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還未有反應之時,跪在地上的眾臣盡皆起身,以丞相申屠嘉為首參拜新君。


    申屠嘉道:“老臣懇求太子殿下遵循先帝遺詔,速速登基以繼皇帝位”。


    一眾朝臣也隨丞相行跪禮道:“懇請速速登基,上呈宗廟,下安天下黎民”。


    一旁流淚的竇漪房也開口道:“謁者,還不快為天子更衣”。


    謁者連忙上前攙扶起劉啟,往泰時殿而去。


    泰時殿內,再此等候多時的一眾侍從,一擁而上,為新天子劉啟換上早已準備妥當的嶄新的皇帝衣冠,另有謁者拿出一口寶劍係於腰間


    此時劉啟終於從悲痛中恢複過來,待劉啟坐定, 王仡則手托一盤上呈劉啟,“陛下,此是大漢之傳國玉璽,天子虎符,今上呈陛下!”。


    不等劉啟言語,王仡便手捧玉璽交於新皇之手。


    隻見此時王仡喊道:“新皇登基,眾臣朝賀”。


    百官在丞相申屠嘉的帶領下,行跪拜大禮齊呼:“臣等叩見陛下,陛下萬年”。


    望著跪在殿中的眾臣,劉啟此時心中還有些悸動,此時他便不再是太子,而是統禦大漢帝國萬裏疆域,受命於天,代天以禦萬民的皇帝,仿佛天下已盡在掌握之中……


    劉啟開口道:“眾卿免禮,朕遵先帝之遺詔以繼帝位,先帝一生兢兢業業,臨終之時,尚不忘天下百姓,朕自覺有愧,定會遵從先帝之囑托,為天下臣民謀福,以告先帝在天之靈”。


    又道:“明日,便啟程返回長安,丞相何在?”。


    申屠嘉上前道:“臣在”。


    “先帝之靈柩便由丞相妥善安排,運回長安”。


    …………………………………………………………


    黃昏之時,天子劉啟,太後竇漪房,及眾臣等盡皆跪於文帝靈柩之前,劉榮身為皇子,當然也在此列,竇太後痛哭幾次險些昏厥,天子劉啟隻得命宮女侍從將母親攙扶隻一側殿內休息。


    深夜,劉榮望著眼前祖父的靈柩,似乎還不能相信這是真的,劉榮自言自語道:“親人已仙遊,未呈兒孫福。遊魂於千裏,如何度思量。親人仙遊去,兒孫福未觸。遊魂千裏處,思量千百度。親人已仙遊,未聚兒孫樓。遊魂千裏奏,如何思量愁”。


    此時,劉榮才真正明了韓嬰此詩真意………………


    翌日,天子起駕,一眾朝臣貴戚盡皆身穿孝袍,護送先帝靈柩入京。


    待回轉京城,天子劉啟立即下詔,將先帝遺詔傳銷全國,一時間舉國同哀,多地百姓紛紛自發走出家門,麵向長安方向朝拜,哀悼聖天子離世……


    當然有人感恩天子,自然也有人憎恨之,各地的諸侯王反應也是不同,吳王劉濞和淮南王劉安的反應不是悲傷,而是高興……


    望著眼前的牌位,吳王劉濞道:“我兒,劉恒老兒已死,你放心,為父定會殺入長安,親自砍下劉啟之頭,以祭奠你在天之靈”。


    而此時的淮南國,淮南王劉安也是跪在牌位之前道“父親,害死您的劉恒已然亡故,望您能安息啊”,說著便哽咽哭泣著向牌位叩頭。


    翌日清晨,便是天子劉啟


    登基稱帝的第一次大朝議,在京諸臣盡皆到來,待眾臣齊至宣室殿中,天子劉啟身穿穿冕服,頭戴十二旒冕冠,在一眾侍從引領下進入殿中,跪坐書案之前,眾臣立即行禮道:“臣等拜見陛下,陛下萬年”。


    冕服非有重大儀式,皇帝絕不會穿此衣服。據《周禮·春官·司服》載:“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享先公饗射則鷩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希冕;祭羣小祀則玄冕。


    玄衣肩部織日、月、龍紋;背部織星辰、山紋;袖部織火、華蟲、宗彝紋。纁裳織藻、粉米、黼、黻紋各二。即所謂的“十二紋章”紋樣。另外,還有中單、蔽膝。均織織藻、粉米、黼、黻紋。此外還有黃、白、赤、玄、縹、綠六彩大綬和小綬,玉鉤、玉佩,金鉤、玉環及赤色襪、舄。


    天子劉啟望著滿朝文武開口道:“蓋聞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製禮樂各有由。歌者,所以發德也;舞者,所以明功也。高廟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


    孝惠廟酎,奏《文始》、《五行》之舞。


    先帝臨天下,通關梁,不異遠方;除誹謗,去肉刑,賞賜長老,收恤孤獨,以遂群生;減耆欲,不受獻,罪人不帑,不誅亡罪,不私其利也;除宮刑,出美人,重絕人之世也。


    朕既不敏,弗能勝識。此皆上世之所不及,而先帝親行之。德厚侔天地,利澤施四海,靡不獲福。然今先帝廟號為何?望眾卿進言之。


    <a id="wzsy" href="http://www.fqxsw.org">fqxsw.org</a>


    眾臣聽此當然知道,天子這是要為大行皇帝定廟號。


    丞相臣嘉上前奏道:“陛下永思孝道,立《昭德》之舞以明先之盛德,皆臣嘉等愚所不及。臣謹議:世功莫大於高皇帝,德莫盛於莫過於先帝。先帝諡號當曰為‘文’,遵廟號太宗。


    高皇帝廟宜為帝者太祖之廟,先皇帝廟宜為帝者太宗之廟。天子宜世世獻祖宗之廟。郡國諸侯宜各為孝文皇帝立太宗之廟。諸侯王、列侯使者侍祠天子所獻祖宗之廟”。


    滿朝文武聞丞相之諫言,甚覺妥當,盡皆稱善。


    天子劉啟聞丞相申屠嘉之意,道:“丞相所言大善,先帝諡號當為‘孝文’,廟號‘太宗’”。


    隨後,又道:“今緊要之事便是,先孝文皇帝之喪葬,先帝遺命薄葬,身為兒子怎能不遵從之,霸陵衛,先帝陵寢現今如何?”。


    “回陛下,當年先帝以霸陵之山為陵,且要薄葬,早已修繕妥當”。


    天子劉啟聞言,大善,並命丞相申屠嘉為典喪官,處理先孝文皇帝喪葬之事。


    並命掌陰陽卜筮之法的太卜,通過卜筮蓍龜演算吉日,便要至太廟上奏高皇帝及天地神明,為先帝上廟號。


    一日過後後,太卜演算過後,便上奏天子,五日過後便是吉日。


    天子劉啟立即采納之,命太常前去準備此事。


    當日,天高雲淡,風輕氣爽,劉啟身穿冕服冕冠,率百官行至高皇帝太廟,在百官注目之下,天子劉啟一步一步踏上高帝廟前之禦階。


    行至高廟之中,率百官跪於高帝神位之前,焚香禱告,道:“不肖子孫劉啟,今呈先皇帝之遺命,襲大漢皇帝位,今遵先皇帝之皇後


    ,為太後,固至太廟稟報高皇帝陛下”。


    隨後便向著神位行三跪九叩大禮,太常起身利於一側道:“禮成!”。


    隻見天子劉啟又開口說道:“太祖高皇帝在上,子孫劉啟請奏,經文武百官眾議,今為先皇帝上號,諡號曰‘孝文’,廟號曰‘太宗’,望高皇帝準許”。


    隨後便又是叩頭,待太常再道禮成,今日太廟之是便為結束,之後便命廟樂為孝文皇帝譜廟樂……


    …………………………………………………………………


    皇帝喪葬,乃是國之大事,文帝先是詔告天下各諸侯王,令其至長安參加孝文皇帝葬禮,天下諸侯王如楚、梁、淮南、齊等等盡皆到來,不出朝中眾人之意料之外,吳王劉濞隻命一使節來朝,向天子上呈一奏疏,言道吳王病重,此來長安路途遙遠,且多要行於山川河流之間,不便前來,望天子恕罪。


    天子劉啟看著手中奏疏,當然是心中暴怒,但臉上並未有一絲不滿之色,而是對吳國使節道:“吳王年事已高,不便來此,朕不怪罪,且吳王乃為朕之叔輩,朕便賜吳王幾杖,由使者帶回,吳王此後便不必來朝”。


    天子劉啟見劉濞如此,當然是氣從中來,心道:劉濞老兒不願見朕,朕則怎會願見他!如此,才有了賜幾杖,不必來朝之舉。


    幾杖,便是幾和手杖、皆老者所用。《禮記·曲禮上》:“謀於長者,必操幾杖以從之。”


    待諸王來至長安,盡皆身穿孝袍,至未央宮跪拜先帝靈柩。


    梁王劉武一入宮中,見到父親靈柩,便立即跪地放聲痛哭,道:“父親!是兒子不孝,父親臨危,兒子深處梁國卻不得來見,父親恕罪”。


    語落,便不停叩頭以謝罪,竇太後自然是聽出是她的寶貝兒子梁王劉武到了,此時得竇漪房已因眼病,喪失視覺,竇太後道:“阿武,可是阿武來到”。


    劉武聞母親之言,立即湊前,道:“母親,是兒子來矣”。


    竇太後抱著眼前的劉武兩人痛哭,竇太後言道:“我兒終於來矣,如今你父皇不在,為母隻剩下你與陛下兩人可以依靠……”。


    皇帝喪葬之禮,赴吊之要有三類者:一者為宗室,即皇後、貴人、公主、皇太子、皇子;二為在京之諸王、宗室諸侯、宗室婦女、四姓小侯;三類為百官及列侯中,即三公、中二千石、列侯、二千石、六百石、博士等官。典喪官因赴吊者與崩駕之親近及爵位和官秩之高下以道之“西上”、“西上”,入未央宮之堂,而定其哭之站位與向……


    劉榮的母親栗姬,以及天子劉啟的諸多皇子妻妾也自然在此,劉榮身為皇子,卻未封王,因此並未在最前之列,隻得排在諸王之後跪拜。


    望著大殿之中,一眾身穿孝袍,頭戴孝布盡皆落淚痛哭的朝臣貴戚,劉榮更是悲從中來……


    此時劉榮不得不忍住心中得悲痛,開始思考,對他寵愛有加的祖父孝文皇帝已然離世,最大的依靠沒有了,一定要另尋出路。


    想到此處劉榮心道:“果然是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劉榮當然不想像曆史中的天子劉啟之薄皇後一樣,依靠薄太後去世,自己也要倒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皇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木難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木難支並收藏大漢皇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