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苻氏家族的記載,是從苻洪開始的,在他之前的歲月,隻知道其家世代為氐族酋長,根正苗紅的官宦世家,祖傳的官職,世襲的領導。
苻洪本是沒有姓氏的,因家中池塘生有五丈長的蒲草,鄰裏常以“蒲家”相稱,久而久之,也就以“蒲”為姓了;苻洪本也是沒有名字的,出生時恰逢陰雨不止,傳有民謠說“雨若不止,洪水必起”,於是,其父親就以“洪”字給苻洪取了名。“苻”姓是他後來自己改的,隻為了一句讖(chèn)文:“草付應稱王”。在實力足夠強大時,為了能順利稱“王”,果斷拋卻父輩傳下的姓氏,才有了本章所要講的“苻洪”。改姓氏那會兒,苻洪已經姓了很多年的“蒲”了。
為成就霸業,改“姓”是再簡單和正常不過的了,大家完全沒必要為苻洪感到奇怪。即使是兩千年以後的當代,也依然有人願意為高官厚祿而拋卻祖宗改投敵寇的。典型人物如汪兆銘,當時聞風歸附者,何止百萬,更因此有了“曲線救國”這麽一說。同樣的事,不管是多麽地不要臉,隻要做的人多了,大家也就會覺得是理所應當的,甚至可以造出個理由來說服自己,讓它成為理所應當的。
苻洪,字廣世,略陽臨渭(甘肅秦安隴城)人,為人好施舍、多權變、有謀略,而且善騎射,勇猛威武,算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酋長的職務傳到他手裏時,氐人即敬且畏還很服之。傑出的個人能力和崇高的威望為苻洪後來的成就奠定了堅實基礎,也是他在多方投靠之後卻不至於眾叛親離的資本,反而能夠在一次次的投降中走向強大。
其實,苻洪並不是真心願意投降,從他的第一次投降是被脅迫的即可看出。上位者有上位者的自尊和驕傲,但是,依附更強者卻是弱者在亂世當中保全性命的必然選擇。
當時正逢西晉永嘉之亂,中央政權的淪喪使如苻洪這樣的小部落處在生死存亡的邊緣,何去何從,死生立定。但是即便如此,苻洪毅然拒絕了劉聰的招降,並不是劉聰不夠強大,隻是因為心中大義尚存,曾經的他的皇帝陛下,那時正穿著青衣小帽為劉聰端茶斟酒、牽馬執鞭。
為安身立命計,苻洪廣納英傑,自立盟主。不過當匈奴人劉曜在長安建都立國時,麵對近在身邊的威脅,苻洪卻不得不低下頭顱來,在蒲光等人逼迫下,向前趙投降。
這是苻洪勢力的曆史性時刻,投降劉曜之後,苻洪被封為率義侯。此次投降不僅使自己在強權麵前轉危為安,而且一舉告別草莽時代,完成了從農民軍向正規軍的轉變。
後來,劉曜戰敗,前趙隨之滅亡,石虎大軍橫掃關中,對前趙殘餘勢力進行了血腥的剿滅和屠殺。正是在此形勢下,苻洪再次選擇了投降,和第一次被脅迫的投降有所不同,這一次苻洪很主動,率領著他的兩萬部眾,欣欣然來到石虎帳前,下跪,繳械,認慫並拍馬屁,一氣嗬成。石虎很歡喜,高興之餘向石勒上表,舉薦苻洪為監察六夷軍事、冠軍將軍,並讓其管理西部事務。
西部事務有很多,比如一方軍政要務,稅收,安置流民等。苻洪就是在這些西部事務中日益強大起來。
在石虎統治時期,苻洪備受信任,即使有冉閔的誹謗,石虎依然絲毫不減對苻洪的器重。當然,苻洪的回報也是極其豐厚的,不僅為石虎維持其殘暴統治獻計獻策(遷關中豪強充實都城),而且屢立戰功(平定梁犢等)。也正是在此期間,苻洪勢力獲得了極大地提升,麾下十餘萬眾,官至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雍、秦州諸軍事,雍州刺史,晉爵略陽郡公,其部下被封侯者兩千餘人。
其實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石虎雖然殘暴,但他的統治依然穩固的原因。被殘酷剝削,被無情壓迫,被血腥屠殺的,永遠都是那些像羊一樣的晉國的遺民。而維持其統治的利劍,始終被石虎攥在手中,光潔如新,鋒利無比。
石虎死後,篡位成功的石遵聽信冉閔進言,為防止苻洪割據自立,解除苻洪都督雍、秦州諸軍事職務,不再讓其鎮守關中。憤怒之下,苻洪派使者向東晉投降。
這是苻洪的第三次投降,衝冠一怒為官職,什麽君臣大義、華夷之辨統統不是事,重要的是利益。誰能給予苻洪更為巨大的利益,誰就是苻洪宣誓效忠的對象。當年那個堅決不向劉聰投降的苻洪已經不複存在。
當時,苻洪的實力已經足以自立,也已經有了割據一方的想法,為此還專門改了姓氏(蒲姓改為苻姓)。當屬下建議他向後趙講和的時候,苻洪更是喊出了自己的心中想法:“吾不堪為天子邪”(《通鑒》)。
天下之主,兵強馬壯者為之!當時亂世,建國者何止十六!禮義廉恥都是可以不要的,哪裏還有什麽配不配。能在危難時屈膝投降,就能在強大時稱霸稱王。對於有過三次投降記錄的苻洪來說,這壓根不是事兒。向東晉所拋出的橄欖枝,完全是苻洪尚未準備充分時的權宜之計,毫無壓力。不用去朝拜,不用去納貢,隻是象征性的低一下頭,就少了一個強敵,多了一份大義的名頭,何樂而不為?
在北伐並不成功的時候,居然有北方實力派來降,即使明知道隻是名義上的,東晉朝廷也依然非常高興,這正是體現自己是天命所歸、王朝正統的時候,大晉正義的光環照耀下,足以兵不血刃而略定北方。
這不,有敵將來降!
350年正月,東晉朝廷授苻洪為氐王、使持節、征北大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冀州刺史、廣川郡公。
這些,正是苻洪想要的!從此,以王師之名,攻克的每一座城池,占領的每一塊土地,名義上都屬於大晉。
這是各懷心思的苟合,東晉利用苻洪,想以胡製胡,作壁上觀,以求漁翁之利;而苻洪降晉也不過是權宜之策,以便出師有名,趁亂奪取關中,成就真正屬於自己的霸業。
在打敗姚襄占領關右地區之後,苻洪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於、三秦王,將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的東晉朝廷撇在一邊。
這是苻洪的高明之處,也正是東晉朝廷的迂腐之處。其根源在於,無論誰打下了城池土地,都不可能拱手送人,東晉也絕無辦法去染指。而且,眾勢力角逐之後的最強者,必將會成為東晉的敵人。
還我山河的道路上,靠奇思妙想是沒有用的,唯有自己去拚。
那時苻洪,誌得意滿,傲視群雄,曾對博士胡文言道:“孤率眾十萬,居形勝之地,冉閔、慕容俊可指辰而殄,姚襄父子克之在吾數中,孤取天下,有易於漢祖。”
如果苻洪熟讀史書,一定會發現,其實,漢高祖取天下是很不容易的,即使擁兵數十萬時也曾有過被打敗而拋妻棄子的經曆,很多次死裏逃生之後,才換來了天下一統。苻洪所言,精神可嘉。其實,即使單單從死裏逃生這件事上來比較,他也是比不過漢祖的,隻被害過一次,卻難逃一死。
害死他的人叫麻秋。此人曾多次出現在我們的文章當中,後趙重要將領,先後和段遼、慕容恪、謝艾(後麵會提到)等人交手,能力介於名將和一般將領之間,屬於那種和名將打了會敗,和一般將領打了會勝的將領。為後趙征戰多年,功勳卓著,深為石虎所倚重。冉閔頒布“殺胡令”時,麻秋殺掉軍中胡族以響應冉閔,但在回師鄴城的途中被苻雄(苻洪子)擊敗並俘獲,麻秋隨即投降苻洪,被任命為軍師將軍。
事實上,麻秋和苻洪是老相識了,不僅僅是同在後趙供職的同僚關係,那年前趙敗亡時,正是由於麻秋領兵來攻,才迫使苻洪向石虎投降,從而轉危為安,最終成就今時之強大。
雖然在打仗上屢次敗於名將之手,但數十年的征戰經驗也鍛煉出了麻秋卓越的戰略眼光,堪稱一位卓越的軍師。正是他為苻洪勾畫了“占領關中穩固根基,進而東進爭奪天下”的戰略構想。即使後來苻洪被其所害,前秦的後繼者們依然秉承此戰略,堅定不移。
350年三月,萬物複蘇,春花爛漫,正是故友相聚,請客吃飯的好時候。麻秋請苻洪吃了頓飯,二人共同回憶了過往的美好歲月,也暢想了對未來的美好願景,雙方友情更加深厚、牢固。酒足飯飽之後,賓主盡歡而散。唯一不愉快在於,麻秋為了實現自己不可告人的小小夢想,“欲並其(苻洪)眾”(《通鑒》),在苻洪的酒裏下了點藥。苻洪回家後發覺肚子有點痛,本以為是吃壞了肚子,直到痛不可耐,才明白自己原來是被陰了。
一段本可以高山流水的友誼,突然就變成了拔刀相向的仇恨!
臨死前,苻洪向兒子苻健交代後事:“所以未入關者,言中州可指時而定。今見困豎子,中原非汝兄弟所能辦。關中形勝,吾亡後便可鼓行而西。”(《晉書》)。言終而死,年六十六。
雖然被麻秋所害,但是苻洪還是從內心裏認同麻秋所提出的戰略方案,人雖死,西進關中的戰略不能死,一統天下的夢想更不能死。
苻健擦幹眼淚,抓住並殺死麻秋,收拾行囊,按照其父親留下的遺訓,帶領著十萬之眾,向關中進發。
苻洪的一生是謀略的一生,算計的一生,在亂世紛爭中左右逢源,在鬥爭的刀叢裏翩翩起舞,依靠屈辱的投降而逢凶化吉、遇難成祥,並將之當成謀取政治利益的重要手段,因之逐步走向強大。然而,最終卻被投降之人所害,也算是報應循環,死得其所。
永和七年(351年)正月二十日,苻健即天王位,建立前秦政權,追諡父親苻洪為惠武皇帝(《資治通鑒》作武惠皇帝),廟號太祖。
作為奠基者,苻洪對前秦霸業的最終確立,功不可沒。
苻洪本是沒有姓氏的,因家中池塘生有五丈長的蒲草,鄰裏常以“蒲家”相稱,久而久之,也就以“蒲”為姓了;苻洪本也是沒有名字的,出生時恰逢陰雨不止,傳有民謠說“雨若不止,洪水必起”,於是,其父親就以“洪”字給苻洪取了名。“苻”姓是他後來自己改的,隻為了一句讖(chèn)文:“草付應稱王”。在實力足夠強大時,為了能順利稱“王”,果斷拋卻父輩傳下的姓氏,才有了本章所要講的“苻洪”。改姓氏那會兒,苻洪已經姓了很多年的“蒲”了。
為成就霸業,改“姓”是再簡單和正常不過的了,大家完全沒必要為苻洪感到奇怪。即使是兩千年以後的當代,也依然有人願意為高官厚祿而拋卻祖宗改投敵寇的。典型人物如汪兆銘,當時聞風歸附者,何止百萬,更因此有了“曲線救國”這麽一說。同樣的事,不管是多麽地不要臉,隻要做的人多了,大家也就會覺得是理所應當的,甚至可以造出個理由來說服自己,讓它成為理所應當的。
苻洪,字廣世,略陽臨渭(甘肅秦安隴城)人,為人好施舍、多權變、有謀略,而且善騎射,勇猛威武,算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酋長的職務傳到他手裏時,氐人即敬且畏還很服之。傑出的個人能力和崇高的威望為苻洪後來的成就奠定了堅實基礎,也是他在多方投靠之後卻不至於眾叛親離的資本,反而能夠在一次次的投降中走向強大。
其實,苻洪並不是真心願意投降,從他的第一次投降是被脅迫的即可看出。上位者有上位者的自尊和驕傲,但是,依附更強者卻是弱者在亂世當中保全性命的必然選擇。
當時正逢西晉永嘉之亂,中央政權的淪喪使如苻洪這樣的小部落處在生死存亡的邊緣,何去何從,死生立定。但是即便如此,苻洪毅然拒絕了劉聰的招降,並不是劉聰不夠強大,隻是因為心中大義尚存,曾經的他的皇帝陛下,那時正穿著青衣小帽為劉聰端茶斟酒、牽馬執鞭。
為安身立命計,苻洪廣納英傑,自立盟主。不過當匈奴人劉曜在長安建都立國時,麵對近在身邊的威脅,苻洪卻不得不低下頭顱來,在蒲光等人逼迫下,向前趙投降。
這是苻洪勢力的曆史性時刻,投降劉曜之後,苻洪被封為率義侯。此次投降不僅使自己在強權麵前轉危為安,而且一舉告別草莽時代,完成了從農民軍向正規軍的轉變。
後來,劉曜戰敗,前趙隨之滅亡,石虎大軍橫掃關中,對前趙殘餘勢力進行了血腥的剿滅和屠殺。正是在此形勢下,苻洪再次選擇了投降,和第一次被脅迫的投降有所不同,這一次苻洪很主動,率領著他的兩萬部眾,欣欣然來到石虎帳前,下跪,繳械,認慫並拍馬屁,一氣嗬成。石虎很歡喜,高興之餘向石勒上表,舉薦苻洪為監察六夷軍事、冠軍將軍,並讓其管理西部事務。
西部事務有很多,比如一方軍政要務,稅收,安置流民等。苻洪就是在這些西部事務中日益強大起來。
在石虎統治時期,苻洪備受信任,即使有冉閔的誹謗,石虎依然絲毫不減對苻洪的器重。當然,苻洪的回報也是極其豐厚的,不僅為石虎維持其殘暴統治獻計獻策(遷關中豪強充實都城),而且屢立戰功(平定梁犢等)。也正是在此期間,苻洪勢力獲得了極大地提升,麾下十餘萬眾,官至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雍、秦州諸軍事,雍州刺史,晉爵略陽郡公,其部下被封侯者兩千餘人。
其實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石虎雖然殘暴,但他的統治依然穩固的原因。被殘酷剝削,被無情壓迫,被血腥屠殺的,永遠都是那些像羊一樣的晉國的遺民。而維持其統治的利劍,始終被石虎攥在手中,光潔如新,鋒利無比。
石虎死後,篡位成功的石遵聽信冉閔進言,為防止苻洪割據自立,解除苻洪都督雍、秦州諸軍事職務,不再讓其鎮守關中。憤怒之下,苻洪派使者向東晉投降。
這是苻洪的第三次投降,衝冠一怒為官職,什麽君臣大義、華夷之辨統統不是事,重要的是利益。誰能給予苻洪更為巨大的利益,誰就是苻洪宣誓效忠的對象。當年那個堅決不向劉聰投降的苻洪已經不複存在。
當時,苻洪的實力已經足以自立,也已經有了割據一方的想法,為此還專門改了姓氏(蒲姓改為苻姓)。當屬下建議他向後趙講和的時候,苻洪更是喊出了自己的心中想法:“吾不堪為天子邪”(《通鑒》)。
天下之主,兵強馬壯者為之!當時亂世,建國者何止十六!禮義廉恥都是可以不要的,哪裏還有什麽配不配。能在危難時屈膝投降,就能在強大時稱霸稱王。對於有過三次投降記錄的苻洪來說,這壓根不是事兒。向東晉所拋出的橄欖枝,完全是苻洪尚未準備充分時的權宜之計,毫無壓力。不用去朝拜,不用去納貢,隻是象征性的低一下頭,就少了一個強敵,多了一份大義的名頭,何樂而不為?
在北伐並不成功的時候,居然有北方實力派來降,即使明知道隻是名義上的,東晉朝廷也依然非常高興,這正是體現自己是天命所歸、王朝正統的時候,大晉正義的光環照耀下,足以兵不血刃而略定北方。
這不,有敵將來降!
350年正月,東晉朝廷授苻洪為氐王、使持節、征北大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冀州刺史、廣川郡公。
這些,正是苻洪想要的!從此,以王師之名,攻克的每一座城池,占領的每一塊土地,名義上都屬於大晉。
這是各懷心思的苟合,東晉利用苻洪,想以胡製胡,作壁上觀,以求漁翁之利;而苻洪降晉也不過是權宜之策,以便出師有名,趁亂奪取關中,成就真正屬於自己的霸業。
在打敗姚襄占領關右地區之後,苻洪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於、三秦王,將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的東晉朝廷撇在一邊。
這是苻洪的高明之處,也正是東晉朝廷的迂腐之處。其根源在於,無論誰打下了城池土地,都不可能拱手送人,東晉也絕無辦法去染指。而且,眾勢力角逐之後的最強者,必將會成為東晉的敵人。
還我山河的道路上,靠奇思妙想是沒有用的,唯有自己去拚。
那時苻洪,誌得意滿,傲視群雄,曾對博士胡文言道:“孤率眾十萬,居形勝之地,冉閔、慕容俊可指辰而殄,姚襄父子克之在吾數中,孤取天下,有易於漢祖。”
如果苻洪熟讀史書,一定會發現,其實,漢高祖取天下是很不容易的,即使擁兵數十萬時也曾有過被打敗而拋妻棄子的經曆,很多次死裏逃生之後,才換來了天下一統。苻洪所言,精神可嘉。其實,即使單單從死裏逃生這件事上來比較,他也是比不過漢祖的,隻被害過一次,卻難逃一死。
害死他的人叫麻秋。此人曾多次出現在我們的文章當中,後趙重要將領,先後和段遼、慕容恪、謝艾(後麵會提到)等人交手,能力介於名將和一般將領之間,屬於那種和名將打了會敗,和一般將領打了會勝的將領。為後趙征戰多年,功勳卓著,深為石虎所倚重。冉閔頒布“殺胡令”時,麻秋殺掉軍中胡族以響應冉閔,但在回師鄴城的途中被苻雄(苻洪子)擊敗並俘獲,麻秋隨即投降苻洪,被任命為軍師將軍。
事實上,麻秋和苻洪是老相識了,不僅僅是同在後趙供職的同僚關係,那年前趙敗亡時,正是由於麻秋領兵來攻,才迫使苻洪向石虎投降,從而轉危為安,最終成就今時之強大。
雖然在打仗上屢次敗於名將之手,但數十年的征戰經驗也鍛煉出了麻秋卓越的戰略眼光,堪稱一位卓越的軍師。正是他為苻洪勾畫了“占領關中穩固根基,進而東進爭奪天下”的戰略構想。即使後來苻洪被其所害,前秦的後繼者們依然秉承此戰略,堅定不移。
350年三月,萬物複蘇,春花爛漫,正是故友相聚,請客吃飯的好時候。麻秋請苻洪吃了頓飯,二人共同回憶了過往的美好歲月,也暢想了對未來的美好願景,雙方友情更加深厚、牢固。酒足飯飽之後,賓主盡歡而散。唯一不愉快在於,麻秋為了實現自己不可告人的小小夢想,“欲並其(苻洪)眾”(《通鑒》),在苻洪的酒裏下了點藥。苻洪回家後發覺肚子有點痛,本以為是吃壞了肚子,直到痛不可耐,才明白自己原來是被陰了。
一段本可以高山流水的友誼,突然就變成了拔刀相向的仇恨!
臨死前,苻洪向兒子苻健交代後事:“所以未入關者,言中州可指時而定。今見困豎子,中原非汝兄弟所能辦。關中形勝,吾亡後便可鼓行而西。”(《晉書》)。言終而死,年六十六。
雖然被麻秋所害,但是苻洪還是從內心裏認同麻秋所提出的戰略方案,人雖死,西進關中的戰略不能死,一統天下的夢想更不能死。
苻健擦幹眼淚,抓住並殺死麻秋,收拾行囊,按照其父親留下的遺訓,帶領著十萬之眾,向關中進發。
苻洪的一生是謀略的一生,算計的一生,在亂世紛爭中左右逢源,在鬥爭的刀叢裏翩翩起舞,依靠屈辱的投降而逢凶化吉、遇難成祥,並將之當成謀取政治利益的重要手段,因之逐步走向強大。然而,最終卻被投降之人所害,也算是報應循環,死得其所。
永和七年(351年)正月二十日,苻健即天王位,建立前秦政權,追諡父親苻洪為惠武皇帝(《資治通鑒》作武惠皇帝),廟號太祖。
作為奠基者,苻洪對前秦霸業的最終確立,功不可沒。