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沒有金鼓之聲和仙人指鹿了,已經為帝為王的石勒應驗了前麵所有的預言,就好像照著他的經曆回溯撰寫一般。
現在要說的,是他的另外的傳奇,關乎帝王的氣度。
混好了的石勒會有好多的親朋故舊來投奔,比如他三姑家表舅的親侄子,鄉裏鄉親的,總要沾點光才算是說得過去。他們向石勒要車要房要官位,還要石勒給說房媳婦兒。
人之常情!雖然當年少有照顧,並且“多嗤笑而去”,但如今終究是混得好了,若不來討些好處,卻是有些說不過去。偉大如毛爺爺者,畢竟是少數。況且,石勒需要那些人的認同,看你們還敢笑話我不?
鄉鄰們都到了,但有一個叫李陽的沒來。
話說當年石勒還在種地的時候,經常因為爭肥地的大糞和李陽大打出手,那時候可沒有農藥化肥,爭大糞從某種意義來說就是爭口糧,怎能不拚?揍過石勒的李陽同誌,真心不敢來。
相比於韓信所受的胯下之辱,尚可還手反擊的石勒自然不會介意,“孤方取信於天下,豈計個人恩怨?”賜李陽甲第一座,封參軍都尉。同時,免故鄉三世賦稅。隻是不知,有沒有賞賜李陽好多的大糞,以示不再相爭,換作是我,必是要為的。
生殺大權在手,海內唯我獨尊,石勒居然沒有把當年得罪他的人殺掉,確是值得稱讚的。記得曾經有一位政客這樣描述權力:“真正的權力,不是我想要誰死誰就得死,而是我想要誰活誰就能活!”……很明顯,石勒是一個善於利用權力的人。
下麵兩則小故事是關於一個“胡”字的故事。
我們永遠不畏懼別人叫我們漢人,因為輝煌過,因為自信過,因為曾經我們偉大過,現在我們依然偉大並輝煌著。但是羯族人並不是這樣,在開篇我們介紹過,羯族,匈奴仆役罷了。世世代代為他人奴隸任他人驅使的生活養成了羯族人極度敏感自卑的民族性格。尤其是當他們有能力並且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的主人之後,這種自卑將會轉化為另外一種方式以得到最大化的展現與宣泄,比如特權,比如殘暴,比如某些敏感的字眼…。
石勒有明文規定:無論說話或是寫文章,一律嚴禁出現“胡”字,並且,改稱羯族人為“國人”,違令者,殺。從來都是殺人者死,沒聽說過說了一個胡字就要殺頭的。清朝有文字獄與之相近,不過,那並不是因為一個字,而是在字裏行間的反叛之心。
但是總有法外開恩,話說有一天石勒在宮門附近視察,適有醉胡騎馬闖入止車門,士兵居然未加阻攔,石勒大怒,責問守門者,極度緊張之下,守門者忘了忌諱:“醉胡乘馬馳入,不可與理論”。石勒哈哈一笑:“胡人正自難與言”,對守門者恕而不罪。
又有一事,上一章中提到胡人可以隨便拿漢人東西引發的故事,石勒因參軍樊坦清貧,擢授其章武內史(肥差,可多有俸祿)。及坦來辭行,衣冠破壞,勒大驚曰:“樊參軍何貧之甚也!”,是啊,樊將軍怎麽會窮成這幅模樣,來見本陛下也不穿件好點的衣服?樊坦性情誠實質樸,率然而對曰:“遇到羯賊壞蛋,衣服被扯壞了不說,值錢的都被搶光了!”勒笑曰:“羯賊確實太壞哈,那我替他們還你吧!”坦乃大懼,叩頭泣謝。勒曰:“孤律自防俗士,不關卿輩老書生也。”賜坦車馬衣服及錢三百萬。
帝王的胸襟與氣量,固然需要從兼濟蒼生中展現,但也應該在細微末節中表達,本不是什麽大事情,何必要弄得人頭落地,反是害自己落一個暴戾之君的名頭。
族人的感情需要照顧,沒有他們,石勒成就不了大業。臣子的人心也需要收攬,沒有他們,石勒守不住江山。石勒的處理方式,執法而不拘泥於法,通情達理,恰當怡然,既緩和了緊張局麵,也收攬了那些效忠他的人的心,還博得了一個好名聲。
我更願意相信,石勒做這些的時候,沒想這麽多。
故事還有續集,還是那個樊坦,得了賞賜後就在石勒家蹭飯,這頓飯是有名堂的,叫做“禦賜午膳”,樊坦八輩子沒吃過皇帝家的飯,猛吃海喝之際,石勒指著一盤胡瓜問樊坦:“卿知此物何名?”樊坦再也不會犯傻了,恭恭敬敬回答說:“紫案佳肴,銀杯綠茶,金樽甘露,玉盤黃瓜。”
後來這事在朝野之中就傳開了,胡瓜也就成了黃瓜,這就是黃瓜得名的由來。原來,我們每天做菜拍的黃瓜其實是拍胡瓜。
沒上過學的石勒最知道學習文化知識的寶貴,“君子營”和第一謀士張賓在他創建後趙基業的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更是讓他深刻理解“知識改變命運”的含義。後來生活條件好了,石勒就開始惡補文化知識。“雖在軍旅,常令儒生讀史書而聽之,每以其意論古帝王善惡,朝賢儒士聽者莫不歸美焉。”(《晉書·石勒載記》)
古人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已為帝王的石勒再也不是昨日之吳下阿蒙。“吳下阿蒙”正是成語“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出處,在這裏向諸位提一下。
文化知識和見識大有長進的石勒看待事情很是敏銳深刻,頗有長遠目光。曾經聽《漢書》中酈食其勸劉邦立六國後那一段,馬上表示不同見解:此法當失,何得遂成天下!隻等到留侯張良的勸諫才鬆了一口氣:“幸而賴此一諫。”
石勒,何習漢文化之深也?
應該說,夢想催生方法,方法指導行動。功成名就之後依然好好學習的石勒是有夢想的,絕不僅僅是割據北方,而是在群雄爭霸的亂世中成為漢高祖一樣的人物,蕩平寰宇,一統天下!做一個真正的皇帝。或者說,據天下為己有的強烈占有欲刺激著他繼續行動的神經。
轉眼到了333年正月,這是他稱帝的第四個年頭,作為皇帝,石勒該做的已經做的差不多了,能征服的已經征服,不能征服的也隻好扔在那裏再也無法征服。比如東晉,柔弱卻也強大,死硬並且難纏。
那就不去想它,石勒想過的幸福些,畢竟,在那個時候,他才是中國最強大的力量,隻要不給別人添堵,他就能過地舒服。
正月裏來是新春,也是吃飯喝酒搞娛樂的好日子,大宴群臣之際,石勒想起了以前他的皇帝陛下劉淵曾經問過的問題,於是向大臣徐光問道:“朕何如古之開基創業之君?”徐光回答說:“陛下神明威武勝於漢高祖,才略絕倫超過魏武帝,自三王以來無人可相比,僅次於黃帝!”石勒笑著說:“人怎能沒有自知之明,你的話不是太過分了嗎?若逢高皇,當北麵而事之,然猶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倘若遇到的是光武帝,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大丈夫行事光明磊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朕在二劉之間,軒轅豈所擬乎!”
成功人士的言語,怎麽說都是對的。石勒覺得自己比曹操、司馬懿強,雖然不如漢高祖劉邦,但足以和光武帝劉秀相提並論。沒有搶孤兒寡母的江山就一定是光明磊落的嗎?也不盡然,至少,王彌、王浚會舉雙手抗議。但失敗者的抗議孱弱無力,石勒就是個坦坦蕩蕩光明磊落的大丈夫真英雄!誰能奈何?
石勒還想做一統天下的君王,如漢高祖劉邦、光武帝劉秀一般,而不是魏武、晉宣之類割據稱雄的霸主。隻是,他隻能割據稱雄了,畢竟拿不出曹操橫槊賦詩的氣魄。而南渡的東晉,卻有著收拾舊河山的決心。
後來,石勒在逝世之前把他一統天下的願望說得更清楚,他對徐光說:“吳蜀未平,書軌不一,司馬家猶不絕於丹陽,恐後之人將以吾為不應符籙,每一思之,不覺見於形色。”不過,石勒始終沒有實現他一統天下的願望。
石勒崛起於窮困的少數民族之中,能夠統一中國北方的大部,在文治上也頗有建樹,並且有統一中國之誌,這在當時十六國中確實是個傑出的帝王。當然,他屠殺了不少人民,已降者如曹嶷、徐龕等均所不免,尤其是因為戲謔之言,曾將其姊夫折足而殺之,何其殘忍!至如棄舊怨而與李陽握手言歡,恕樊坦之失言而厚與贈送,則又儼然一個忠厚長者了。很奇怪嗎?一點也不奇怪!這就是複雜的人性使然。時過境遷,待人的心態每時每刻都在變!
關於石勒,我不再評論。
現在要說的,是他的另外的傳奇,關乎帝王的氣度。
混好了的石勒會有好多的親朋故舊來投奔,比如他三姑家表舅的親侄子,鄉裏鄉親的,總要沾點光才算是說得過去。他們向石勒要車要房要官位,還要石勒給說房媳婦兒。
人之常情!雖然當年少有照顧,並且“多嗤笑而去”,但如今終究是混得好了,若不來討些好處,卻是有些說不過去。偉大如毛爺爺者,畢竟是少數。況且,石勒需要那些人的認同,看你們還敢笑話我不?
鄉鄰們都到了,但有一個叫李陽的沒來。
話說當年石勒還在種地的時候,經常因為爭肥地的大糞和李陽大打出手,那時候可沒有農藥化肥,爭大糞從某種意義來說就是爭口糧,怎能不拚?揍過石勒的李陽同誌,真心不敢來。
相比於韓信所受的胯下之辱,尚可還手反擊的石勒自然不會介意,“孤方取信於天下,豈計個人恩怨?”賜李陽甲第一座,封參軍都尉。同時,免故鄉三世賦稅。隻是不知,有沒有賞賜李陽好多的大糞,以示不再相爭,換作是我,必是要為的。
生殺大權在手,海內唯我獨尊,石勒居然沒有把當年得罪他的人殺掉,確是值得稱讚的。記得曾經有一位政客這樣描述權力:“真正的權力,不是我想要誰死誰就得死,而是我想要誰活誰就能活!”……很明顯,石勒是一個善於利用權力的人。
下麵兩則小故事是關於一個“胡”字的故事。
我們永遠不畏懼別人叫我們漢人,因為輝煌過,因為自信過,因為曾經我們偉大過,現在我們依然偉大並輝煌著。但是羯族人並不是這樣,在開篇我們介紹過,羯族,匈奴仆役罷了。世世代代為他人奴隸任他人驅使的生活養成了羯族人極度敏感自卑的民族性格。尤其是當他們有能力並且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的主人之後,這種自卑將會轉化為另外一種方式以得到最大化的展現與宣泄,比如特權,比如殘暴,比如某些敏感的字眼…。
石勒有明文規定:無論說話或是寫文章,一律嚴禁出現“胡”字,並且,改稱羯族人為“國人”,違令者,殺。從來都是殺人者死,沒聽說過說了一個胡字就要殺頭的。清朝有文字獄與之相近,不過,那並不是因為一個字,而是在字裏行間的反叛之心。
但是總有法外開恩,話說有一天石勒在宮門附近視察,適有醉胡騎馬闖入止車門,士兵居然未加阻攔,石勒大怒,責問守門者,極度緊張之下,守門者忘了忌諱:“醉胡乘馬馳入,不可與理論”。石勒哈哈一笑:“胡人正自難與言”,對守門者恕而不罪。
又有一事,上一章中提到胡人可以隨便拿漢人東西引發的故事,石勒因參軍樊坦清貧,擢授其章武內史(肥差,可多有俸祿)。及坦來辭行,衣冠破壞,勒大驚曰:“樊參軍何貧之甚也!”,是啊,樊將軍怎麽會窮成這幅模樣,來見本陛下也不穿件好點的衣服?樊坦性情誠實質樸,率然而對曰:“遇到羯賊壞蛋,衣服被扯壞了不說,值錢的都被搶光了!”勒笑曰:“羯賊確實太壞哈,那我替他們還你吧!”坦乃大懼,叩頭泣謝。勒曰:“孤律自防俗士,不關卿輩老書生也。”賜坦車馬衣服及錢三百萬。
帝王的胸襟與氣量,固然需要從兼濟蒼生中展現,但也應該在細微末節中表達,本不是什麽大事情,何必要弄得人頭落地,反是害自己落一個暴戾之君的名頭。
族人的感情需要照顧,沒有他們,石勒成就不了大業。臣子的人心也需要收攬,沒有他們,石勒守不住江山。石勒的處理方式,執法而不拘泥於法,通情達理,恰當怡然,既緩和了緊張局麵,也收攬了那些效忠他的人的心,還博得了一個好名聲。
我更願意相信,石勒做這些的時候,沒想這麽多。
故事還有續集,還是那個樊坦,得了賞賜後就在石勒家蹭飯,這頓飯是有名堂的,叫做“禦賜午膳”,樊坦八輩子沒吃過皇帝家的飯,猛吃海喝之際,石勒指著一盤胡瓜問樊坦:“卿知此物何名?”樊坦再也不會犯傻了,恭恭敬敬回答說:“紫案佳肴,銀杯綠茶,金樽甘露,玉盤黃瓜。”
後來這事在朝野之中就傳開了,胡瓜也就成了黃瓜,這就是黃瓜得名的由來。原來,我們每天做菜拍的黃瓜其實是拍胡瓜。
沒上過學的石勒最知道學習文化知識的寶貴,“君子營”和第一謀士張賓在他創建後趙基業的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更是讓他深刻理解“知識改變命運”的含義。後來生活條件好了,石勒就開始惡補文化知識。“雖在軍旅,常令儒生讀史書而聽之,每以其意論古帝王善惡,朝賢儒士聽者莫不歸美焉。”(《晉書·石勒載記》)
古人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已為帝王的石勒再也不是昨日之吳下阿蒙。“吳下阿蒙”正是成語“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出處,在這裏向諸位提一下。
文化知識和見識大有長進的石勒看待事情很是敏銳深刻,頗有長遠目光。曾經聽《漢書》中酈食其勸劉邦立六國後那一段,馬上表示不同見解:此法當失,何得遂成天下!隻等到留侯張良的勸諫才鬆了一口氣:“幸而賴此一諫。”
石勒,何習漢文化之深也?
應該說,夢想催生方法,方法指導行動。功成名就之後依然好好學習的石勒是有夢想的,絕不僅僅是割據北方,而是在群雄爭霸的亂世中成為漢高祖一樣的人物,蕩平寰宇,一統天下!做一個真正的皇帝。或者說,據天下為己有的強烈占有欲刺激著他繼續行動的神經。
轉眼到了333年正月,這是他稱帝的第四個年頭,作為皇帝,石勒該做的已經做的差不多了,能征服的已經征服,不能征服的也隻好扔在那裏再也無法征服。比如東晉,柔弱卻也強大,死硬並且難纏。
那就不去想它,石勒想過的幸福些,畢竟,在那個時候,他才是中國最強大的力量,隻要不給別人添堵,他就能過地舒服。
正月裏來是新春,也是吃飯喝酒搞娛樂的好日子,大宴群臣之際,石勒想起了以前他的皇帝陛下劉淵曾經問過的問題,於是向大臣徐光問道:“朕何如古之開基創業之君?”徐光回答說:“陛下神明威武勝於漢高祖,才略絕倫超過魏武帝,自三王以來無人可相比,僅次於黃帝!”石勒笑著說:“人怎能沒有自知之明,你的話不是太過分了嗎?若逢高皇,當北麵而事之,然猶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倘若遇到的是光武帝,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大丈夫行事光明磊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朕在二劉之間,軒轅豈所擬乎!”
成功人士的言語,怎麽說都是對的。石勒覺得自己比曹操、司馬懿強,雖然不如漢高祖劉邦,但足以和光武帝劉秀相提並論。沒有搶孤兒寡母的江山就一定是光明磊落的嗎?也不盡然,至少,王彌、王浚會舉雙手抗議。但失敗者的抗議孱弱無力,石勒就是個坦坦蕩蕩光明磊落的大丈夫真英雄!誰能奈何?
石勒還想做一統天下的君王,如漢高祖劉邦、光武帝劉秀一般,而不是魏武、晉宣之類割據稱雄的霸主。隻是,他隻能割據稱雄了,畢竟拿不出曹操橫槊賦詩的氣魄。而南渡的東晉,卻有著收拾舊河山的決心。
後來,石勒在逝世之前把他一統天下的願望說得更清楚,他對徐光說:“吳蜀未平,書軌不一,司馬家猶不絕於丹陽,恐後之人將以吾為不應符籙,每一思之,不覺見於形色。”不過,石勒始終沒有實現他一統天下的願望。
石勒崛起於窮困的少數民族之中,能夠統一中國北方的大部,在文治上也頗有建樹,並且有統一中國之誌,這在當時十六國中確實是個傑出的帝王。當然,他屠殺了不少人民,已降者如曹嶷、徐龕等均所不免,尤其是因為戲謔之言,曾將其姊夫折足而殺之,何其殘忍!至如棄舊怨而與李陽握手言歡,恕樊坦之失言而厚與贈送,則又儼然一個忠厚長者了。很奇怪嗎?一點也不奇怪!這就是複雜的人性使然。時過境遷,待人的心態每時每刻都在變!
關於石勒,我不再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