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此,賈誼曾將一偏《諫鑄錢疏》上奏於劉榮的祖父,漢文帝劉恒。


    然這偏奏疏之中,主要是闡述了三個個重要的命題。


    其一,因為民間鑄錢者多雜以鉛鐵,違反了朝廷的規定而導致“黥罪積下”,“多者一縣百數,及吏之所疑,榜笞奔走者甚眾”,賈誼認為這是“懸法以誘民,使人陷阱”。


    第二,因民間私鑄,導致錢法混亂,“市肆異用,錢文大亂”,而其三,因民間鑄錢者日多而影響農業生產,“今農事棄。


    賈誼還提出,朝廷應壟斷銅礦資源,並壟斷鑄幣,這有七大利處:一,將銅礦收歸漢廷壟斷,可減少私鑄犯罪。


    二,銅錢皆由漢廷官方鑄造,標準統一,民眾用錢不必相互猜忌是否是偽劣幣。


    三,農業才是漢家之根本。人們不再熱衷采銅鑄幣,老老實實從事農業生產。


    四,天子可利用鑄幣權,來調控銅錢的重量,從而來調控物價。


    五,銅礦可鑄幣,也可鑄成兵器,銅即是財富的代表,天子掌控銅礦,可按等級貴賤進行行賞,樹立皇帝權威、明確等級之別。


    六,天子壟斷銅礦,壟斷鑄幣,就可吸收社會剩餘財富,充實國庫,並抑製商人投機暴利活動。七,漢廷可用多餘的銅錢,與匈奴爭奪民心。


    而且,賈誼還還曾向文帝上書,進一步的闡述了,禁止民間鑄錢的具體措施,即由政府控製鑄幣所用之銅。


    賈誼當時的關點是非常的直接了當的,隻要禁止民間私自采銅,私鑄問題便迎刃而解。


    強烈反對文帝錢法的另一代表人物是賈山,這位大人在曆史之上,雖然不怎麽有名,但確實個標標準準的“反秦誌士”。


    也不知道這位仁兄當初是怎麽想的,文帝一生除了寵信個佞臣鄧通以及被新垣平坑了一把之外,似乎並沒有什麽其他過多的汙點。


    更是被漢家天下之百姓稱呼為聖天子,然賈山卻卻是為了勸諫文帝,便寫下來一篇奏疏,名曰:《至言》。


    然其為了勸諫文帝做個好皇帝,可可謂是煞費苦心,將始皇嬴政,乃至其先祖皆數落了個遍。


    <a id="wzsy" href="http://m.2kxiaoshuo.com">2k小說</a>


    而這位仁兄是認為:“錢者,亡用之器也,而可以易富貴。富貴者,人主之操柄也。令民為之,是與人主共操柄,不可長也”。


    賈山認為貨幣是無用之物,雖然可以用來獲得富貴,但其本身隻是財富的代表符號,沒有任何價值。


    然賈誼主要是從經濟的角發去分析民間鑄錢之弊的,而賈山則主要是從加強君主權力的政治角度來反對民間鑄錢的,與韓非所說的臣製財利日壅簡直是如出一轍,韓非即認為財利乃“人主之所獨擅也,非人臣之所得操也”。


    在君主專製時代,富貴什麽的通通應操縱在皇帝自己手中,皇帝本就是至高無上的,隻有皇帝讓誰富貴,誰才能富貴之。


    既然金錢可以用來交換富貴,而且金錢還是衡量富貴的標準,那麽鑄幣權當然也應由國家、皇帝所操縱。


    賈山充分認識到了經濟壟斷與君主專製之間的關係。


    然經過深思熟慮後,文帝還是沒有采納賈誼以及賈山的諫言。


    其中還是有許多自身的考慮的。


    首先,文帝不是被自己的老子劉邦指定的接班人,乃是由功臣派與劉姓皇族派共同推選出來的皇帝,在禮法之上非常的弱勢。


    其二,以周勃、陳平為首的功臣派在朝中勢力太大,若是貿然下詔交鑄幣權收歸朝廷,必然會遭到諸侯王的不滿。


    皇帝之所以能為皇帝,那也得是帝國所有人承認你是皇帝,那你才是皇帝。


    早在推選皇帝之初,周勃便曾說過,當今天下,乃是劉姓之天下,高皇帝之天下。


    但老劉家可不是隻有文帝一人,那還有一群眼巴巴看著的人看著呢。


    在與功臣派奪權的過程之中,必不可少的要得到劉姓諸侯王的支持。


    且像是早已與朝廷心生嫌隙的劉濞,其最大的產業就是開銅鑄錢,若是斷了他的財路,指不定其就要舉兵造反。


    畢竟老劉家的狂人可是不少,劉長當年帶著七十個人,四十架馬車就敢造反。


    被逼急了的劉濞會怎麽樣,那誰也不知道。


    為了最快的恢複漢家的國力,終文帝一朝,除了三次匈奴入侵,便再無戰事。


    即便是跳出來稱帝的趙佗,文帝也隻是派陸賈出使南越,令其自去帝號。


    ……………………………………………………………………


    文帝放任民間鑄錢的政策,不僅當時有人提出反對意見,後世亦頗有爭議,然而無論人們評價如何,事實證明,文帝的貨幣政策基本上是成功的,至少在經濟領域中是這樣的。


    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之中,“四銖”半兩錢在流通中逐漸趨於穩定,對推動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


    如果說文帝的貨幣政策是不成功的,便無法解釋當時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工商業的高度發達,史記中有記載“非遇水早之災,民則家給人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的現象。


    劉榮可是曾親自到太倉中看過,那堆積如山一般的糧食。


    文帝貨幣改革成功的關鍵在於大力推行休養生息政策,允許民間鑄錢的自由競爭。


    除禁止私鑄錢令後,政府為民間鑄錢者提供了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誰鑄的錢質量好、分量足,在流通中自然會受歡迎,反之就會被淘汰,再加上政府的外部監督,使文景時期的貨幣流通穩定了一段時期。


    然而這競爭並不是平等的競爭,民間普通鑄幣者根本無法與地方郡國和權貴們競爭。《西京雜記》中有記載曰:“鄧通得賜蜀銅山,聽得鑄錢,文字肉好,皆與天子錢同,故富侔人主;時吳王亦有銅山鑄錢,故有吳錢微重,文字肉好與漢錢不異”。


    吳王劉濞與鄧通得銅山之利,在競爭中處於絕對優勢,“故吳、鄧錢布天下”。


    在這場鑄幣的自由競爭中,受益最大的是郡國貴族、豪強和少數與官府相勾結的巨商,由此也暴露了民間放鑄的弊端,鑄錢收入正是吳王劉濞叛亂的重要經濟基礎。


    我大華夏曆史上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之所以能夠被稱之為盛世,乃是因為文景之時是漢家休養生息政策的高峰,同時也是貨幣政策最寬鬆的時候,即放任民間私鑄,在寬鬆政策的背後是國家經濟的全麵複蘇,國家實力的急劇增長。


    然從辯證的角度來看,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麵性的,物極必反,隨著國家實力的增長,離政變休養生息政策已為時不遠了。


    也就是說,國家必然會加大包括貨幣政策在內的社會經濟生活的


    幹預力度。


    在曆史上,劉榮的老爹劉啟在平定了七國之亂後,於景帝中元六年,頒布了“定鑄錢偽黃金棄市律”,禁止民間私鑄錢幣,逐漸將鑄幣權收歸政府。


    然這裏的政府有中央政府和郡國政府兩層含義,但經過中央對郡國用人權的壟斷等措施後,此時的各地方王侯的權力同七國之亂前已不可同日而語。


    也就是說,此時的鑄錢的的確確向中央政府壟斷前進了一步。鑄幣權的收並過程同中央集權的加強過程是完全一致。


    ……………………………………………………………………


    然到了劉彘一朝從建元元年開始推行三銖錢,到元鼎四年五銖錢的確立,在短短的二十餘年間,先後,進行了六次錢法改革,漢代的貨幣政策才最後確立下來。


    建元元年,劉彘便開始推行三銖錢,重如其文,這是漢代以來第一次實現了貨幣名稱與重量的統一。


    但是,政府卻規定,在流通中,三銖錢作為法定貨幣,與文景時的四銖“半兩”錢等價使用,帶有明顯的虛幣斂財的性質。


    鑄造這種輕小的貨幣當然利潤會十分豐厚,導致民間盜鑄再次盛行,法不能禁,這種以斂財為目的的貨幣改革很難推行下去。


    到建元五年,劉彘廢除了三銖錢,恢複文景時期的四銖“半兩”.錢,並且進一步改進了錢幣的鑄作工藝,采取周邊有廓的形式,以防止人們磨豁取銅,同時也增加了盜鑄的難度,以後成為鑄幣的標準形式。


    元狩四年,劉彘再次推行了三銖錢,並造皮幣與白金幣。規定皮幣值錢四十萬,強令王侯宗室朝覲時必須貢納。


    這次貨幣改革主要是出於增加財政收人的需要,更是為了對付那些地方諸侯王們,要知道劉彘當初僅僅因為獻金成色不行,就一次罷黜了106個徹侯。


    至於白金幣與皮幣,更是赤裸裸的聚斂財富的手段,吃相的確是非常的難看。


    曆史上的顏異就是因為皮幣而亡之。紙幣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沒有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紙幣則無從談起,漢代根本不具備紙幣產生的條件。


    然隻要規定輕小的鑄幣可以流通,盜鑄是難以避免的。盡管漢武帝明令“盜鑄諸金錢罪皆死",而吏民之犯者仍“不可勝數”。


    元狩五年,劉彘又因“三銖錢輕,易奸詐”,下令郡國鑄五銖錢,錢幣兩麵皆有周廓,五銖錢被確定為新的貨幣法定單位,這是五銖錢製的開端。


    然而,劉彘的這次貨幣改革也不徹底,鑄幣權依然分散於地方郡國,銅材亦未由中央政府壟斷,民間盜鑄問題仍十分嚴重,因鑄錢而獲罪者日多。


    史書有言:“自造白金五銖錢後五歲,赦吏民之坐盜鑄金錢死者數十萬人。其不發覺相殺者,不可勝計。赦自出者百餘萬。然不能半自出,天下大抵無慮皆鑄金錢矣”。


    貨幣的發行,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身受我大天朝洗禮的劉榮可是對此清楚的很。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穩定的國家貨幣政策,是穩定國家的必要條件。


    劉榮可是不想像劉彘一樣,哪天與匈奴人打起來了,也像劉彘一般,匈奴人還沒幹翻,先把自己家底打空了,搞得整個漢家千瘡百孔。


    若不是有先前數代漢家天子的苦心經營,博得的民間百姓對漢家政權的信任。


    不等到輪台罪己,可能民間的百姓就要揭竿而起,起來造反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皇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木難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木難支並收藏大漢皇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