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陳文伯府上,左丘嘿嘿隻笑,商坤朋是一臉無辜相,陳文伯則在書房裏踱來踱去。


    “還是坤朋去一趟吧,那小子惹出的事一件比一件大,風頭太緊,這次還要去大梁國都,坤朋你前去替換賀親使,我會讓天許去館驛找你。你去看好了那五個弟子,小小年紀這是要開山立派啊,再讓右監查使查一查這五個人,石敢當,宋墨中,馮七,出雲大師,沈秋陽,這都是些什麽人?”陳文伯感到一陣陣頭痛。


    “嗬嗬,這小子竟然上泰山與碧霞元君和談,東嶽聖帝當了和事佬,我也不敢保證有這麽大的麵子,你這窮酸怎麽教出這麽個妖孽。我看要將我的召喚符要回來了,再下一次遇到的人,我可對付不了了。”是啊,上次在蒯丘山脈遇到奎木郎君的畫麵依然在眼前,那個少年怎麽竟然會嚇走奎木狼,左丘至今沒弄清那是一場夢還是真實發生過的,各種疑慮一直縈繞心頭,本想找那小子好好問一問,誰知自那以後那小子竟然插翅飛了。


    “要不我也去一趟,我跟那太平真人寇謙還是有些交情的,我倒要看看那小子再能翻出什麽花來!”左丘想想道。


    “這小子真不讓人放心,這次將他帶回來,收了五個弟子,還真是目無尊長,儒學浩如煙海,豈是一個小小的黃牙孺子可以胡來的,還收了五名弟子!這禮儀篇就沒學好!”陳文伯這次卻是動怒了。


    “陳老,您就不要生氣了,這次我與左公前去,定將那小子給您抓回來,您再好好地收拾他!”商坤朋笑道。


    “好吧好吧,你們前去,注意在對方都城內,由於都城防禦的加持,別國修士的術法威力隻能發揮十分之一,切莫動手。”陳文伯叮囑道。


    ——————


    大雪山,一則消息傳來,大燕慕容兄妹與大梁蕭家兄妹雙雙結親,這個消息傳遍神州各界,各國紛紛派使團慶賀,各個仙門也收到天師道門的邀請,安排長老級別的人物參加。


    “各山弟子繼續修煉,不予理睬!”瓊霄仙子不以為意道。


    “要不二妹還是派人去一趟吧,你那個小丫頭還拿著人家給的兩件法器呢!”雲霄仙子道。


    “師伯,這是許哥哥給的,不是那個慕容冬雪給的。”王欣兒辯解道。


    “我的傻徒弟,你的法訣裏有冬雪二字。”瓊霄仙子道。


    “好吧,既有一絲淵源,我就去一趟吧,欣兒,準備一下,明天師父帶你下山走一遭。”瓊霄仙子道。


    “是,師尊!”王欣兒喏喏答道


    心裏卻生不出一份喜悅,幽幽地想:許哥哥,這次定會很傷心,很傷心的。


    ——————


    一片花瓣自天上飄落,花海中一隻玉手接住花瓣,花海仙子悠悠道:


    “這是要結親啦,本仙子當然要去恭賀了,這麽快就與那小子,不對,不是那小子,這怎麽行!枉費本仙子一片心意,我的道心會有損的。不行,一定要去責問為什麽!”花海仙子有些生氣,搖身一變,化作一位普通女子,莖釵布衣禦風而去。


    ——————


    棗林內,五名弟子各自熟悉術法、法寶,少年則將收徒和去大梁國都的事通過傳信玉簡發出後,等到的回音是:去大陳使團館驛。


    也沒有再往深了想,見弟子們都在靜心修煉,自己作為師尊,儒門功法必須要傳授給他們,這五個境界的弟子究竟要怎樣的功法才能都合適,既不拔高,讓五弟子夠不著,也不拖累,讓大弟子浪費時間。看來要耗費一番心思,給他們一一量身打造適合他們的儒家功法,看來教弟子比當弟子難多了!


    近午時,眾弟子自修行中恢複,少年一臉欣慰之色。


    “眾位弟子,今日便是為師的第一堂課,第一堂課主要將儒門修行的綱要給你們概述一下,由於你們的修為差別過大,從第二堂課為師就要結合各人的境界分別授課。”少年坐在方台上,看著下麵盤坐眾弟子,一株高大棗樹遮蔭蔽日,就在這樹下,少年開始了他的第一堂課。


    “儒門修行大致分五個階段,恰好是對應修行中的前五個境界,儒門修行之道也是遵循大道之法,師祖在這方麵反複強調,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儒門之精要,這第一層便是正心正骨,心正則大道筆直,身正則陰邪不侵,此為儒門入道的不二法門,正心必須通讀儒家經典,以明誌,正身則用儒門秘術正脊骨、竅穴和靜脈,我們儒門要得就是方直平正。接下來我會給你們正骨,至於儒學經典則有墨中負責傳授。”


    少年停頓一下,看了下麵的眾弟子,宋墨中正在記錄,秋陽瞪大眼睛,出雲心有忐忑,石敢當和馮七則是若有所思,少年繼續傳道:


    “儒門修行的第二個層次,就是精思法要,大家都知道,儒門修行的是浩然正氣,浩然正氣從何而出,便是一百零八處竅穴,這一百零八處竅穴要依浩然之勢修正,如果經過第一層,那麽第二層的浩然正氣便由內而發,渾然天成,如果不是從正心正骨開始修行,那麽在第二層就要多以些功夫,你們境界高的,可遵照,“艮背法”。所謂艮背法,本質是正上中下根器以入道之用,其用功主要在六證“知止、、定、靜、安、慮、得”通過此六部完成精思的過程,使心火入腎,從其根源將一百零八處竅穴調正。何為精思,便是熟知儒家精要而思之,浩然正氣便是有源之水,浩浩湯湯,沒有枯竭。”


    看到出雲的欣喜,少年又繼續道:


    “儒門的第三層心法是存養本心之法,其實隻要能夠靜心對靈力和元氣頤養,培根固元,其實,師祖的傳弟子的“端而虛,勉而一”心法就是這個,其實黃帝“抱虛守一”也就是這個。通天地之人曰儒。這樣就明白儒家格物的真實意思了,儒是要和上天溝通的,溝通的方式為“存誠”,因此,從第三層開始便算是真正踏上修仙路,對應的是金丹境,金丹以下皆凡人,便是這個道理,這第三層就是以後修行大道根本,溝通天地便是從第三層開始,人力有竭,天道無盡,遵循天道到天道為我用,便不再是凡人。”


    少年還是再次停頓,等待宋墨中的記錄和領悟。


    “儒學第四層,就是格物,儒家的“中正之道”。說簡單點就是以物觀物,因物付物,不為情動不為物累。以物觀物和以我觀物,佛家是以心觀物、以我觀物,而以物觀物則是雙向的,就是以物觀物,那裏還有我,還有功名富貴,七情六欲,以物觀物,這才符合儒家的天人感應學說。《易》曰:“吉凶悔吝,生於動者也。”有動則必有善惡、是非、禍福、得失,無動則凡百俱泯,心自然也就動了。佛家是以主觀的心靈為萬物的尺度,儒家則不然,格物之物,不是具體的事物。是指主體無言而物化後的精神景界,就是不知何者為物,何者為我的精神。天覆地載之道以貞正得一,故其功可為物之所觀也,詩雲:“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及其至也,察乎天地。這是觀天地萬物,順便說一句,這就是格物。格物的方法就是《易》中的貞觀法,伏羲作太極的時候就是通過觀天地而悟道的,格物法也不出此傳統——天人感應。總的來講“格物”就是聖人之道,也就是學天地之道。具體的修行方式應該從六證知止,定,靜,安,慮,得六部來完,成其神聖化功之道,格物就應該是體萬物而不移。”


    這時,秋陽和出雲已盡是迷茫之色,少年點頭安慰,那意思你們別著急,這可是元嬰境的修士才能感悟到的。此刻馮七麵露欣喜,從開始修行便是一個人在前行,偶爾石仙會指點一下,但人妖修行法門有差異,現在終於有師父教導了,僅是短短的幾句,便勝似苦修百年。石仙石敢當臉色越發凝重,師尊的一席話,抵他千年修行。現在宋墨中開始專心記錄了,偶有心得,反而最為平和。


    “儒門修行的第五層為煉神至誠之法,也可以說是直透本源的方法,可以打通內外以事為修,功效以近於神奇這是君子之道: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近乎有,又近乎無,這就是太極。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或天而聖,或人而聖,及其至也則一!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此示人以守體以致用,明體以達用之道,單提一誠字,以為天人物我一體之不二法門。”


    少年長舒一口氣:“儒門弟子能過此五層,便可舉霞飛升,天人合一,近乎仙,達乎聖,證大道!”心道,這可真叫累啊,盡可能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將儒學修行綱要給弟子講述一遍。


    看著如癡如醉的眾弟子,少年也不多言,此刻正是他們感悟的最佳契機,少年坐在台上,不用刻意,洞察境的包羅萬象便能看清每個弟子的根骨、竅穴、靜脈。少年也不刻意,一瞬間生成十八個念頭,掐訣十八次,調動天地,順勢而為,一一為他們正每一塊骨骼,調每一處竅穴,平正每一條靜脈,點點滴滴的修正,在一呼一息間,少年已在每塊骨頭上敲打了千萬遍,卻沒有打擾到他們的感悟。


    而眾弟子的感悟又與少年的正骨相配合,五名弟子還以為使自己的正心正骨的感悟,就像一個千百匹的馬群,被三兩個牧人驅趕一樣。


    又是雞鳴,少年已是靈力耗盡,疲乏不堪,眾弟子這才從修行中醒來。


    這是少年出道以來最疲乏的一天,總算將五名弟子的正骨完成,本想服用一顆小還丹,又一想,還是算了吧,以前孑然一身行走天下,如今有了五個弟子,沒準以後誰會用上,還是自我恢複吧,家口大大了,累啊!


    眾弟子不管是誰,醒來時都覺得根骨有異,精神奕奕,修行雖沒有多少精進,但是都向儒門修行大道靠近了,越是修為高,就越難改學其它門派,那是靜脈根骨已經形成的原因,就像一顆大樹,樹幹形狀已成,絕難再變,除非廢除現有修為,不破不立。現在奇跡發生了,他們的根骨靜脈已經有了儒門修士樣子了。眾弟子各自疑惑地自觀,再看看盡是疲態的少年,全都恍然覺醒。


    是師尊耗盡氣力為他們正骨,從午時直至次日清晨。


    出雲哭道:“師尊,您受累了,弟子不才,敢勞師尊辛苦,弟子為您牽馬墜鐙,服侍左右,永不反悔!”


    “是啊,師尊,弟子也永不反悔!”其餘弟子齊聲道。


    “沒啥,秋陽耗費氣力最小,就是你石敢當,石頭般的身體,一半的氣力用在你身上了。”


    “就是,大師兄你要好好孝敬師尊!”出雲道。


    “出雲,休得胡言,你若有大師兄的修為,我全為你耗費也是願意的,好了,我在這裏休息會,出雲、馮七你們去將車馬趕來,我們應該上路了。”少年吩咐道。


    “夫子聞韶處,小夫子傳五層儒門功法,為眾弟子正骨!”宋墨中再次記錄道。


    哎,不知這梁都之行,會怎樣啊,還好,有了這麽些弟子,自己還真沒什麽可怕的,少年漸漸有了一個師尊的覺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儒之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千山歸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千山歸來並收藏儒之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