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這不過小事,世才也不會因此計較。”</p>
“回頭我去與桃花賠情,給她幾兩銀子貼補其心,這事就過去。”</p>
……</p>
未時,飄起雪花。</p>
臨安官車駛入杭州東城門。</p>
車內楊萬山看內兄想事,便知與家姐在劉府失儀有關,笑顏解其寬心。</p>
陸侯撩簾看窗外,說:“世才寬仁大度,自然不會計較,隻是你我欠缺禮數。”</p>
“不該讓環兒去,應該你我去賠情,這才顯真誠之心。”</p>
“今日我倆礙於顏麵避事,反失了結心機會。”</p>
楊萬山被他一點,轉念道:“你我來此,不也是為了世才?”</p>
“等見到周彥明、張景勝,問清楚他們來意,回來後帶著喜訊拜府,家姐之事不就一衝而散?”</p>
</p>
說著,他們聊起‘周張二人’。</p>
周彥明、張景勝二人,與楊家長子楊濤交情不淺,乃同殿進士。</p>
入翰林後,又給楊公送過‘門生帖’,大抵也算半個弟子,和萬山、陸侯稱得上‘同門’。</p>
在洛陽時,幾人時常把盞論學,交情厚過尋常朋友。</p>
此時二人身在通判府,庭廊下與李通判父女煮茶賞雪,所談不外乎‘臨安縣治疫’、‘劉世才六法’。</p>
他們在京已知‘劉世才助臨安解瘟’,但所知不全。</p>
今聞其‘治疫六法’‘文章祭鬼’等諸事,才知天家厚賜由來。</p>
周彥明道:“不想臨安水鄉養育如此人傑。”</p>
張景勝說:“卻不知劉世才之師是哪位夫子,通判可知一二?”</p>
李通判請茶笑道:“我與世才隻見過一麵,當日所談皆是公事,並無私聊論學。本欲擇日請他過府,總不得好時機。”</p>
“此番他喜事到了,明日邀入我府,把酒敘談一番,兩位大人意下如何?”</p>
“好。”</p>
周彥明爽快應下,暗下思想‘計謀’。</p>
李憐雲在旁煮茶聽講,不插一言。</p>
她對劉郎所知遠超父親,就怕說出來兩位欽差都要瞠目結舌。</p>
一盞茶後,陸侯、楊萬山登門拜府。</p>
兩人身披厚氅,沐雪步入庭廊,與周張二人、通判父女見禮。</p>
眾人笑談寒暄幾句,萬山便迫不及待問起‘兩位仁兄因何出京下江南?’</p>
周彥明笑道:“以賢弟之聰明,猜不出我二人來意?”</p>
張景勝接言:“倒是賢弟,不問家書,先問旁人之事。莫非你和劉世才,已結‘管鮑之誼,莫逆之交’?”</p>
楊萬山端茶分顧眾人,神采飄揚:“雖不是‘管鮑之誼,莫逆之交’,但也算得上‘君子之交’,強過泛泛之輩。”</p>
“劉世才視我為友,我視他亦師亦友。”</p>
“今日事關老師,我自當先問其事,後問家事。”</p>
“意!老師言中了。”</p>
周彥明感歎,隨與楊萬山、陸子洵解惑,說起‘冬至當夜,他們在老師楊公雲夢中觀星,見災星落,聽老師談卦象……’</p>
“你兄長本欲修書信叫你回去。”</p>
“老師止住說,萬山在臨安遇到貴人,能助你立業,不能斷你機緣。”</p>
“試問萬山,你可得‘立業’?”</p>
麵對詢問,楊萬山笑說:“小弟還未立業。但世才兄確實授道與我。我在臨安這一月所得,勝過洛陽三年養學。”</p>
“明年春來,我必入上三等真學!”</p>
“萬山如此有信心?”</p>
張景勝反問,略有些詫然,好奇劉世才都教他什麽。</p>
陸侯解惑道:“內弟已得五百文光,能夠‘入書出書’。”</p>
“明年攢夠六百文光,不在話下。並且他入學文章也草擬在心。時刻琢磨著。”</p>
“萬山所言,絕非誇口。”</p>
周、張無不驚訝。</p>
其一是楊萬山文光積攢神速。</p>
八月中秋時節,他才不過三百,曾酒後醉歎‘不知何年何月入得真學’。</p>
眼下隻兩個月,他添了兩百文光,進步之大令人難以相信。</p>
其二楊萬山竟可以‘入書出書’,這個周張二人更沒想到。</p>
這‘明經術’,即便入了真學也要琢磨透徹,不然‘進得去,出不來’,空耗費心力還不得真金。</p>
萬山看他們疑慮,自在用茶道:“不是君子指點,我豈有今日?二兄還是先說公事,私事留在宴上說。”</p>
周張相視,暫壓疑問說起‘此番下杭州來意’,以及‘身上擔差事’。</p>
他們本月初受命欽差,銜天子令,南下杭州。</p>
是代天家封賞治疫有功之臣民,同時減免杭州及各縣鄉三年稅負,使百姓休養生息。</p>
封賞官吏的聖旨,兩人已交予唐知州,其中還有一封天子親筆玉書,要轉交與劉世才。</p>
不過,此玉書他們皆不提。</p>
周彥明說:“十月底,天子朝堂議事,親封劉世才為【奉義君子】,賞黃金百兩,賜禦筆一支。”</p>
“所賜之物皆在船上,明日宣讀聖旨,再轉交與貴縣。”</p>
“另外,天子施仁政,降旨撫民,凡遭災減口之家,每戶再補五千文錢。此錢先由州縣發放。”</p>
“明日唐知州會代天子頒布此仁政。”</p>
楊萬山聽完,與內兄相視一眼,暗覺‘天家對世才封賞過輕了’。</p>
在他看來‘劉世才之功可抵萬戶侯’,而天家隻封一個‘不是爵位的封號’。</p>
“父親多次與我說,新君天子乃聰明仁君,但隻看他所行封賞,不似‘聰明君王’。”</p>
“難道還有封賞,二兄未提?”</p>
萬山思量時,陸侯請教道:“【奉義君子】這個封號,愚弟不曾聽過,可是朝廷新設封賞百姓之號?”</p>
關於朝廷封號,曆朝皆有一套章程。</p>
大周封官與封民不同,封官皆用【忠孝加身】,封民皆用【保義加身】或賜【員外加身】。</p>
【員外】封號,隻針對捐施萬貫以上的善士,也被坊間稱為【萬貫郎】。</p>
一般各州有名的富商豪商,都會捐個‘員外出身’,增添自家顏麵。</p>
就如‘徐州藥商王員外’。</p>
【保義】封號,則針對民間義士。</p>
諸如殺賊有功,俠義救民,隻要滿足條件,可由百姓聯名上報州縣,官家再報上朝廷,經過尚書府審核可得。</p>
唯有這【奉義】封號,未曾與人加封,顯然是新設之號。</p>
所以陸侯對此頗為好奇。</p>
周張兩位翰林相視而笑。</p>
張景勝說:“萬山、子洵可別小看了此號。”</p>
“此乃天家多番思慮典故,才得【奉義】二字,且與老師有過商議。君臣合定此號,冊封劉世才。”</p>
“此號絕非【員外】【保義】可比,雖不在爵位之中,卻是獨一無二。”</p>
“誰人想得此號,非要如劉世才那般拯救萬民才行。”</p>
“另外,天家還禦筆親書,寫下【大節奉義】四字!”</p>
“命宮中巧匠製成匾額,叫我等隨號封賞,可懸於其家邸,光耀門楣。”</p>
“試問百年內,誰人有此殊榮?”</p>
“隻他一人耳!”</p>
……</p>
“回頭我去與桃花賠情,給她幾兩銀子貼補其心,這事就過去。”</p>
……</p>
未時,飄起雪花。</p>
臨安官車駛入杭州東城門。</p>
車內楊萬山看內兄想事,便知與家姐在劉府失儀有關,笑顏解其寬心。</p>
陸侯撩簾看窗外,說:“世才寬仁大度,自然不會計較,隻是你我欠缺禮數。”</p>
“不該讓環兒去,應該你我去賠情,這才顯真誠之心。”</p>
“今日我倆礙於顏麵避事,反失了結心機會。”</p>
楊萬山被他一點,轉念道:“你我來此,不也是為了世才?”</p>
“等見到周彥明、張景勝,問清楚他們來意,回來後帶著喜訊拜府,家姐之事不就一衝而散?”</p>
</p>
說著,他們聊起‘周張二人’。</p>
周彥明、張景勝二人,與楊家長子楊濤交情不淺,乃同殿進士。</p>
入翰林後,又給楊公送過‘門生帖’,大抵也算半個弟子,和萬山、陸侯稱得上‘同門’。</p>
在洛陽時,幾人時常把盞論學,交情厚過尋常朋友。</p>
此時二人身在通判府,庭廊下與李通判父女煮茶賞雪,所談不外乎‘臨安縣治疫’、‘劉世才六法’。</p>
他們在京已知‘劉世才助臨安解瘟’,但所知不全。</p>
今聞其‘治疫六法’‘文章祭鬼’等諸事,才知天家厚賜由來。</p>
周彥明道:“不想臨安水鄉養育如此人傑。”</p>
張景勝說:“卻不知劉世才之師是哪位夫子,通判可知一二?”</p>
李通判請茶笑道:“我與世才隻見過一麵,當日所談皆是公事,並無私聊論學。本欲擇日請他過府,總不得好時機。”</p>
“此番他喜事到了,明日邀入我府,把酒敘談一番,兩位大人意下如何?”</p>
“好。”</p>
周彥明爽快應下,暗下思想‘計謀’。</p>
李憐雲在旁煮茶聽講,不插一言。</p>
她對劉郎所知遠超父親,就怕說出來兩位欽差都要瞠目結舌。</p>
一盞茶後,陸侯、楊萬山登門拜府。</p>
兩人身披厚氅,沐雪步入庭廊,與周張二人、通判父女見禮。</p>
眾人笑談寒暄幾句,萬山便迫不及待問起‘兩位仁兄因何出京下江南?’</p>
周彥明笑道:“以賢弟之聰明,猜不出我二人來意?”</p>
張景勝接言:“倒是賢弟,不問家書,先問旁人之事。莫非你和劉世才,已結‘管鮑之誼,莫逆之交’?”</p>
楊萬山端茶分顧眾人,神采飄揚:“雖不是‘管鮑之誼,莫逆之交’,但也算得上‘君子之交’,強過泛泛之輩。”</p>
“劉世才視我為友,我視他亦師亦友。”</p>
“今日事關老師,我自當先問其事,後問家事。”</p>
“意!老師言中了。”</p>
周彥明感歎,隨與楊萬山、陸子洵解惑,說起‘冬至當夜,他們在老師楊公雲夢中觀星,見災星落,聽老師談卦象……’</p>
“你兄長本欲修書信叫你回去。”</p>
“老師止住說,萬山在臨安遇到貴人,能助你立業,不能斷你機緣。”</p>
“試問萬山,你可得‘立業’?”</p>
麵對詢問,楊萬山笑說:“小弟還未立業。但世才兄確實授道與我。我在臨安這一月所得,勝過洛陽三年養學。”</p>
“明年春來,我必入上三等真學!”</p>
“萬山如此有信心?”</p>
張景勝反問,略有些詫然,好奇劉世才都教他什麽。</p>
陸侯解惑道:“內弟已得五百文光,能夠‘入書出書’。”</p>
“明年攢夠六百文光,不在話下。並且他入學文章也草擬在心。時刻琢磨著。”</p>
“萬山所言,絕非誇口。”</p>
周、張無不驚訝。</p>
其一是楊萬山文光積攢神速。</p>
八月中秋時節,他才不過三百,曾酒後醉歎‘不知何年何月入得真學’。</p>
眼下隻兩個月,他添了兩百文光,進步之大令人難以相信。</p>
其二楊萬山竟可以‘入書出書’,這個周張二人更沒想到。</p>
這‘明經術’,即便入了真學也要琢磨透徹,不然‘進得去,出不來’,空耗費心力還不得真金。</p>
萬山看他們疑慮,自在用茶道:“不是君子指點,我豈有今日?二兄還是先說公事,私事留在宴上說。”</p>
周張相視,暫壓疑問說起‘此番下杭州來意’,以及‘身上擔差事’。</p>
他們本月初受命欽差,銜天子令,南下杭州。</p>
是代天家封賞治疫有功之臣民,同時減免杭州及各縣鄉三年稅負,使百姓休養生息。</p>
封賞官吏的聖旨,兩人已交予唐知州,其中還有一封天子親筆玉書,要轉交與劉世才。</p>
不過,此玉書他們皆不提。</p>
周彥明說:“十月底,天子朝堂議事,親封劉世才為【奉義君子】,賞黃金百兩,賜禦筆一支。”</p>
“所賜之物皆在船上,明日宣讀聖旨,再轉交與貴縣。”</p>
“另外,天子施仁政,降旨撫民,凡遭災減口之家,每戶再補五千文錢。此錢先由州縣發放。”</p>
“明日唐知州會代天子頒布此仁政。”</p>
楊萬山聽完,與內兄相視一眼,暗覺‘天家對世才封賞過輕了’。</p>
在他看來‘劉世才之功可抵萬戶侯’,而天家隻封一個‘不是爵位的封號’。</p>
“父親多次與我說,新君天子乃聰明仁君,但隻看他所行封賞,不似‘聰明君王’。”</p>
“難道還有封賞,二兄未提?”</p>
萬山思量時,陸侯請教道:“【奉義君子】這個封號,愚弟不曾聽過,可是朝廷新設封賞百姓之號?”</p>
關於朝廷封號,曆朝皆有一套章程。</p>
大周封官與封民不同,封官皆用【忠孝加身】,封民皆用【保義加身】或賜【員外加身】。</p>
【員外】封號,隻針對捐施萬貫以上的善士,也被坊間稱為【萬貫郎】。</p>
一般各州有名的富商豪商,都會捐個‘員外出身’,增添自家顏麵。</p>
就如‘徐州藥商王員外’。</p>
【保義】封號,則針對民間義士。</p>
諸如殺賊有功,俠義救民,隻要滿足條件,可由百姓聯名上報州縣,官家再報上朝廷,經過尚書府審核可得。</p>
唯有這【奉義】封號,未曾與人加封,顯然是新設之號。</p>
所以陸侯對此頗為好奇。</p>
周張兩位翰林相視而笑。</p>
張景勝說:“萬山、子洵可別小看了此號。”</p>
“此乃天家多番思慮典故,才得【奉義】二字,且與老師有過商議。君臣合定此號,冊封劉世才。”</p>
“此號絕非【員外】【保義】可比,雖不在爵位之中,卻是獨一無二。”</p>
“誰人想得此號,非要如劉世才那般拯救萬民才行。”</p>
“另外,天家還禦筆親書,寫下【大節奉義】四字!”</p>
“命宮中巧匠製成匾額,叫我等隨號封賞,可懸於其家邸,光耀門楣。”</p>
“試問百年內,誰人有此殊榮?”</p>
“隻他一人耳!”</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