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楊誌笑著說:“佛經鑄在鍾上,擊鍾一下,字字皆聲,等於誦讀經文,加上鍾聲的洗禮,對人身心的益處不少。也罷,我不擅長念經文,就把這鍾重撞一下,當做修行吧。”


    廣場安靜無人,銅鍾重達幾千斤,往往都是幾個人推動那個粗大的圓木才能重撞;楊誌沒有站在圓木旁,僧人以為楊誌隻是開玩笑,沒想到楊誌衣袖一揮,銅鍾應聲而響,聲音宏亮,遠遠傳達四方。金山寺很長時間沒有這般巨響,僧人都紛紛跑了出來,看著楊誌赤手將銅鍾連擊了十二次。


    始作俑者楊誌可是沒有半點異常,敲完後他不理會旁人詫異的目光,盤膝而坐,閉目養神;僧人們心中暗自嘀咕,這個遼東客有些古怪,胡亂敲鍾太不靠譜了。過了足足一炷香的時間,老僧緩緩上前,對楊誌說:“施主,本寺有幾件年代久遠的法器,施主若是有興趣,不妨隨我到禪房看上一看,是不是有緣分。”


    楊誌起身略施一禮問:“禪師怎麽稱呼?”


    老僧低頭合十:“老衲淨悟,施主請隨我來。”


    僧人們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去了,楊誌跟在淨悟禪師身後來到寺廟後的一間禪房,這間禪房很特別,單獨的一間,與四周的房屋毫無關聯,並且是空空的四壁,室內連一件家具都沒有,不過很幹淨,看得出來是每天都有人在打掃。淨悟禪師打開門窗後,就留下楊誌一個人在屋內,轉身離開;楊誌一開始以為淨悟禪師是去拿東西,等了半天看淨悟禪師禪師沒有回來,才反應過來,法器就在屋內。


    楊誌花了兩分鍾就排除了淨悟禪師故作玄虛的念頭,開始仔細觀察牆壁和棟梁,甚至用手去輕輕觸摸,可是沒有收獲。地麵都是青石鋪設,看上去更沒有什麽可疑之處,楊誌低頭尋思了片刻便明白了,要是真有古怪,那就是在地下;楊誌一塊青石一塊青石地踩踏,踩遍了三十二塊青石後,楊誌便發現有三塊青石下麵的聲音不對,應該是空的。


    楊誌看看屋外根本沒有人,用匕首先後翹起了三塊青石板,下麵確實是空的,什麽都沒有,但是在三塊青石板的背麵,雕刻著旭日光芒的圖案;旭日上麵塗著油漆,看上去仿佛燃燒的火焰,無數金黃色的光芒從火焰上冒出來,刺穿了畫麵,延伸到畫外。楊誌把三幅圖看了好一會,才嚐試著把三幅圖合並在一起,楊誌變換了四次圖案,終於拚出一副方圖,那些光芒有的在整圖中成為陪襯,真正連在一起的是三十六道光芒。


    楊誌能確定,這原來是一副完整的浮雕,有心人把浮雕分成了三份,埋在這間屋子的地下;但是楊誌被難住了,首先是不明白這是什麽浮雕,其次是不明白,這樣的秘密並不高深,金山寺的僧人應該早就知道,為什麽讓自己看。到現在,楊誌才發現真正的異常,就是僧人們一次都沒有走過來。


    楊誌可以確定浮雕上刻的絕不是武功,並且這塊石碑應該有些年數,楊誌心中一動,難道油漆是後來塗上去的?楊誌毫不猶豫地用匕首刮掉油漆,心中沒有絲毫的的內疚,既然淨悟禪師想把自己拉進這趟渾水,那麽出了任何一種結果,他都應該和自己一樣,能夠正常的麵對。


    當油漆被刮掉以後,楊誌看到了整個旭日的圖案,是一個標誌,鐵浮宮的標誌,關鍵是在浮雕凹下去的油漆裏麵竟然密封著一個細長的蠟片。楊誌捏碎了蠟皮,也不知道是什麽蠟,很細膩很薄,楊誌就像撕開了一張紙一樣,蠟皮裏麵是一個玉,玉片上刻著密密麻麻的上百個字,要不是楊誌內功大進,根本看不清楚。


    玉片上寫著一個秘密,蘇先生找了一個叫彌師的高人,訓練了五個人,安排五個人大功告成的時候殺了彌師,以確保秘密不會泄露。誰知道五個人最後殺死彌師的時候出了意外,彌師竟然有一個徒弟在五人中,結果五個人中一個人做了叛徒,其餘三個人被殺,隻是所有人都沒想到,蘇先生留下了一個暗中監視的人,這個監視的人最後逃到了金山寺,把一切告訴了佛印大師。


    楊誌一用力,將玉片震得粉碎,隨後用匕首毀掉了整座浮雕;淨悟禪師很恰當地出現了,平靜地對楊誌說:“施主,建造這座禪房的人就是我的師傅佛印,他造完這座禪房就回了汴梁,到達汴梁的第二天死了,他留下一個遺言,就是有人能空手撞鍾,就可以讓我考慮試一下,你是第三個空手撞鍾的人,我看到了你的佛心,所以讓你看看。”


    楊誌給氣笑了起來:“你既然是他的徒弟,為什麽不去替你師父完成心願,按照我的看法,你的武功並不差。”


    淨悟禪師點點頭說:“家師有規定,這件事不許我們插手,也不許我們過問一點點;施主,說句實話,這些年我一直都是心中有所掛念,有時候一個人站在禪房裏就想著師傅留下的話,可是因為某種原因,我卻不能去做點什麽。”


    楊誌笑笑問:“前麵兩個撞鍾的人是誰,他們現在的屍骨在哪裏?”


    淨悟禪師一愣,隨即歎了口氣說:“能在遼東那種地方活命的人果然不簡單,隻是有時候太聰明了不好。”


    楊誌搖頭說:“佛印禪師留下的東西早就被你拿走,你也不是淨悟。”


    淨悟禪師很好奇地問:“施主從什麽地方看出這些的?”


    楊誌隨意地說:“三塊青石的側翼都有不同的器械留下的痕跡,並且深淺不一樣,陳舊的程度不一樣,但是最起碼可以看出有六次的跡象。說明在我之前,有五個人撬起了青石,三個空坑裏都用石板修了防水防蟲的措施,如果隻是為了保存石上的雕像,何必費這麽大功夫,佛印大師一定是為了存放東西而用。”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鈒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白雲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白雲客並收藏鈒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