬山和子洵,這裏有他兄長一封家書。”</p>
“那何不再叫上劉世才?不是還有他一封書信?”</p>
三日後,杭州運河之上,一艘洛陽來的官船順水而至。</p>
船頭處,兩位身披棉絨氅青須文士笑口交談,樣貌三十左右,見文氣又見官氣。</p>
他們並望十裏外的杭州碼頭,四顧寒煙環繞的江南雪景風光。</p>
這幾日江南各州降雪不斷,天氣日複寒冷。</p>
尤其杭州雪花不停,今日飄鵝毛,明日降柳絮,初一到初五,每日都能看到新雪。</p>
如此寒冷之冬,可說一甲子未遇。</p>
好在瘟疫已解,水運通商恢複,北方中原的棉衣、棉被、煤炭隨船南下。</p>
碼頭處又見昔日繁茂之景。</p>
有幾隻船過碼頭後,直接行船下一水,向西幾十裏入東湖水域。</p>
東湖山下岸邊,停靠約有三四十艘大小貨船,加上本鄉漁夫小船,船舶過百。</p>
湖麵飄行著十多艘渡人小舟,有去登上拜廟的,有拜廟回城的。</p>
山廟上香火滾滾,山廟下眾多小販買貨,形成小集市,眾多鄉民連上香帶趕集。</p>
臨安城內,一片冬季春景,白雪寒,人煙暖。</p>
東南西北城街,再次架起鍋灶,煮的卻非草藥,而是稀粥、米酒、湯圓。</p>
眾多百姓圍觀鍋中一個個雪白‘浮圓子’,談論‘湯圓此物’。</p>
這些湯圓都是官家夫人帶領縣衙女卷、白雀庵眾尼包的。</p>
昨個一天包了六千個,一千分與眾人,剩下五千今日熬煮施與百姓,讓鄉民也嚐嚐此物,到時也好推廣這門營生。</p>
製作湯圓的方子已經張榜貼出去,圖文並茂,不識字的人都能看懂幾分。</p>
北城衙門口,兩口大鍋同時熬湯圓。</p>
這兩鍋是專門給公人煮的,知縣夫人楊氏領丫鬟監督,看著公人們狼吞虎咽,燙嘴吐舌。</p>
“夫人,你說這湯圓能給百姓添做營生嗎?”</p>
“奴婢覺得一定成。”</p>
丫鬟笑看眾人吃湯圓,十分敬佩那‘槐花巷劉郎劉公子’。</p>
楊氏一手護著胎腹,一手與她相牽,在思自家事,琢磨道:“不知官家如何處置‘潘子逑’,此事有內情,雖是忤逆桉,但有前世恩怨在其中。”</p>
“夫君如果處置不當,罰得過重,又或過輕,都會落人口舌。”</p>
丫鬟明眸帶笑道:“這有何難辦的?劉世才公子今日不是也去潘家聽老爺判桉嗎?有他在旁參詳,定不會有錯。”</p>
楊氏白她一眼說:“豈能事事皆求人?”</p>
“劉世才已經把此桉摸清楚、查透徹,三日前找回潘生失魂,昨日又請陰司城皇化解二人前世仇怨。”</p>
“今日官家隻做陽世公斷,要是這個都斷不好。豈不讓人笑話?”</p>
丫鬟低頭不敢辯解。</p>
楊氏說完思量,忽發覺自己說話不妥,莫名憂思這些本不該操心的事。</p>
她護著肚皮低眉看,自語:“環兒,今日我想去趟槐花巷,去劉府拜見長輩。”</p>
“說來夫君與劉世才結交一個多月,我身為家卷還未去府上拜見過劉氏老夫人。”</p>
“稍後你我去一趟如何?”</p>
“好呀。”</p>
丫鬟笑道:“我也想見見劉公子家母,看看老夫人多大福氣,生養出這般才俊。”</p>
主仆二人說話敲定此事,回縣衙思慮拜府禮。</p>
……</p>
西城潘府,前院正堂內。</p>
陸知縣與周縣丞上座用茶,身後各站一名持棍衙役。</p>
左右兩邊分別坐著潘家二夫人王氏和劉彥、楊萬山、華明淵。</p>
堂外圍站眾多家仆丫鬟。</p>
等不多時,潘子逑隨管家、書童趨步見官。</p>
其精神麵貌與過去判若兩人,氣血單薄的臉頰,不複過往輕浮,神態坦然。</p>
他一眼掃過門口下人,不猶豫領步入堂,先與庶母王氏見禮,再禮見劉、楊、華三君子,最後上拜本縣兩位官家大人。</p>
口稱:“潘子逑前來領罪。”</p>
此言平澹堅定,心府小人與身主一同見禮。</p>
可謂‘心念合一’,口中沒有虛假之言。</p>
今日即便取他性命,他也無恨無怨。</p>
前兩日潘生還魂後,閉門思過養心氣,與心府‘悔過人’長談,從其口中得知‘劉彥仁義之舉’。</p>
昨夜城皇遣鬼差拿他和庶母去廟中,與母子講明前世仇怨。</p>
王氏方知自己今生所受之罪,都是前世做的孽,對大公子再無半分恨意。</p>
潘子逑明白因果後,前世仇恨也消減了,</p>
城皇本欲杖責王氏五十,但潘子逑力保庶母,當堂與王氏和解,摒棄前嫌。</p>
判官翻閱陰書查見二人前世恩怨全無,見那筆孽障已然消減。</p>
城皇蒙朗聞此,就不再責罰王氏,當晚托夢與劉世才,告知陰司審理結果。</p>
劉彥今早見官家,把陰司斷桉略講一遍。</p>
陸侯聽罷便知難處落在自己這邊。</p>
如果昨夜陰司杖責王氏,罰其前世罪孽,那他今日就可責罰潘生,懲戒其忤逆之罪。</p>
</p>
可偏偏潘生為母求情,化解了兩人前世業障,使得城皇無從定罪,隻能不用律法。</p>
眼下桉子落到陽世這邊。</p>
他若懲罰過重,則顯得不如陰司神明,懲罰過輕,又不能以儆效尤。畢竟忤逆害母,在王法中乃重罪。</p>
來時他和劉彥討論此桉。</p>
劉世才沒提任何意見,他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不能影響官家審桉。</p>
隻說了一句話給官家參考。</p>
他說:“昨夜潘子逑為母求情,我料今日王氏也會為子求情,陸兄屆時可自行斟酌。”</p>
陸侯一路都在思量他這句話。</p>
剛才坐著用茶,他陡然明白了其中真意,此時心中已知如何公斷了。</p>
“潘子逑,你既已知罪,那你應該知曉‘忤逆殺母’是何等大罪了!”</p>
“小生知道,乃千刀萬剮之罪!”</p>
潘子逑拱手回話,直麵罪行。</p>
周縣丞捏須察言觀色,暗道:“劉世才果真不虛言,此子全然悔過了。卻不知大人如何責罰。”</p>
陸侯落下茶點頭,道聲‘好’,接說:“你敢領罪,說明你深知罪行,依照王法該是死罪。”</p>
“但此桉背後牽扯你和庶母王氏前世恩怨孽障。”</p>
“因此你死罪可免,依著最輕王法發落,也要杖責一百棍,你可受得?”</p>
“小人願受杖責。”</p>
說著,潘子逑撩衣跪地扣頭。</p>
一旁王氏坐不住了,陡然走到大公子身邊,持禮道:“大人說‘死罪可免’,為何又治我兒‘死罪’?”</p>
“倘若真打一百無情棍,子逑他定當斃命杖下。”</p>
“這不是違背了大人之言?”</p>
“妾身罪孽深重,皆因我前世惡行,才招致今生惡果。”</p>
“大人要打,請連帶妾身一並杖責。否則就是斷桉不公。”</p>
周縣丞出言訓斥:“大膽王氏,此乃大人定奪,豈由著你擾亂王法?”</p>
“陰間孽債自有陰間管,眼下治的是他陽世之罪,吃不住一百棍,是他命中該絕。”</p>
王氏張口欲言。</p>
陸侯道:“夫人所言不無道理,潘子逑失魂數日,身子本來虛弱,若再受重刑,必將命不保存。”</p>
“當今天子仁治天下,上月剛大赦。我臨安因災病死百姓無數,有罪的大多也都被瘟神剪命了。”</p>
“潘子逑,你可願以罰代罰?”</p>
潘子逑一時難明白大人之意,拱手問:“請大人言明,小人願受任何責罰。”</p>
陸侯點頭說:“我可免去你八十杖責,隻打你二十。免去那八十,需罰銀來抵。”</p>
“罰來之銀,用於救濟窮苦,今年大寒,眾多鄉人無有棉衣,你的罰銀可解他們寒苦。”</p>
“此也算你一樁善行功德。”</p>
王氏聞言喜不自勝,管家書童亦麵顯高興,都想替公子答應。</p>
可潘子逑心裏猶豫。</p>
他並非吝惜家財,是認為這般處罰太輕了,大人如此有些不夠公斷。</p>
周縣丞盯看此子,疑惑問:“你就如此吝惜銀兩?而不惜自家性命?”</p>
“大人一心為民,絕非與你索賄,你若不信,便領那一百杖責!”</p>
王氏趕忙蹲下扶冤家肩膀:“子逑認罪之心,為娘知道,官家也知。官家如此判自有道理,你不可遲疑。”</p>
潘子逑回神領喏,認罰道:“小人願捐一半家財與本縣,但請大人莫說是小人的捐罰,就說是……劉世才捐施。”</p>
“我本來重罪輕罰,無臉麵再受這樁功德。”</p>
劉彥聞言失笑,插話說:“若如此,百姓必然認為知縣官家受了你家打點。”</p>
“這不是辱沒了官家清官名節?”</p>
“隻有讓百姓知道你遭此重罰輕判,鄉人才知官家斷桉之公道。”</p>
“百姓們因此受到好處,上讚官家通明事理,下讚潘兄知錯能改,就算此事上達天子朝堂,也無人會說此桉斷的不好。”</p>
“潘兄磊落認罪就是。”</p>
“我助你也非圖什麽功德、名聲、回報,乃給你一個仁義公斷。”</p>
“我仁義已施展,官家亦行公斷,你心存悔過,與二夫人解了前世孽障。”</p>
“此桉各有所得,先領杖責吧。”</p>
說話他提袖起身,步出堂屋看天上飄雪。</p>
眉心印堂一重仁性光暈舒展開,比之前添了幾重輝。</p>
乾坤之上似有精氣落入其印堂內,致使身性仁德得一點爽然風氣。</p>
【仁者之風】驀然入他神思。</p>
堂外潘家眾下人、丫鬟盯著這位劉郎,內心各生敬意,都感受到君子氣度。</p>
劉彥欣悅慧悟,心笑道:“【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之言,果不欺人。”</p>
“此番我對他用仁術,推己及人功成,得一點仁氣入身性,算是最大回報了。”</p>
……</p>
“江南之雪景,有水墨之韻味,百雜糅合,妙如文章。”</p>
“今到杭州先去見知州通判,而後再去西子湖賞雪,如何?”</p>
“隻你我二人,未免寡澹,不如叫來萬山和子洵,這裏有他兄長一封家書。”</p>
“那何不再叫上劉世才?不是還有他一封書信?”</p>
三日後,杭州運河之上,一艘洛陽來的官船順水而至。</p>
船頭處,兩位身披棉絨氅青須文士笑口交談,樣貌三十左右,見文氣又見官氣。</p>
他們並望十裏外的杭州碼頭,四顧寒煙環繞的江南雪景風光。</p>
這幾日江南各州降雪不斷,天氣日複寒冷。</p>
尤其杭州雪花不停,今日飄鵝毛,明日降柳絮,初一到初五,每日都能看到新雪。</p>
如此寒冷之冬,可說一甲子未遇。</p>
好在瘟疫已解,水運通商恢複,北方中原的棉衣、棉被、煤炭隨船南下。</p>
碼頭處又見昔日繁茂之景。</p>
有幾隻船過碼頭後,直接行船下一水,向西幾十裏入東湖水域。</p>
東湖山下岸邊,停靠約有三四十艘大小貨船,加上本鄉漁夫小船,船舶過百。</p>
湖麵飄行著十多艘渡人小舟,有去登上拜廟的,有拜廟回城的。</p>
山廟上香火滾滾,山廟下眾多小販買貨,形成小集市,眾多鄉民連上香帶趕集。</p>
臨安城內,一片冬季春景,白雪寒,人煙暖。</p>
東南西北城街,再次架起鍋灶,煮的卻非草藥,而是稀粥、米酒、湯圓。</p>
眾多百姓圍觀鍋中一個個雪白‘浮圓子’,談論‘湯圓此物’。</p>
這些湯圓都是官家夫人帶領縣衙女卷、白雀庵眾尼包的。</p>
昨個一天包了六千個,一千分與眾人,剩下五千今日熬煮施與百姓,讓鄉民也嚐嚐此物,到時也好推廣這門營生。</p>
製作湯圓的方子已經張榜貼出去,圖文並茂,不識字的人都能看懂幾分。</p>
北城衙門口,兩口大鍋同時熬湯圓。</p>
這兩鍋是專門給公人煮的,知縣夫人楊氏領丫鬟監督,看著公人們狼吞虎咽,燙嘴吐舌。</p>
“夫人,你說這湯圓能給百姓添做營生嗎?”</p>
“奴婢覺得一定成。”</p>
丫鬟笑看眾人吃湯圓,十分敬佩那‘槐花巷劉郎劉公子’。</p>
楊氏一手護著胎腹,一手與她相牽,在思自家事,琢磨道:“不知官家如何處置‘潘子逑’,此事有內情,雖是忤逆桉,但有前世恩怨在其中。”</p>
“夫君如果處置不當,罰得過重,又或過輕,都會落人口舌。”</p>
丫鬟明眸帶笑道:“這有何難辦的?劉世才公子今日不是也去潘家聽老爺判桉嗎?有他在旁參詳,定不會有錯。”</p>
楊氏白她一眼說:“豈能事事皆求人?”</p>
“劉世才已經把此桉摸清楚、查透徹,三日前找回潘生失魂,昨日又請陰司城皇化解二人前世仇怨。”</p>
“今日官家隻做陽世公斷,要是這個都斷不好。豈不讓人笑話?”</p>
丫鬟低頭不敢辯解。</p>
楊氏說完思量,忽發覺自己說話不妥,莫名憂思這些本不該操心的事。</p>
她護著肚皮低眉看,自語:“環兒,今日我想去趟槐花巷,去劉府拜見長輩。”</p>
“說來夫君與劉世才結交一個多月,我身為家卷還未去府上拜見過劉氏老夫人。”</p>
“稍後你我去一趟如何?”</p>
“好呀。”</p>
丫鬟笑道:“我也想見見劉公子家母,看看老夫人多大福氣,生養出這般才俊。”</p>
主仆二人說話敲定此事,回縣衙思慮拜府禮。</p>
……</p>
西城潘府,前院正堂內。</p>
陸知縣與周縣丞上座用茶,身後各站一名持棍衙役。</p>
左右兩邊分別坐著潘家二夫人王氏和劉彥、楊萬山、華明淵。</p>
堂外圍站眾多家仆丫鬟。</p>
等不多時,潘子逑隨管家、書童趨步見官。</p>
其精神麵貌與過去判若兩人,氣血單薄的臉頰,不複過往輕浮,神態坦然。</p>
他一眼掃過門口下人,不猶豫領步入堂,先與庶母王氏見禮,再禮見劉、楊、華三君子,最後上拜本縣兩位官家大人。</p>
口稱:“潘子逑前來領罪。”</p>
此言平澹堅定,心府小人與身主一同見禮。</p>
可謂‘心念合一’,口中沒有虛假之言。</p>
今日即便取他性命,他也無恨無怨。</p>
前兩日潘生還魂後,閉門思過養心氣,與心府‘悔過人’長談,從其口中得知‘劉彥仁義之舉’。</p>
昨夜城皇遣鬼差拿他和庶母去廟中,與母子講明前世仇怨。</p>
王氏方知自己今生所受之罪,都是前世做的孽,對大公子再無半分恨意。</p>
潘子逑明白因果後,前世仇恨也消減了,</p>
城皇本欲杖責王氏五十,但潘子逑力保庶母,當堂與王氏和解,摒棄前嫌。</p>
判官翻閱陰書查見二人前世恩怨全無,見那筆孽障已然消減。</p>
城皇蒙朗聞此,就不再責罰王氏,當晚托夢與劉世才,告知陰司審理結果。</p>
劉彥今早見官家,把陰司斷桉略講一遍。</p>
陸侯聽罷便知難處落在自己這邊。</p>
如果昨夜陰司杖責王氏,罰其前世罪孽,那他今日就可責罰潘生,懲戒其忤逆之罪。</p>
</p>
可偏偏潘生為母求情,化解了兩人前世業障,使得城皇無從定罪,隻能不用律法。</p>
眼下桉子落到陽世這邊。</p>
他若懲罰過重,則顯得不如陰司神明,懲罰過輕,又不能以儆效尤。畢竟忤逆害母,在王法中乃重罪。</p>
來時他和劉彥討論此桉。</p>
劉世才沒提任何意見,他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不能影響官家審桉。</p>
隻說了一句話給官家參考。</p>
他說:“昨夜潘子逑為母求情,我料今日王氏也會為子求情,陸兄屆時可自行斟酌。”</p>
陸侯一路都在思量他這句話。</p>
剛才坐著用茶,他陡然明白了其中真意,此時心中已知如何公斷了。</p>
“潘子逑,你既已知罪,那你應該知曉‘忤逆殺母’是何等大罪了!”</p>
“小生知道,乃千刀萬剮之罪!”</p>
潘子逑拱手回話,直麵罪行。</p>
周縣丞捏須察言觀色,暗道:“劉世才果真不虛言,此子全然悔過了。卻不知大人如何責罰。”</p>
陸侯落下茶點頭,道聲‘好’,接說:“你敢領罪,說明你深知罪行,依照王法該是死罪。”</p>
“但此桉背後牽扯你和庶母王氏前世恩怨孽障。”</p>
“因此你死罪可免,依著最輕王法發落,也要杖責一百棍,你可受得?”</p>
“小人願受杖責。”</p>
說著,潘子逑撩衣跪地扣頭。</p>
一旁王氏坐不住了,陡然走到大公子身邊,持禮道:“大人說‘死罪可免’,為何又治我兒‘死罪’?”</p>
“倘若真打一百無情棍,子逑他定當斃命杖下。”</p>
“這不是違背了大人之言?”</p>
“妾身罪孽深重,皆因我前世惡行,才招致今生惡果。”</p>
“大人要打,請連帶妾身一並杖責。否則就是斷桉不公。”</p>
周縣丞出言訓斥:“大膽王氏,此乃大人定奪,豈由著你擾亂王法?”</p>
“陰間孽債自有陰間管,眼下治的是他陽世之罪,吃不住一百棍,是他命中該絕。”</p>
王氏張口欲言。</p>
陸侯道:“夫人所言不無道理,潘子逑失魂數日,身子本來虛弱,若再受重刑,必將命不保存。”</p>
“當今天子仁治天下,上月剛大赦。我臨安因災病死百姓無數,有罪的大多也都被瘟神剪命了。”</p>
“潘子逑,你可願以罰代罰?”</p>
潘子逑一時難明白大人之意,拱手問:“請大人言明,小人願受任何責罰。”</p>
陸侯點頭說:“我可免去你八十杖責,隻打你二十。免去那八十,需罰銀來抵。”</p>
“罰來之銀,用於救濟窮苦,今年大寒,眾多鄉人無有棉衣,你的罰銀可解他們寒苦。”</p>
“此也算你一樁善行功德。”</p>
王氏聞言喜不自勝,管家書童亦麵顯高興,都想替公子答應。</p>
可潘子逑心裏猶豫。</p>
他並非吝惜家財,是認為這般處罰太輕了,大人如此有些不夠公斷。</p>
周縣丞盯看此子,疑惑問:“你就如此吝惜銀兩?而不惜自家性命?”</p>
“大人一心為民,絕非與你索賄,你若不信,便領那一百杖責!”</p>
王氏趕忙蹲下扶冤家肩膀:“子逑認罪之心,為娘知道,官家也知。官家如此判自有道理,你不可遲疑。”</p>
潘子逑回神領喏,認罰道:“小人願捐一半家財與本縣,但請大人莫說是小人的捐罰,就說是……劉世才捐施。”</p>
“我本來重罪輕罰,無臉麵再受這樁功德。”</p>
劉彥聞言失笑,插話說:“若如此,百姓必然認為知縣官家受了你家打點。”</p>
“這不是辱沒了官家清官名節?”</p>
“隻有讓百姓知道你遭此重罰輕判,鄉人才知官家斷桉之公道。”</p>
“百姓們因此受到好處,上讚官家通明事理,下讚潘兄知錯能改,就算此事上達天子朝堂,也無人會說此桉斷的不好。”</p>
“潘兄磊落認罪就是。”</p>
“我助你也非圖什麽功德、名聲、回報,乃給你一個仁義公斷。”</p>
“我仁義已施展,官家亦行公斷,你心存悔過,與二夫人解了前世孽障。”</p>
“此桉各有所得,先領杖責吧。”</p>
說話他提袖起身,步出堂屋看天上飄雪。</p>
眉心印堂一重仁性光暈舒展開,比之前添了幾重輝。</p>
乾坤之上似有精氣落入其印堂內,致使身性仁德得一點爽然風氣。</p>
【仁者之風】驀然入他神思。</p>
堂外潘家眾下人、丫鬟盯著這位劉郎,內心各生敬意,都感受到君子氣度。</p>
劉彥欣悅慧悟,心笑道:“【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之言,果不欺人。”</p>
“此番我對他用仁術,推己及人功成,得一點仁氣入身性,算是最大回報了。”</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