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下旨封摩桑為敦煌公,賜名趙懷恩;對於陝西茶馬司和榷場的事,朝廷是一概批準,讓楊誌自己決定。趙楷派曹千裏來犒賞三軍的時候順便宣讀命令,滯留在蒲州的梁尋、呂頤浩、李光被調回到太原任職,張所任河北置撫使,管理河內一帶,王彥為懷州知州,王善為孟州知州;王坪為河北安撫使,坐鎮相州。


    對於陝西的安排,趙楷沒有插手,不僅同意了楊誌提出的四路經略使人選,而且表態軍政事務讓楊誌全權負責。楊誌宣布以曲端為涇原路、王稟為環慶路、種彬為秦鳳路、劉琦為熙河路等四路經略使,將永興軍路的剝離出來的同州等地並入渭南安撫司,以盧益為安撫使。遊守、曾謂任陝西正副轉運使,胡寅為鳳翔府知府,權邦彥為秦州知州,範世延為茶馬司監;楊進、邵興、明赤鬆駐紮在渭南,梁興軍和張橫的水軍留在了蒲州。


    楊誌單獨設置了隴右大營,以桑仲、徐文、楊仲武、韓青、吳玠、傅選、王德、王變八營,擴編到四萬人;楊沂中、趙乙室、牛皋的任務是通過蕃兵政策,將騎兵擴充到兩萬人。薛廣為屯田指揮使,楊誌任命了兩位屯田指揮副使,一個是桑仲的副將李橫,一個是劉韐的兒子劉子羽。


    楊誌賞識的趙鼎、許景衡最後都沒有跟隨定北軍來陝西,胡寅、李光、薛廣這些人卻跟來,讓無數的人跌碎了眼珠子;好在楊誌似乎一直沒有把這些放在心上,依舊對跟來的人量才使用。不過相對於猛將雲集,楊誌急需其他方麵的人才,才想到了隱隱約約有印象的劉子羽,在曆史上好像與現在長安崛起的關師古齊名。


    劉子羽人不在楊誌軍中,曹千裏便帶著楊誌的親筆信和任命回到太原,這讓趙楷等人很好奇,劉子羽目前隻是宗澤府中的一個並不出名的幕僚,連劉韐都不知道楊誌是從哪裏聽說兒子大名。當然趙楷清楚,楊誌絕不會因為劉韐的關係來故意拔高劉子羽,因為楊誌帳下猛將無數,以楊誌現在的身份根本不需要這樣。


    劉韐曉得楊誌的眼光毒辣,屯田指揮使更是楊誌選拔將領的捷徑,楊進、王善、劉琦、李彥仙都是從這條路走上來的;劉韐考慮再三,得知劉子羽自己願意,最後還是同意了楊誌的邀請,讓劉子羽到秦州報到。


    陝西一連串的消息讓主政汴梁的張浚等人鬱悶無比,西夏軍看上去氣勢洶洶,竟然也不願與大宋死磕,最終隻有五千西夏軍進入環州,輕輕鬆鬆地被楊誌趕走了。受到勝利的影響,曲端、吳玠等留在西邊的五萬大軍,大約隻有不到萬人願意退入永興軍路。張浚雖然接受了李貴、張用等部四萬人,但是在關中還是失去了四萬西軍,隻能說打了個平手。


    趙懷恩的事更糟心,當時錢蓋曾經有過這個建議,謝亮與席貢、王倚、王庶商議後,最後還是沒有主動采取動作,甚至把對熙河路的供給都轉嫁到巴蜀那邊。誰知道,楊誌到達陝西不到一個月便傳來這個消息,涇原路、環慶路部分疆域也被收複,使整個局勢緩解過來。


    好在王庶等人從各地能帶到京畿路的有十七萬人,可以保證最後京畿軍隊超過了二十萬,讓張浚鬆了一口氣。隻是楊誌謝恩時給宋徽宗上了一道奏章,讓潤州和汴梁的百官又跳了起來。


    楊誌寫了自己對於戰局的看法,認為從金人言而無信的本質來看,和談隻是一時的,為了防止金軍撕毀協議,金軍騎兵殺過揚州突襲江南等地,楊誌建議成立長江水師,和漕運的船隻一起歸江南的某個部門統管,以備不測之需。


    另外就是任何情況下,宋軍都要守住荊楚北路和淮西地帶,這片區域是連接關中的要道,即使在揚州、汴梁都失利的情況下,也可以將江南和關中兩邊的物資調配,萬萬不能丟失,楊誌認為最好這兩地單獨形成一個區域,命良臣守住,現在就要模仿原來的京畿路,把流民和盜賊清除。


    這本來就是宋徽宗的要求,讓徐知常傳的話,鄆王趙楷也知道,但是宋徽宗是絕對不會說的,該讓手下背鍋的時候宋徽宗絕不放過;因此在百官的眼裏,這份奏章顯示了對張浚等人協議的輕蔑,什麽金軍突襲,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楊誌的意思就是一旦金人撕毀協議,張浚等人肯定是守不住汴梁。不過加強江南的實力,正是宋徽宗所想,雖然在一片反對聲中,宋徽宗沒有答複,但是暗地裏讓朱勝非、唐重、郭仲荀製定計劃。


    朱勝非現在在把杭州當做陪都建設,郭仲荀掌管著江南的防衛,唐重剛剛出任兵部尚書,三人自然明白楊誌的建議對自己來說是一個機會,江南的大軍如果自成體係,就不必擔心北方的軍隊崩潰將會如何。南北對峙,黃河以南到長江以北,說穿了就是雙方爭奪的戰場,長江水師是必不可少的決勝之旅。。


    三個人拿出的第一個方案,就是建立三萬五千人的水軍,和一支五萬人的勝捷軍,分別由唐重和郭仲荀負責;這件事轟動江南,朱勝非、唐重、郭仲荀三人實際上掌握著接近十萬人的廂軍禁軍,再次擴軍以後,將江南的軍隊擴大到了二十萬人,讓人不可小覷。康王趙構大為反對,此舉不僅下降了自己部下的重要性,最關鍵的是,不可避免影響到物資的調配。


    隻是京畿路未穩,應天府那邊李綱還不願意讓出權力,趙構隻能暗地裏指使禦史們上訴,指責朱勝非三人做事不行;這自然遭到了唐重等人的還擊,大大降低了朝野對汴梁變動的關注程度。景王趙杞是坐山觀虎鬥,他苦心經營的是洞庭湖地區的鼎、澧、潭、嶽、辰等地,對於東邊的形勢插不上手,誰輸誰贏都沒有關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鈒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白雲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白雲客並收藏鈒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