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淨之現在可是茅山宗的掌教,地位尊崇,換做一般人早就感覺榮幸之至,說些久仰之類的話;李綱不是那樣的人,神色不變地接過茶杯說:“不敢當,道長有事盡管說。”
笪淨之微微一笑,坐下說:“我對謝石感興趣,汴梁有兩個人一鳴驚人,一個是楊誌,一個是謝石;楊誌的崛起還有脈絡可尋,喝了那怪蛇的血後突然開竅,但是謝石什麽都沒有遇到,陡然間從一個平常的算命先生,變成叱吒江湖的人物,讓小道大為好奇。日後還望李大人多關注這個人,有什麽發現,能知會小道一聲。”
李綱敢肯定,對謝石有興趣的人不是笪淨之,而是宋徽宗,藍從熙和趙桓的對話已經傳到皇帝的耳朵裏,甚至太子趙桓去查哪些人出京的事皇帝都知道;但是笪淨之大包大攬,反而讓李綱有了活動的空間,李綱問道:“道長是看重了謝石什麽?武功、師承、專長,還是身世。”
和聰明人說話就是不費力,李綱差不多一下子就抓住了要點,笪淨之笑道:“出身,謝石老家那一帶近幾十年出過兩個與江湖有關係的大人物,李士寧、蘇東坡,我很好奇,謝石和哪一個有關係。”
李綱慢慢喝下手中茶杯裏的茶,宋徽宗和笪淨之不得不承認,李綱屬於那種心胸寬大的人,聽出了笪淨之的意思,曉得這件事事關太子趙桓和李綱自己的前程,但從頭到尾,李綱端茶杯的手都沒有抖一下。喝完茶,李綱放下茶杯說:“沒問題,隻是我和誰聯係。”
李綱不喜歡佛道,世人皆知;要是天天與茅山宗跑老跑去,那懷疑的人絕不止一個兩個,笪淨之早有準備,含蓄地說:“範寥。”
範寥,字信中,也是一個江湖出身的傳奇人物,少年時落魄不羈,一度在翟汝文的父親翟思門下;翟思死後,範寥去了宜州,一年多以後黃庭堅病死,黃庭堅的親友皆散去,範寥為黃庭堅辦了喪事才回到中原。隨後範寥投奔了張懷素,發現張懷素和吳儲準備造反,得到好友湯東野的資助,跑到汴梁告發,張懷素和吳儲被誅,範寥因功授供備庫副使,湯東野為宣德郎禦史台主簿。
有時候,一個人一輩子隻需要做對一件事,範寥和湯東野的命運從此改變,擺脫了白衣的尷尬,雖然這些年升遷幾乎沒有升遷,但是在汴梁的官場上已經小有名氣。李綱沉默半晌,搖頭說:“換一個人。”
李邦彥眼中精光一閃,宋徽宗和笪淨之都笑了起來,宋徽宗示意笪淨之給李綱斟茶問:“有什麽不妥?”
李綱坦然地說:“我在劍南的時候,聽說範寥是蜀人,是黃庭堅的妻舅。”
宋徽宗三人一愣,他們自然知道範寥在民間的傳說有假,林攄和餘深都是做事仔細的人,當初審問張懷素的時候,特地派了三批不同衙門的官員前往宜州,查明黃庭堅死前的情況;發現黃庭堅死的時候,黃庭堅的外甥徐師川、好友唐次公、蔣津等人在榻前,隻是因為範寥的親近程度高於三人,才由範寥主持葬禮。
但是李綱一句蜀人,讓三人措不及防,這可是當初沒有調查出來的東西,李邦彥問李綱:“可有證據?”
李綱苦笑道:“要有證據我早就上報中書省了,我在劍南就是一個稅官,道聽途說而已,隻是既然笪道長忌諱蜀人,自然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宋徽宗端起茶杯,一小口一小口的品著,過了一會才說:“李綱,把聽來的趣事說一說,就當我們消遣聽段故事。”
李綱曉得自己隨口一句肯定觸及到當年的隱私,老大老實地說:“聽說範寥與範祖禹同宗,隻是範寥是長房一支,範寥本人在當地小有名氣,曾經在成都中過筆試第二名,殺人逃走後才自稱是潤州人。”
李邦彥反而一喜,說道:“範祖禹的次子範衝正在禦史台,此事一問便知。趙大官人,我去去就來。”
宋徽宗點點頭,李邦彥起身去找範衝詢問,宋徽宗才對李綱二人說:“當初張懷素一案中,有兩個疑點,一個是張懷素說範寥去宜州,是受張懷素之命,慫恿黃庭堅謀逆;第二個就是,張懷素、吳侔和吳儲至死,也沒有說出張懷素的來曆。”
李綱兩人一聽就懂,黃庭堅的身份如果參加謀逆,那影響力將會成倍增加,這件事在黃庭堅死後,基本上是死無對證;不過要從江湖人角度來分析,張懷素的話有幾分可信,範寥當初投靠張懷素,難免有投機心理,或許到後來發現張懷素等人的謀反根本成不了氣候,才趨利避害,上京告發洗白了自己。
不過張懷素一案牽扯到蔡京、蔡卞等大批的官員,範寥告發有功,林攄急著了結案子保住與張懷素交往的官員,自然采取信任範寥供詞的做法。但是現在有了李士寧的消息,似乎一下子又勾起了宋徽宗趙佶的心思,李綱和笪淨之都沒有說話,三人各有心思;反倒是外麵譚名廣心思敏捷,進來問了宋徽宗一聲,要夥計上了四份點心,打破了沉悶的氣氛。
李邦彥很快回來,帶來了準確的消息,範衝麵對宰輔,不敢隱瞞,李綱聽到的傳聞沒錯,範寥還真是範祖禹的族人,隻是他一口氣把家產賣光又做了逃犯,當時被家族出名,連他姐姐都不準認他;等範寥後來做了官,他姐姐已死,族人不好意思改口,範寥也是灑脫,人前人後自稱是潤州人,這件事差不多都忘了。
不錯的理由,說明範寥也不是故意隱瞞籍貫,但宋徽宗還是采取了李綱的建議,換做文伯虎聯係,讓李邦彥等人繼續喝茶,自己先走了;宋徽宗心中畢竟放不下,下意識地去找王黼商議,相對於李邦彥,宋徽宗趙佶更相信王黼,正好最近在傳言,說王黼家中的堂柱上長出玉芝,宋徽宗也想一睹為快。
:。:
笪淨之微微一笑,坐下說:“我對謝石感興趣,汴梁有兩個人一鳴驚人,一個是楊誌,一個是謝石;楊誌的崛起還有脈絡可尋,喝了那怪蛇的血後突然開竅,但是謝石什麽都沒有遇到,陡然間從一個平常的算命先生,變成叱吒江湖的人物,讓小道大為好奇。日後還望李大人多關注這個人,有什麽發現,能知會小道一聲。”
李綱敢肯定,對謝石有興趣的人不是笪淨之,而是宋徽宗,藍從熙和趙桓的對話已經傳到皇帝的耳朵裏,甚至太子趙桓去查哪些人出京的事皇帝都知道;但是笪淨之大包大攬,反而讓李綱有了活動的空間,李綱問道:“道長是看重了謝石什麽?武功、師承、專長,還是身世。”
和聰明人說話就是不費力,李綱差不多一下子就抓住了要點,笪淨之笑道:“出身,謝石老家那一帶近幾十年出過兩個與江湖有關係的大人物,李士寧、蘇東坡,我很好奇,謝石和哪一個有關係。”
李綱慢慢喝下手中茶杯裏的茶,宋徽宗和笪淨之不得不承認,李綱屬於那種心胸寬大的人,聽出了笪淨之的意思,曉得這件事事關太子趙桓和李綱自己的前程,但從頭到尾,李綱端茶杯的手都沒有抖一下。喝完茶,李綱放下茶杯說:“沒問題,隻是我和誰聯係。”
李綱不喜歡佛道,世人皆知;要是天天與茅山宗跑老跑去,那懷疑的人絕不止一個兩個,笪淨之早有準備,含蓄地說:“範寥。”
範寥,字信中,也是一個江湖出身的傳奇人物,少年時落魄不羈,一度在翟汝文的父親翟思門下;翟思死後,範寥去了宜州,一年多以後黃庭堅病死,黃庭堅的親友皆散去,範寥為黃庭堅辦了喪事才回到中原。隨後範寥投奔了張懷素,發現張懷素和吳儲準備造反,得到好友湯東野的資助,跑到汴梁告發,張懷素和吳儲被誅,範寥因功授供備庫副使,湯東野為宣德郎禦史台主簿。
有時候,一個人一輩子隻需要做對一件事,範寥和湯東野的命運從此改變,擺脫了白衣的尷尬,雖然這些年升遷幾乎沒有升遷,但是在汴梁的官場上已經小有名氣。李綱沉默半晌,搖頭說:“換一個人。”
李邦彥眼中精光一閃,宋徽宗和笪淨之都笑了起來,宋徽宗示意笪淨之給李綱斟茶問:“有什麽不妥?”
李綱坦然地說:“我在劍南的時候,聽說範寥是蜀人,是黃庭堅的妻舅。”
宋徽宗三人一愣,他們自然知道範寥在民間的傳說有假,林攄和餘深都是做事仔細的人,當初審問張懷素的時候,特地派了三批不同衙門的官員前往宜州,查明黃庭堅死前的情況;發現黃庭堅死的時候,黃庭堅的外甥徐師川、好友唐次公、蔣津等人在榻前,隻是因為範寥的親近程度高於三人,才由範寥主持葬禮。
但是李綱一句蜀人,讓三人措不及防,這可是當初沒有調查出來的東西,李邦彥問李綱:“可有證據?”
李綱苦笑道:“要有證據我早就上報中書省了,我在劍南就是一個稅官,道聽途說而已,隻是既然笪道長忌諱蜀人,自然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宋徽宗端起茶杯,一小口一小口的品著,過了一會才說:“李綱,把聽來的趣事說一說,就當我們消遣聽段故事。”
李綱曉得自己隨口一句肯定觸及到當年的隱私,老大老實地說:“聽說範寥與範祖禹同宗,隻是範寥是長房一支,範寥本人在當地小有名氣,曾經在成都中過筆試第二名,殺人逃走後才自稱是潤州人。”
李邦彥反而一喜,說道:“範祖禹的次子範衝正在禦史台,此事一問便知。趙大官人,我去去就來。”
宋徽宗點點頭,李邦彥起身去找範衝詢問,宋徽宗才對李綱二人說:“當初張懷素一案中,有兩個疑點,一個是張懷素說範寥去宜州,是受張懷素之命,慫恿黃庭堅謀逆;第二個就是,張懷素、吳侔和吳儲至死,也沒有說出張懷素的來曆。”
李綱兩人一聽就懂,黃庭堅的身份如果參加謀逆,那影響力將會成倍增加,這件事在黃庭堅死後,基本上是死無對證;不過要從江湖人角度來分析,張懷素的話有幾分可信,範寥當初投靠張懷素,難免有投機心理,或許到後來發現張懷素等人的謀反根本成不了氣候,才趨利避害,上京告發洗白了自己。
不過張懷素一案牽扯到蔡京、蔡卞等大批的官員,範寥告發有功,林攄急著了結案子保住與張懷素交往的官員,自然采取信任範寥供詞的做法。但是現在有了李士寧的消息,似乎一下子又勾起了宋徽宗趙佶的心思,李綱和笪淨之都沒有說話,三人各有心思;反倒是外麵譚名廣心思敏捷,進來問了宋徽宗一聲,要夥計上了四份點心,打破了沉悶的氣氛。
李邦彥很快回來,帶來了準確的消息,範衝麵對宰輔,不敢隱瞞,李綱聽到的傳聞沒錯,範寥還真是範祖禹的族人,隻是他一口氣把家產賣光又做了逃犯,當時被家族出名,連他姐姐都不準認他;等範寥後來做了官,他姐姐已死,族人不好意思改口,範寥也是灑脫,人前人後自稱是潤州人,這件事差不多都忘了。
不錯的理由,說明範寥也不是故意隱瞞籍貫,但宋徽宗還是采取了李綱的建議,換做文伯虎聯係,讓李邦彥等人繼續喝茶,自己先走了;宋徽宗心中畢竟放不下,下意識地去找王黼商議,相對於李邦彥,宋徽宗趙佶更相信王黼,正好最近在傳言,說王黼家中的堂柱上長出玉芝,宋徽宗也想一睹為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