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議定,派人請袁術商議,袁術欣然應允,得了玉璽便率軍往南陽去了。
孫堅既得糧草幾重,也不欲久留,次日便往袁紹處辭行:“孫某赴盟以來幾次充當先鋒,卻屢屢得不到兵馬糧草支援,隻有明槍暗箭疊至,如今積勞成疾,欲返回江東……”
眾人麵麵相覷,曹操、孫堅相繼離去,聯盟定將土崩瓦解。
袁紹卻譏諷道:“孫文台之疾,隻怕是傳國玉璽吧!”
孫堅大驚,萬幸玉璽已經送出,料定有人告密,不動聲色:“盟主何出此言?”
隻聽袁紹言之鑿鑿:“今興兵討賊,為國除害。玉璽乃朝廷之寶,公既獲得,當對眾留於盟主處,候誅了董卓,複歸朝廷。今匿之而去,意欲何為?”
孫堅聞聽此言,更幸將玉璽交與袁術而非袁紹,麵色坦然:“玉璽不在吾處!”
袁紹喝道:“汝自建章殿井中撈出傳國玉璽,吾已盡知!作速取出,免自生禍!”
孫堅聽罷大笑,指天為誓道:“吾若私藏玉璽,異日不得善終,死於刀箭之下!”
眾諸侯勸道:“文台如此說誓,想必無之。”
卻見袁紹喚來一軍士,言道:“打撈之時,有此人否?”
孫堅不怒反笑:“玉璽已與袁公路換了糧草幾重,汝自去討要便是!”趁勢拔所佩之劍,斬了那軍士。
“你!”袁紹見狀大怒。
“背主之人,當有此下場!孫某告辭!”孫堅帶人便走,絲毫不顧及袁紹顏麵。
眾人聽得孫堅說辭,方才注意到袁術未至,袁紹急忙派人去尋,聽得軍士回稟:“二將軍已經拔寨回南陽了,臨走時送了烏程侯不少糧草幾重,乃是輕車簡行,已經……已經走遠了。”
眾諸侯聞言,頗有深意的看著袁紹,要知道袁術也是袁氏之人,二人在外人眼中本是一體,袁紹先前那番舉動,頗有賊喊捉賊的嫌疑啊……
袁紹心中大怒,卻又不得發作,隻能強自忍下。
先有曹操在前,又有孫堅在後,公孫瓚料眾諸侯心思各異,必不能成事,久恐生變,不如歸去。遂拔寨北行。至平原,令玄德為平原相,自去守地養軍。兗州刺史劉岱,向東郡太守喬瑁借糧,喬瑁推辭不與,劉岱引軍突入軍營,殺死喬瑁,盡收其兵。
袁紹見眾人各自分散,就領兵拔寨,離洛陽,投關東去了。
———————————————————————————————————————————————————————————————
初平二年,董卓大敗於孫堅,回到長安後,威福更盛,盜用天子車服,並命尚書以下眾官有子皆至其相府稟報。
又以其弟董文為左將軍,從子董璜為侍中、中軍校尉,皆典兵事。大封其宗族,董氏繈褓中嬰兒皆得封,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於長安築郿塢,役民夫二十五萬人築之,其城郭高下厚薄一如長安,內蓋宮室,倉庫屯積二十年糧食;選民間少年美女八百人實其中,金玉、彩帛、珍珠堆積不知其數;家屬都住在內。
董卓殘暴好殺,諸將稍有言語差失,立即處死,又以叛逆之名,大殺關中舊族。
更有虐殺北地降卒,或斷其手足,或鑿其眼睛,或割其舌,以大鍋煮之,邀百官同食。其間,哀號之聲震天,百官戰慄失箸,獨董卓飲食談笑自若。
又有司空張溫,欲聯結袁術除董,不幸被董卓識破,當席斬殺。
其倒行逆施引起朝臣強烈不滿。司徒王允、司隸校尉黃碗、尚書楊瓚等密謀殺掉董卓,董卓自知為人所怨,出入常以驍勇過人的中郎將呂布作護衛。
董卓呂布皆乃好色之人,早在洛陽之時,王允便想設美人計除之,怎料遷都之時不見了貂蟬,故此拖延至今。
王允沉吟許久,思及府中歌伎紅袖。紅袖乃是遷都之時被王允救下,因其無處容身,又通習歌舞,故留於府中充做歌伎,感王允大恩,嚐言:倘有用妾之處,萬死不辭!
王允便教其行那連環之計,先將紅袖許嫁呂布,後獻與董卓;著紅袖於中取便,諜間他父子反目,令呂布殺董卓,以絕大惡。
初平三年初,董卓因事欲殺呂布,呂布心生嫌怨,告於司徒王允。王允等見時機來到,遂勸諭呂布殺董卓,為天下除害。
初平三年四月,獻帝有病初愈,眾臣朝會於未央殿。董卓乘車而入,以兵護衛道旁,並使呂布隨車衛護。王允使尚書仆射士孫瑞寫誅卓詔書交付呂布。呂布令同鄉騎都尉李肅帶勇士十餘人扮作衛士埋伏於朝門內,董卓入,李肅一戟將其刺倒,呂布隨即將董卓刺死。
董卓既死,長安兵民百姓相慶於道,衛士皆呼萬歲,盡誅董氏宗族。於是,朝廷以王允錄尚書事,以呂布為奮威將軍、假節,儀比三司。
初平三年(192)五月,董卓被誅以後,其部將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等人憂懼不安,遣使到長安乞求赦免。時王允執掌朝政,不予赦免。
賈詡勸李傕等攻取長安,以免坐以待斃,李傕等深以為然,率軍數千西行。時百姓傳言將說誅涼州人。董卓故將校皆擁兵自守。李傕沿途收兵,眾至十餘萬。遂圍攻長安。
六月呂布部下叛變,引李傕軍入城。呂布與李傕在城中接戰不利,領數百騎接王允出逃。王允不肯去,呂布突圍而走。李傕、郭汜等駐軍於皇宮南宮門外,殺魯馗、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校尉王頎等,又縱兵殺掠,官民百姓死者萬餘人,死屍積路,王允扶獻帝上長安城宣平門避兵,李傕等屯兵於門前,威逼獻帝交出王允。王允遂下城數,被李傕等抓獲。李傕等使獻帝赦天下,誅殺王允及其妻子。又自封官號,李傕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樊稠等皆為中郎將。
九月,李傕自稱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假節,郭汜自稱後將軍,樊稠自稱右將軍,張濟自稱驃騎將軍。皆封侯。於是李傕、郭汜、樊稠等共執朝政,張濟出屯弘農,遙策應。
孫堅既得糧草幾重,也不欲久留,次日便往袁紹處辭行:“孫某赴盟以來幾次充當先鋒,卻屢屢得不到兵馬糧草支援,隻有明槍暗箭疊至,如今積勞成疾,欲返回江東……”
眾人麵麵相覷,曹操、孫堅相繼離去,聯盟定將土崩瓦解。
袁紹卻譏諷道:“孫文台之疾,隻怕是傳國玉璽吧!”
孫堅大驚,萬幸玉璽已經送出,料定有人告密,不動聲色:“盟主何出此言?”
隻聽袁紹言之鑿鑿:“今興兵討賊,為國除害。玉璽乃朝廷之寶,公既獲得,當對眾留於盟主處,候誅了董卓,複歸朝廷。今匿之而去,意欲何為?”
孫堅聞聽此言,更幸將玉璽交與袁術而非袁紹,麵色坦然:“玉璽不在吾處!”
袁紹喝道:“汝自建章殿井中撈出傳國玉璽,吾已盡知!作速取出,免自生禍!”
孫堅聽罷大笑,指天為誓道:“吾若私藏玉璽,異日不得善終,死於刀箭之下!”
眾諸侯勸道:“文台如此說誓,想必無之。”
卻見袁紹喚來一軍士,言道:“打撈之時,有此人否?”
孫堅不怒反笑:“玉璽已與袁公路換了糧草幾重,汝自去討要便是!”趁勢拔所佩之劍,斬了那軍士。
“你!”袁紹見狀大怒。
“背主之人,當有此下場!孫某告辭!”孫堅帶人便走,絲毫不顧及袁紹顏麵。
眾人聽得孫堅說辭,方才注意到袁術未至,袁紹急忙派人去尋,聽得軍士回稟:“二將軍已經拔寨回南陽了,臨走時送了烏程侯不少糧草幾重,乃是輕車簡行,已經……已經走遠了。”
眾諸侯聞言,頗有深意的看著袁紹,要知道袁術也是袁氏之人,二人在外人眼中本是一體,袁紹先前那番舉動,頗有賊喊捉賊的嫌疑啊……
袁紹心中大怒,卻又不得發作,隻能強自忍下。
先有曹操在前,又有孫堅在後,公孫瓚料眾諸侯心思各異,必不能成事,久恐生變,不如歸去。遂拔寨北行。至平原,令玄德為平原相,自去守地養軍。兗州刺史劉岱,向東郡太守喬瑁借糧,喬瑁推辭不與,劉岱引軍突入軍營,殺死喬瑁,盡收其兵。
袁紹見眾人各自分散,就領兵拔寨,離洛陽,投關東去了。
———————————————————————————————————————————————————————————————
初平二年,董卓大敗於孫堅,回到長安後,威福更盛,盜用天子車服,並命尚書以下眾官有子皆至其相府稟報。
又以其弟董文為左將軍,從子董璜為侍中、中軍校尉,皆典兵事。大封其宗族,董氏繈褓中嬰兒皆得封,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於長安築郿塢,役民夫二十五萬人築之,其城郭高下厚薄一如長安,內蓋宮室,倉庫屯積二十年糧食;選民間少年美女八百人實其中,金玉、彩帛、珍珠堆積不知其數;家屬都住在內。
董卓殘暴好殺,諸將稍有言語差失,立即處死,又以叛逆之名,大殺關中舊族。
更有虐殺北地降卒,或斷其手足,或鑿其眼睛,或割其舌,以大鍋煮之,邀百官同食。其間,哀號之聲震天,百官戰慄失箸,獨董卓飲食談笑自若。
又有司空張溫,欲聯結袁術除董,不幸被董卓識破,當席斬殺。
其倒行逆施引起朝臣強烈不滿。司徒王允、司隸校尉黃碗、尚書楊瓚等密謀殺掉董卓,董卓自知為人所怨,出入常以驍勇過人的中郎將呂布作護衛。
董卓呂布皆乃好色之人,早在洛陽之時,王允便想設美人計除之,怎料遷都之時不見了貂蟬,故此拖延至今。
王允沉吟許久,思及府中歌伎紅袖。紅袖乃是遷都之時被王允救下,因其無處容身,又通習歌舞,故留於府中充做歌伎,感王允大恩,嚐言:倘有用妾之處,萬死不辭!
王允便教其行那連環之計,先將紅袖許嫁呂布,後獻與董卓;著紅袖於中取便,諜間他父子反目,令呂布殺董卓,以絕大惡。
初平三年初,董卓因事欲殺呂布,呂布心生嫌怨,告於司徒王允。王允等見時機來到,遂勸諭呂布殺董卓,為天下除害。
初平三年四月,獻帝有病初愈,眾臣朝會於未央殿。董卓乘車而入,以兵護衛道旁,並使呂布隨車衛護。王允使尚書仆射士孫瑞寫誅卓詔書交付呂布。呂布令同鄉騎都尉李肅帶勇士十餘人扮作衛士埋伏於朝門內,董卓入,李肅一戟將其刺倒,呂布隨即將董卓刺死。
董卓既死,長安兵民百姓相慶於道,衛士皆呼萬歲,盡誅董氏宗族。於是,朝廷以王允錄尚書事,以呂布為奮威將軍、假節,儀比三司。
初平三年(192)五月,董卓被誅以後,其部將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等人憂懼不安,遣使到長安乞求赦免。時王允執掌朝政,不予赦免。
賈詡勸李傕等攻取長安,以免坐以待斃,李傕等深以為然,率軍數千西行。時百姓傳言將說誅涼州人。董卓故將校皆擁兵自守。李傕沿途收兵,眾至十餘萬。遂圍攻長安。
六月呂布部下叛變,引李傕軍入城。呂布與李傕在城中接戰不利,領數百騎接王允出逃。王允不肯去,呂布突圍而走。李傕、郭汜等駐軍於皇宮南宮門外,殺魯馗、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校尉王頎等,又縱兵殺掠,官民百姓死者萬餘人,死屍積路,王允扶獻帝上長安城宣平門避兵,李傕等屯兵於門前,威逼獻帝交出王允。王允遂下城數,被李傕等抓獲。李傕等使獻帝赦天下,誅殺王允及其妻子。又自封官號,李傕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樊稠等皆為中郎將。
九月,李傕自稱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假節,郭汜自稱後將軍,樊稠自稱右將軍,張濟自稱驃騎將軍。皆封侯。於是李傕、郭汜、樊稠等共執朝政,張濟出屯弘農,遙策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