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攪擾老人家。”</p>
“過路之人,想討碗水喝、問個去路,不知可方便?”</p>
“相公進來坐,我有香茶款待。”</p>
“不勞老人家香茶待客,一碗清水就足以。”</p>
……</p>
酉時日落,北嶺山南。</p>
一戶山崗人家門前,迎來一主一仆,身後見一驢一馬。</p>
這主仆非別人,正是劉彥、劉平。</p>
他們未時出臨海,走了兩個時辰、四十裏路,才到此處山崗。</p>
見崗上有柴院人家,一老叟在劈柴生火,劉彥便想與當地人問問路,打聽一下北嶺山情況。</p>
進來柴院,劉彥受請入茅舍落座。</p>
環顧屋內,看陳列簡單,牆上掛有獵弓、箭袋、幾張獸皮。</p>
正對門有個供桌,桌上設三張牌位,各是叔、父、子。</p>
家親牌位之上,又見一神牌,上書【顯妙梟陽君】五字。</p>
劉平看到後轉與相公對視。</p>
劉彥則含思不語。</p>
等老叟端水過來,他起身相接,喝一口誇讚‘好水’,說:“主人家的水,能比穀雨新茶,想是山中的甘泉。”</p>
老叟聞讚笑道:“正是山泉水。山上無處打井,要吃水隻能挑泉水。”</p>
“相公這是要去何處?”</p>
劉彥把水遞給劉平,和主人家敘話,說:“小生要去天台縣訪友,因暈船行不得水路,所以舍近求遠,走陸路山道。”</p>
老叟笑嗬嗬說:“相公跟我一樣哩,我也坐不得船。”</p>
“天台縣離此已不遠,翻過北嶺山,過了上嶺村,再走二十裏就到天台。”</p>
“今日相公卻去不到。”</p>
“天晚了,山中多虎豹猛獸,還是尋個人家,住上一宿。”</p>
“明日再行穩妥些。”</p>
劉彥含笑點頭道:“老人家言之有理。不知北嶺山離此還有多遠?山下可有人家?”</p>
</p>
老叟道:“離此隻有四五裏,過這山崗後就有一村,叫下嶺村。相公可在村中尋個大戶借宿。”</p>
“我原來也是村裏人,唉……”</p>
話說一半,見長者歎氣,不再說下去。</p>
劉平得相公眼色,放下水碗問道:“老人家為何不在村裏住??莫非那鄉人不善,不容孤寡老弱?”</p>
老叟則視他,搖頭說:“並非如此。我村之人不惡,都是良善人。”</p>
“隻因我家觸犯了北嶺山神,村人才不敢容我,在此給我造個茅舍,叫我搬到此處。”</p>
“隔三差五,村人還來送米送肉。”</p>
劉彥思說:“有道是‘敬神如神在,不敬也不怪’。即便真有冒犯神明之處,敬上香火,賠個禮也就是了。”</p>
“何故要把長者趕出村?”</p>
老叟歎氣道:“相公有所不知,那北鄰山神不是正神,乃多年精怪自立為王!強使我等香火供奉他。”</p>
“老朽原有一子,名叫陳俊,乃山中的好獵手,媳婦二娘也俊俏。”</p>
“年前,我家媳婦去趕廟會,拜廟時被山神看中,第二天就咽氣死了。”</p>
“有人說,早起看到有鬼抬轎子從我家出來,說是山神把二娘魂兒接走。”</p>
“我兒因此惱恨那山神,後與其他被奪妻子的獵戶結夥上山,欲除去惡神!”</p>
“奈何舉事不成,被山神驅獸打敗,都進了虎狼肚皮。”</p>
“老朽連我兒屍首都沒見到……”</p>
說到此,老叟哽咽落淚。</p>
劉彥、劉平相視,明白他因何得罪‘山神’,又是為何被趕出村子。</p>
劉平顧看身後神牌,手指道:“老人家所言‘山神’,就是這個‘梟陽君’?”</p>
“殺子、殺父、殺親友之仇,不共戴天!”</p>
“別人都思報仇,你如何還與仇人設香火?供奉此獠?”</p>
老叟哽咽抹淚說:“老朽是為村人才敬他哩!”</p>
“我若不敬他,他便要滅我村小兒,叫我等都斷子絕孫,村人們惶恐,苦求我敬奉。”</p>
“哪個不思報仇?”</p>
劉彥持禮道:“我兄弟不知內情,傷了老人家之心,望請見諒。”</p>
“敢問北嶺山上有多少虎豹猛獸?”</p>
“我白天過北嶺山,能否過得去?”</p>
“過得去。”</p>
老叟望外說:“北嶺山獸可多,虎有五條,豹有十條,狼少說也有二十頭。”</p>
“這些山獸皆受那山怪管著,平日不吃人。”</p>
“隻要過山時拜廟,請一個桃符,可平安過嶺。”</p>
劉彥禮謝指點,留下二十文錢,便與劉平告辭離開。</p>
路上劉平憤憤不平道:“那怪甚是可惱!”</p>
“奪了人家媳婦,殺了人家兒子,還逼人家設香火敬奉,用村人作要挾,可恨至極!”</p>
“此害不除掉,鄉人永無安樂!”</p>
劉彥跨坐毛驢,望夕陽道:“此乃‘牧民之術’。”</p>
“那怪要的不是陳翁一人供奉,而是全村鄉民之敬畏。”</p>
“以此為威嚇,馴化鄉民之心,使他們產生根深蒂固的畏懼,往後任他欺淩奴役,亦不敢有反抗之念。”</p>
“如此訓上兩代,這些鄉人便都成了他的家奴,人心亦會變得歹毒奸惡。”</p>
“不知那怪身邊,有沒有人指點他。我等行計要謹慎一二。”</p>
劉平聽著思量:“若真有人指點那怪,那人也定不是好人!”</p>
說著話,主仆沿山崗小路北行二三裏。</p>
見山下西北邊有片村落,約百多戶人家。</p>
房屋建在山坳,由西向東橫排,村口有籬笆寨門,村裏家家戶戶炊煙四起。</p>
幾個下山獵戶帶著黃犬結伴而還。</p>
劉彥、劉平隨後進到村中,引來眾村民顧望。</p>
兩隻黃狗追著主仆吠叫,毛驢斜視二犬,腳下蹄子躍躍欲試。</p>
來到一戶房屋顯大的人家,卻見其家門前掛白燈。</p>
院內有一老一壯說話,正房屋門敞開著,裏麵設置靈堂,中間放一口棺材。</p>
幾個婦孺在燒紙錢。</p>
劉彥隔牆而望,院內老者、青年看到他後相視一眼,閃過驚懼、猜疑之色。</p>
老者領著青年出門揖禮,問:“相公有何事?”</p>
劉彥看他禮數,知道是受過禮教的,還一禮道:“小生從臨海而來,要去天台縣。天色已晚,路過此地,想借宿一晚。”</p>
“不知府上可方便?”</p>
老者湊近細細打量,心安不少,暗說:“果然認錯了,天色暗澹,卻把這相公當做‘梟陽君’。”</p>
“看他像個有功名之人,同是儒者,我當行個方便。”</p>
……</p>
“過路之人,想討碗水喝、問個去路,不知可方便?”</p>
“相公進來坐,我有香茶款待。”</p>
“不勞老人家香茶待客,一碗清水就足以。”</p>
……</p>
酉時日落,北嶺山南。</p>
一戶山崗人家門前,迎來一主一仆,身後見一驢一馬。</p>
這主仆非別人,正是劉彥、劉平。</p>
他們未時出臨海,走了兩個時辰、四十裏路,才到此處山崗。</p>
見崗上有柴院人家,一老叟在劈柴生火,劉彥便想與當地人問問路,打聽一下北嶺山情況。</p>
進來柴院,劉彥受請入茅舍落座。</p>
環顧屋內,看陳列簡單,牆上掛有獵弓、箭袋、幾張獸皮。</p>
正對門有個供桌,桌上設三張牌位,各是叔、父、子。</p>
家親牌位之上,又見一神牌,上書【顯妙梟陽君】五字。</p>
劉平看到後轉與相公對視。</p>
劉彥則含思不語。</p>
等老叟端水過來,他起身相接,喝一口誇讚‘好水’,說:“主人家的水,能比穀雨新茶,想是山中的甘泉。”</p>
老叟聞讚笑道:“正是山泉水。山上無處打井,要吃水隻能挑泉水。”</p>
“相公這是要去何處?”</p>
劉彥把水遞給劉平,和主人家敘話,說:“小生要去天台縣訪友,因暈船行不得水路,所以舍近求遠,走陸路山道。”</p>
老叟笑嗬嗬說:“相公跟我一樣哩,我也坐不得船。”</p>
“天台縣離此已不遠,翻過北嶺山,過了上嶺村,再走二十裏就到天台。”</p>
“今日相公卻去不到。”</p>
“天晚了,山中多虎豹猛獸,還是尋個人家,住上一宿。”</p>
“明日再行穩妥些。”</p>
劉彥含笑點頭道:“老人家言之有理。不知北嶺山離此還有多遠?山下可有人家?”</p>
</p>
老叟道:“離此隻有四五裏,過這山崗後就有一村,叫下嶺村。相公可在村中尋個大戶借宿。”</p>
“我原來也是村裏人,唉……”</p>
話說一半,見長者歎氣,不再說下去。</p>
劉平得相公眼色,放下水碗問道:“老人家為何不在村裏住??莫非那鄉人不善,不容孤寡老弱?”</p>
老叟則視他,搖頭說:“並非如此。我村之人不惡,都是良善人。”</p>
“隻因我家觸犯了北嶺山神,村人才不敢容我,在此給我造個茅舍,叫我搬到此處。”</p>
“隔三差五,村人還來送米送肉。”</p>
劉彥思說:“有道是‘敬神如神在,不敬也不怪’。即便真有冒犯神明之處,敬上香火,賠個禮也就是了。”</p>
“何故要把長者趕出村?”</p>
老叟歎氣道:“相公有所不知,那北鄰山神不是正神,乃多年精怪自立為王!強使我等香火供奉他。”</p>
“老朽原有一子,名叫陳俊,乃山中的好獵手,媳婦二娘也俊俏。”</p>
“年前,我家媳婦去趕廟會,拜廟時被山神看中,第二天就咽氣死了。”</p>
“有人說,早起看到有鬼抬轎子從我家出來,說是山神把二娘魂兒接走。”</p>
“我兒因此惱恨那山神,後與其他被奪妻子的獵戶結夥上山,欲除去惡神!”</p>
“奈何舉事不成,被山神驅獸打敗,都進了虎狼肚皮。”</p>
“老朽連我兒屍首都沒見到……”</p>
說到此,老叟哽咽落淚。</p>
劉彥、劉平相視,明白他因何得罪‘山神’,又是為何被趕出村子。</p>
劉平顧看身後神牌,手指道:“老人家所言‘山神’,就是這個‘梟陽君’?”</p>
“殺子、殺父、殺親友之仇,不共戴天!”</p>
“別人都思報仇,你如何還與仇人設香火?供奉此獠?”</p>
老叟哽咽抹淚說:“老朽是為村人才敬他哩!”</p>
“我若不敬他,他便要滅我村小兒,叫我等都斷子絕孫,村人們惶恐,苦求我敬奉。”</p>
“哪個不思報仇?”</p>
劉彥持禮道:“我兄弟不知內情,傷了老人家之心,望請見諒。”</p>
“敢問北嶺山上有多少虎豹猛獸?”</p>
“我白天過北嶺山,能否過得去?”</p>
“過得去。”</p>
老叟望外說:“北嶺山獸可多,虎有五條,豹有十條,狼少說也有二十頭。”</p>
“這些山獸皆受那山怪管著,平日不吃人。”</p>
“隻要過山時拜廟,請一個桃符,可平安過嶺。”</p>
劉彥禮謝指點,留下二十文錢,便與劉平告辭離開。</p>
路上劉平憤憤不平道:“那怪甚是可惱!”</p>
“奪了人家媳婦,殺了人家兒子,還逼人家設香火敬奉,用村人作要挾,可恨至極!”</p>
“此害不除掉,鄉人永無安樂!”</p>
劉彥跨坐毛驢,望夕陽道:“此乃‘牧民之術’。”</p>
“那怪要的不是陳翁一人供奉,而是全村鄉民之敬畏。”</p>
“以此為威嚇,馴化鄉民之心,使他們產生根深蒂固的畏懼,往後任他欺淩奴役,亦不敢有反抗之念。”</p>
“如此訓上兩代,這些鄉人便都成了他的家奴,人心亦會變得歹毒奸惡。”</p>
“不知那怪身邊,有沒有人指點他。我等行計要謹慎一二。”</p>
劉平聽著思量:“若真有人指點那怪,那人也定不是好人!”</p>
說著話,主仆沿山崗小路北行二三裏。</p>
見山下西北邊有片村落,約百多戶人家。</p>
房屋建在山坳,由西向東橫排,村口有籬笆寨門,村裏家家戶戶炊煙四起。</p>
幾個下山獵戶帶著黃犬結伴而還。</p>
劉彥、劉平隨後進到村中,引來眾村民顧望。</p>
兩隻黃狗追著主仆吠叫,毛驢斜視二犬,腳下蹄子躍躍欲試。</p>
來到一戶房屋顯大的人家,卻見其家門前掛白燈。</p>
院內有一老一壯說話,正房屋門敞開著,裏麵設置靈堂,中間放一口棺材。</p>
幾個婦孺在燒紙錢。</p>
劉彥隔牆而望,院內老者、青年看到他後相視一眼,閃過驚懼、猜疑之色。</p>
老者領著青年出門揖禮,問:“相公有何事?”</p>
劉彥看他禮數,知道是受過禮教的,還一禮道:“小生從臨海而來,要去天台縣。天色已晚,路過此地,想借宿一晚。”</p>
“不知府上可方便?”</p>
老者湊近細細打量,心安不少,暗說:“果然認錯了,天色暗澹,卻把這相公當做‘梟陽君’。”</p>
“看他像個有功名之人,同是儒者,我當行個方便。”</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